遺失

hills表參道,是一條筆直的參神之路,根本不容易迷失。

但是,二十世紀表參道最重要的街景——同潤會青山 Apartments,卻在二十一世紀初年,遺失了。

東京旅途中,到表參道主要是參觀建築名家設計的名牌旗艦店,以及近年落成,安藤忠雄的作品「表參道之丘」(Omotesando Hills)。我在「表參道之丘」的角落,看到一座有 1920 年代 Bauhaus 風格的建築物(上圖右方)。從外觀看,似乎曾經是住宅,但現在卻成了商場的一部份。從商場裡面的地圖,我看到這座建築物叫做「同潤館」,便猜測這一定是重要的受保護建築,同時勾起了我的興趣。回來以後,花了點時間找了些關於這舊建築的資料,才發覺整個「表參道之丘」的地盤本來就聳立著一整列這種建築物。

「同潤會」成立於 1924 年,即是關東大地震後一年。日本政府成立這個會的目的,是為了在災後的東京建設一些可以防火防震的民居,以收容災民。因為這一段表參道是日本天皇到明治神宮參拜時的必經之路,不能讓天皇見到這個區變成貧民窟,所以「同潤會」便舉辦設計比賽,選出了最後興建的方案。建築師森真三結合了日式住宅間格以及西方當時現代主義住宅外貌,設計了一整列類似香港唐樓形式,但以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住宅。

看看平面圖,這些住宅三層高,每層一梯兩伙,每戶有兩至三個房間,每間有5-6個榻榻米大,一百平方呎左右。單位內有廚房和廁所,但浴室卻是公共的。不過,別忘記,當年日本人大都是上公共澡堂沐浴的,所以,對災民來說,可以住在這些新式單位內,已經是生活環境的一大改善了。而表參道兩旁的櫸樹亦在這個時候種植,按照西方花園城市 (Garden City) 的模式進行綠化,同時減低住宅大廈對街景的影響。下圖是同潤會青山 Apartments 拆卸前的舊貌。(圖片來源:Hyperspace328 @ Flickr –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dojunkai當年這是將住宅大廈帶進日本的劃時代創舉,但是,隨著戰後日本人生活改善,這些舊住宅間格已嫌過時和細小。這些租金便宜的住宅吸引了很多年輕未發跡的藝術家入住,讓這一帶變成了類似巴黎的 Atelier 式藝術工作坊。而在東京奧運以後,因為表參道比鄰奧運場館,帶動了這一區發展成商業購物中心,而林蔭大道的景觀,亦令人將表參道類比成東京的香榭利舍大道(Champs Elysees)。近年世界名牌更大舉進駐,爭相找大師級建築師設計旗艦店,形成了大道兩旁懸殊的租金收益。從七十年代起,拆卸的呼聲此起彼落,但都為居民反對而未有進行,到了九十年代末,終於在長期商討之後決定重建,但條件是要保存部份舊建築,而路旁的新廈高度,亦不能高於櫸樹。

最後安藤忠雄負責新大廈的設計,採取了地面三層,地下三層的商場設計,上面和後面再有住宅。而舊建築則保留了最東面的一座的外牆,裡面則翻新成商場的一部份。

當日現場看不太覺得有甚麼不妥,但回來之後,看到舊建築物的照片後,就覺得只保留一座,實在不夠。當然,我不知道舊大廈結構是否能夠保留,但我覺得應該將整列,或至少一半以上的舊建築外貌保留,讓後世知道這舊建築是一整列的,而不是單獨一座。或者因為高度限制,要建三層地庫商場,一旦挖掘就不能保存舊廈。但,我覺得我寧願新廈建得高一點,來換取保存向街的舊建築外貌。這,無論從歷史、建築史、或延續街景的角度來看,都是十分有價值的。

其實有點人格分裂,對於新廈的設計,我是由衷地喜歡和欣賞,但,當我見到舊照片後,卻很希望舊廈能夠依然屹立。


延伸閱讀:

英文:
維基「同潤會」條目
Apartment 外貌及室內景觀
拆卸前街景
「表參道之丘」官方網站談及同潤館

日文:
保存宣言
新舊圖片比對
很有味道的舊廈圖片

中文參考文章:
生活者研究所—在表參道上與安藤忠雄相遇
威廉古堡100%文字生活—神宮四丁目同潤會青山公寓
Fresh Green – 青山同潤會

2 Comments Add yours

  1. xiaohua says:

    创新与保持旧貌真是建筑永恒的话题啊,要同时顾及方方面面,建筑师真不容易做。

  2. Stannum says:

    其實是很難做的,取一個多數人滿意的平衡也不容易。

    文章中我單純以景觀來評論,但我們工作是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尤其是造價、租金、地價、政治因素等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