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一九九三年的寒假,我看了【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主角阿始的兩個女人,妻子「有紀子」是國境以南——一個雖神秘但實在的地方;情人「島本」是太陽之西——一個在物理上邏輯上都無法存在的地方。阿始與島本童年的交集,開始於他們兩個都是獨生子女,「她在自己的週圍築起來的防禦壁壘比我的高得多、堅固得多。但是那壁壘裡面所有的東西,則相似得令人吃驚。」 這一段勾起了之前有人對我說的話:「你知道,你們獨自成長的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圍起來誰都不能進去,連偷窺一下都不可以。」「有這圍牆存在嗎?我不覺得啊!」「你不覺得就不存在了嗎?你說實話,你會讓人知道你的所有秘密嗎?」「……」「不會吧?」「任何人都有秘密呀!」「就是了,其他人至少會掩飾秘密的存在,你就不會。」「不掩飾不是更好嗎?」「絕對不是,你考慮問題時只會由自己的感受出發,他人的感受只是次要的,如果有甚麼重要性的話。」對話說得很赤裸,就像剝開自己給人分析。 那一晚,我第一次自覺到這從小已有的圍牆的存在。

我的運動史(兩周一聚:運動)

2005年寫過一篇【一個人游】,描寫自己喜歡游泳的原因。 喜歡游泳,其實是與自己喜歡獨處有關。游泳的時候,差不多是身處於絕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在水中,看不清別人的樣子,聽不清他人的說話。聽覺和視覺接收的訊號,都因為水的密度不同而與平時有別,令人自覺身處另一個世界。如果有陽光掩映,就更像置身世外,思想可以絕對平靜了。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主角阿始說: 早上開車送完兩個女兒到幼稚園之後,就和平常一樣到游泳池去游兩千公尺。我一面想像自己變成魚,一面游著。我只不過是魚而已,可以甚麼都不想,連游泳都不必去想。我只是在這裡,做我自己就行了。那就是做條魚的意思。 這真的講出我游泳時的心聲呀。一直都不喜歡與人競爭的運動,對隊制的體育項目尤甚。日常工作已經要不斷與人配合做 team work ,同時又要與人競爭了。在私人的運動時間,為甚麼不能讓腦筋休息一下,還要攪盡腦汁,配合隊友,盤算別人,爭分奪秒呢? 那些年,上班的地方附近的 Gym 有室內泳池,我參加成為會員,每週幾次在上班前會去游一公里(哈哈,只是阿始的一半)。可是,自2010年工作地點改變後,附近沒有可以不分寒暑下水的室內池,再也無法延續這上班前的習慣,只能週末到海灘或公衆泳池游。 我用了那連鎖 Gym 的會藉,上班前到家附近的分店做心肺運動,沒多久,我發覺大部份時間我都只是做對膝蓋勞損最少的 Elliptical 橢圓機,於是決定退會,只花半年多會費就能夠買一部橢圓機回家做,省卻了每週幾次的 gym visit。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亦買了一輛可摺單車,愛上了週末到 Sydney 各處踏。其實,喜歡騎單車的原因,其實和喜歡游泳差不多,在清風中,看著高速後退的風景,亦有種超然世外的感覺。幾年間,Olympic Park, Manly, Cronulla, Centennial Park 甚至 Wollongong, Newcastle 和 Canberra 都留下過我每次大約二十公里左右的單車痕! 可是,正如我前幾篇所說,這兩年有了孩子,每天早上本來的運動時間,要照顧他上幼兒班,週末又是家庭日,會帶孩子去看看新事物,或者參加游泳班等等。以上這些運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擱下。幾星期前跟一位朋友見面,她說一陣在沒見面,覺得我越來越發「幸福」!唉,其實我自己也知道,腰帶甚至錶帶,近來也有趨繃緊的感覺。我告訴自己,是時候為自己的健康著想,恢復運動了!不過,女兒快要出生,日常的時間表又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應該怎麼辦呢?

從《國境之南》說起

不知在何處扭傷了腳,這個星期天除了到超市買菜之外,都呆在家中休息,忽然發覺很久沒有拿過實體小說出來讀了,於是一拐一拐來到書架旁邊,一眼就看到十分應景:女主角拐著走路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在這裡多次提及過我很喜歡這本書,也曾經多次重讀,不過回想起來,上一次從頭至尾閱讀到現在至少有七八年了,於是就拿起重讀起來。昨晚加上今晨的幾小時,一晃眼就讀完了。 記得第一次寫這本書是在開 blog 不久,2004 年的我寫道:『主角阿始的兩個女人,妻子「有紀子」是國境之南:一個雖神秘但實在的地方;情人「島本」是太陽之西:一個在物理上邏輯上都無法存在的地方。』 現在再想起來,忽然覺得,當年我雖然試圖為「國境之南」的意思「一捶定音」,但其實它代表的東西絕對因人而異。此書的名字,來自裡面阿始和島本少年時聽唱片播出的舊歌 《South of the Border》。這首歌是 1939 年同名電影的主題曲 (Youtube 裡 1小時06分 就可以聽到此曲)。歌詞裡 South of the Border 是指美國以南的墨西哥,而電影也是一個在墨西哥發生的悲情故事。幾十年來,重唱過這首歌的歌手實在不少,有老牌的 Frank Sinatra,樂隊 The Shadows 到比較近年的 Chris Isaak 。我自己第一次聽此曲,就是 Chris Isaak 1996 年推出的,一個有點懶洋洋的版本,跟小說中描寫的音樂不太相似。 小說裡面說這首歌主唱的是 Nat King Cole ,但據維基百科說,原來他根本沒有灌錄過這首歌,我到 iTunes 查看,發覺真是沒有 Nat King Cole 唱的版本。以村上春樹對英文歌的熟悉程度,我很難相信這只是個一時不察的錯誤,難道他要表達的竟然是連他們二人一起聽的歌曲都不曾存在過?上月有位 Nat Cole King 的粉絲,讀了小說,就唱了一個他模倣偶像唱腔的版本來「補遺」。從此,不存在的,卻因著小說的出現而存在起來了。 小說的名字,借自歌曲和電影,但後來,卻又給填詞人嚴云農借去作為《海角七號》插曲的名字,去形容在台灣南端的懇丁。不過,最原始的英文原名是 South of the Border ,即是指出了邊界以外的地方,用來形容國境以內的墾丁實在不太妥當。除非,這首歌指的是座落在墾丁的「國境之南」酒店。這酒店打著小說的旗號,將房間叫做「島本」﹑「有紀子」等等。不過看看建築風格,不但不是墨西哥式,用的竟然是希臘…

如果我是男主角

網友 David (aka 深霧)寫了一篇小小說,將他自己的性格代入了 Before Sunrise 中的 Jesse 初遇 Celine 在火車上的場景中。他飾演的 Jesse 思前想後,最後都沒有跟坐到附近的 Celine 搭訕,錯過了一段本來可能是一生一世的情緣。我覺得很有趣,想想如果由我來代入,又會如何呢? 1995.夏天 我坐在往維也納的列車當中,窗外的風景不斷向後退。我拿著買了不久的小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剛剛讀到阿始在酒吧重遇十分神秘的島本,車廂遠處傳來一對中年夫婦吵架的聲音,越來越大聲,打破了原本的寧靜。一個坐在他們旁邊的金髮少女大概是覺得很吵,突然站起,拿了背包就走過來坐在我的斜對面。我看了她一眼,原來她都蠻漂亮的。我聽不懂那對夫婦在吵甚麼,好奇開口問那位少女。她聽到我這個陌生人突然發問,有點驚訝,就答了一句:「我的德語不好,都聽不懂。」我見她都不知道,就沒有再說甚麼。畢竟,比起那對夫婦在吵甚麼,我更想知道島本的出現,會如何影響阿始的人生。我低頭繼續讀小說,直到目的地下車。 哈哈,結局都跟 David 的差不多!不過,大概是這陣子看過移殖時代的片太多,我忽然又想,如果將上述的場景移殖到九年以後, Before Sunset 的時代,會怎樣呢? 2004.夏天 我坐在往維也納的列車當中,窗外的風景不斷向後退。我拿著新買的 20Gb MP3 機 ,聽著古巨基的新碟《愛與誠》。當中,我最喜歡《漂流教室》這首歌,尤其是前奏,甚至想拿它來做電話鈴聲!我把 MP3 的音量推高,不斷重播這首歌,將行車的噪音和車廂的吵鬧拒諸耳外。忽然,一個本來坐在遠處的金髮女子站起,拿了背包就走過來坐在我的斜對面。我看了她一眼,原來她都蠻漂亮的。有一刻,我有點衝動想和她搭訕。但因為完全想不出話題,只好作罷,繼續沉醉在我喜歡聽的歌中,直到目的地下車。 二不離三,不如再將場景移殖多九年,到 Before Midnight 的時代吧! 2013.夏天 我坐在往維也納的列車當中,窗外的風景不斷向後退。我拿出 iPad Mini,戴上入耳式耳筒,繼續觀看昨晚未看完的《新世紀福爾摩斯》第二季大結局。我看著福爾摩斯一步步墮入 Jim Moriarty 的圈套中,真是步步驚心。我眼角瞄到有人走過來坐在我的斜對面,但眼睛卻不敢離開屏幕,怕走漏眼錯過了甚麼線索。最後看到福爾摩斯被迫墮樓,劇集結束時剛剛好,到達目的地下車。 十八年來,在漫長的旅途中我都會帶著一些東西解悶,從書本到 MP3 機到平板電腦,對比起來,發覺原來越來越將自己關在自我陶醉的世界中。我不禁回想,這些年是否錯過了很多旅途中碰上新鮮事,和遇到新朋友的機會呢?

《質數的孤獨》—就欠一點點,卻很遠

最初見到此書的中文版,已經是一年前的事。吸引我的是書名《質數的孤獨》的簡介:「他們就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卻又難以真正靠在一起……」 但是,買了回家讀了兩章之後,竟然讀不下去。在 aNobii 的書架中,它一直都卡在「閱讀中」的狀態,沒有寸進。 一擱下就一年。 上月底訂購了 Kindle ,收到之後在 Amazon 的推薦書籍列中,忽然又與這個故事重逢了。明明已經擁有看不完的中文版,但我不知為何仍然按了「購買」。幾秒之後,英文版的電子書就傳送到我眼前了。重讀首兩章,竟然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覺,一字一句,每一個情節都使我欲罷不能。幾天之內,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兩位主角跟自己性格,思想上的相似程度。真的,這些年來,讀了很多小說,此書可以說是自1993年閱讀《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之後,書中主角最令我有共鳴感的作品。 但是,為何我會對兩個版本有南轅北轍的看法呢? 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中文版譯筆欠佳。例如第二章有一句:「他找到走回小徑的路,現在只是一條由來此散步的家庭在土堆上所踏出的痕跡而已。」英文版是 “He found his way back to the path, which was now just a thin strip of soil marked by the footsteps of passing families.” 我不知道中譯本是由原裝意大利文翻過來,還是一件三手譯作。不過,將外文搬字過紙,跟隨西方語法直接譯成一句纍贅的句子,讀起來完全不是味兒。 其二,大概是這一年來自己人生上的遭遇,令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質數,跟週圍的合成數格格不入。書中的兩位主角還有可以稱作「孿生質數」只隔一個合成數的對方,但我越來越來發覺自己距離最近的質數,可能隔開二三十個合成數,甚至在更渺茫的遠方。我大概比兩位硬孤僻的主角都入世,很多時都我能夠跟著他人的想法走,所以,我可以在社交場合與旁人言談甚歡,但其實,心底卻總是有一種被排除在圈子外,不被人明白的感覺。我的人生中,當然也碰過思路類似的人,當中有家人,朋友,戀人。但是,當這些人一個個離開,都不在身邊之後,我總是覺得碰不到明白我想法的人,很多時無論我如何努力解釋,旁人都不能得出與我相同的結論。所以,這些日子以來,我唯有以沉默,或是唯唯諾諾隨波逐流來應對。 說回小說。故事主角是 Mattia 和 Alice ,兩個都因為童年時的不幸事件而揹負著沉重的陰影。 Mattia 為怕被同學取笑,所以將弱智的孿生妹妹獨留在公園而自己去參加生日會,導致妹妹永遠失蹤;而 Alice 則被父親強迫往滑雪時發生意外而摔跛了腿。Mattia 在少年時期常常自殘意圖贖罪,Alice 則患上厭食症。二人在校園都成為孤立的人,但一次偶然碰上,就成就了半生的情誼,因為他們都意識都對方跟自己思路類似,能夠明白自己。不過,到了大學時代,二人在友情與愛情之間一直沒有踏進一步,Mattia 畢業後更因為得到外地的研究資助而分隔兩地。後來 Alice 與診治她患癌母親的醫生結婚,但一直依然對 Mattia 念念不忘,跟丈夫分居後,Alice 終於寫信叫…

法式三月

今年雪梨法國電影節看了五齣電影,水準比預期佳,坦白說,已經好多年沒有試過有這麼高的平均分了。本篇介紹其中三套片。 A View of Love 中年男子,有妻有女,在岳丈的幫助下有了成功事業,突然在工作時遇上青梅竹馬的戀人,女方神神秘秘,更令他心癢難熬,終於在一次旅途中出軌。各位有看過《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朋友,大概會覺得故事似曾相識呢。當然,相似之處到此為止。 故事中回憶的背景是法國電影常見的從阿爾及利亞敗走撤退前後,而重逢後發展下去,發覺原來女的根本是冒牌貨。她只是童年時鄰居中暗戀男主角的其他女孩子,今次是受了訛騙集團的指示而來的。電影中回憶與現實交織,脈絡處理得不錯,不過訛騙的部份跟電影其他寫情的內容格格不入。那些淡黃的昔日場面帶出了男主角對故人的思念,不過原來懷念的就只剩模糊的回憶了。他雖然以為她是刻骨銘心的一生所愛,但當一個冒牌貨出現在面前,他竟然也分辨不出來。年年月月,原來真的能夠令對故人的感覺漸漸褪色。 男主角 Jean Dujardin 棟篤笑出身,演的通常都是笑片,但今次正正經經的演出原來效果都不錯。女主角 Marie-Josée Croze 曾於《潛水鐘與蝴蝶》中飾演語言治療師,今次的角色發揮空間更大,但可惜訛騙的部份寫得不太合理,連帶影響了她的演出水準,令前半部的含情脈脈的眼神等變得虛假。不過整體來說,尚算不錯。(7個棧) The Age of Reason Sophie Marceau 雖然已經四十五歲,但依然美麗動人。今次她演一個只顧工作的女強人,跟男朋友都是工作狂,以賺取最多的金錢為人生目標。在她四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忽然開始收到一封又一封的信。寫信的是其實七歲的自己,然後托一位叔叔轉交。顯然她已經把這件事完全淡忘,而成長時期的家庭變故亦把她小時候的性格,以及所有夢想完全改變。 讀著一封又一封的信,童年時的她的所思所想感動著自己,令她想起久久沒聯絡的弟弟以及兒時玩伴 Philibert 。後來一封信更要她在某時某地去見 Philibert 。這個情節令我想起本片導演 Yann Samuell 的前作 Love Me If You Dare 裡面跟兒時玩伴十年不見的約定。但今次他們重逢後卻沒有如前作般立即從新愛上。今次,導演(兼編劇)的著眼點不只在於愛情,而是整個人生觀的反思。結局她辭去高職,將下半生完全改寫。看著電影,正在人生中途站的我也跟著她反思……。(8個棧) Happy Few 情慾題材電影。故事描述網頁設計師 Vincent 幫 Rachel 工作的首飾店設計網頁,一見如故。兩位都已婚並有兒女,但不久兩對夫婦就開始了交換伴侶的安排,求取刺激。四人漸漸發覺跟對方的伴侶發生了微妙的感情,同時,本來絕對自由的性生活安排亦因為暗暗滋生的妒忌而開始有所避忌。最後隨著其中已經的十一二歲的女兒發覺了他們的關係,四人都羞愧不堪而終於結束了這個遊戲。 我們都以為法國人很開放,但原來開放到盡頭,傳統道德和妒忌的天性仍然容不下這種安排。電影裸露和性交場面很多,不同伴侶之間的床戲拍出了四人之間微妙的感情改變。這種情慾題材其實很難拿捏,導演把他們的遊戲拍得很真實,但並沒有下流骯髒的感覺。(8個棧)

讀愛—沒有講,身心怎破損

看完《讀愛》近月,都沒有打算寫。今早看到 Sidekick 在 Plurk 談到蘋果日報今天陳也和劉紹銘不約而同地寫了這齣戲,於是搭訕了幾句。 忽然,有位不認識的網友說男主角根本是一個賤男。 我完全想像不到有人會覺得他是賤男。百分之百不同意。 這個賤字,從何而來呢?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是因為未成年時與成熟女人發生關係賤?是雖然推敲出真相卻沒有說出來幫女主角脫罪賤?是跟妻子離婚賤?是用錄音帶朗讀名著寄給獄中的女主角賤?是女主角出獄前與她見面時冷若冰霜令她失望自殺賤? 我只覺得整個故事是一個命運的悲劇,而不能單純地歸納為這個男人賤。 未成年時與成熟女人發生關係有甚麼賤?他雖然對她有興趣,但第一次發生關係根本就是女主角引誘他的。在一段不短的時光天天幽會後,女主角突然不辭而別。這個悲劇不能單以女主角的角度看。女主角離去,對少男的傷害,實在是一生一世的。男主角跟女兒說,他很難敞開心扉對人。如果一個曾經天天幽會的愛人可以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可以再把心交給誰呢? 我覺得少男當女主角女神般崇拜,甚至對她說 I can’t live without you. The thought of leaving you kills me. 但女主角似乎一直沒有愛過他,他一再追問 Do you love me? ,卻一直得不到答案,她離開後,很難不會覺得她只當他是泄慾工具。我們作為觀眾,知道女主角因為怕升做文職被揭發是文盲就決定不辭而別,沒有一點遲疑。如果男主角知道真相,他一定更加受傷,因為她心目中,他的地位,比保衛秘密的重要性更低。男主角這麼愛她,她卻只當他是微塵。 多年之後在法庭見到她,知道她捲入戰爭罪行的審訊,從證供以及從前交往時的片斷推敲出她是文盲。他掙扎良久,最後沒有將真相公開,因為,他知道她寧願被判罪,也不願意公開自己是文盲。如果他將她最不願人知道的秘密說出,究竟是救了她,還是將她的尊嚴毀掉呢?如果公開之後她受不了而自殺,又會不會被認為是賤男? 跟妻子離婚,跟妻子有問題就是賤男嗎?電影中對他的婚姻著墨甚少,我們不知道離婚的原委,但很明顯他初戀的經驗以及女主角被判罪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直到他五十幾歲對跟他發生關係的女子,也是冷冰冰的。我忽然想起,《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面阿始在三十幾歲後看到少年時被他拋棄了的泉,他說她的臉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再稱為表情的東西了。很多人會小看了感情挫折對一個人的傷害,但其實,不知不覺中,重創之後,就已經不再是跟原來相同的人了。 後來,他開始朗讀名著,錄到錄音帶,寄給獄中的女主角。Sidekick 有點覺得他是為了贖罪。但是我覺得男主角明白女主角不讓人知道自己是文盲的意願,應該不會對她有歉疚。我覺得男主角錄有聲書給她,其實都是想鼓勵她,又或者重溫自己少年時的情懷。他記起她很喜歡自己朗讀的聲音,於是就去做了。而且是長年累月,經歷十多年地不斷給她錄故事。一個賤男,會做得到嗎? 他錄音帶的內容只有名著,而沒有任何感情和訊息。獄中的她為了跟他溝通,終於學懂簡單的文字,但他卻一直沒有回信。他絕對不是嫌棄她,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她。一個三四十年前深愛過的,又被她重傷過的女子,應該以甚麼樣的身份,甚麼樣的語氣去措辭呢?過了這麼多年,熱戀的感覺誠然已不存在,當她是親人嗎,他們之間又沒有親情…… 我想,他最大的驚訝應該是監獄打電話給他,說她快要出獄了。她被判終身監禁,他沒有真的想過她會出來吧?從最初一口拒絕接待她,到最後鼓起勇氣去見她,為她佈置居所,中間的掙扎,會少嗎? 終於見面。很多人會看到,女主角後來的自殺,是因為見到他冷冰冰,連擁抱也不願意的態度。但是,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男主角,你可以怎麼樣?你會說仍對她很迷戀嗎?你會向她求婚嗎?他也是一個人,四十年前交往過,一直沒有真正碰面,終於再見時,尷尬,無言不都是人之常情嗎?當然,最後女主角自殺身亡,矛頭就指向了男主角。但是,他的傷心,又有誰關心? 不過,一個嫌棄女主角的賤男,會為她飄洋過海去完成遺願,甚至將自己一生的秘密向毫不認識的受害人坦白嗎?

《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讀後感:個人篇

早一兩星期在 Twitter 讀到 Alex 說在看《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作為村上的老讀者,我便特意到市中心的紀伊國屋書店找。可惜他們沒有此書,我只好登上博客來去郵購。 兩天前,終於收到了。 我花了兩晚將書本讀完。好久沒有如此地速讀了,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書中描寫村上春樹在香港的現象勾起了當年的回憶,而談各中文譯本的優劣更是自己樂此不疲的話題。而對於標題,村上如何看中國,反而不是太能引起我的興趣。 作為解讀華文地區村上春樹現象的書本,我覺得裡面部份觀點,特別是關於政治層面與小說受歡迎程度之間的關係,尤其讓我反覆思量。我從來覺得,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就會是受歡迎的作品。當年發生的大事,令到個人的際遇與書中的情節有所類同,自然就讓人印象深刻了。 雖然當年不以為意,但是如今回想起來,我是1989年底讀第一本村上作品,故鄉版的《挪威的森林》,最初當然是給那些露骨但卻輕鬆道來的性描寫震撼著。但作為六四事件後三個月入讀大學一年級的我,不久就發覺到主角渡邊那種對學生運動的冷漠和不以為然,雖然在六十年代末的日本是少數派,但在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卻成了多數派。在迎新營中,搞手對死難者的哀悼悲鳴,都只流於形式,沒多久,新生就沉醉在大學的生活當中了。 那一段日子,身邊經歷了不少好友因為移民、留學的生離,與書中渡邊跟木月與直子的死別,在通訊沒有今天發達的二十年前,著實分別不大。長年累月建立起來的友情、愛情,一下子就沒有了。一年之後,到我自己隨家人移民,這三冊的《挪威的森林》,我不捨得把它們裝進貨櫃,卻是隨身帶上飛機看的。記得故鄉版《挪威的森林》描寫直子死後,渡邊去流浪的那一章叫做《走在泥沼中》,這五個字,對於初來澳洲的我,實在是最佳的寫照。而直子在養病期間,渡邊寫給她很多很多的信的場面,也在澳洲我自己的書桌上不斷重演。 我走的時候,香港的村上熱尚未升溫,跟朋友說在看《挪威的森林》都得到一個掛滿問號的臉孔作為回應。到了1991年末,假期回香港的同學帶回了博益版的《挪威的森林》,說是香港的熱門讀物。我才發覺到,我愛讀的小眾小說,已經成為潮流,變成一版再版的作品了。 博益出版社在接著的兩三年間推出了《尋羊的冒險》《舞舞舞吧》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應該是先入為主吧,我對村上比較寫實的作品特別偏愛,這就是《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裡面提到的「森高羊低」現象。我總是無法對那些遇見半人半獸怪人怪物的奇遇有太深的共鳴感,但是所有作品中的疏離感卻是有很深刻的體會。《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我最喜歡的村上小說,重讀的次數比《挪威的森林》更多。當中,似乎是因為阿始與島本因為父母搬遷而失去聯絡,而現實中,跟我相隔半個地球的人,也變得越來越遠。 1993年,我回港一行,順道買了好多本村上的書回來,開始追讀他前前後後,長長短短的作品。不過,到今天,還沒有其他的作品,可以讓我有閱讀《挪威的森林》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時的共鳴、感動和震撼。 這麼多年了,今年我已經成長到《挪威的森林》序幕渡邊乘坐德航的年紀。有時,也會如他一樣,憶起十九歲時的往事而不能自拔。我今年才想到,似乎渡邊居住在西方國家,甚至,很有可能還是單身。偶然,回憶就像渡邊形容那十月草原的風景那樣,「執拗地踢著我中的某個部份。喂,起來呀,我還在這裡呢,起來呀,起來想一想,為甚麼我還在這裡。不痛,我完全不痛。只是每踢一下便傳來空虛的聲音而已。」 我從《挪威的森林》找出這一段來引,忽然感覺背脊一涼,我,昨晚寫《曾經,就在九月相逢》的時候,就完完全全是因為這樣的情懷,我的九月就是他的十月,我的《人生何處不相逢》不就是等於渡邊的 Norwegian Wood 嗎?

十本書緣(下)

好奇怪,十本書中,一半是移民前在香港看,後一半是移民後在澳洲看。上下篇五、五之分,原來也反映了自己人生裡的分水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我移民時隨身攜帶的小說。讀它時,自己的年紀與書中的渡邊一模一樣,而且也和他同樣面對著少年人的別離和思念。記不清讀的時候,給感動了多少次。移民前後,各種問題令我時常覺得自己身在泥沼之中,動彈不得;小說中後半的描述,有不少與自己當時的思想完全吻合。當年台版書很多都不是獲授權翻譯才出版的,我當年的這一套就是劉惠禎、黃琪玟的譯本,今天大概已經看不到了。後來雖然也看過別的譯本,但先入為主的情意結,令我翻看時,依然以這一個版本為首選。 小說內容是三十七歲的渡邊,回憶起他十九、二十歲時開始到東京留學的遭遇。他的多年好友自殺身亡後,渡邊與他的女友直子發生戀情。直子有遺傳性的精神問題,後來更住進精神病院,和渡邊分隔異地。在學校,渡邊遇到爽朗的阿綠,但因為直子的牽繫,拖拖拉拉沒有和她開始。最後,還是要靠直子的自殺,渡邊才能脫離困境。這本小說當年給我的震撼,也來自露骨的性描寫。一般中文小說寫情慾場面時比較都帶有強烈情感;《挪威的森林》裡面詳細描寫器官和動作,情感反而放得很輕。雖然接近白描,但卻令人感到親歷其境,手法對於當時的我是非常新鮮的。從《挪威的森林》開始,差不多每一本村上小說都看了,但自己會一再重讀的,就只有這本和不止一次在 blog 內提過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兩本其實都是村上作品中比較寫實的,那些有怪人、甚至半人半獸的作品雖然新奇吸引,但我總是偏愛情節老老實實的小說。雖然自認是村上迷,但自己寫東西的筆法卻自覺沒有受他太大影響;也許,村上的風格,自己永遠也學不來。 《我愛廚房》吉本芭娜娜 第一次讀《我愛廚房》時,根本不知道作者是誰,而讀完之後,也沒有多大的感動。但是,數年之後重讀,因為之間家中有親人逝去,令到我對書中兩位主角,美影及雄一的感受極有共鳴。小說其實以兩位主角的愛情線為主,他們都各自經歷了至親的死亡,可能相同的經歷令這兩個孤獨的人互相吸引,最後走在一起。 書中對他們真正走在一起之前的曖昧階段描寫得很吸引,越來越近卻又依然保持一段距離。也許是因為他們都喪失了至愛的親人,所以暫時失去了愛別人的能力。他們需要時間整理思緒,才能再次去愛。雄一後來選擇獨自出遊靜思。那一晚,美影偶然吃到美味的豬扒飯,竟然因為記掛雄一而乘計程車將一份豬扒飯老遠送去給雄一。到達後旅館已鎖門,還得從外牆爬到樓上雄一房間窗前敲窗。這一客千里而來的豬扒飯將打破了二人之間的僵局,讓他們大團圓結局。對比起村上,吉本作為女作家,寫起感情來總比較細膩。很喜歡,很喜歡書中送豬扒飯的一段,後來聽到王菲的《約定》,每一次聽都想起小說的這一段,真的很懷疑林夕是否看了此書才寫了這闕歌詞:旅館的門牌、笑著離開的神態、微溫的便當……都是《我愛廚房》裡面的意象;同一年,亦聽聞小說會改編成港產片……後來電影推出,赫然發現是陳小春和羅家英主演。這麼多年了,還不想看、不敢看。 《燃燒在冰冷都市的愛》關麗珊 《燃燒在冰冷都市的愛》由十個短篇故事組成,他們可以分開來看,但其實之間互有關聯。整本書的結構就如電影《Love Actually》裡面的小故事般,緊扣在一起。一些故事的配角,是另一篇的主角。人生,也不就是如此嗎?我的故事,自己是主角,身旁的每一個人,也各有各自擔綱演出的故事。這些故事交纏、互動,就構成我們的人生了。 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咫尺天涯》和《參商傳說》兩篇,寫的是網上戀情。兩篇的主角最終都沒有見面,沒有結果。本書推出於一九九五年,那個年頭,網上交流應該只限於文字吧。未有 webcam ,未有數碼相機,難以將自己的影像傳送,在那種情況下的網戀,實在不容易。《咫尺天涯》的女主角是一個聽不見的女子,另一篇《歲月無聲》集中講她的故事,她描述她單單左耳還有聽覺時,有一個男友。他竟然送一個名牌耳筒給她,還跟她說,這個耳筒壞了一邊,適合她用。我想,也許她當時會想,如果兩邊都聽不見,他就不會如此傷害她了。後來,她真的兩邊都聽不見了。 關麗珊的文字沒有時下不少女作家的矯扭造作和自以為是,平實的文筆令我很喜歡。不過,似乎她不是那種有明星風采的作家,近年在作家明星化的氛圍下,好像不太見到她的新作了。 《林徽音詩集》林徽音 喜歡林徽音,因為她聰明、博學、有主見,這些固然是我喜歡的女子類型,而女建築師的身份當然更令我對她加分。《林徽音詩集》收錄了她一生寫的幾十首新詩,由她兒子梁從誠編選。在新詩的萌芽時期,她的詩有女性獨特看世界的角度,也有建築師將周遭建築景觀入詩的觀點。看這幾句: 張大爹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 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 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 ——————節錄:昆明即景之二.小樓 半藏半挺四個字,就像對矮樓賦予了生命 ,甚至像將小樓的 Genius Loci (Spirit of Place) 描繪了出來。以精煉的新詩文字描寫建築,當年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作品。她與梁思成同行建築的路,踏遍了大江南北,欣賞和紀錄了無數的中國古建築;能夠找到一個人生上、事業上、興趣上都能夠與自己同行的伴侶,他倆實在很幸福。林徽音最為人談論的,當然是她婚前與徐志摩的一段情。數年前看過以徐志摩生平為題材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總覺得周迅將林徽音演繹得太少女味了,演不出她的獨立思想。雖然同劇的劉若英演徐志摩髮妻張幼儀很細膩,但我覺得如果由劉若英來演林徽音,效果會好得多。剛剛找資料時,才發覺本來是找劉若英演林徽音的,但她覺得林徽音太完美了,怕自己演不好,不敢接。唉,這便令我喜歡的女演員與我喜歡的人物擦肩而過了。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是我最喜歡的建築師之一,他的作品真實,富象徵性,將簡單的幾何形狀交織起來,加上光和影,就能夠將存於這建築物內的一些本質性的東西表達出來,令人讚嘆。《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完全不是平時自己見慣,充滿相片和建築草圖的作品集,而是一本只有幾頁不相關插圖的純文字書。書中紀錄了他從 1965 年到 1992 年近三十年間,到世界各地的遊歷。文中夾敘夾議,除了描寫各地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之外,他也不斷地借所見所聞來闡述他本人的建築理論,甚至身在外地頓悟的人生道理。這本書對於行外人,比較艱深,而譯者也似乎不是太過有經驗,譴詞用字水準不算高,但我作為安藤 fans ,他的遊記,和他親自執筆寫他對建築的想法,實在不能不讀。 其中印象最深的,不是他談設計、談美學,反而是他在越南順化時,所聯想到關於二次大戰的事: 不幸的是,日本對於過去的愚昧行徑,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未能改善與亞洲諸國的關係而走到今天的地步。難道現在不是我們日本人該回過頭反省、審視並調整做法與腳步的時候了嗎?其實,除了正視亞洲這個地方的現況與未來,認真研究、修正錯誤,並落實作好「對」的事情外,別無他法。 在中日關係冷若冰霜,小泉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惹起中、韓不滿的當下,這位日本優秀國民的呼籲,會否起到甚麼作用呢?

東尼瀧谷的影像投射

「東尼瀧谷」是我第一次看改編自村上春樹的電影,彷彿是宣告一個本以為無了期的等待的終結。聽聞早年有些村上的短篇被改編過,但村上看後覺得很不以為然。在澳洲,此片只在2005年墨爾本電影節上映過,我等了很久很久,也不見「東尼瀧谷」在雪梨上映。華利在他的網誌說:「這電影一定要在電影院看,在深而闊的銀幕下看,讓身體被那深沉的孤寂緊密地包圍。」唉,無緣看戲院上映的我,就只能買DVD,望碟輕嘆了。 從最初接觸村上的小說至今已十五六年,一直都用自己的腦袋將文字投射出一個幻想世界,一想到村上作品改編成電影,總有種又想看又怕的兩難感。作為忠實讀者,怕的是影像破壞了心中的幻想,但作為電影迷,就算是一個失敗之作,也想看的改編的效果。不過這些年也看不到有人膽敢挑戰,因為改編村上是很難的,大家讀村上,最吸引的是那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而每個讀者的接收又不同。要將這個化成影像,實在是很考功力。 選這個不算太起眼的短篇來改編,也許是精心的計算吧? 如果選那些令讀者印象深刻,大受歡迎的篇章,無論怎樣拍,都不容易與讀者心目中凝聚已久的影像篦美吧。而那些有神秘人物如「羊男」的,就更加難以改編,大家心中的羊男都是自己構思出來的,我很難想像由其他人飾演羊男的演出和造型會令我覺得好。「東尼瀧谷」的篇幅極短,故事的轉折也極為簡單,最初聽說要改編這個,我也有點驚訝,懷疑這麼簡短的文字材料,如何能夠拍出一齣個多小時的真正電影呢?其實最怕是在改編的過程中,加進不協調的枝葉,以求充塞時間。幸好導演市川準沒有這樣做,我們看到的電影是充滿村上感的個多小時,那種寂寞,自我封閉的氣氛一看就感染到,大概也不需要我多談了。由於「東尼瀧谷」並不如大多數村上小說般以第一人稱寫,電影用一個第三身的旁白來貫穿全片,更加強了疏離感。

一個人游

自己一直都喜歡游泳,每星期總會抽時間去兩三次。 我大多數會去工作地點附近的室內泳池。不過在夏天,如果氣溫和天氣容許的話,就會到室外游,選擇當然包括海灘和室外泳池。 雪梨是沿海城市,海灘多不勝數。不過太平洋的外海灘浪大,除非突然很想與風浪搏鬥,否則都是會選擇海港內的海灘。這些海灘都比較風平浪靜,泳客又通常比遊客和滑浪勝地 Bondi Beach 少得多,浮沉在平靜的海水中,看看天空的雲,水平線上的帆船,舒服得很。 室外泳池方面,常去的有北雪梨的奧林匹克泳池和在藝術館附近的 Andrew Boy Charlton Pool(附圖)。兩者都是標準池,近年都經過翻新,也都位於雪梨港邊,花數元便可欣賞無敵美景,實在非常超值。 本來雪梨近日天氣已經轉涼,但星期四中午竟然異常溫暖,所以利用了午飯時間去了Andrew Boy Charton Pool,享受夏天的餘溫。那天艷陽高掛,但泳客比夏天時少很多,每條線都只有三數人,游得真的非常寫意。不過,這次之後,很可能要等到半年以後,春夏之交時才能再到室外游泳了。 喜歡游泳,其實是與自己喜歡獨處有關。游泳的時候,差不多是身處於絕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在水中,看不清別人的樣子,聽不清他人的說話。聽覺和視覺接收的訊號,都因為水的密度不同而與平時有別,令人自覺身處另一個世界。如果有陽光掩映,就更像置身世外,思想可以絕對平靜了。《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有這麼一段: 早上開車送完兩個女兒到幼稚園之後,就和平常一樣到游泳池去游兩千公尺。我一面想像自己變成魚,一面游著。我只不過是魚而已,可以甚麼都不想,連游泳都不必去想。我只是在這裡,做我自己就行了。那就是做條魚的意思。 這真的講出我游泳時的心聲呀。一直都不喜歡與人競爭的運動,對隊制的體育項目尤甚。日常工作已經要不斷與人配合做 team work ,同時又要與人競爭了。在私人的運動時間,為甚麼不能讓腦筋休息一下,還要攪盡腦汁,配合隊友,盤算別人,爭分奪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