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生花

等到今時今日。 一直都在等「兩生花」DVD,除了藍、白、紅,連十誡都一早有DVD了,竟然這一齣將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介紹給廣大戲迷的電影卻一直缺席。上月從「家明絮語」讀到「兩生花」終於推出DVD,今天,在DVD店見到了四區澳洲版推出。當然立即買了回家。 十多年了,在戲院初見 Irene Jacob 的印象依然難忘。家明說「你大概估到我這麻甩佬一定慨嘆年近四十的 Jacob 歲月不饒人」……大抵,歲月不饒她,也不饒你、不饒我。當片中人老了,眼前螢幕反映的自己,也一樣渡過了相同長度的歲月。不過,有些年輕時的情懷,大概永遠,永遠都忘不了。 DVD還放在架上,未有空播放,大概這會是這個復活節假期的必備節目了。

血仍是冷?

冷血自傳 Capote 中 Philip Seymour Hoffman 實在演得精彩,有人看後覺得不安,有人不。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不少評論都集中在 Capote 如何冷血,如何利用別人的生與死來斂財和揚名;我卻覺得,為甚麼大家都變得對冷血殺手這麼同情呢?當然,電影中對 Capote 的套取內容過程的描寫很負面,很一面倒,他在劇中甚至說出「兩個死囚是金礦」這種令人極度反感的對白,而得知真相完成小說後,二人利用價值完結,就不再盡力替他們上訴。 但如果撇除電影的煽情處理手法,用一個較遠的距離客觀地看整件事情,很明顯的事實就是,如果沒有 Capote 替他們上訴,二人一早已經被處決了;為了偷取幾十元而連殺四人,得到死刑的下場,不是罪有應得嗎?為甚麼 Capote 最後放棄的態度,不可以是良心的產物?因為 Perry 已經向他承認殺人,再繼續為他奔走,如果真的脫罪減刑,對於案中死者不是極度不公嗎? 相對來說,Perry 不是也在利用 Capote 替他上訴嗎?將凶案發生當晚的真相隱瞞不對他說,拖延幾年,也都一種計算。在信中,在電報中不斷稱 Capote 為 Amigo (朋友),是真心,還是出於要打動他呢?他的姐姐在 Capote 面前對他決絕的態度,也側寫了他不是真的這麼值得同情。有朋友認為,Capote 對 Perry 隱瞞姐姐的決絕,也是「奸」的,是套料行動的一部分;老實說,換了是你,你在一個死囚面前,說得出殘酷的真相嗎?

Proof or Disproof

看完電影 Proof (港譯:情來.算盡愛),心裡有一個解答不到的問題: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是否應該無條件,第一時間相信她的說話,還是要她拿出證據來說服自己?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戲中 Jake Gyllenhaal 就是因為不能夠第一時間相信一份驚世的數學理論是出自 Gwyneth Paltrow 之手,而差點斷送了這段緣份。如果將自己代入角色,我大概也不能相信理論是出自她的,剛剛喪父精神恍惚、為了照顧患病的父親 Anthony Hopkins ,學業半途而廢、手稿字跡又酷似數學家父親……一切表面證據都指向理論是她父親提出,而她因為各種打擊而出現了妄想症狀,把父親的研究當成自己的。這種情形,其實相當兩難,一方面,你希望相信你的情人,也相信她不會剽竊父親的遺稿;但看她不穩的情緒,又難以估計病魔的力量。 電影中似乎在表達:相信情人的說話才是對的。現實世界中,也有不少人要求伴侶不求證就無條件地相信自己,如果對方做不到,就懷疑對方的愛。不過,有誰可以站出來,說自己對另一半的說話句句屬實,從來沒說過謊呢?如果不能,你又憑甚麼要求對方無條件相信你?尤其,如果對方曾經被謊言深深傷害過,曾經完全相信但到最後一切都被 disproof 了……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Match Point

看過 Match Point 的預告片,最後打出 Woody Allen 的名字,令我很驚訝,完全想像不到七十歲的導演會轉型到認不出來。 前晚看過後,覺得其實電影本身並不是太特別,但與導演的前作放在一起看,再對比內容和手法,卻十分有趣。為免影響各位看電影時的興致,不打算細談內容了,只打算從電影框架、手法、演技拿幾點談談。 全片用了一個很傳統的「從頭到尾」順序敘事手法,從男主角搬到倫敦努力打入上流社會圈子開始,談到結婚和發展婚外情。雖然一板一眼,但卻有種吸引力,扣著大家的情緒。這齣電影的手法,與以前慣看 Woody Allen 那些大雜燴式喜劇很有分別,裡面差不多完全沒有嘲諷式的對白、也沒有帶性意味的笑位。所有對白都十分平實,不煽情,不誇張,一直以男主角一個人的觀點看事情。看得出導演很有轉型的意圖,很故意地將平時的手法收起,克制地不展露幾十年來他最受歡迎的本錢。我甚至覺得,他特別將故事放入一個英國背景,搬到倫敦拍攝,就是為了擺脫紐約的影響。

叫慕尼黑太沉重

最近看的電影都很沉重,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越想解開卻越扯越緊。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慕尼黑」的沉重,是來自一種解不開的種族仇恨。一代傳一代。總的來說,本片很緊湊,沒有悶場;不過,有不少部份其實可以拍得更深入的,例如為甚麼會選 Eric Bana 作行動的首領?要離開懷孕的妻子時,為何沒有甚麼特別掙扎?一些行動的過程太快,頭幾個對象好像很容易殺死,後來的卻越來越用一些不容易的計策,為甚麼不如第一個目標般,都用槍暗殺,不是更簡單利落嗎?後來不少同伴被殺,男主角的崩潰有點過火,因為你可以暗殺別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預計別人會反暗殺? 本片的道具、服裝、髮型等等都頗為考究,濃濃地展現了各個暗殺行動中不同城市七十年代的感覺,很真實。不過,用作片名的「慕尼黑」,反而著墨不多,而且有點模糊;就算重演了的奧運事件,也拍得像一個夢魘,而不是真實的情景,部份過程也透過了電視來展現。好像是在表達出,這次行動的緣起,只是一段模糊的仇恨,只是從一些從傳媒聽來的印象,真實程度有多少,令人懷疑。

比永恆,還多一天

一直沒有怎麼看過希臘片,月前看到「人間」、「肥力合集」、「柔光優影」介紹導演 Theo Angelopoulos 的 Eternity and a Day ,還盛讚其原聲唱片,引起了我的興趣。在澳洲的網站訂購了OST,但卻找不到電影的DVD。我找一位偶而也會一起看電影的希裔朋友問,他說他有此片,但不是DVD,而是一盒沒有字幕的VHS錄影帶,借給我也看不懂。我心想,要是真的找不到,也許找天買點手信串門子請他作即時傳譯吧? 後來找到了博客來網站,有台灣版的DVD售,即時就訂購了。誰知不久卻見到華利在「人間」留言說台灣版得90分鐘,不是足本,心涼了一截。收到碟之後,見到盒背寫上83分,更感失望。不過既然買了,刪節版也看看吧,看過後發覺原來有127分鐘,再對照IMDB的資料說132分,只差幾分鐘,都應該算是足本啦。不知是甚麼「倒米壽星」在盒背寫亂寫片長,不知趕走了多少生意呢?這個版本雖然是足本,但是字幕的水準欠佳,英文字幕常串錯字,中文字幕竟然把 nightingale 夜鶯誤當成人名譯作「南丁格爾」,如果將來出版英文版 1/2/4 區碟的話,也許會再買一片,看看情節有沒有譯錯。 看了電影已經好幾星期,我的感受開始時就像一團黑雲壓在心中。隨著感覺的沉澱,慢慢地覺得那團東西比黑雲沉重,但又不是靜止不動地把人壓的透不過氣。最接近的形容也許是一個鉛球,隨著令人難忘的配樂在心頭流動,壓力總是在,但卻隨著旋律和劇情的推展而壓在不同的位置。

每個人心中都有……

7/3/2006 新增:到處留言 @Whisper at the Tolo Harbour @人間 @柔光優影 @光影筆記 電影在雪梨早了幾星期上畫 ,我看了寫了香港還未上,隔了一個月,看到不少網誌的評論又忍不住加幾句,重看原文才發覺在各處的留言寫得比原文更深入,所以便將散落各處的留言合成幾段,以補原文的不足。 很沉重的電影。 看完後不太覺得電影很催淚,但沉重的感覺卻久久不散。 「斷背山」沒有刻意歌頌 Ennis 與 Jack 之間這段情,說的是兩個人在歲月悠悠中不能自拔的故事,是性格是宿命是歧視的各種力量構成這個結果,戲劇的矛盾就在這裡展開。 他們雖然每年相會,但總也沒有結果,一切也不能重來,一切都與當年不一樣了,每一次見面後都痛苦,Jack 提出拋棄一切在一起每次都被拒是苦,Ennis 因著童年陰影接受不到與 Jack 一同生活,勉強壓抑更是苦。我甚至懷疑電影有點警告意味,借命運,借他們的苦來譴責逃避責任的偷歡。 Ennis 的妻子佔戲其實不少,可以說是性格最討好,最令人同情的角色。Michelle Williams 的表現令我刮目相看,發現丈夫與Jack的曖昧後,她的不知所措,到幾年後離婚之間的幾段戲,一步一步對身邊人的不忠逐漸厭惡,死忍到受不了最後離婚,很 有層次感。而 Jack 死後,他妻子在電話中對 Ennis 的冷淡,雖然沒有明言,但令人覺得她也是知道的。 Ennis 的內斂性格,將一切都收藏在心,不願意踏出與牛仔身份不符的任何一步,那一場感恩節被妻子揭破的戲,一生艱苦維持的形象原來一早已被枕邊人識破,不知所措 到用暴力對待,戲劇性的爆炸點,精彩得很。關於為何他們不能夠獨身,也許我們不太了解西部牛仔的生活,會不會是當年牛仔都得結婚生子呢?或者他們如果一直 單身的話,一樣會惹人懷疑之類?這也許就是悲劇的所在。 斷背山得不到最佳影片,令我有點失望,不過因為沒有看過 Crash,沒有比較,也就難以評論公平與否。不過,奧斯卡結果大多是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重疊,今年不是,已經很大程度是保守勢力在背後影響了賽果。電影 是一種藝術,如果以各人心中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投票,就等於把電影當作一種說教的工具了。

兩面睇 Look Both Ways

前些日子在這裡對獲多項 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s 提名的澳洲片 Wolf Creek 大肆批評,還說如果 Wolf Creek 真的得獎,我大可不必再看澳洲片了。幸好,Wolf Creek 全軍覆沒,一個獎都拿不到;而於多個獎項一起提名的對手 Look Both Ways 卻一舉拿下了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配角等大獎,男女主角就給 Little Fish 的 Hugo Weaving 和 Cate Blanchett 包辦了。 Look Both Ways 上畫已久,但一直都提不起興趣去看,很大可能是片名和宣傳的定位模糊,海報是路牌一個,印著鯊魚和火車,究竟是荒誕笑片?是劇情片?鯊魚咬人的驚慄片?主角是誰呢?名字不是十分熟悉,好似是電視劇演員。如果不是得到獎,實在不能吸引我入場。 不過看完之後,發覺比自己很喜歡的 Little Fish 拍得更加好,手法也更新鮮。如果宣傳策略做得好一些,也許會更賣座。Wolf Creek 收五百多萬,Little Fish 三百多,而Look Both Ways 只收二百五十萬而已,可見宣傳的重要性,Wolf Creek 被大吹大擂,質素卻令人大失所望,氣憤難平。

Little Fish

自從1999年霍士影城開幕以來,在雪梨拍攝的荷里活電影為數不少,但大部份影片都用廠景,例如在影城內搭建「星戰」的外星城市或「情陷紅磨坊」的舊日巴黎,就算在雪梨市內實景拍攝的影像都要改頭換面,變成如 The Matrix 的未來城市。真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反而不多。 正在澳洲各地上映,由Cate Blanchett主演的 Little Fish 就是一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看慣她扮演女皇(Elizabeth)、影后(The Aviator),突然見到她演一個曾經吸毒和犯罪的澳洲女子,發覺她的可塑性實在令人驚嘆。 片名 Little Fish 除了指在食物鏈中較低層次,隨波逐流,容易被大魚吃掉的小魚之外;也兼指片中多次出現,用來盛載毒品的壽司店用魚型小膠樽。 電影大部份在雪梨的實景拍攝,如越南埠 Cabramatta,唐人街和市中心等等。看到熟悉的地方都上了鏡,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電影描寫一個已經戒毒多年的女子希望向銀行借錢開店,卻因為有案底而處處碰壁。一別四年的越裔舊男友,突然一身富貴地歸來,希望與她修好。與她感情很好的後父同時又戒毒失敗。在毒品橫流的社區,加上後父、弟弟、舊男友都與毒品扯上關係,想避免再次沉淪毒海,談何容易?

再見列寧

去年在戲院上映時錯過了,最近見到有DVD,就買回家看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原本以為是齣有點荒誕的喜劇,但看了之後,發覺裡面的感情很動人。當然,在黨下台後,為了防止心臟病的母親受到黨滅亡、圍牆崩塌的太大刺激,在母親週圍重建黨的統治,真的是超高難度。 東德瓦解後,片中人的生活迅速改變。窗外的風景,電視電台節目,所有人的衣著談吐,都要經過一番張羅才能瞞過母親。連以前東德牌子的罐頭食品,也被西德牌子取代,要把新買的食物放進舊罐頭去頂包。 兒子對忠實黨員母親的愛,與他對投奔西方父親的淡淡感情,成了很強的對比。電影對「冷戰」雙方的對與錯沒有甚麼批判,只是很中性地展現出巨變的力度。 到後段母親發現真相後,卻沒有揭破,反而和他合演到死前最後一口氣。母子的心靈相通,互相了解,真的是令人感動。

重溫.藍.白.紅

想重溫「藍.白.紅」三部曲已久。 在電影院看這系列是九四年的事。在澳洲,當年每隔幾個月上映一部,藍在秋季四月、白在冬季八月、紅在夏季十二月,不知道這種安排是巧合還是有點要配合電影的感覺。最近的週末一口氣看了這三部電影的DVD,令我發現了不少當年沒有發覺,貫穿三部曲的小節,例如「藍」裡面一個法院門前的鏡頭,聽到庭內有人說:「是不是我不懂說法語,我的供詞就沒有用了?」,原來這就是「白」一開始的離婚官司。還有曾經在「藍」、「紅」都出現過:很辛苦地將玻璃瓶放進回收筒的佝僂老婦。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當然,將三部曲連在一起的情節是最後「紅」的終端,三部曲的主角都是英倫海峽海難的少數生還者,寓意是經過三部曲裡面的故事,主角們都得到重生,等到了「藍.白.紅」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

關於時空的推移

最近看了三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Spring) 、「藉著雨點說愛你」(Be with You) 以及「顫慄時空」(The Jacket) 。 三齣戲的背景和類型的差異極大,不過共通的地方是,都以時空的推移來作主線。 「春夏秋冬……又一春」呈現的時間是線性的,或者可以說是循環性的,線的盡頭又與開端重疊,循環不息。「藉著雨點說愛你」的時空則可以跳躍,女主角可以穿越時空,到達自己已逝的未來,但所有事件都像已預先安排,成了定局,不能逆轉,不能變更。「顫慄時空」中的男主角卻能夠到達未來,再返回現在,在自己死前遇上童年的女主角,將她多舛的命途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