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齣法語加一齣德語

如果大家有留意旁邊的「光影證據」欄的電影海報的話,你會發覺近期我都在看非英語西片。三月份除了 Woody Allen 的 Scoop 之外,看了四齣法語片和一齣德語片:Bad Faith(法),Private Property(法),I Do(法),Inside Paris(法)和 The Lives of Others(德)。德語片我一向少看,但這齣 The Lives of Others 卻成為我的本月至愛,評分會給九個棧那一種。 前幾天讀到公園仔談及「近年看法國片失望的頻率愈來愈高了,好像都是吃著老本」,我實在深表同感。法語片是我一個年代久遠的情意結,差不多每次法國電影節都像朝聖般去看。去年還有一齣覺得好看的 Time to Leave 撐撐場面,但今年選看的四齣,竟然沒有一齣真正覺得好看。幸而,當中沒有差勁得想中途離場的。

再見列寧

去年在戲院上映時錯過了,最近見到有DVD,就買回家看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原本以為是齣有點荒誕的喜劇,但看了之後,發覺裡面的感情很動人。當然,在黨下台後,為了防止心臟病的母親受到黨滅亡、圍牆崩塌的太大刺激,在母親週圍重建黨的統治,真的是超高難度。 東德瓦解後,片中人的生活迅速改變。窗外的風景,電視電台節目,所有人的衣著談吐,都要經過一番張羅才能瞞過母親。連以前東德牌子的罐頭食品,也被西德牌子取代,要把新買的食物放進舊罐頭去頂包。 兒子對忠實黨員母親的愛,與他對投奔西方父親的淡淡感情,成了很強的對比。電影對「冷戰」雙方的對與錯沒有甚麼批判,只是很中性地展現出巨變的力度。 到後段母親發現真相後,卻沒有揭破,反而和他合演到死前最後一口氣。母子的心靈相通,互相了解,真的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