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

今年旅途中乘坐過幾次吊車,包括在紐西蘭 Rotorua 的 Skyline 和香港昂坪 360 ,但感覺最特別的,就是今天在 Cairns 的 Skyrail,雖然論高度它不夠 Rotorua ,論長度又不及昂坪,不過它在熱帶雨林茂盛的林冠上經過,有某幾段更接近得好像要碰到樹頂似的。在一片綠色中間有可以見到地面的隙縫,看見地下的泥土跟河流,這才令人感受到原來離地幾十米! 中途停站,有職員帶一眾遊客穿過一段短短的雨林,見到很多特別的植物。因為樹木濃密,地面的光線只有樹頂的 2% ,植物要求生便出盡法寶,我們看到藤類植物如何勾住巨木攀附而上,吸取陽光,而一些 strangler fig 更會最終纏死附生的樹木!而林中更有之前以為只有紐西蘭獨有,樹齡以世紀為單位的 Kauri 樹。 吊車的終站,有以有遊客為對象的市集和食肆,更有蝴蝶館、雀鳥館和樹熊袋鼠館。對於來自澳洲國內的我,蝴蝶館比較吸引。館內彩蝶紛飛,孵育室中更展出了從卵到毛蟲到蛻變的實物。我更恰好碰上職員將剛剛破繭的蝴蝶放出展館,不少蝴蝶更急不及待交配,實在大開眼界。

水溫

Cairns 位於熱帶,南半球夏天的十二月更是熱得交關。今天沿著海傍大道步行得汗流浹背,見到 Cairns Lagoon 泳客不少,於是決定湊熱鬧跳進水中暢泳。 咦?為甚麼我一點都不覺得涼快呢?水溫好像比 Sydney 的海灘暖得多呢!由於解暑功能不足,我游了半小時左右就上岸了。相比起近幾個週末我在 Sydney 不同海灘暢泳時的涼快舒適感覺,完全是兩回事! 我拿出手機上網查找,原來 Sydney 夏季的水溫是 20 度左右,而 Cairns 卻是在 28、29 度之間!相差這麼遠,難怪很不習慣! 忽然我記起當年移民時,因為我只游過香港夏天較暖的海水,第一次在 Sydney 下水時那種寒冰徹骨的感覺,實在印象難忘!但在 Sydney 住下來,經過多年鍛煉,對於這裡的水溫已經完全習慣,現在反而嫌棄熱帶的海水不夠涼快了! 習慣形成後,要再適應新的改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給自己的明信片—換日線

2011年9月1日 其實這不是2011年9月1日寫的。因為我8月31日睌上機,不久飛過換日線,就會直接跳到9月2日了,這一天根本不會存在於我的認知裡。在臨上機前寄出這一張 Edward Hopper 的作品,一如他的風格,孤獨疏離,令我想起那首叫 A House Is Not a Home 的歌。這一年來,每晚下班回去的感覺就是如此。究竟我如何才可以將 house 變回 home 呢?是要決心,努力,還是運氣呢?如果可以如換日線一樣,不用過程,一跳就可以變成別的日子,我的 house is a home 的某天,就好了! 總結:這一個月整理去年美加途中寄回的明信片,就像重溫了整個行程一樣。裡面的內容與其說是信件,到不如說是一張一天的短日記。這些文字,因為是極其私人的所思所感,也許大家讀起來會覺得十分沉悶,甚至不知所云,不過於我,卻十分重要。我紀錄下來的感覺和想法,當中很多在整整一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去年在行程中我失去了澳洲春天的第一日,今年,就讓我出去好好感受這一天燦爛的陽光吧。

給自己的明信片— Canada

2011年8月25日 終於到達加拿大,這個地方聽說了好幾十年,親友移居此地亦多不勝數。步行在此地的街道上,竟然有點熟悉的感覺,覺得其實這裡也可以居住,不像美國的城市般,總是令我覺到自己不屬於其中。不過,如果我冬天來到,也許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重遇一位二十四年沒見的舊同學,一見面竟然可以立即話題不斷,完全沒有話當年,反而是天南地北都聊得起勁,我想,大概是因為他也是一位INTJ吧? 2011年8月26日 今天算是建築旅程的最後一天。想不到 Libeskind 的 Crystal 實在太令人失望了。反而 Frank Gehry 的 AGO 卻令我有驚喜,這次旅程看了多座他更出名的作品,但我反而最欣賞 AGO!雖然老同學對於建築沒有甚麼認識,但他仍請假陪我到處參觀建築。當年與他只是同班了一年,後來各自移民到不同地方,今次重逢,老朋友的感覺卻比起當年的一位 best friend 濃得多,真奇怪。 2011年8月27日 親人載我到尼亞加拉瀑布觀光,他們的孩子雖然吵鬧,但帶給父母的快樂,卻都反映在他們的臉上;對比後來晚飯同座的另一位親人結婚多年,最後離婚收場。這兩件事也許告訴我,人生的際遇實在很難測,但如何走下去,終究也是自己選擇。不過,就算決定了方向,最後能否達致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總會受制於命運之手。 2011年8月28日 Edmonton 比我想象中繁盛。對這裡的認知其實都源自父母當年跟親友通電話後的二三手形容。這些年來,我從少年變成中年人,這個城市亦當然會發展吧!到親人家中探訪和晚飯。自從母親離去後,跟親人在家中吃飯從天天會做的事情,變成一種難得的機會,家庭的感覺,實在是久違了。 2011年8月29日 到了 Banff 和 Jasper 國家公園,見到從冰川流下來的瀑布,跟尼亞加拉的又截然不同。冰川風貌和沿途的風景,實在比大峽谷不遑多讓。將來再有機會重臨這裡的話,希望不用再像今天般要不斷留意時間,可以從容地慢慢遊覽每個觀景點,找出最美的角度。有時,越趕急,就越不能找到最好的,不是嗎? 2011年8月30日 今天天氣雖然不好,但一清早坐吊車上山,仍然可以在烏雲和濃霧間感受得到這裡的山川之美。乘船遊覽 Lake Minnewanka 後,駕車回 Edmonton 途中下了大雨,但接近到達時,天空卻終於放晴。我經歷了近幾年的橫風橫雨,希望可以在風暴過後,有些好天氣,讓我可以感受一下藍天白雲吧! 2011年8月31日 終於要回程了,在 Edmonton 雖然逗留得很短,但也足以令我感受到一種閒居世外的感覺。在美國三星期,加上加拿大一星期,參觀了自然風景和出色建築,亦見到親友們各人有各人的發展。但自己在另一個大洲,事業也家庭這些年都好像在原地踏步,我希望回去之後,能夠對此行作點總結,令我認清方向,再出發吧! (要上載時才發覺旅途中沒有將最後兩天的行程詳細記錄下來,讓我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才補回吧。)

給自己的明信片— Washington DC

2011年8月22日 Fallingwater 給我的感覺奇事沒有太大驚喜,也許是這些年以來看得太多讀得太多,對於當中的建築空間,其實已經完全知曉,反而是設計背後的故事,例如戶主兒子與 Frank Lloyd Wright 的師徒故事,兒子在設計上的小改動,以及後來他繼承後將物業捐出的故事,反而更引人入勝。 0600—– JFK Airport Breakfast @ Airport 0900—– Boston Airport 1130—– La Guardia Airport 1300—– Lunch – Wraps bought from La Guardia Airport 1600-1900 Fallingwater (Frank Lloyd Wright) 2000-0400 Rental Car Breakdown Dinner @ Billie’s Gas & Grub, Fintstone, Maryland 2011年8月23日 48小時內經歷班機取消,汽車故障以及地震三件完全沒有預料會發生的事,令到美國的最後一站十分難忘。經歷母親去世,去年在日本扭傷,以至今次美加行發生這一連串的阻滯。看看自己的反應,看來我的EQ真的高了不少!地震之後回來酒店,唯有希望我的加國行程順順利利呢! 0600-0630 Breakfast @ McDonald’s 0830-1030 The Capitol…

給自己的明信片— New York

2011年8月16日 要飛紐約,才首次見識到檢查之嚴。第一次當眾被搜身,有點點不自然,但這似乎是必要之舉,尤其是臨近當年恐怖襲擊十週年,嚴格一些也對大家有多一點保障吧!芝加哥的 Architecture Tours 沒有想像中精彩,似乎是聽過太多讚美,期待太高所致吧?行程到這裡過了一半,對 Frank Lloyd Wright 的設計和建築生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實在不錯!期待未來一星期預計參觀的 Guggenheim Museum 和 Fallingwater! 0800-0830 Breakfast @ Hotel 0930-1330 Frank Lloyd Wright by Bus Frank Lloyd Wright Home & Studio Oak Park Houses Unity Temple 1330-1430 Lunch @ Hot Woks Cool Sushi, Michigan Avenue 1700-1800 Dinner @ ORD Airport 2200—– Arrived at LGA, New York 2011年8月17日…

給自己的明信片— Chicago

2011年8月12日 長途跋涉駕車去到 Wisconsin 看 Johnson Wax Building,先來的節目竟然是 Johnson Wax 家族的紀錄片,本來以為是充塞時間的節目,誰知看罷竟然覺得感動非常。從再踏亡父曾經飛過的航程到重新審視跟逝去親人的關係,處處都觸動著我心深處。最後得知此片拍攝於十年前,片中的 Johnson Wax 主席已經逝世,現在他的子女將片中他用的飛機放在新的公司建築物中來紀念父親。這種代代相傳的血脈相連,曾經離我那麼近,但今天,卻是那麼遙遠。 0530—– Arrived at ORD (Chicago) 0600-0630 Breakfast @ McDonalds, ORD 0700-0730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John Ronan) 0900-1230 SC Johnson Campus Film: Carnauba – A Son’s Memoir Fortaleza Hall (Norman Foster) Johnson Wax Building (Frank Lloyd Wright) 1300—– Lunch @ Racine (Sandwich…

給自己的明信片— Arizona

2011年8月8日 記得1993年是自己設計開竅的一年,那學期其中一份功課是設計海報。呈交的就是用 Taliesin West 作主題的。當年讀到 Taliesin 學徒中的第一人竟然是華裔的 Yen Liang ,也許影響到我那時對設計的頓悟。如果屬實的話,今次的旅程實地探訪 Taliesin West ,不知能不能造就另一次的開竅呢? 0630-0700 Breakfast @ Burger King, LAX 0930 Arrived at PHX 1030-1330 Taliesin West (Frank Lloyd Wright) 1400-1430 Scottsdal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William Bruder) 1430-1500 Lunch @ The Blue Moose, Scottsdale 1500-1530 Loloma 5 Housing (William Bruder) 1530-1600 Grady Gammage Memorial Auditorium…

給自己的明信片— Los Angeles

前言 去年今天,我踏上了整整一個月的美加行,因為時差和換日線的關係,到達時依然是八月二日的上午。這個旅程,本來以為我可以像2010年日本之旅那樣,在每晚寫給自己的明信片之後,將內容擴展成 blog 文。但原來發覺在日本夜晚有空的原因只在腳傷,在美加行動自如,加上遲日落和晚上的表演、飯局和觀光團,blog 只寫了四天,就全告荒廢,好在,明信片我依然堅持了下來。 2011年8月2日 清晨來到洛杉磯,走馬看花地走過了星光大道,便來到 Getty Museum。從來都不是 Richard Meier 的超級粉絲,總是嫌他的作品太過類近,劃一是一片白,但今天親眼見過之後,才發覺白色之中,原來有純白,米白以及天然石料中帶著花紋的白。看來,在未加以判斷之前,很多時人其實應該尋求多一些真相,不要囿於自己的預設之中。 0630 Arrived at LAX 0900-0930 Breakfast @ McDonalds, Hollywood Boulevard 0930-1130 Hollywood & Highland Grauman’s Chinese Theatr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1200-1530 Getty Centre (Richard Meier) Architecture Tour Lunch @ Garden Terrace Cafe, Getty Center Exhibition – In Focus: The Sky 1600-1830 Warner…

給自己的明信片—澳洲中心

前言 這兩年,我每一次旅行都會每天寫一張明信片寄給自己,至今已經累積了一大疊,不過自2010年的日本之旅跟大家分享過之後,就一直提不起勁上載到 blog 中。不如就開始一個明信片系列,逐步將明信片背面那些近似日記的文字上載,跟大家分享這些日子以來我的旅程吧。 2011年3月26日 終於開始這一趟不惑之旅。好奇怪,整個月的不安情緒突然在起飛的一刻消失的無影無縱。當然,回程後它是否會再度重臨實在是未知數。到達後參觀了沙漠公園,想不到是晚竟然會遇上 Earth Hour 關燈,公園舉辦觀星之夜,在沒有光害的環境下,我見到了從未見過那麼多的繁星和久違了的銀河。其實,它們一直都在,只是每晚都給城市的燈光掩蓋著罷了,不是嗎? 2011年3月27日 今天參觀了舊電報站和舊 The Ghan 火車博物館,見到了 Alice Springs 建市百多年間的變遷,一個從電報站開始的城市,一直都是澳洲中心的中途站。正如電報已被長途電話取代,淹沒在歷史之中一樣,一種科技被另一種代替,大概只會越來越快,新科技的更替,已經快到不能靠它來開發一個城市了。 2011年3月28日 來到「世界中心」,發現原來平時所見的 Uluru 巨石上,每一處都有不同的景觀,從遠觀到近望,這塊岩石都令人驚嘆。站在四億年的巨石前面,在今天剛滿四十歲的我,又算得上甚麼呢?沿著巨石有一條鐵索,供遊客攀爬上巨石。不過土著們因為信仰關係而不鼓勵遊客攀爬,在今天風和日麗的秋日,也貼上了因為風速而禁止攀爬的告示,幸好我不是為了登上巨石頂而來,否則便會很失望了。 2011年3月29日 在 Kata Tjuta 的路上碎石滿佈,大概就是這次旅程最難行的路段了,不過到了「風之谷」,見到令人眼界大開的地貌,才知道辛苦也很值得。這次選擇這個「露宿」團,在荒山野外沒有遮掩下睡覺,加上營火煮食,野外撿柴枝生火,預備食物和跟團友一起洗碗等等這些不是參加普通旅行團時會做的事,反而令我想起少年時代的經驗。大概一年之前,絕對不會想起會參加這樣的一個旅行團吧! 2011年3月30日 Kings Canyon 的風景更是多樣,從峽谷到 The Lost City 到 Garden of Eden ,真是目不暇給。全程的 highlight 更是在 Garden of Eden 暢泳,步行了個多小時大汗淋漓時,鑽進清涼的天然水潭,真是的人生中的一大快事!The Lost City 的名字說得好像是古建築遺蹟,但這個以億年計歷史的天然地貌,映襯著澳洲中部,數十到百來年就已經列為古蹟的淺薄歷史,發覺建築在大自然面前,根本渺小到近乎不存在。 2011年3月31日 今天就要回家了,每一次旅程結束都有點矛盾,但這一次更夾雜了更深入的沉思。之前曾經為散心、為聚舊、為看建築、為懷緬跟母親走過的地方而出門,但這次其實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不為別的人別的事,只是單純為「自己」而規劃的旅行。六天下來,我談不上有甚麼人生的大得著,但大概這次旅程的影響將來會慢慢滲出來,更希望未來的人生,會過得比較愉快一點…… 上載於2012年7月30日,母親逝世兩週年的日子

集郵

回來了一星期,終於集齊 21 張給自己的明信片了。 本星期一其實已經收到了臨上機最後寄出的那一張「喜怒哀樂」,但12月9日 Moere 沼公園的那一張卻一直沒有收到。我在想,接近兩星期了,是不是寄失了呢?難道連寄給自己的明信片這個小小的項目,始終都要有所欠缺?我差一點想將收到的20張拍照,然後寫一篇《缺一》,不過,我最後還是決定等多幾天,因為聖誕前後,郵件有點延誤也不出奇啊。 在聖誕前兩天,終於收到了!看看地址,原來是我當晚寫的時候昏昏欲睡,將郵區號碼寫成幾個月前辦公室搬遷前的那個,幸好其他部份還正確,大概在某處徘徊了幾天後,終於來到我的郵箱。 今次的旅途中,買得最多的是明信片,除了寄給自己的這些,也買了其他的來留念和一些作手信,其中的不少,在旅途中寫的 blog 都出現過了。其實,最初更想過買一套不同的郵票,每天用一枚,最後便可以集齊一套了,不過,我想,如果要將郵票浸出來,一定要將明信片剪爛,所以最後買了二十一個相同的70日圓郵票。其實從七八歲到今天,我都仍在集郵,雖然好幾年才會一次過將積存的郵票浸出來放進郵票簿,但每當收到信件就將郵票剪出,已經是幾十年來的習慣了。這幾天聽見新聞,說澳洲有些郵局將會在新年關閉,因為郵件的數目在電郵普及化的影響下,逐年減少,澳洲大部份郵局(有不少是特許經營模式運作)已經轉型兼營其他業務:賣文具、賬單繳費處、銀行提存等等以求生存。說不定在我有生之年,郵票會停止發行,集郵(不是這幾天香港報紙說的那種)也可能成為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