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空的推移

最近看了三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Spring) 、「藉著雨點說愛你」(Be with You) 以及「顫慄時空」(The Jacket) 。 三齣戲的背景和類型的差異極大,不過共通的地方是,都以時空的推移來作主線。 「春夏秋冬……又一春」呈現的時間是線性的,或者可以說是循環性的,線的盡頭又與開端重疊,循環不息。「藉著雨點說愛你」的時空則可以跳躍,女主角可以穿越時空,到達自己已逝的未來,但所有事件都像已預先安排,成了定局,不能逆轉,不能變更。「顫慄時空」中的男主角卻能夠到達未來,再返回現在,在自己死前遇上童年的女主角,將她多舛的命途改變。

蝙蝠車與曼陀鈴

拖了近一個月,才有空去看「蝙蝠俠—俠影之謎」。電影沒有令我失望,連之前嫌女主角不夠漂亮的感覺都被情節安排變得合理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本身是前傳,因為之前的蝙蝠俠系列已經開到荼靡,尤其是1997年最後那一集「蝙蝠俠與羅賓」,爛得連飾演羅賓的 Chris O‘Donnell 都接近銷聲匿跡。今次由「凶心人」導演主理,他擅長的陰暗面心理描寫,竟然與蝙蝠俠的黑色元素起了很強的化學作用,令到我們心目中蝙蝠俠的冷和孤獨形象變得合情合理。 電影初段,Bruce Wayne 到喜馬拉雅向由 Liam Neeson 飾演的師父學神秘武功。選角令我將「星戰前傳1」中 Liam Neeson 和 Ewan McGregor 的師徒關係代了入去,到後來發現師父原來是奸角,實在出乎了我意料,印象深刻。 女主角 Katie Holmes 與之前蝙蝠俠系列的Kim Basinger, Michelle Pfeiffer, Nicole Kidman 的漂亮程度有段距離,但她角色的小時候身份一出場,就恍然覺得選角是對了,一個長大後變成正義律師的青梅竹馬小女友,如果太美艷,就完全不是味道了。她的樣貌,與 Bruce Wayne 戲內左擁右抱的那些美女形成了對比,而男主角 Christian Bale 望著她的眼神,仿彿告訴我們,一起成長的經歷在他的心中是勝過任何美貌的。 說起左擁右抱,Christian Bale 的演出,令我想起了他在「美式殺人狂」裡面花天酒地的狂態。前作那殺人當消遣的變態神情令我心寒,但今次他演出來就令人覺得是故意假扮來掩飾身份的,很有層次感。從前段的失落迷惘,到後來變身蝙蝠俠時的低沉控訴聲線,心理轉折都掌握得很好。數年前聽過他為星戰的 Anakin Skywalker 試鏡,最終角色落在不太懂演戲的 Hayden Christensen 身上。如果由 Bale 來演,那由正入邪變成 Darth Vader 的過程就不會那麼表面化,不過他沒有得到角色的主因也許是比 Hayden 大七年的年齡吧? 其實以前看…

日出日落

剛好半年前,在戲院看了「Before Sunset」,又在這裡寫了影評,引來不少回響。幾星期前終於推出了DVD,立即就買了回家,亦已反反覆覆地看了數次。當然,是與早前已經購買的上集「Before Sunrise」連在一起看。每一次看,都想到自己的很多很多事情。各位看官可能心裡嘀咕:Stannum君又要開始談他的往事了;不過這次,哈哈,不是。 從Typepad的瀏覽紀錄,發覺很多朋友是因為從網上搜尋此片而來到「餘弦棧」,二萬多次瀏覽,該有數千是從那篇影評引來的吧?今晨看紀錄時,反向連到一篇很打動我的文章。與其說是影評,倒不如說是一篇看了下集,憶起了上集的抒情文。我以為我中了此片的毒,原來我的症狀,與此文作者,來自台灣的Shih Ming相比,只可以算是非常輕微。在他的網站,37,000 Miles 那裡不單可以看到這電影的trailer,聽到Celine唱的 A Waltz for a Night,甚至有完整的「Before Sunrise」劇本,可以細味那些動人的對白。 不過,Shih Ming寫的,其實也很值得細味。引幾段大家看看: 天啊! 從豐腴青春美麗的少女變成了如今的嫵媚有著成熟魅力的女人 轉變不可不謂不大 但是卻都給我有著不同的浪漫 不過真的好美Julie Delpy 真的好美 我覺得不管是23歲的Celine跟32歲的Celine 完美的詮釋了所謂的女人這種屬於異世界 不 屬於外太空奇妙生物體的 生物:P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所分別具備的不同韻味的美麗 是的,她的韻味隨著不同年齡而改變。年輕的她,有種機靈純真的美,我當年就是為了看她而去看「Before Sunrise」的;今天的她,吸引力其實更大了,有一種令人想窺探她的內心和思想的神秘感。 所以導演大人我要跟你說 你很厲害 真的 你征服了17到29歲的我 我想 連32歲的我連45歲的我甚至更老的我 一樣都會很愛這部電影的 我真的很愛這部電影 我幸運地與劇中人同齡,所以共鳴更深。「Before Sunrise」凝固了自己二十來歲時的思想感情,現在,「Before Sunset」就反映了我今天的心態。如果九年之後再拍續集,會不會是「Before Midnight」呢? 因為我知道 這部電影所帶給我的感動 是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的程度 對了 不得不說 這部電影 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 遇見100%的女孩 (就在看袋鼠的好日子那一本裡面) 那個曾經是村上迷的年代的青澀的我的很喜歡的那一篇文章 讓我生悶氣很久的那篇文章 因為我很討厭不好的結局…

Closer—這麼近.那麼遠

對「誘心人」這部電影本來我是有所期待的。 Natalie Portman 和 Clive Owen 雙雙獲得男女配角獎,論演技,二人得獎實在不奇怪,但得到配角獎卻其實並不恰當。以二人的戲份,給說成配角並不公平,只不過他倆的名氣給戲份相若的 Jude Law 和 Julia Roberts 比了下去,便被貶為配角了。其實以故事論,首尾呼應的主角其實是 Natalie Portman 的角色。 雖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流暢,演員表現亦佳。但離開電影院時,竟然心中有點茫茫然,覺得有所欠缺。這部電影並沒有打動我。 究竟缺乏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舞台劇改編,有點不同於一般的電影呢?似乎又不是,缺失的應該是一些更本質性的東西。我想了很久,發覺原來作為探討戀愛關係的愛情電影,缺乏的原來是愛。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四個人,四角關係,除了慾念和佔有慾之外,竟然看不出有愛情甚至感情的存在。攝影師意圖避免成為第三者,利用醫生作救生圈並與其結婚,但後來仍然抵受不了作家的誘惑。作家滿口「我愛你」的謊言,對攝影師和脫衣舞孃都不見得有愛,為了攝影師而拋棄脫衣舞孃,但攝影師回到醫生身邊後卻又想吃回頭草。脫衣舞孃對日夕相對幾年的作家男友用隨手拈來的假名,卻對來買笑的醫生報上真姓名。醫生上網找情慾快餐,意外碰到攝影師,但婚後對她似乎只有性慾和佔有慾,對紅杏出牆的妻子追問時都只著眼於性的滿足程度。 戲中各人,原來都沒有愛,分開時都狠狠地傷害對方。各人同衿共枕,身貼身零距離,但除了性、慾、內疚、報復之外,都沒有精神上的交流;精神上各人之間的距離就像各自站在不同的星球,拿著對講機,以謊言假語來溝通,來刺痛對方。 電影名字叫 Closer,似乎反諷的成份更多。最後脫衣舞孃用真正身份回到美國,作家回到電影最初孤獨的單身生活,醫生與攝影家雖然重新開始,但結尾一幕卻給人同床異夢的感覺。兜兜轉轉,原來最後誰都沒有與誰靠近,沒有 get closer。 延伸閱讀:小東—Closer文字浮現的暗湧—最佳分手場面文字浮現的暗湧—華氏19.3聞見思錄—好戲連場G13 Mania—愛情角力誘心人

Snow Falling on Cedars

應香港仔公爵之邀,加入 More Than One 作者的行列,今期公爵兄出題寫最喜歡的電影。我就寫了五年前的電影 Snow Falling on Cedars 。 各位請移玉步,往 More Than One 網站看看吧! 最喜愛的電影 要寫自己喜歡的電影,真的難以下筆。喜愛的電影多如繁星,不知道該寫那一齣……最後就決定寫自己在 Blogger’s Profile 填寫的第一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官方網頁)。這電影是導演Scott Hicks在「閃亮的風采」之後的作品,改編自 David Guterson 的暢銷小說。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是一個倒敘的故事,Ethan Hawke(哈哈,又是他)飾演的 Ishmael 是一個在二戰中斷臂的記者,在採訪法庭時重遇初戀對象日裔女子Hatsue,原來是她的丈夫被控因財殺人。當時二戰剛結束,美國人對於日裔有深重的偏見,很多疑點都因為已經認定疑兇有罪而不求甚解。Ishmael 一面聽審,一面回憶他倆初戀的故事,戰爭期間 Hatsue 的日裔身份而被送往集中營隔離,同時 Ishmael 亦被召入伍,二人因而分開。戰事結束,Ishmael 斷了臂,Hatsue 已嫁作人婦。Ishmael 在旁聽席看到很多疑點,最後壓抑了私心,走訪多處找到了新證據令 Hatsue 的丈夫獲釋。 電影的攝影技巧甚佳,亦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攝影。處理「現實」的法庭戲中的昏暗光影,兇案現場的破曉濃霧,法庭外的暴風雪令人低沉得透不過氣;鏡頭一轉,回憶中的樹林,草莓園,海灘的陽光和驟雨,令人仿彿活在色彩繽紛的世界…… 電影令身處異國的我想起了:異族戀情和戰時的效忠問題。異族戀情帶出的難處在電影中只輕輕帶過,可能是因為二人的初戀止於十七八歲,文化和傳統的衝突在二人之間還不明顯,只是 Hatsue 的父母叫女兒不要和 “White Boy”來往得太密。戰時的效忠問題其實是電影的主線,雖然電影中的日本人已經入籍美國,甚至根本在美國出生,一旦美日開戰,因著種族的不同,還是會被當成是敵人。諷刺的是 Hatsue…

戲夢巴黎

看「戲夢巴黎」(The Dreamers),其實是給中文譯名吸引去找來看。貝托魯奇並不在我心目中「非看不可」的導演名單裡面。後來看了中文譯名,知道了部份內容,談「戲」(電影),又談「夢」,又有巴黎背景,就覺得有興趣,不過看完之後,卻有點失望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背景是1968年的巴黎,但是大部份鏡頭都在室內,並不太能拍出巴黎的感覺。我也明白導演的難處,要用實景重塑三十多年前的巴黎實在不容易,電影開始時只出現了幾分鐘,出動了大量老爺車穿梭來往現實巴黎的街道,但已經是巴黎味道最重的一幕了。 片中三位主角都被塑造成電影痴。我看不明白的是,六十年代末的二十歲青年,為何對一些戰前的黑白電影如此沉醉?片中的交代不清楚,而且,六十年代沒有電影碟和帶出租,要看經典電影就只靠戲院重映,他們又如何能對他們出生之前流行的電影如數家珍?就算電影曾經重映,他們看過數次,也不可能將小節對白背誦出來吧?這,又讓我想起「星光伴我心」,將主角寫成少年戲院放映員,就令他影痴的身份,和對電影的熟悉,顯得合情合理了。 片名的「夢」字,最初以為是指在巴黎街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但主角們對於學生運動的參與,只停留在口頭上說說理論,和在家中窗前隔岸觀火的階段。後來又覺得是指美國學生Matthew,和那親密得幾近亂倫的孿生兄妹短暫的關係,就像一場夢;也許,這是比較接近片名 The Dreamers 的原意。 片中裸露鏡頭很多,而且全露。(香港上映版本有沒有刪節就不知道了)導演處理得很自然,鏡頭完全沒有挑起觀眾的情慾,令人覺得那只是情節必要而且單純地裸露。有沒有穿衣服就像有沒有戴帽子一樣自然。 早前萱言在她網頁中把有亂倫劇情的「原罪犯」罵得很兇。不知道她看過「戲夢巴黎」沒有,會不會也一樣討厭呢?這片對亂倫的描寫,是在一些對白和短短的片段中。兄妹之間,其實並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性關係,但彼此之間的愛意又比一般孿生兄妹來得重。就如女主角被Matthew發現兄妹相擁而睡之後,似是而非地對Matthew說:「他們兄妹未出生前,在母體之中已經裸埕相對了,有甚麼問題呢?」;不過其實她是徘徊在罪疚與接受之間,她說:「如果有天給父母發現了,就會選擇自殺。」 我覺得電影的最大問題在於,故事有三個主題:電影,學運和兄妹戀情,但處理的手法卻像把三種不同的東西隨便地放在一起,之間沒有連繫,看完後卻有不完整和未完結的感覺。

Before Sunset

電影 Before Sunset 是差不多十年前電影 Before Sunrise 的延續。我幾個星期前看了,給我的感觸之深,令到我當時沒有辦法寫出影評,卻寫了「永恆的戒指」和「九四年的光影證據」兩個以十年前往事為主軸的短篇。其實電影本身沒有甚麼太過震撼之處,觸動我的其實是兩套電影中間展現出來的時光流逝。主角是原版男女主角 Jesse (Ethan Hawke) 和 Celine (Julie Delpy),故事是上集一夜緣份之後,隔別多年後的異地相逢。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先說說十年前上集的故事,二十來歲的 Jesse 從美國到西班牙探望分隔異地的女友,卻發現她已移情別戀。因失戀而在歐洲流浪了整個暑假之後,乘火車到維也納,準備次日搭機返美。在火車上遇上回鄉探親後回巴黎留學的 Celine。兩人話匣子一打開,竟然不可收拾。到了維也納,Jesse 邀請本來要往巴黎的 Celine 中途下車,陪他渡過飛返美國之前的一晚。劇情就此開展,二人遊客式地在維也納的市內穿插,對白看似拿眼前事物借題發揮,但其實交心地將自己所思所想,性格經歷等等向一拍即合的對方表白出來。可能自己是一個面對喜歡的人就會不斷傾吐的人,所以很有共鳴。最後在二人共躺在公園的星空下,含蓄地帶過了就到了第二天。因為 Jesse 剛剛受過傷害,不想再陷入另一段分隔歐美的情緣之中,所以說好大家不留聯絡。不過到火車要開出的時候就後悔了,在月台與移動的火車之間沒有時間交換聯絡,只好匆匆約好六個月之後的同一天在這月台見面。電影就在這個約定下結束了。 Before Sunset 的故事一開始,是已經當上作家的 Jesse 在巴黎的英文書店開記者會宣傳他的新書,書的內容是描寫十年前那一晚的故事。突然 Celine 踏進了書店,原來她已經看到書的介紹,書也看過了,特地來找 Jesse。宿命的是,Jesse 要在日落之前到機場登機回美國,兩人只有個多小時敘舊。電影特別的地方是,片長就是戲中時間的長度,情節就是不斷的對話,二人走在巴黎的街道,坐過咖啡店,塞納河的觀光船,浪漫的城市像走馬燈在二人背後流轉,但都被忽視,重要的只是眼前人。 最初兩人都有點酸酸的。因為 Celine 在報上看到作家 Jesse 已經結婚生子,而自己卻不知情歸何處;Jesse 則因為 Celine 在十年前的六個月後爽約而受了傷害,甚至意圖騙 Celine 自己也沒有應約。最後得知原來 Celine 因為祖母突然逝世而被迫爽約。二人最初還客客氣氣的,但越說就越把十年來自己的經歷和盤托出。Jesse 奉子成婚,婚姻生活根本不開心;Celine 經歷了很多段沒結果的感情。Jesse 為 Celine 寫了小說紀念那一晚,來巴黎時心底也暗暗希望 Celine…

華氏911

這一齣是我第一次購票入場看的紀錄片電影,看了已經有好一陣子,不過不曉得如何對紀錄片寫評論,想了很久才能下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先不談最具爭議性的內容,電影的拍攝技巧很不錯,而且充滿創意。一開場,幕後名單與白宮要員的鏡頭相間,片段偷錄了他們公開演說之前對著攝影機化妝和整理頭髮。簡簡單單的影像,就令人覺得他們裝模作樣,惺惺作態。片子的內容雖然沉重,但整體的氣氛卻不太沉鬱,也許可以算是「黑色」地強說笑吧!訪問完美軍笑談他喜歡的一首「粗口」歌,就立即把它播出,還配上轟炸伊拉克的影像,殺人竟然變成與唱粗口歌一樣,只屬個人發泄。還有把「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配上平安夜坦克車巡城,破門入屋拘人,諷刺到極。 不過高超技巧卻不能掩蓋內容的不足,也許片中披露的「內幕」已經曝光,不再有意想不到的揭秘。其實這是這種揭密式紀錄片電影的根本問題。和電視或雜誌不同,電影的放映生命較長,等到觀眾購票入場時,大家已經把「秘密」流傳成「常識」了。例如布殊家族與拉登家族的金錢轇輵,已經廣為人知,不再是秘聞了。 另一方面,電影依然死守美國本位,洋溢著大美國主義。美國軍人的生命,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但伊拉克被炸死傷的生命,卻只是輕輕帶過。而對一眾出口支持美國出兵的小國,用動物、落後影像配合國名,揶揄得接近侮辱。其實這些國家是受著美國經濟政治威逼,才甘冒成為恐怖份子的目標,被迫支持。這些侮辱出自美國電影之口,這些國家的觀眾,真不知有何感想。

迷失東京

終於看了【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電影是跟一些西人朋友去看,奇怪的是他們對於電影中營造的「文化震蕩」的感覺比我深刻得多。或許我們懂得漢字,或許我們是唱卡拉OK長大,也看過日式白痴電視節目,招牌及地圖我們也略懂幾分,所以影像和場景於我們其實是一個不太陌生的亞洲城市。由於這些都是導演賴以構成電影意念的主要成份,所以對於牽動我的能力就削弱了不少。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我覺得兩位主角之中,以男主角的性格比較完整,將一個正在走下坡的中年過氣明星在陌生的都市中的不安及無助發揮得淋漓盡致。好幾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太太郵寄而來的包裹跌出了大量差不多相同的顏色樣板給他選擇。他煩厭的樣子,不就像大選的時候,幾個候選政客都不值一投的氣餒感覺嗎? 女主角的完整性就有所不及了,尤其是在丈夫離去公幹前後差距很大。丈夫在身邊的時候,每天等著丈夫回來的孤獨生活突然消失。東京的朋友就像從天而降,而且這些朋友的「性格」跟「級數」和她丈夫的女星朋友其實也差別不大。她似乎對丈夫的工作漠不關心,對丈夫的朋友甚至有點看扁及歧視。她對丈夫究竟有沒有愛似乎很曖昧,希望丈夫不要離去時的眼神也只是想有個伴而已。如果夫妻感情已經這樣淡如水,令人不禁懷疑她為甚麼要跟丈夫出國公幹,自尋煩惱、自尋寂寞呢? 我覺得女主角有點underact了,表達不出她自己迷惘的根源。不過,女主角在京都的部份非常精彩,蜻蜓點水般到古都一行,畫面非常優美,充滿了自然與古意,與東京市內的雜亂及酒店內刻意人工化的order對比得很有張力。 電影中所表達的感情,每一段都是有缺陷的。男主角的夫妻感情已蒸發得無影無踪,剩下的只有依賴及責任;女主角的夫妻感情卻像個錯配,在陌生的環境中兩人之間的問題被無限放大;男主角與女歌手的一夜情只是一場鬧劇,男女主角之間卻似一對親密的父親與女兒……一切都是淡淡的苦味,有點綠茶的感覺。還有就是配樂,實在叫人驚喜,與影像極之配合! 電影看完之後,找過雪梨超過十間唱片舖也找不到原聲大碟,真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