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en — 夢要堅持我總不後退

Stannum 業餘評分:7個棧 看 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en (港譯《魚躍奇緣》)的海報以為是嚴肅的愛情片,入場後才發覺是喜劇,穿插了不少英式幽默。 故事背景是任職英國漁業部門的 Dr Jones (Ewan McGregor) 接到 Harriet (Emily Blunt) 的電郵,聲稱代表也門酋長,他的夢想是將英國三文魚引到當地沙漠中的人工河流,當地供人垂釣,所以希望跟英國政府合作。 本來 Dr Jones 覺得異想天開,已經一口拒絕,但事情卻被首相助手 Patricia (Kristin Scott Thomas) 看中,認為如果成事,將是一宗可以緩和選民對英國派兵赴回教國家的反感的新聞,為政府加分,於是她下令各部門對此盡開綠燈,並委派 Dr Jones 全權負責,與 Harriet 合作。 Dr Jones 已婚多年,但性格內向又不善詞令的他,跟事業心重,又常常出差的妻子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淡如水的地步。Harriet 新近交了個軍人男友,但在熱戀幾星期後,他卻被派到阿富汗而被迫分開。 電影的導演是當年《狗臉的歲月》的 Lasse Hallström ,但他近年作品的水準不太穩定,也沒有甚麼新的代表作。本片拍得算是流暢,我沒想到他這瑞典人也能夠拍得出如此的英式幽默,不過,也許是原著本身已經充斥著這寫對白,未必是他的功勞。Ewan McGreggor 和 Emily Blunt 從來都討好,就算他倆都移情別戀也不會令人討厭;而飾演酋長的埃及演員 Amr Waked 亦能夠將一位堅持夢想的領袖演得很有感染力;不過,最驚喜的是 Kristin Scott Thomas 充滿喜劇感的演出。 片中對於英國政治有著尖酸的諷刺, Kristin…

《一年未緣》—眼看着别人的幸福

Another Year 不是一看就喜歡的那種電影,要重複再欣賞,味道才會慢慢滲出來。 故事分開春夏秋冬四節,第一節描述生活寫意的老夫老妻 Tom 和 Gerri 常常招呼失婚已久的同事 Mary 到家中作客。從對話中,我們知道 Mary 離過婚,也曾經搭上過有婦之夫,雖然年近半百,但仍然極之希望得到愛情。雖然口裡常常唸著自己對生活很滿意,東拉西扯地說要買車要去旅行,但幾杯下肚,長久積壓的孤獨就爆發出來。夏天到臨,Mary 又來作客,我們發覺她竟然看中了 Tom 和 Gerri 的兒子 Joe。對著比自己年輕十多二十歲的子姪輩,不斷地作出暗示和挑逗。另一邊廂,Tom 的老友 Ken 卻一直對 Mary 有意思,但 Mary 卻嫌他肥胖而不斷避開。入秋以後,Joe 終於交了女朋友 Katie,帶回家見父母時又遇上 Mary 到訪。Mary 竟然情緒失控,不斷在語言上刁難 Katie ,最後終於惹怒了 Gerri ,令她不再邀請她回家作客。隆冬時節,Tom 的哥哥 Ronnie 喪妻,不長進的兒子又跟他吵吵鬧鬧,於是 Tom 接他到家中暫住。某天 Tom 夫婦外出時, Mary 不請自來,終於說服 Ronnie 給她進內,後來更捲曲睡在沙發上。 Gerri 回家後,見到孤單一人的 Mary,終於原諒了她,留她吃晚飯。但這個連 Joe 和女友都到來的飯局中,其他人都是 family,Mary 始終都像是局外人…… 飾演 Mary 的…

《愛,別讓我走》—來去全不由自己

多年前已經寫過,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給我的感受很深,所以一直都很希望能夠見到它變成電影。終於,去年在戲院看到預告片,知道到兩位女主角原來由 Keira Knightley 和 Carey Mulligan 飾演,更令我加倍期待!不料一等再等,歐洲已經出了影碟,但澳洲上畫的日子依然還未來臨。幾個月前,我終於按捺不住,從英國訂購了澳洲通用的B區 Blu-ray ,以求先睹為快。 三月初,收到了影碟,看完之後,卻失望到令我連寫的興趣都沒有。 直到最近 NT 留言提起,我才拿出影碟把它重看了一次。這次的感覺好了一點,但依然是一齣不算出色的改編作品。 我覺得電影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第一,童年時代的描寫太少。原著中主角們的童年時代佔了大約四成篇幅,但電影卻把此段刪減到剩下四分一左右。三位主角多年淵源的著墨不足,令到中後段各人的友誼有點淺薄。而且,原著中幾位主角童年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對成長後他們的想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於電影對此只是匆匆帶過,令觀眾對他們成長後的聽天由命,有點摸不著頭腦。我明白電影要知名演員掛帥,而且童星不容易拍,很多電影都不敢讓童星佔重戲。不過,如果劇本能夠寫得精密一點,將童年與成人的情節作交錯式的安排,知名演員就不會顯得戲份過輕了。 第二,旁白太多。這是很多小說改編電影常犯的毛病。通常讀小說的時候,讀者總是覺得主角在耳邊獨白。一旦要將小說化成電影劇本,編劇高手會透過影像,對白等等將小說的內容表達出來;而低手則會使用大量旁白,將原著的字句讀出來。幸而,Carey Mulligan 在很多場面的旁白都充滿感情,為這種粗淺的處理方法挽回不少分數。 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值得一讚的。 所有演員,包括童星和配角,演出都非常精彩。幾位演技甚佳的童星,樣貌舉止都跟他們的成年角色極為相似,程度令人咋舌!看罷影碟附送的製作特輯,才知道原來導演安排幾位成年演員將童年戲份排演一次,讓童星們吸收模仿。難怪電影中他們的語氣和神態,從童年到末段都一脈相承。 道具、美指和攝影都十分出色。原著將主角童年的時間設定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而又將複製人科技設定成為五十年代的發明,構成了一個在我們的認知中,過去未來相混,不可能存在的虛擬世界。未看電影之前,我懷疑他們會不會將時間設定模糊化,變成好像當年 Gattaca 那樣,用五六十年代美學造出一個簡約而不真實的時空呢?原來,場景道具都是我們熟知的七十年代,唯一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的只是先進的複製人技術,以及衍生出來,飼養複製人以提供器官移植給人類的工/農業。全片冷冷的色調,令看著主角們無助地一個個死去的觀眾感到心寒。而攝影捕捉到不少如畫的影像,令電影倍覺淒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