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鋼琴已滿半年,時光真的是飛逝啊。 之前都只是貼 MP3,今次就進階一下,拍個片讓大家看看吧。彈得依然滿有瑕疵的,尤其是之前練習時都是放慢板,以為練得比較熟了可以用回 Andante (行板),不過有些位置仍然很明顯在找鍵,還是要多練習練習啊…… 這一首是 Johann Krieger 的 Menuet ,屬於古典時代之前的巴洛克風格,老師教授時特意叫我加了些裝飾音。同巴洛克建築一樣,那時期的音樂也是有濃重的裝飾味道,藝術風格反映社會風氣,又可見一斑。
學習鋼琴已滿半年,時光真的是飛逝啊。 之前都只是貼 MP3,今次就進階一下,拍個片讓大家看看吧。彈得依然滿有瑕疵的,尤其是之前練習時都是放慢板,以為練得比較熟了可以用回 Andante (行板),不過有些位置仍然很明顯在找鍵,還是要多練習練習啊…… 這一首是 Johann Krieger 的 Menuet ,屬於古典時代之前的巴洛克風格,老師教授時特意叫我加了些裝飾音。同巴洛克建築一樣,那時期的音樂也是有濃重的裝飾味道,藝術風格反映社會風氣,又可見一斑。
呵呵,別被我的標題誤導,我可不是要將自己的愛情故事公開出來。意思其實是要將我最近練習彈奏的 Love Story 電影主題曲 Where Do I Begin 貼出來。 因為三個月前開始學鋼琴的時候,對老師說自己的興趣在於彈奏流行曲,所以學習時老師間中會選用一些簡化了的流行曲作教材。上一堂就給了我這一首歌做練習,搞了一星期,沒有再彈錯音,但節奏依然有點「漂移」或「猶豫」,但我還是決定將它貼出來獻醜,為學習彈鋼琴的進度作個記錄吧。橫豎,愛情故事,其實就不一定依足章法的吧!(真是歪理……) 如果大家非常年輕,未聽過這首歌或未看過這齣電影的話,以下就是以電影片段剪輯而成的 Music Video。不過得先聲明一下,這首歌也不是我成長年代的歌啦……
學鋼琴,對於完全不懂樂器,而五線譜的讀法只有一些零碎的小學記憶的成人來說,絕對不是容易的事。 到現在學了四堂,每天也爭取時間練習練習。發覺最難的就是一心多用,一邊要讀樂譜,一邊要按照它來控制左右手去按多個不同的鍵,又要控制節奏。感覺就像是在學習使用大腦裡面從來沒有用過的部份一般。 一早的願望都是彈流行曲,所以便自己去找了一些簡單的曲子來練習。 第一首可以自己讀譜練彈,然後一氣呵成彈出來的,就是這首很簡單的 Love Me Tender。當然,這個版本的曲譜是幼稚園程度,和弦是最簡單的,而且也沒有前奏,實在讓大家見笑了;把它貼出來,放在這裡,旨在見證一下學習的進度,希望將來回看,就像生了孩子,隔一下子就拍些照片留念一樣吧。
今天,是餘弦棧的五週年紀念日。 同時,今天下班之後,我就會去上第一節鋼琴課。 五年前的今天開始寫 blog ,五年後的今天開始學鋼琴,都是一個新開始。相隔剛好五年,一天沒多,一天也沒少。而且,五年前開始寫餘弦棧那一天也恰好是星期四,黑色星期五的前夕。 連我自己也不太相信,這只是一個巧合。 跟老師商量哪一天上課時,只給了我星期四傍晚的時間,而當日因為電鋼琴還未送到,不敢約上星期開始,所以便選了這個星期。後來把時間寫進 Outlook 時,才發覺到這一天是 2月12日 ,餘弦棧的生日。 學習的心情是興奮的。畢竟,離校園是越來越遠了。工作方面,也由初出茅廬事事要向人請教,變成被人請教的那一方。自從8年前完成碩士課程之後,這種有新東西學,挑起求知慾的感覺實在是久違了。 今日的興奮,大概跟五年前發現我原來還能寫小說故事,也還能用文字向全世界表達情感的興奮差不多。 延伸閱讀:從前的紀念日:半週年.一週年.兩週年.三週年.四週年
終於鼓起勇氣開始,下星期就上第一課了。 無論最後彈得如何,總算曾經嘗試過。 訂購了的 Yamaha P85 電鋼琴今天送到,我把它放在我家中的繪圖板前,相片中的背景就是板上的 Drafting Machine 。老實說,近十年都用電腦繪畫圖則,繪圖板用得很少很少,把琴放在前面也不會不便。放好之後,我突然發覺,鋼琴上的黑白琴鍵,銀色的琴身,竟然跟白色面黑色邊的繪圖板和銀色的 Drafting Machine 臂配襯得天衣無縫。建築和音樂都是八大藝術之一,很多時都會相提並論,例如建築物中樑柱形成的節奏感,一首樂曲的結構,都是將兩種藝術的術語相互運用。 觸碰著琴鍵,想想這個已經是二三十年前的夢想了。很多謝 Rabbit 讓我看到啟祥的 Youtube ,也謝謝啟祥分享了他的經驗,更要多謝在上一篇文章「五年.海角.學鋼琴」留言鼓勵和給我意見的網友,令我可以真的下定決心去追求這一個夢。
在 Piazza Magie 看到 Green Rabbit 貼出一位台灣朋友啟祥四十歲開始學琴的故事,並將他練習的《遇見》貼出來。 這首歌曾經是03年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首歌。算一算,原來經已五年了。一年將盡,年紀越大,免不了又要懷緬一番。不過,五年前的大除夕,我再次開始了中斷十多年的中文寫作,寫了本棧的第一篇文章《Callum Morton—建築的諷刺及反思》,然後把稿投到接受各類投稿的澳洲本地中文網站 Zueei.com 。還記得那一天,我中文打字的速度,真是像蝸牛一樣慢,不久之後為了要便利寫作,更從香港訂購了蒙恬手寫板,準備大筆一揮,可以寫得快一點。但兩種方法使用下來,手寫的速度沒有多大的進步空間,但打字的速度卻以倍速進發。五年之後的今天,我用漢語拼音打中文,真是做到比自己的思考的速度更快,有時還要停下來等腦袋運轉,才可以繼續打。 這五年,另一個轉變就是建立了網誌,開始做 podcast 。不過可惜的是,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卻好像沒有特別進步過,改變過。千多個日子過去,雖然中間發生了很多很多事,但環顧 2008 年底自己的週圍,原來很多東西都彷彿回到了 2003 年相同的一點。我不敢說這五年白過了,但當人越成長,就更加不能讓自己虛度光陰。不過自問自己也不是沒有努力過,我感受到在命運面前,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渺小得微不足道。 從年多前啟祥彈的《遇見》,聽到最近他彈《海角七號》的配樂《1945》,看得出他的進步。我看著 Youtube 的連結,竟然看到很多很多的台灣朋友,各自用不同的樂器,奏出這首配樂。在這些鋼琴、二胡、大提琴、洞蕭和結他等等的樂聲中,我彷彿聽見台灣觀眾深深地受這齣電影所感動的情緒。在這裡,嘗試貼出這些影片,讓大家看看,互不認識的人,如何在 youtube 平台上,用東西方樂器,奏著觸動他們的同一首曲。 鋼琴版 結他版 長笛版 大提琴版 二胡版 洞簫版 古箏版 色士風版 除了經典老歌之外,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首中文歌會在兩三個月間,會給這麼多不同的人,用這麼多種不同的樂器演奏放到網上。可以想像,這齣電影,對台灣民眾的震撼有多大。 我不是成長在台灣,所以我看《海角七號》當然不能如本地人看感受這麼深,但憑自己對台灣的歷史和社會的一點點認識,當中隱藏的符號,尤其關於族群的,又或是一開始的一句「操你媽的台北」,總是能夠輕易看到和理解。至於感情線被不少人批評為薄弱,我卻覺得在豐富的枝葉下,電影選擇將兩段感情都描寫得很輕,年代久遠的一段大幅度留白,留給了我很大的想像空間。其實裡面可以包含師生戀、異族戀的壓迫。而因為社會環境而被迫分離的戀情,二十年來的香港人,不少都會有共鳴吧?至於阿嘉的一段情,不是很現代嗎?我不會認為只有細水長流的才是愛,而剎那併發的就不合格,就不能感動人心。而且那一句「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在我看來,並不是一生一世,而只是,let’s try ,這一刻不要分離,讓這火花發展下去的意思。所以,我覺得雖然他們認識的日子淺,根本可以說沒有怎樣交往過,但離別就逼在眉睫,如果不在一起的話,火花一定熄滅,「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尤其,對於事業不如意,和與家人疏離的的阿嘉和友子,其實是沒有太大 opportunity cost,很合理的安排。 啟祥彈的《1945》,雖然比起其他的鋼琴老手比起來,仍然顯得有點生澀,但成年以後才鼓起勇氣去學鋼琴,要在繁忙的生活中抽時間練習,實在是不容易。用兩年時間可以學到這樣的境界,我覺得真難得。記得去年聖誕前後,也聽到星屑醫生在 podcast 說開始學琴,不知道他的進度如何呢? 至於我,兩年前也曾在留言中跟多位網友討論過,好想學一種樂器自彈自唱。事隔兩年,依然沒有踏出任何一步,不過,看到啟祥的演出,實在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只是,我沒有啟祥般幸運,有一位教鋼琴的姐姐,如果我要學,可是要去請老師教呢。如果學鋼琴可以像自己打中文有那樣的進步速度,2009年開始學,五年之後,應該可以接受大家點唱彈給大家聽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