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算賬 2013

過去個多星期都在忙著看電影節,完全沒有寫 blog ,前晚第六十屆雪梨電影節終於曲終人散,是時候作個小總結了。如同往年,我又是買了套票,看了20場電影,當中一場放映十齣競賽短片,其餘19齣長片中,有兩齣自傳式的半紀錄片。以下是我將這些電影配成一對對作點簡介,片名後括弧內是我的評分。 黑心企業 Land of Hope (6) + The East (9) 兩齣都描寫現今各國大企業只顧賺錢而妄顧社會責任的劣行。前者講述日本311地震之後核電廠泄漏輻射對附近兩個家庭的影響;後者則以美國一個神秘組織用以牙還牙的恐怖手段去對付這些大公司的高層為主線。日本人逆來順受,只有無奈活在輻射之中,或是以逃離甚至自盡的方法求解脫,消極得實在令人難以理解;美國這個神秘組織初次得手後,大公司派臥底混入組織。不料看到大公司的無良後,連臥底都動搖了。不過以同樣恐怖的手段傷害他人來報復,又是否稱得上正義,實在令人深思。 神秘親人 Stoker (7) + Pieta (8) 在 Stoker 中,十多歲女主角的父親死後,家中突然出現一位從來不知道不認識的二叔,跟新寡的母親眉來眼去。Pieta 則寫韓國黑社會一個用暴力追債的男主角。他從來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一天一個女人突然出現,自稱是小時候遺棄他的生母,要來作出補償。兩片都有很重的懸念,觀眾渴望解開陌生人的身份是真是假,為甚麼會突然出現,又有甚麼目的。巧合的是,兩片雖然語言和產地都不同,但都由韓國導演操刀,前者是朴贊郁進軍荷理活的第一次,而後者則是金基德奪得威尼斯金獅的作品。 忘我奔走 Child’s Pose (8) + Everyday (6) 兩片的男主角都犯了罪,前者的 Barbu 超速駕駛撞死了少年,後者的 Ian 因為運毒被判監五年。Barbu 有硬朗的母親為他四處奔走,賄賂證人,又到受害人家中認錯;Ian 則有妻子為他撐起一頭家,照顧四個子女,同時從不間斷長途跋涉帶兒女去見爸爸。雖然 Barbu 的母親控制慾強,Ian 的妻子又曾經有婚外情,不是百分百討好,但每個人都有弱點,忘我地為兒子為丈夫不斷奔走的人都是一樣,不是嗎? 出軌悲劇 Betrayal (8) + Nerve (6) 前者是俄語片,講述一對偷情男女的另一半相遇相交的故事,後者是低成本澳洲片,描寫妻子車禍死後丈夫精神崩潰,認定她有婚外情,誓要找出情夫是誰。我們看到主角們因為精神大受打擊,要作出血腥的報復行動。前者男主角雖然得逞,但結局卻是悲中之悲,後者男主角在最後臨崖勒馬,結局才能夠稍有希望。 誤殺後遺 What Richard Did (6) + Lasting (3) 兩齣電影的男主角…

Love Lasts Three Years + Liberal Arts —為何跟她不相見人還亂

Stannum 業餘評分: Love Lasts Three Years — 7個棧 Liberal Arts — 7個棧 寫寫兩齣不那麼沉重的愛情片吧。 Love Lasts Three Years 是法語片,由導演 Frédéric Beigbeder 自己寫的小說改編。男主角是書評家 Marc ,他在離婚後用筆名寫了一本小說,書名就是 Love Lasts Three Years 以表達愛情不會恆久。沒多久,他忽然在一個葬禮中遇上堂弟的女友 Alice ,驚為天人,決定不顧一切死纏爛打,最後終於打動了她。但與此同時,他的小說推出後大賣,甚至獲提名年度獎項。坊間都對神神秘秘的作者是誰十分好奇。但相信愛情的 Alice 言談間卻對此書的觀點嗤之以鼻。 Marc 於是不敢讓她知道自己就是作者,左瞞右騙,最後當然紙包不住火。 另一齣 Liberal Arts 描寫三十多歲,在大學任教文學的 Jesse 剛與女友分手,工作上又總要兼顧諸多的行政,生活苦悶。一次接到大學恩師的邀請,回母校出席他的榮休晚宴。回到久違了的校園,發覺過去了的日子是多麼美好。他認識了老師的朋友一家,其中19歲女兒 Zibby 剛剛入讀母校。二人一見如故,有著說不完的話題。臨走時 Zibby 主動要 Jesse 回去後給她寫信。於是他倆成了筆友,談音樂、談文學,二人在友情愛情之間徘徊良久,因為 Jesse 始終覺得16歲的差距是種障礙,不敢踏前一步。 兩齣電影的開頭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交代了男主角跟前妻/女友分手。尤其 Love Lasts Three Years,用了一首由年輕女歌手 Ellie Goulding…

電影節算賬

前晚雪梨電影節完滿結束,又是算賬的時候了。今年又是買了20張套票,加上閉幕電影+頒獎禮的票,一共看了21場。其中之一是播放十齣非常精彩的澳洲製作競賽短片,所以長片數目都維持在20,包括三套紀錄片(片名後有*),現列表如下: 老病死苦: Amour + 桃姐 文人開屏: Liberal Arts + Love Lasts Three Years 受詛家族: Dead Europe + Imposter* 父女瓜葛: Being Venice + Hemel 古今出牆: Twilight Portrait + A Royal Affair 專制國度: Our Homeland + 11 Flowers 紀錄人生: Woody Allen Documentary* + Ai Weiwei – Never Sorry* 怪異宅男: Safety Not Guaranteed + Jeff Who Lives at…

《愛》與《桃姐》—沒法牽走一根線

Stannum 業餘評分: 《Amour》—9個棧 《桃姐》—8個棧 在雪梨電影節連續兩晚看見兩位老人家的最後歲月:《愛》 (Amour) 是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的法語新作,至於許鞍華的《桃姐》,大概讀得懂中文的朋友都不用我多作介紹吧! 兩齣戲都在國際電影節獲獎,Amour 剛剛獲得康城的金棕櫚大獎,桃姐則獲得了威尼斯的幾個獎項,而葉德嫻亦憑此片得到威尼斯、金馬和香港金像獎的影后。 Amour 描寫退休鋼琴教授 Anne 跟丈夫 George 相依為命,女兒 Eva 遠嫁外地,只能久不久來探望一次。不幸老太太突然中風,半身不遂。丈夫決意不讓她入住療養院,一力承擔在家中照顧她。桃姐則是單身中年男人 Roger 家中的打工五六十年的老工人,因為他的母親和姐姐一家一經移民外國,近年只在香港照顧 Roger 一人。桃姐從小帶大 Roger ,二人之間其實更像母子。一天,她在家中暈倒中風,行動不便的她不願意讓 Roger 僱人在家中照顧,執意要入住老人院。Roger 雖然常常飛到外地公幹,但依然常常去探望。她跟 Roger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 Roger 對桃姐的關心,已經遠超一眾院友的兒女對父母的關心了。 兩者都集中描述兩位婆婆中風後的人生,二人都是左邊半身不遂,病情亦一度好轉,但後來卻再次中風,變成言語模糊,動彈不得,最後都是以她們的逝世作結。 兩部電影有些手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兩位老人家四次中風,我們都看不見過程,鏡頭一轉,女主角就已經從活動自如變成半身不遂,或是從稍有好轉變成不能與人清楚溝通。也許兩位導演都認為,大家見慣的暈倒中風場面根本不值得拍,因為這些大動作只會令人不能聚焦於演員的感情上。 總體來說,我覺得 Amour 的成績略勝一籌,因為從頭到尾都集中描寫老夫婦怎樣適應病後的生活,旁支只有女兒,成名學生和女看護幾個,感情比較集中;相反桃姐則有多條支線,老人院的好幾個有對白的院友、Roger 的母親和姐姐一家、甚至 Roger 的老同學等等。枝節太多,有些更不了了之,例如 Roger 帶老同學回家飲飲食食以及桃姐為 Roger 找新家傭這兩幕,前後沒有甚麼呼應,全部刪去也沒有問題。不過有這些來沖淡,桃姐氣氛較為輕鬆,但 Amour 則是單線集中,牽引著觀眾的緊繃情緒。不過, Amour 也有些瑕疵,一開始由警察和消防破門入屋,弄得像兇殺案般,然後再倒敘故事,實在太過故弄玄虛,有點多餘! 兩個女主角演技不相伯仲,不過因為飾演 Anna 的 Emmanuelle Riva 比葉德嫻更接近劇中人的年齡,不用特別化老妝,所以面容顯得比較自然一點。男主角方面,Jean-Louis…

雪梨電影節對照(三)面對死亡

Third Star 【尋找第三顆星】 患上末期癌症的29歲男子James 要求一起長大的三位老友陪他往露營,目的地是他一直很想去但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一個人跡罕至的海灘。他們選擇在 James 的家人為他慶祝大概是最後一個生日之後出發。朋友為他製造一張「越野」輪椅,幾個人背起帳幕,食品,藥物,甚至帶同一株要到目的地栽種的樹苗浩浩蕩蕩出發。 四人途上烏龍百出,但大家的笑聲中卻隱藏著對人生的不滿。靜下來的時候,James 的朋友不論單身的或是已婚的,原來都各有各的煩惱。James 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態旁觀,彷彿在想,自己想揹負此等事業、戀愛或婚姻的煩惱,但都不可能有機會了。 不過,往後的旅程一點都不順利,輪椅,帳幕,食物不是丟失就是焚毀。幸好幾個朋友輪流背著 James 一步一步走,終於讓他得嘗心願,到達了目的地。不過,這個時候,James 才對三人說,他根本沒有打算過回程…… 女導演 Hattie Dalton 是澳洲人,難得她能夠把一個純男性友誼的故事拍得十分真實,又令人動容。9個棧。 Beginners【人生入門課】 屢屢情場失意的 Oliver 的75歲父親在妻子死後,對兒子表白自己是同性戀者,更交了比兒子年輕的男朋友。做兒子的雖然驚訝,但發覺原來母親在婚前已早知道丈夫的性取向,而且看到父親得到前所未見的快樂,所以他包容,甚至支持父親的出櫃。雖然沒有拍得太明顯,但童年時目睹過父母相處的疏離,似乎一直影響著他的愛情觀。 幾年後,父親患上癌症,最初仍然抱著希望,但後來治療不再有效,只能看著他逐漸衰弱,以至離世。單身的 Oliver 很不快樂,只有從父親處領來的小狗陪著他。朋友見到他的落寞,邀請他出席化妝派對,讓他遇上了一位古靈精怪的法國女郎。電影將他父親生前死後的情節交錯剪接,表達出父親最後幾年的愛情觀對他帶來了啟發,最後不但走出親人離開後的抑鬱,更擺脫了長久以來在愛情路上問題。 回家後讀到幾篇訪問(1,2),發覺劇情原來是導演 Mike Mills 自己的真人真事,難怪淡淡然滲出來的父子情如此細膩,好看!也是9個棧。 Beginners 裡面出現了醫院病床、末期癌症、吸氧氣、電療紋身、替病人分好早午晚藥物等等,這些仍然是歷歷在目的情景。我以為看到這些劇情會令我很不安,但是心情竟然沒有太大起伏…… 本文寫在母親農曆忌辰前夕,我有點不相信已經一年了。這一年的生活似乎表面上已形成新的常態,但心裡仍然很不踏實,看完上述的場面沒有起伏,其實都不知道是已經全盤接受了這件事,還是仍在創傷後遺的麻木狀態呢?

雪梨電影節對照(二)獨家村民

這兩齣的主角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似乎都不喜歡接觸外人。越看下去,越發覺兩人都好像精神有點問題…… Attenberg【性教育奇觀】 希臘片。女子與建築師父親相依為命。她的人生除此之外就只得一個其實不太要好的女性朋友,完全不懂得與人相處和溝通,也從來不曾交過男朋友。 父親後來患癌住院,她的世界縮得更細。有一天,她遇上一位男子,終於得嘗性的滋味,進行期間又不斷問他問題。不過,觀眾完全看不出當中有愛,好像只是當他性伴侶似的。最後她父親終於去世,電影就在模模糊糊中結束了。電影將她父親設定為建築師,透過他的口說希臘沒有經過現代化過程,就由古典直接跳到後現代。女主角這種病態,會不會是比喻希臘社會的問題? 片中各個角色有太多古怪行為,例如女主角跟朋友濕吻和扮野獸嚎叫等等,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女導演在放映前親臨簡介,說當今希臘社會需要這等作品,或者這電影充滿隱喻,不過,真的恕我這個局外人無法完全理解。5個棧。 Corridor 瑞典片。宅男醫科學生 Frank 向來獨來獨往,樓上搬來熱情女子,常常要求幫忙和借東西。後來她的男朋友更誤會二人有染,打了他一頓。Frank 開始疑神疑鬼,更懷疑女子已被男朋友殺害。他報警求助卻不得要領,一個人越來越歇斯底里,連學業都不顧,變得瘋瘋顛顛,更釀成悲劇。 這是很傳統的驚慄片,導演用上大量驚嚇配樂,似乎如果撇除音樂,驚嚇程度必定大打折扣。不過導演敘事手法十分流暢,男主角也演得不錯。8個棧。 v

雪梨電影節對照(一)遊走異域

今年電影節買了20張套票,看了20齣電影。今年選片的時候有點困難,曾經看過作品的導演不多,看劇照和簡介,特別吸引的只有十來齣,其他的都是為了「充數」而選的。不過,兩星期下來,原來今年是六七年來平均水準最令我滿意的一屆!很奇怪,電影節結束之後回想起來,發覺雖然選片的時候沒有刻意經營,但原來除了三齣紀錄片外及一齣喜劇之外,其他16齣電影的題材都可以配成一對對互相比照。今年的回顧,就兩齣兩齣寫吧! 遊走異域: 33 Postcards + Here 獨家村民: Attenberg + Corridor 面對死亡: Third Star + Beginners 離開以後: Silent Soul + Post Mortem 同性繁殖: 得閒炒飯 + Three 血債錢償: The Forgiveness of Blood + A Separation 人間有性: The Future + Black and White and Sex 愛情故事: Medianerras + 挪威的森林 紀錄生命: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 Life in a…

亞洲光影

電影節於我,越來越變得像每年一度的祭典。 上個月沒留意映期縮短了,就照慣例買了套票,弄得某一天甚至要連跑四場,實在有點吃不消。這幾年,每一年都說明年不看這麼多了,最後還是不由自主地去買套票。 今年看了不少亞洲片。 韓片看了兩齣,都反映了社會問題。Breathless 以一個暴力份子的經歷,來探討家庭暴力對下一代的影響,他跟一個中學女生交朋友,又一起帶外甥去玩,跟他追債時的暴力儼然是兩個不同的人。Treeless Mountain 則以兩小女孩被單身母親交托在姑母處的生活為主線,道出貧民家庭在貌似繁華社會中的難處。破碎家庭加上貧窮,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依然無可避免的存在著,不斷地製造著悲劇。比起包著糖衣,人工化俊男美女的韓劇,更淒,但並不更美。 中國片看了兩齣,賈樟柯的短片《河上的愛情》和長片《二十四城記》。我對前者有點失望,覺得二十分鐘的時間太少,要訴說四個三十來歲舊同學的今昔,有點水過鴨背,不夠感染力。不過,蘇州的風貌不像平時看慣,以吸引遊客為目標的加工影像,反而比較真實可喜。後者以行將拆卸的前軍事航天工廠成發集團的員工為主要「採訪對象」,混合了實況和演員扮演工廠員工來自白,很有真實感。明明在你面前的是陳沖,但她演一個千帆過盡的前廠花,一句她長得像當年陳沖成名作《小花》就令觀眾放下了她是陳沖的預設。呂麗萍演從東北遷到四川的女工,她訴說她在途中跟兒子失散的傷痛令我熱淚盈眶,尤其是對比起剛剛看完韓片 Treeless Mountain 裡面的狠心母親……。對比起前作《三峽好人》和《無用》,今次的技巧成熟了許多,而故事之間環環緊扣,從最老的工人,說到二十來歲的工人下一代,吸引人追看,不再出現《無用》後半那種勉強填塞為長片的鬆散。 昨日連看了描寫藏傳佛教的 Unmistaken Child 和來自越南的 The Moon at the Bottom of the Well。前者是紀錄片,記述了袞卻格西活佛在 2001 年圓寂後,他的首徒 Tenzin Zopa 尋找轉世靈童的艱苦過程。而後者以中學校長的妻子為主角,她因為自己不育,為了替獨生子丈夫傳宗接代,就安排了鄉下女子為妾生子。但他們知道,共黨控制的學校不能容許校長有這種封建迷信思想和通姦行為,所以一直秘密行事。不料後來東窗事發,女主角就提出假離婚,讓丈夫和妾侍結婚以保職位。但最後竟然弄假成真,自己變成多出來的一個。在孤獨之下,她竟然從一個知識份子變成了迷信的半瘋癲婦人。過份迷信的傳統可以壓迫人,但政府鐵腕地要更改傳統和控制人們的生活,似乎只會製造悲劇。兩齣戲相連地放映,令人不由自主地以這個故事來對比五十年來藏人的處境。 電影節還有兩天,看完,再談其他的吧!

天然子結構—留住夏季的風,來做歲月的觀眾

日本人拍青春片總是有一手。 簡單的故事,純樸的鄉間,如果在香港一早被殺掉,只有六個不同年級學生的村校。 在鄉村長大的少女素夜,一直以來都是學校的大姐姐,從小都沒有同級的同學。一天突然來了一個來自東京,有點自我的男孩大澤。素夜第一次有了同級的同學。 很記得的一幕:大澤跟素夜說,我堅持要走這一邊,就是想跟你兩個人單獨走呀。 初戀,就這樣開始了。 電影沒有猜忌,沒有妒忌,沒有仇恨,他們只默默地關心著對方,一起渡過美好的時光。小男孩小女孩的演出都自然。女主角夏帆精準地表達出敏感女孩青春期的情緒起伏,她的世界很簡單,每天從家到學校的一段路,有大澤來跟她一起走,就夠了。故事裡雖然建構了一些城鄉對比,但都輕描淡寫,沒有分判高低,刻意製造衝突。後來只有二人的「全級」遊學考察,素夜選了東京,她要看的,就是大澤長大的地方。 好美麗的攝影,簡單的全黑淡入過場,都配合著鄉間的純樸。就像一陣陣森林內吹起,令人渾然忘我的清風。 大澤最後放棄了回東京升讀高中的機會,跟素夜一起投考附近的學校,延續一起上學放學的緣份。 當然,這樣青澀的初戀對象,未必會一生的伴侶。選擇留在鄉間,將來會不會後悔,就留待時間來判決吧。 好多好多個年頭以後,他們回憶中的初戀。可能就是只記得當日的好,就像這電影裡面,夏天的熱,總是有些清風來中和。冬天的冷,也能穿著情人穿過的風衣來保暖。那些汗流浹背,那些打哆嗦的辛苦,都盡然忘光了。 電影能打動人,也許就是類比了每個人心中,那一段因為歲月綿長,自己彷彿變成觀眾,所以片段都變得美好而朦朧的初戀。 看罷,彷彿自己都年輕了一半。 業餘評分:9個棧。

Climates – 愛恨無常,雪落無聲

散場時,聽見前面兩位老婦說:「What a load of crap!」 如果抱著看有如訂票冊子說的「以天氣喻感情」入場,真的會大失所望。不過,我看到的,卻是一齣很用心,細節很豐富的電影,很多看似無關痛癢的小動作,小道具,也是有帶動故事前因後果的功用。 電影一開始,兩位主角置身於土耳其的一個建築遺跡,男主角只顧拍攝建築物,女主角在沙土飛揚中有點寂寞。 這個場景,有點我自己的影子。無論到甚麼地方旅行,都會花很多時間拍攝建築物,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這種旅伴。 後來才知道,男主角在大學建築系任教,在電視圈工作的同居女友比他年輕得多。他們在暑假一起到海濱度假區旅行,但其實卻是他們分手之旅。男的向女的提出分開後,用電單車載她回程時,她忽然用手矇住他雙眼,他倆連人帶車失去平衡墮地。

The Home Song Stories —忘不了你的錯

沒想到這齣澳洲電影一開始,就是一首老歌「忘不了」。 我們見到,香港的夜總會歌星陳沖身旁有著如車輪轉的男人。然後她就帶著她的兩個孩子上了一艘到澳洲的船,來到澳洲跟一個喜歡她的西人結婚。鏡頭一轉,她又帶著孩子出走,投靠一個又一個男人。終於到了七年之後,兩姐弟已經十來歲了。當母親的她似乎已有點老,再也不容易找到可以投靠的其他男人,就回去找她的丈夫。沒想到他竟然願意再次收留她們三人,不過丈夫被派往海外多月,同住的母親又與陳沖關係甚差,她又不甘寂寞了,竟然走到唐人餐館搭上年輕廚師,更接他到家中住。後來東窗事發,被婆婆趕了出去,之後與廚師和女兒經過多番衝突,終於自殺身亡。

青樓紅杏40年—始終有沒有改變?

You may choose to revisit the original; you may prefer to let the film play its games with your memory; or you may simply enjoy this wonderful film on its own terms. 這是雪梨電影節訂票冊子的建議。我最後還是選擇了不先看《青樓紅杏》,讓自己一張白紙般去看續集《青樓紅杏四十年》。前作拍於 1967 年,原導演 Luis Bunuel 早已仙遊,續集由已經九十歲的大師級導演 Manoel de Oliveira 操刀。 影片以一場音樂會開始,七老八十的 Henri 在觀眾席發現了 Severine ,便開始了佔據了片長三分二的跟蹤過程,中間亦穿插了他到酒吧跟酒保「吹水」的情節,藉機向未看過原作的觀眾交待了前塵往事。不過,這只是 Henri 經過加鹽加醋的版本,而沒看原作的觀眾如我,亦只好照單全收了。話說四十年前的 Severine 是醫生太太,Henri 知道她日間跑去當妓女的事,要告訴她丈夫。續集裡面後來 Severine 應承與 Hen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