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園規劃之我見

CU近日讀到兩篇網誌文章,談及中大校園規劃之諮詢過程時,都不約而同地加以抨擊。

第一篇是獨立媒體的《一個月校園規劃偽諮詢決定中大十五年命運》,文章將是次諮詢定性為「偽諮詢」,認為校方不願提供四個方案的詳細資料,設計過程中亦無員生參與,呼籲中大員生杯葛目前諮詢。第二篇是死火手記的《中大校園規劃忘卻大學存在意義》,作者思考認為規劃過程並無學生參與,而學生對校政冷感,出席諮詢會者不多,亦是校方未有推行公民教育之過。

看了校方的網頁,只提供了極為簡陋的資料,能夠在網上下載到的小冊子連四個方案的全圖都欠奉。而獨立媒體提到「同學要求參考各建築師樓遞交的完整報告時,竟遭校方高層嘲諷說:『給了你們也看不明。』」如果此事屬實,校方對於諮詢有多少誠意,實在值得懷疑。

我曾經在中大就讀,對校園的環境有著濃烈的回憶與感情,雖然現在身處海外,依然對校園規劃感到十分關心。但可惜小冊子的資料實在太少,連在建築╱規劃界工作的我也很難單憑這幾頁介紹而對幾個方案加以品評,無法提交意見。

我雖然同意校方在事件上過於獨斷,但上述兩篇文章裡面,卻有兩點我想提出來討論。

關於人口擴張

獨立媒體列出2021年中大要將校園人口由目前近18000增至30000,校方亦已決定在未來15年增建超過3000000平方呎樓面,樓面增幅超過一半,言下之意,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增幅。

不過,只要你計算一下:大學學制三改四,如果收生人數不減,校園人口就一定會增加33%至24000。而未來15年,由24000增長至30000,以復利計算,每年只是增長1.5%!香港人口2005-06年,就增加了1%。2021年中大人口要有接近28000,才能維持今天的人口比例為香港人提供高等教育學額。而獨立媒體認為的「乘勢擴張」,其實只是從28000至30000的2000人,是每年0.5% 的擴張,實屬十分輕微。到時,校園人口一共增加了66%,而樓面面積只是增加了「超過一半」,2021年的師弟妹們,人均樓面其實是減少了。

這些建設,從規劃到落成,是十年以上的事,如果校方不作好準備,到時人口增加,但設施卻嚴重不足,又如何是好?如果今天校方不作規劃,才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想想看,你是否曾經支持大學學制三改四?是否支持大學教育普及化?如果是的話,今天又為甚麼要認為大學人口增長這個必然後果是負面的事呢?

這正正就是,纏繞很多民主國家規劃界的 NIMBY (Not In My BackYard) 現象。規劃決策過程中,普羅大眾雖然對大原則都是支持的(例如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建輕鐵以減低對地區對汽車的依賴),但到落實規劃的時候,很多人卻只看得見切身的個人利益而大力反對(例如反對於自己家門前建輕鐵)。當然,民主和大眾參與是必須的,但,作為負責任的決策者,必須在大方向與一些 NIMBY 式的意見間作出取捨,作出以長遠和整體目標為依歸的決定。

要三改四,要普及大學教育,就一定要增加各大學的校園人口,而各大學校園之中,最有潛力增建的,就是中大校園了。要在其他大學大規模擴建,似乎更加難。而若要另外找地方建新大學,又有甚麼合適的地方呢?而配合新校址的交通配套等等基建,又能否於三改四前完成呢?

當然,滿載各位同學、校友的回憶的各座大樓遭拆毀,我也會感到可惜,但大家在反對之前,是否應該想一想,這些新校舍,很可能就是自己下一代求學的地方,就是他們建構屬於他們的回憶的地方呢?

關於規劃建議

雖然幾個方案都以擴張為基礎,但如果因為覺得校方欠缺誠意而杯葛諮詢,不去認真看,認真批評,就更加錯失了機會。看獨立媒體的文章列出要拆毀大樓的名單,彷彿認為某個方案已經落實了。其實這些方案都標明是「初步概念」,而不是最後定案。

通常這種類似競賽的概念設計,都是十分初步的想法,草擬時不可能有時間作全面的詳細考慮。通常主辦機構會將收集到的意見融合,待真正設計時使用。而這些意見,亦能夠成為選擇顧問公司的參考。最後得出來的規劃方案,很可能是幾個方案的融合,取長補短,所以要大家「四選一」投票是更不適合的做法。我預計校方在選定顧問公司,讓他們作出詳細規劃後,會再進行諮詢。

思考認為:校方自設前提,得出規劃方案再辦諮詢,沒有嘗試直接融入學生、教職員、研究人員、校友等持份者的參與及意見。例如:兩所新書院要建在大學體育中心附近,影響了不少同學。

個人覺得,發表意見其實是可以自己爭取,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根本不應該等「阿公」設立你喜歡諮詢架構才發聲。如果你認為兩所新書院不應建於大學體育中心附近,而另有更適合的選址時,你大可以發起簽名運動,在架構外爭取支持,再將這意見在諮詢期呈交。如果有大量同學與你的理念相同,校方亦難以對這反建議視若無睹。


以上觀點,是我的個人意見,而當中亦可能因為我身處海外,未必有機會讀到所有相關資料而有偏頗,歡迎各位留言指正和討論。

6 Comments Add yours

  1. 思考 says:

    我特別提及「參與及意見」,因為不單要發表意見,還要參與。我所指的參與,不是諮詢,而是實際參與決策,在整個規劃過程中不單是校方高層全盤決定,而是讓各持份者參與其中。

    很可惜,今天程副校長表明他沒有權力增加委員。看來,需要向更高層爭取。

  2. Stannum says:

    思考:我認同你關於讓各 stakeholders 參與的理念,但我不知道你心目中理想的參與程度是甚麼呢?是不是要學生/校友等等派代表進入發展委員會呢?這些代表,應該如何選出來,還是由學生會校友會委任呢?人數和決策時投票比重方面,又應該如何訂定呢?你也提到學生對校政冷感,學生代表又如何籌集大家不同的意見呢?我傾向相信,就算有學生代表參與決策,類似今次的諮詢的過程還是必要的。

    我不知道今天在校政方面,學生的參與程度有多少?例如校董會之類,有沒有學生/校友的代表呢?如果沒有的話,爭取校園管理權,其實應該以更高層次的決策機構為目標。

    至於例如選址之類的決策,其實涉及極多方面成本、基建等等繁瑣問題,還有工程期間對現有設施的影響等等。選址在此,很大可能是已經經過多方面的評估。校方的失策在於沒有透明度,亦無向大家交待選址原因。而如你所說,讓學生代表加入委員會,實在是一個增加透明度和認受性的方法。

    至於增加校園人口的決策,涉及三改四的政府教育政策和全港人口增長,校方其實並無權力控制。就算不作那2000人的擴張,校方依然要面對10000人的增幅,需要作出規劃配合。就算學生、校友不同意,也一樣要做。

  3. 思考 says:

    現時,學生對於校政的參與度為零,因此由國際化、校巴收費、池旁路砍樹到現在的十五年規劃,有不少反對者除了反對個別事件外,每次都提及學生無法參與的問題。如果每次有新校政,學生、校友都要總動員去聯署、反對,怎看都是沒有效率,問題根本在於事前無發參與。

    當然,諮詢仍是必需的,但是正如政府在西九、中環等規劃的情況,如果事前就有融入持份者參與籌備及決策,那麼很多現今爭論的基本問題都可以避免,讓諮詢及討論更有價值。

  4. Stannum says:

    思考:是嗎?我的印象中,好像十多年前的校務會/教務會已經有學生代表的啊。難道現在竟然取消了?

  5. 半醉太白 says:

    的確,我個人認為現時中大的做法不甚正確。然而,我卻是十分認同板主的看法。
    從在下看來, NIMBY 始終都是根本的問題。現時學生們對普遍的決策都持這種態度,把一些影響他們自己的事都一一反對。的確,中大高層們的做法不夠透明,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要是讓學生派代表參與整個決策,我個人認為,到最後問題都不會被解決。
    其實從看篇文章裡看得出的是,學生們現在不斷的反對一些對自身有影響的決策。我想的是,在反對以前,是不是該把宏觀看個清楚,然後再作討觀呢?然而,現在給我的看法就是他們甚麼都沒看過就去反反反這樣做法跟在街市裡講價沒啥分別。
    我認為,中大高層決策透明度增加是一定需要的了,可是,有關學生參與的問題,我想,也許用另外一種途徑去表達會比較好。當然這是個人意見,有錯還請恕罪。

  6. Stannum says:

    半醉太白:整場討論有一個盲點,就是普遍認為,一旦學生加入委員會就等於參與了決策,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但其實就算就算學生代表加入了規劃委員會,他們也不可能擁有多數票,出來的決策也很可能跟今天一樣。學生也很多時高估了自己作為 stakeholder 的重要性,學生是 come and go 的,根本不會是規劃結果建成時的用家,但作為校方卻要承擔長遠的責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