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五、六月又回來雪梨公演了。這陣子都在考慮去不去看好。
當年,第一次看 musical ,就是看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不過,今次雪梨演出是由當年在墨爾本演 The Phantom 打響名堂的 Anthony Warlow 演出,應該都很吸引。當年 Anthony 只在墨爾本演,而雪梨的 The Phantom 則是 Rob Guest。Anthony 當年第一次演時不足三十歲,事隔十多年,評論都認為以今天他的年紀來演更加適合。 找到了兩段他演唱當中歌曲 The Music of the Night 的片段,大家看看吧!
既然被挑起了對「魅影」的回憶,我便找出2004年的電影版 DVD 重溫一次。當年有音樂劇發燒友對電影版嗤之以鼻,認為主角的歌唱水準太差,甚至有些「咪」嘴穿崩的情況出現。不過,我又覺得其實作為電影,應該起用電影演員,因為舞台式的演技近距離拍攝其實都會很嚇人。而且舞台劇演員普遍年紀較大,要近距離演 Christine 會頗有當年汪明荃孖辮撲蝶的味道。最後 Christine 由只有十六七歲的 Emmy Rossum 演出,並得到金球獎提名。這齣電影的OST我也有買,大家可以看看,其實以電影演員來說,他們實在都已唱得不錯。若果拿歌劇演員的水準來比較,似乎有點太苛求。
電影版加入了更多的感情元素,寫了更多 The Phantom 的背景,而跟 Raoul 的三角關係著墨比音樂劇多。歌劇院的內部佈景也十分真實,華麗悅目,亦強化了空間感。至於地底的水世界,也有更多發揮,設計得迷離吸引。不過,原著小說歌劇院的原型來自巴黎歌劇院,就算因為情節說劇院破落倒閉而要另外設計一座做佈景,也應該要做得一樣宏偉,電影中劇院的內部做得不錯,但外表卻像好像達不到巴黎歌劇院那種級數,反而比較像地區性二三線劇院,所以當劇中談及 Christine 的演出令整個巴黎震撼時,就好像有點跨大了。不過這也可能是我的職業病所致,對建築有點吹毛求疵。不過,試比較一下下面兩幅圖,也許你會明白我在說甚麼(第一幅是巴黎歌劇院—來源 Robert C @ Flickr,第二幅是電影中的歌劇院):
為甚麼說巴黎歌劇院是小說中劇院的原型呢?因為聽說原著小說作者 Gaston Leroux 曾經親身到過巴黎歌劇院,見到地下水道,從而創作出 The Phantom 隱居在地下水道的場景。由於巴黎歌劇院建築途中,發現了大量地下水,因而需要興建地下水道、水庫來疏導。不過我在網上在了很久,這個地下水道的傳說都得不到確切的證實。只有在一兩個網頁上,見到有些不知真偽的圖片:1,2。
建築物有地下水道或水庫,並不是太稀奇的事。今天早上雪梨晨鋒報就報導了昨午有三人潛進地下雨水渠道內塗鴉和飲酒作樂(!),忽然下起大雨,突如其來的洪水將三人沿水道沖到出海口,其中一人幸運地從出口的鐵欄穿過,其餘兩人卻被困在欄內淹死了。這件悲劇就完全像電影中 Raoul 差點淹死在水道中的情景一模一樣。
昨天看完 DVD 裡面的製作特輯,有劇評家說了一段我之前不太知道的故事,原來 Andrew Lloyd Webber 改編這個故事的時候,將自己投射在劇中,而 Christine 就是當年第一輪公演的 Sarah Brightman ,亦是當年他的妻子。故事表達出他其實當年得不到妻子全部的愛,正如 Christine 要在藝術成就(Phantom)跟所愛(Raoul)之間二擇其一一樣。女性在事業與家庭的抉擇這個 issue,當年第一次看音樂劇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想過的。也許,這些年之後,今年再去看,想想這個課題,會有更深的體會也不一定。
說了這麼多,想了這麼多,最後的決定,都是購票吧。
P.S. 同場加映,找上面的影像途中,見到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單曲中文版,由費翔、朱樺演唱。歌詞用字有點突兀,不過,未聽過中文版的朋友大概會覺得幾有趣。
謝謝介紹!
我竟然沒有看過 Phantom,在劇院沒有,電影也沒有!
最近似的,也只是看過哥哥的《夜半歌聲》……
年輕版好像唱得比較「有心機」,成熟版則有更豐富的技巧~
ALW投射論… 看這個時看過
中文版好頂癮
五師兄:看來你也不是很多看 stage performance ,對嗎?《夜半歌聲》我只聽過主題曲而已,內容是什麼呢?
Jacky :同意,大概好多表演藝術家都有這個現象,年輕時比較 green ,有 job 就好用心做,一旦經驗多了,技巧高了,就再也見不到年輕時的用心了。
那篇文章有一點點本末倒置,其實電影根本就是 Webber 的投資嘛,而且一開始就是想將音樂劇搬上銀幕,又怎可以不用他的音樂?照作者的說法,Webber 於這齣電影,甚至是身兼 the Phantom 和 Raoul 於一身,又出錢又總攬創作。至於投射論,作者只輕輕帶過,又將愛情看成是權力遊戲,但對於 the Phantom 愛意得不到 Christine 的回報那種失落,作者似乎視若無睹。
我認同的投射論比較傾向關於 Webber 雖然跟 Sarah 結婚,Sarah 對他,可能是報恩,欣賞多於愛意。 Webber 是電影的投資者,如果這不是有相當成份的真實,這個評論實在沒有可能能夠集入 DVD。
夜半歌聲,想看但沒有看
但很喜歡其主題曲,低音醉人
說起來剛才的文章作者,也有寫魅影與夜半歌聲
主題曲隻碟都十幾年啦。大家講起這電影,有點衝動想看添。
魅影與夜半歌聲這篇中肯得多。不少人批評電影版 phantom 扮相唔夠駭人,尤其對比舞台或舊電影版。不過,如果街上見到有人好似扮相咁一邊爛面,都已經幾得人驚。這個程度其實已經可以如電影內說般當怪物睇。
特地在家裏找回魅影的書來看,其中有一本有全劇「曲解」,也比較全面地談到ALW投射論,作者認為魅影對音樂的迷戀、對傳統歌劇的蔑視與嘲諷、孤方自賞、並為Sarah Brightman度身訂造的角色等等,都是音樂劇版所獨有的,也與ALW本身的性格、處境相當吻合。但當電影版本,將魅影「平凡化」(沒有了臣服眾人練歌的一幕,加上雪地戰被打敗),可能反映到ALW本身江郎才盡而少了一份霸氣,又或者心態老了。可能有些 over-interpret ,但這種說法也頗為有趣。
P.S. 有關雪地戰一幕,那本書的作者認為:就如武松(Raoul)上山打贏了老虎(魅影),放生了,回去後卻又組織村民如何上山擒虎,是很不合邏輯的~
Jacky: 是甚麼書?我有興趣買來看呢!我也覺得電影將魅影「平凡化」了,因為老了「收火」也不一定。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的魅影卻反而很年輕。唯一為電影新作的片尾曲,感覺其實很弱者 feel 的。
電影中的放生,我的解讀是因為 Christine 不想看到魅影在父親墳前被刺死,所以大聲對 Raoul 說:NO! Not like this!
那本書叫《歌劇魅影:解讀面具與歌劇背後的魔幻世界》,我介紹過。
Jacky: 啊,係 bor ,有印象讀過你呢篇。去訂本來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