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奕迅演唱會看文化消長

昨晚看陳奕迅演唱會,可以說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他的聲音如舊,唱功依然,Wyman 設計的服裝配合了 Eason 的怪誕,他帶來的 band 和舞蹈員也有水準,甚至有小型煙花在舞台上發放。問題,卻出在選曲上。

昨晚唱了大概50%國語歌,餘下的粵語歌不是快歌,就是舊歌和冷辟歌。我自己最想聽到那些近年粵語 hit 歌,竟然只唱了《Crying in the Party》 和 encore 時段的《夕陽無限好》,而《富士山下》的安排竟然是半首唱國語,半首唱粵語。最令我不滿的是,當以下這些歌的熟悉前奏響起,Eason 一開腔,卻是頗為陌生的國語版歌詞:

  • 《明年今日》 > 《十年》
  • 《歲月如歌》 > 《兄妹》
  • 《Lonely Christmas》 > 《聖誕結》
  • 《桾下之臣》 > 《煙味》
  • 《不如不見》 > 《好久不見》

國語歌我其實也會聽,可惜,陳奕迅近年總是一曲兩唱,而粵語版通常先入為主了,之後就算買了國語碟,聽的次數總是比粵語版少一大截。那些專為國語專輯而寫的歌曲,如《你的背包》,聽起來便順耳得多。

到了中段,Eason 也似乎從觀眾的反應中發覺到這個安排有些問題,便開口問觀眾喜歡聽國語歌還是粵語歌,粵語歌迷的回應明顯比國語歌迷大得多。他似乎有愕然,好像聽見了一個跟他心目中所想相反的答案,不太知道如何接下去唱之後預先預備好一連幾首的國語歌。

唱到接近尾聲,不知是否因為已經告訴 Eason 想聽粵語歌,但編排卻似乎沒有改善,部份台下的觀眾忍不住了先後大叫了兩次「回水」和一次「廣東話」!這種叫回水的情景出現在 Eason 的演唱會上,實在是造夢也想不到。

散場之後,心裡很是不爽。十多年來,雪梨每年都有舉行香港歌星的演唱會,卻沒有一次的經驗是如此負面的。回到家中,想查一查誰是主辦機構,卻給我發現這次演唱會的新聞稿說,這樣的選曲取向是主辦機構「為照顧到來自不同地區的澳洲朋友」,所以「特別加插多些國語歌曲」,「從而與國內、台灣與及東南亞來澳洲的歌迷一起分享」!

作為說粵語,寫繁體字的海外華人,近幾年我們的文化確實是不斷退讓的。我1991年初來澳洲時,雪梨唐人街的店舖請店員都必須懂粵語,書報、招牌都是繁體字,中文報紙甚至是更傳統的直排中文。但近幾年,如果你向某些店舖的店員說粵語,他們露出不懂的表情,你就要乖乖地轉用普通話對白,本地書報雖然依然是繁體,但當中夾雜的簡體廣告卻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源自近十年移居雪梨的華裔人口,以說普通話的佔多數。

    ABS人口普查資料:雪梨地區家中說的語言
    粵語 102,368 (1996) > 117,464 (2001) > 125,292 (2006)
    國語 38,974 (1996) > 64,520 (2001) > 96,703 (2006)

十年之間,說粵語的人口雖然有增長,但相對於國語的強勢差不多已消失殆盡。下一次人口普查,很可能已經被說國語人口超越。可能主辦機構覺得,國語人口增長快,預先張揚會多唱一些國語歌可以吸引更多人購票,但是,他們卻沒有考慮到,喜歡陳奕迅的,依然是以來自粵語地區的歌迷為主。不當的選曲,令到台下不少觀眾一肚子氣。

唉,一場演唱會我已經不高興了一整天,我開始明白,如果你的文化被另一種由移民帶來的強勢文化逐漸取代,你將會是何等不安,何等不快,何等不甘。

17 Comments Add yours

  1. chris says:

    感同身受。
    Brisbane 的說普通話華人比率 70% 以上。
    國民黨東渡台灣時,在學校鐵腕推行國語,禁止校內說閩南語。今日台灣人對國民黨和「外省人」的不滿,良有因也。

  2. Stannum says:

    Chris:

    向來 Brisbane 都是台灣移民的聚居點,香港人總是少數吧?

    不知你中學時代有沒有讀過《最後一課》?被強勢文化攻佔,無論原因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會令原有的居民不滿和唏噓。

  3. orangutan says:

    可能主辦者以為國粵語人口各半,卻忘了買票進場的,始終是喜愛香港流行文化的華人佔多。

    廣東話在海外華人社會的主導地位,只是個歷史的偶然。隨大氣候的轉變,粵語日漸式微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但想說的是,這不是「我們」和「他們」的文化,而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大家一起聽Eason,正說明了喜歡的是相同的東西。粵語流行曲今天仍能生存,你和我也能欣賞國內台灣的歌手,實在無須不快和不甘。

  4. Middle says:

    純粹一說,
    我想即使在香港問eason 歌迷,
    喜歡「兄妹」版本比「歲月如歌」版本的人,應該會較多……
     

  5. Stannum says:

    Orangutan: 理解你的意思,不過卻不完全認同。

    我的想法是:中國文化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粵語流行曲是一種文化,國語流行曲是另一種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以 us and them 來形容,也不等於否定兩者都屬於中國文化的一支。

    從秦漢之交「四面楚歌」的典故以來,喜歡聽鄉音歌曲實在是人之常情。幾千年來各地戲曲各有地盤,各地方言也代代相傳。

    為甚麼今天粵語會日漸式微,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樣樣都要大一統的政策,是否對中國文化的承傳是一件好事?我認為並不。當權者制定的「大氣候」是不是就一定對?難道就只能逆來順受,不能質疑?一個國家之內推廣共同語當然有助各地交流,但同時亦應致力保存各地的方言和傳統文化。

    以 us and them 來區別,有助立足自己的文化,之後才能夠發掘出別的文化如何相異,方能對其欣賞。

    普通話我曾經有系統地學過,會聽也會講,我打中文就是打漢語拼音的。談到國語歌,其實我也很愛聽,也聽很多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在大多數港人未開始聽國語歌時,我已經在聽童安格、周華健。近年我也會買周杰倫、劉若英、范逸臣等的唱片。

    不過,港星唱國語歌,尤其現場演繹的時候,發音如何,相信都不用我多講吧?像吳倩蓮唱粵語 「天下羅子爸道你ya人」那般蹩腳的港星國語雖然逐漸少見了,但一到那些 zh ch sh r j q x 或者歌詞密一點就都露出馬腳了。

    正如周杰倫、張靚穎到香港演出,你不會要求他們唱50%粵語歌吧?歌手用 first language 演出,才能將感情表達得最淋漓,不是嗎?

    不快和不甘描寫了我的直接反應,實在沒有甚麼須和無須的。我購買了門票,但看不到自己 expect 的東西,不快、不甘,實在是正常反應。

  6. Stannum says:

    Middle: 哈哈,也許就是先入為主作怪了,「兄妹」是少數比粵語版先推出的國語歌呢!

  7. orangutan says:

    買了票,卻發現貨不對辦,想「回水」是正常反應。我說的「無須不快和不甘」,不是說棧主看 Eason 演唱會後的反應,而是指海外華人對粵語被「強勢文化逐漸取代」這種心情。

    粵語歷史悠久,香港的廣東話文化精彩絕倫,兩者都值得大力保存。只要政府不加打壓(雖然這個很難說),相信一定能薪火相傳,是不會沒落的。

    但在海外沒有地域局限,市場主導下,粵語被邊緣化,除了逆來順受,我們也不能做些甚麼。但粵語還未死亡;粵語和國語的分別,也不比法文和德文。這只能算是生活上的不便,若因此不甘心,是跟自己過不去。

    在外國多年,對中國人圈子中 us vs them 的 chauvinism 是比較敏感的。這是我對「文化消長」的一點意見,不是刻意找碴,棧主請別介意。

  8. Stannum says:

    Orangutan :當然不介意,在網上認識了你這麼久,怎會認為你在找碴呢?其實常常都希望這裡的討論氣氛熱烈一點,你的回應令我想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也更清晰了。

    生活上有不便是真的。但其實用邏輯想一想,粵語人口根本有增無減,說粵語的店舖、粵語的文化、粵語的服務其實應該增加才對。我總是不明白為何會減少得這麼顯著。

    例如,華語人口十年間增加一倍了,國粵語都有很多歌曲的歌手,是不是可以考慮一場以國語歌為主,一場以粵語歌為主呢?購票時各取所需,甚至可以吸引一些忠實歌迷買兩場,不是更好麼?

  9. xiaohua says:

    我國粵語都說,比較贊同歌手用他自己喜歡的語言演唱。其實聽歌來說,只要喜歡的歌曲,語言通不通不太重要,真情演繹更重要。我比較反對歌手為了取悅市場勉強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演唱,讓人聽了覺得怪怪的。我有很多朋友不會說粵語卻可以唱粵語歌,都是因為喜歡歌曲的緣故。至於講普通話的人聽的多是普通話版本,可能和歌曲發行商的安排很有關係。
    不過影像和書籍就不同了,語言不通有直接影響,最近想推薦一個朋友看尋找他鄉的故事,才發現那套碟是粵語旁白沒有字幕,朋友不懂粵語,可惜了。

  10. 麥深 says:

    但大概能讓棧主安慰的是,他在香港的演唱會只是唱了一首國語歌(淘汰),所以看DVD的話就不會有重看的感覺了。 :p

    主辦單位大概是錯估了觀眾裡「國語人」的人數,以及他們的口味。他們不見得會不喜歡或聽不懂廣東歌(他們由一開始就知道陳奕迅是香港歌手嘛)。有時候遷就太過,就反而變得嬌柔造作了。

    在溫哥華的中國內地的移民也是日益增加,不只是講國語的店員,連簡體字招牌也開始出現了。但在這裡的店員們倒是大都懂聽廣東話。畢竟對中國人來說,生意利益最大,若有利可圖的話,甚麼語言也會學。

  11. etranger says:

    哎呀
    我有d明白棧主的心情
    即係好似去旅行
    d人開口同你講廣東話/普通話/日文
    (當然呢個例子 唔parallel)
    所以我個blog 係用港式廣東話
    (係localization的市場 有港式中文的translation version 呢一樣野
    即係 廣東話仲有market)

  12. 老實講,係 D 廣東話歌唔爭氣,如果好聽既大陸同胞都仍然會喜歡。

    例如 Beyond …我試過同班北京上海廣州河南友人唱 K ,竟然大家都會唱Beyond…班友重係後生個輩…=_=’

    在海外的香港文化被邊緣化是事實,但係被邊緣化也不是壞事。我既普通話就係外國練得重好過香港D朋友!

  13. 天嵐 says:

    (很久沒來了,還是第一次留言)

    非常贊同棧主的説法,“國語人”取代“粵語人”近年在墨爾本非常明顯,我明白是大勢所趨,但想不到連悉尼這個香港人特多的地方也轉變得那末厲害。現在連去飲茶,賣點心的人也不一定會說粵語,始終是廣東的食物和文化,用國語叫點心的感覺真是好怪。如卡夫卡所說,在澳洲可以鍛煉普通話,我也不介意買東西上餐館時說普通話,但如果找到一家是說廣東話的店子,那種親切感真是特別厲害。就是因爲被邊緣化,我就特別覺得我們就是廣東文化的承傳者。不過話説兩頭,我也聼過大陸人說在澳洲不懂廣東話很不方便,有些更說想學廣東話。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是如此?

    我之前也有想過去陳奕迅演唱會,我不是他的歌迷,只是想找回一些香港的identity,現在看你這樣寫,還真是慶幸我省下了那70元。XD

  14. Stannum says:

    xiaohua :是啊,用非母語演出,總是有點不夠放。我覺得是主辦機構自以為是, Eason 好像其實不太同意的,但他們這麼安排好了,唯有照做。 很有興趣知道墨爾本的一場有沒有甚麼改變!

    麥深:啊,連溫哥華都出現簡體招牌?作為香港移民的橋頭堡,有點意想不到呢!雪梨唐人街的傳統茶餐廳越來越少,今天又有一家光顧了十多年的因拆樓結業,真是有點不習慣。而新開的店,又多是北方菜……

    etranger :廣東和香港還有幾千萬 speakers 當然還有市場,但在海外的萎縮就很明顯了。

    暗黑的卡夫卡 :廣東歌唔爭氣,但係唔係0係 Eason 身上咯!

    天嵐 :哎呀,如果你有去,就可以話我知有無改善啦。

  15. Laurence says:

    據聞 Eason 廣州演唱會出現同雪梨類似狀況。請問網主會否介意轉載閣下文章於 粵語協會討論區?

  16. Stannum says:

    Laurence :連粵語的根據地廣州也竟然這樣?實在沒想到呢!轉載本文到粵語協會討論區沒有問題,不過請註明出處和連結本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