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ine Wave 第三集

Cosine Wave 第三集 2006-05-28 12分42秒.2.17Mb.24kbps 按此或用以下 Flash Player 收聽 節目內容: 1. 關於下雨天的一些小事(0分00秒) 2. 歌曲:臨別擁抱(2分22秒) – Timmy (timmy_tkc[@]yahoo.com.hk) 3. 小說獨白:為雨天準備過 – Kofi aka 泥 @ 生命中的第六感(7分01秒) RSS Feed:http://feeds.feedburner.com/cosine_wave 延伸閱讀:五月下雨天 圖片來源:Doviende @ Flickr –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各據山頭的部落

剛剛更新了連朋結友欄。自從轉用了 WordPress 後,一直都以內置的 Link Manager 來管理連結 。最初利用它的隨機功能,令到每一個網站都有機會置頂,但這樣就令到各站的位置不固定,要找一個站的連結要上下搜索,很不容易,連自己都越來越少經自己的連結到訪友站了。 以前在舊址時,曾經將自己最常看的網站置頂,同時用不科學的「站與站之間的關係指數」將常有聯繫的站放在同一行。但現在連結已近一佰個,而站與站間的交集卻越來越複雜,有人淡出 blog 場,有人鬧翻,有人成為情侶,有人架設分站……想走回頭路用舊方法,才發覺已不太合用。

錯搭

「阿朗,我在碼頭等了你兩個小時,你為甚麼不來啊?」 「小姐,你打錯號碼了。我不是阿朗。」 「你怎麼會不是阿朗?你不用再假裝了。我知道因為我有丈夫,你一直不敢表示,但我今次約你出來, 就是想告訴你,我已經跟他說要離婚了,你以後不用再顧忌了。」 「小姐,我再說一遍,我.不.是.阿.朗,你聽得懂嗎?」 「我明白的,你一定是有甚麼人在身邊,所以不敢承認吧?原來你不赴今天的約會,也許都是同一個原因了。我知道你不會失約的。遲一點再約吧!再見!」 袁敬業啪的一聲把電話摺起,拍了拍頭,心裡在罵那打錯電話的女子,不知是聾子還是神經病。他低頭繼續他進度已經太慢的翻譯工作。這是阿業第一次接這種恐怖小說來翻譯,以前譯的大多數是愛情或者是推理小說。因為他習慣好像現在一樣在凌晨工作,這個女鬼的故事常常令他心裡發毛,譯不下去。

這幾天的節目

星期四 第一天上映,就訂了票去看「達文西密碼」。整體來說是有點失望,Tom Hanks 無論橫看豎看也不像 Langdon ,而且他演得很浮面,表達不出角色應有的博學、深度和機智。似乎,還是輕喜劇適合他演多一點。Audrey Tautou ,相比起她的前作 Amelie 和 A Very Long Engagement,她的魅力似乎大減,風采也不知跑那裡去了?反而兩位配角 Paul Battany 和 Ian McKellen 異常搶鏡,前半由 Paul Battany 的 Silas 帶動,後半則由 Ian McKellen 的 Teabing 成為焦點,兩位主角的逃亡和解謎反而拍得並不吸引。書中不容易化成影像的解謎過程則刪減了不少,保留的部份除了用對白表達之外,也用了不少疊影效果,將在談論的「歷史」過程演出來。對於這本風行一時的小說,電影版,實在是拍得非常普通。 星期五 側田、方力申、劉浩龍和鄧麗欣來澳洲舉行 Sydney 與 Melbourne 的演唱會。這幾位都是近年頗喜歡的年輕一輩歌手,他們都各自唱了七、八首首本歌。雖然沒有伴舞,但唱 live 的水準都算不錯,除了 Stephy 打頭陣時唱了 Cookies 的歌有些失準外,精彩得有點意想不到,甚至可以說是近年看得最興奮的港星演唱會。不過最難做的可以說是保安員了,四位歌手,每個都至少一次落台和觀眾握手,比起向來演唱會的一首「握手歌」,當晚他們做人鏈保護歌手六七次,實在疲於奔命,真是辛苦了! 星期六 Palace Movie Club 來電郵說有 Candy (愛糖針)的會員特價試映,便去看了。因為早前看 hkifflink.net ,知道了此片,但片名給我的錯覺以為片中的毒品問題是丸仔,但原來一開始已經是海洛英。男女主角的沉淪演繹得很好,他們的不能自拔實在令人看得心痛,尤其試圖戒毒的一段更使人印象深刻。不過不知道是否原著小說是如此,電影分作 Heaven、Earth 和 Hell 三段,但電影中三者之間對比不足,不如不分更好。第一部份…

太平洋的藍

我的家在雪梨海港的不遠處,雖然在家中見不到海景,但每天上班下班的車程中,總能夠在斜坡路的盡頭見到海水。 其實海水的顏色就是天空的顏色,少年時代學水彩畫,老師教我們調幾種色,從上而下到水平線將顏色混合,再用同一些顏色從下而上混,就畫出可以見得人的水天一色了。那時候,香港還常常見到蔚藍天,連帶海港也反照出一片藍,將自己的童年回憶染藍了。那些日子,是去士多辦館買汽水買孖條的年代,那個當學校的食物部一毫子用光了,就把一筒山楂餅當一毫子找給小學生的時代。八十年代後期,蔚藍的天空越來越看不見,變成一片迷迷糊糊,是污染,是霧,是煙霞,還是煙塵?藍天的消失,害得海水也染上了同一種顏色,灰灰黑黑,當然還夾雜著漂浮的膠袋垃圾,維多利亞港,變成只可遠觀,不敢近看。 離開香港十多年來,每當看見香港的明信片,總是懷疑那些藍天是假的,最初認定是藍色濾鏡的效果,近年則覺得是 photoshop 的傑作。因為,記憶中最後一次見到香港真正的蔚藍天,已經是移民之前幾年的事了。上星期在香港仔公國看見太久不見的香港藍天,教我樂上了好半天,彷彿將我帶回那一去不返的童年時代。 搬到太平洋的這一岸,藍天是 default 的顏色,海水通常藍得晶瑩,有時甚至覺得像泳池水;反而陰天密雲的日子,才是少有的。有同行的朋友養了小遊艇,見他把不斷花錢泊船、保養、維修,真的佩服他的豪氣。他大多數週末都會駕船和妻子兒女出海,先把艇駛到魚市場買食物,再到 Middle Harbour 人跡罕至的海灣停下,在藍色的天空下,享受海風和午餐,再來就是跳進清澈的藍色海水中游泳。雖然這種生活,實在很愜意,但如果要我花這樣的錢,總是覺得不捨得。

53年的光影

雪梨電影節今年已經是第53屆了,近幾年聽聞連年虧蝕,有人歸咎年中不斷舉辦的各國電影節,有些更有各國領事館大力資助,除了分薄客源,更削弱了電影節參展電影的份量。今年的景況,令人更不樂觀。向來雪梨電影節都是在六月中女皇壽辰假期前後兩星期舉辦,但今年卻遇上了世界盃首輪賽事。澳洲隊闊別三十二年終於可以晉級,由於實力所限,很有可能在第一圈就遭淘汰,澳洲隊的幾場賽事就恰恰落在電影節期間,身兼球迷影迷的朋友實在不少,而且很多非英語片的捧場客都是說法、德、意、西、葡語人士,來自南美和歐陸各個世界盃參賽國家的移民。在半夜「睇波」睡眠不足下,要在下一天看電影節,實在不容易。為了減低影響,主辦機構也對電影的編排作出了特別安排,南美電影盡量避開南美球隊賽事;法國片就避開有法國隊的日子。另外,更一早預售套票,希望大家先付了款,疲倦也得去捧場。 一如往年,今年我也已購了彈性套票,不過還未收到訂票小冊,昨天見片目上了網,但似乎沒有太多非看不可的電影,早前在「虛擬訂票表格」說過的 House of Sand 和 A Perfect Day 有可能會去看。 House of Sand 在香港電影節連線看到小鳴寫得很吸引;A Perfect Day 在香港電影節上映後,似乎不少人看了此片,但沒有人寫過甚麼,用 Google 找尋片名竟然回到了我的「虛擬訂票表格」!如果各位中有誰看過的話,可以給點評語嗎?其他的選擇,還得看上映時間、撞期情況、自己的工作安排和影友的選擇等等,才作決定了。

隱藏與揭露

看法語片 Cache (Hidden / 隱藏的恐懼 / 隱藏攝影機 ) 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早前在「虛擬訂票表格」一文中,列出多齣香港電影節選映,而自己有興趣看的電影,排第一位的就是 Cache,近日終於在雪梨上正場。 人性的醜陋在這個故事中表露無遺,內容有很多個層次,你可以當作單純的懸疑故事,加入一起猜謎;也可以把故事看成是在批判中產人士表面生活無憂,但其實暗湧重重,甚麼風吹草動都可以令他們看似幸福的人生崩潰;有留意法國現代史的,就會解讀到當中的政治和種族比喻;而傳媒人就會留意到電影中那些「錄影帶」代表了影像媒介的力量,誰操控了剪接台,就可以製造出對其有利的效果,孰真孰假,無權無勢的觀眾根本難以得知;而電影中故意將畫中畫內容與電影的界線模糊化,也正好告訴大家,導演也是操控剪接台的強者,尤其結局的一幕,實在開了大家一個大玩笑,故意為難觀眾,好像在說,謎底在此,能否接收得到,各位施主請自便。 電影導演是 Michael Haneke ,前作「鋼琴教師」包辦了當年康城影展評審大獎和影帝影后,此齣 Cache 去年也得到了康城的最佳導演。「鋼琴教師」改編自一本描寫中年女鋼琴家性壓抑的小說,主角們毫不暴露,但性意味卻濃得叫人窒息,也挑戰了各地電檢處對性暴力和性虐待的尺度。Cache 則是導演自己寫劇本的,將多重意義交織成一個吸引觀眾追尋謎底,吸引力從頭帶到結束的電影。女主角是當年「紅白藍」中「藍」的女主角 Juliette Binoche,雖然歲月留痕,角色也是一個微微發福的人妻人母,而性格也不是完全討好,但那種淡淡的優雅味道卻是始終如一。

Perfect Match 是……

冬冬剛剛寫了一段她與男友的對話: ……環顧全餐廳卻好像無人認識Robert Downey Jr.是誰。。。 我悶著一肚子的氣,打了個電話給他。 他:「Hello?」 我:「我剛剛見到Robert Downey Jr. 呀!!!」 他:「哦,就是在Ally McBeal裡面演律師的那個嘛~」 聽到他這句話,我真有點愛死他的感覺。真的不枉我選了他做男朋友呀,呵呵呵~ 對方是否自己的 perfect match,很多時,就是在這些小事情裡感覺到。 記得某年某月,我在哼某首歌,某個她說「咦,這不是 XXX 的 XXXX 嗎?」「這麼冷門的歌你也懂?」「是 XX 年 XXXX 唱片 SideX 第 X 首嘛」。 那一剎那,就不由自主地愛上了。

訪問.他鄉.燈塔及其他

謝謝 Florence 在 U-Magazine 第22期訪問我,還把我拍的照片登得這麼大張。從來沒有上過雜誌,看到訪問刊出,實在是又緊張又興奮。 欄目的標題是「香港人在他鄉」。「他鄉」兩個字,很大程度是與「故鄉」相對吧?記得1990年離開香港時,真的很有離開故鄉的感覺。來到澳洲後,香港的消息就像半中斷了。新聞方面只有到唐人街才買到本地出版的中文報紙以及差不多三四倍價錢的香港雜誌。一直喜歡聽的中文歌不但慢了半拍,那些盒帶、黑膠碟和CD都是超過雙倍價錢。本地中文電台根本未有,只有官辦的民族電台有一星期幾次的粵語節目,水準甚低,完全沒有吸引力。香港舊朋友的消息就要靠書信來往,就算老友有空立即回信,一來一回大概會知道一個月前的舊訊息吧?當年長途電話費一元澳幣一分鐘,不是過年過節或甚麼特別事情,也捨不得打。 不過,十多年後,今天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先是各區的書報店都開始出售中文報紙,再來是中文電台、電視台啟播,長途電話費越來越便宜,互聯網的通訊渠道取代了書信來往,近年的電視台有即晚香港的晚間新聞,互聯網有各大報章的即時消息,網上香港的電台立刻收聽,電視劇同步播出,香港的資訊,要多快有多快,如果關在家中,甚至可以以為自己身在香港。 但是,今天的香港,畢竟與回憶裡的故鄉很不同了。十多年來,香港經歷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各種取態也改變了不少。城市外觀方面,新大樓的落成,機場搬遷等都改變了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風貌。從前住過、生活過的地方,熟悉的舊店都被新店取代。近幾次回香港,有一個很重的感覺,就是,我的故鄉已經是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了。

這樣的一週

唉,過去一個星期有點運滯。 首宗事件是明明付了停車費,竟然還被抄牌。雪梨市中心的停車咪錶是售票機,用硬幣和信用卡購票,然後將印有日期和泊車時限的票放在擋風玻璃內展示。那一天其實已經全部照辦,但可能放好票後關車門時太大力,鼓動了氣流將票印上時限的一面翻轉了而不自知。巡邏的交通督導員見到反轉的票,便請了我吃「和味牛肉乾」。 回到家中,電腦竟然發生故障,開機過不到第一頁,連BIOS修改頁也進不到。幸好還在保養期內,保養公司上門拿走修理。他們檢查過後,發覺不是我最害怕的硬碟死亡,而是顯示卡的問題。他們說已通知顯示卡供應商更換新卡,預計星期三或四卡一送到,安裝後測試一下就可以送回來。誰知拖到今天還無聲無息,致電去問,才知供應商將PCI卡當成AGP卡,送錯了,很可能又要多拖數天。之前本來想,幾天而已,用手提電腦頂替就可以了;誰只竟然一拖再拖,只好將已經打入冷宮的舊電腦恭迎出來,看著伴了我足足六年(中間升級了一次),去年七月才拋棄的舊相好,也勾起了不少昔日的記憶,雖然所有速度都慢吞吞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星期二回到家,書桌上發現了小小的蜘蛛數隻,往前一看,還有從天花板沿著絲吊下來的十多隻,向上再細看,竟然見到數百隻小蜘蛛就像螞蟻般大舉入侵!嚇得我目定口呆……好不容易定過神來,想起上週政府派人來把伸到我們屋頂的樹枝鋸掉,大概是毀掉了牠們棲身之所,花了幾天從外面爬進屋內……。我如臨大敵,找出殺蟲水狂噴,雖然看得見的都已殲滅,但還是不放心,漏夜到超級市場買了另一瓶殺蟲噴劑,讓它自己噴出來,關掉門窗焗兩小時,之後還得清理遍地蟲屍,弄到凌晨才睡。雖然已經戰勝,但至今三天,殺蟲水的味道還隱約嗅到。今天佛誕,週圍還充斥著殺生後殘餘的氣息,實在罪過。

小休幾天(被逼)

家中電腦主機臨近勞動節突然罷工,開機後連記憶體測試都無法完成,已經入廠修理,但仍未知何時康復。過去數天用 laptop 或公司電腦,只能作有限度寫作,或到各處留言或回應幾句;本來想就 U-Magazine 的訪問內容多說一點關於「他鄉遇故知」的感想,現在也許要等電腦回家才能動筆了,趁「黃金週」,也學人小休幾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