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到滋賀縣參觀由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 記得當年開始讀建築時,人家都說:希望你成為貝聿銘第二。當年年少無知,心高氣傲地覺得當然要自己打響名堂,怎麼要成為別人的第二呢?十多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便覺得自己都很天真,世上有千千萬萬建築師,要達到貝聿銘這種級數都只有幾十人,天賦,才華,努力,際遇,運氣,缺一不可,不是自己說要達到就可以達到。 當年世界知名的華裔建築師,大家都只聽過貝聿銘,很可惜,直到今天,依然就只有他。 讀到這美術館的資料,原來靈感來自我那一輩香港中學生都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坐車穿過田野和蜿蜒的山路,來到仿彿與外界隔絕的地點。首先見到的是售票處,買過了票,就沿彎彎的路前進,不久就到達一個山洞的入口處,山洞內十分神秘,從另一端出來,真的是豁然開朗,再穿過一道設計很有美感的吊橋,才能到達美術館。 美術館的設計是現代感與日本味的混合。現代的材料,用幾何圖案拼出日本傳統建築的樣式。如果你到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就會發現這兩座貝聿銘的作品用的 elements 差不多,但合起來卻又處處顯出不同文化的感覺。 本來,我的目的是要看建築物,但去到卻發覺展品也十分吸引。展品多屬比較古,上千年以上,世界各大古文明的藝術品:中國,印度,西亞,埃及等等。中國部份展出一些戰國時代木彫,這種樣式的文物,我從未見過,也從來未想像過可以流傳至今。至於日本部份的展覽,則是會時常更換的。 細閱館內的介紹單張,原來神道機構神慈秀明會的創辦人請貝聿銘設計的時候本來是想做一個茶具博物館的,但貝聿銘卻提議,如果要一所世界級的建築物,展品也應該要世界級才對。主辦人才開始收購這些古文物,可以說,今天這個美術館有這個規模,都來自貝聿銘的建議,而他桃花源的意念,亦與教會的理念非常配合。 不過,原本引領凡人進入桃花源的桃花,卻變成了櫻花。雖然我沒機會見到,但看看兩旁開滿粉紅色櫻花,進入山洞大道的明信片,卻真的很有桃花源的感覺。 建築師可以設計環境,但在塵世間要真的建立一個桃源,又談何容易?不過,有時來一些遠離煩囂的地方,心靈也可以得到片刻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