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Own Grand Tour

還有一小時,便要出發到美加旅行。 這個旅程規劃甚久,亦前所未有地詳細,我在 iPad 上用 Tripit 將所有要到的地方記下來,真是非常方便。 十多年前,畢業沒多久,曾經計劃兩次幾星期的旅程。一次歐洲,一次美洲,分別是古典和現代西方建築的源頭。遊歷世界,參觀各地建築是很多建築系畢業生都會希望實行的夢想,有些同學拿著 Working Holidays 簽証到處遊歷打工,一兩年才回來,更有的在彼邦找到愛情和工作,落地生根,不再回來了。 但對於當年完成最後一份功課後星期一便上班的我,當然只能在年假中出發。可惜,我當年的兩次行程只實行了一半,到規劃美洲行程時,卻遇上911,一擱下,原來已差不多十年。 之前談過,今年以來不知為何,對於建築的熱情驟減。但在過去幾星期規劃今次的美加行,卻好像從新燃起自己對建築的火似的。畢竟,今次預計去參觀的,大都是二十世紀以來的重要作品,希望能夠對自己的未來有點啟示吧。 旅程中會乘搭多次飛機,我在 iPad 放置了多部電影。包括:秋天的童話,500 Days of Summer﹐The Lake House﹐ My Best Friend’s Wedding﹐New York I Love You﹐ Sleepless in Seattle 以及 Dave。大都是以行程中各主要城市為背景…… 好了,行程中再談吧。

雪梨電影節對照(三)面對死亡

Third Star 【尋找第三顆星】 患上末期癌症的29歲男子James 要求一起長大的三位老友陪他往露營,目的地是他一直很想去但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一個人跡罕至的海灘。他們選擇在 James 的家人為他慶祝大概是最後一個生日之後出發。朋友為他製造一張「越野」輪椅,幾個人背起帳幕,食品,藥物,甚至帶同一株要到目的地栽種的樹苗浩浩蕩蕩出發。 四人途上烏龍百出,但大家的笑聲中卻隱藏著對人生的不滿。靜下來的時候,James 的朋友不論單身的或是已婚的,原來都各有各的煩惱。James 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態旁觀,彷彿在想,自己想揹負此等事業、戀愛或婚姻的煩惱,但都不可能有機會了。 不過,往後的旅程一點都不順利,輪椅,帳幕,食物不是丟失就是焚毀。幸好幾個朋友輪流背著 James 一步一步走,終於讓他得嘗心願,到達了目的地。不過,這個時候,James 才對三人說,他根本沒有打算過回程…… 女導演 Hattie Dalton 是澳洲人,難得她能夠把一個純男性友誼的故事拍得十分真實,又令人動容。9個棧。 Beginners【人生入門課】 屢屢情場失意的 Oliver 的75歲父親在妻子死後,對兒子表白自己是同性戀者,更交了比兒子年輕的男朋友。做兒子的雖然驚訝,但發覺原來母親在婚前已早知道丈夫的性取向,而且看到父親得到前所未見的快樂,所以他包容,甚至支持父親的出櫃。雖然沒有拍得太明顯,但童年時目睹過父母相處的疏離,似乎一直影響著他的愛情觀。 幾年後,父親患上癌症,最初仍然抱著希望,但後來治療不再有效,只能看著他逐漸衰弱,以至離世。單身的 Oliver 很不快樂,只有從父親處領來的小狗陪著他。朋友見到他的落寞,邀請他出席化妝派對,讓他遇上了一位古靈精怪的法國女郎。電影將他父親生前死後的情節交錯剪接,表達出父親最後幾年的愛情觀對他帶來了啟發,最後不但走出親人離開後的抑鬱,更擺脫了長久以來在愛情路上問題。 回家後讀到幾篇訪問(1,2),發覺劇情原來是導演 Mike Mills 自己的真人真事,難怪淡淡然滲出來的父子情如此細膩,好看!也是9個棧。 Beginners 裡面出現了醫院病床、末期癌症、吸氧氣、電療紋身、替病人分好早午晚藥物等等,這些仍然是歷歷在目的情景。我以為看到這些劇情會令我很不安,但是心情竟然沒有太大起伏…… 本文寫在母親農曆忌辰前夕,我有點不相信已經一年了。這一年的生活似乎表面上已形成新的常態,但心裡仍然很不踏實,看完上述的場面沒有起伏,其實都不知道是已經全盤接受了這件事,還是仍在創傷後遺的麻木狀態呢?

Between the Moon & New York City

Once in your life you find her Someone that turns your heart around And next thing you know you’re closing down the town Wake up and it’s still with you Even though you left her way across town Wondering to yourself, “Hey, what’ve I found?” When you get caught between the Moon and New York…

雪梨電影節對照(二)獨家村民

這兩齣的主角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似乎都不喜歡接觸外人。越看下去,越發覺兩人都好像精神有點問題…… Attenberg【性教育奇觀】 希臘片。女子與建築師父親相依為命。她的人生除此之外就只得一個其實不太要好的女性朋友,完全不懂得與人相處和溝通,也從來不曾交過男朋友。 父親後來患癌住院,她的世界縮得更細。有一天,她遇上一位男子,終於得嘗性的滋味,進行期間又不斷問他問題。不過,觀眾完全看不出當中有愛,好像只是當他性伴侶似的。最後她父親終於去世,電影就在模模糊糊中結束了。電影將她父親設定為建築師,透過他的口說希臘沒有經過現代化過程,就由古典直接跳到後現代。女主角這種病態,會不會是比喻希臘社會的問題? 片中各個角色有太多古怪行為,例如女主角跟朋友濕吻和扮野獸嚎叫等等,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女導演在放映前親臨簡介,說當今希臘社會需要這等作品,或者這電影充滿隱喻,不過,真的恕我這個局外人無法完全理解。5個棧。 Corridor 瑞典片。宅男醫科學生 Frank 向來獨來獨往,樓上搬來熱情女子,常常要求幫忙和借東西。後來她的男朋友更誤會二人有染,打了他一頓。Frank 開始疑神疑鬼,更懷疑女子已被男朋友殺害。他報警求助卻不得要領,一個人越來越歇斯底里,連學業都不顧,變得瘋瘋顛顛,更釀成悲劇。 這是很傳統的驚慄片,導演用上大量驚嚇配樂,似乎如果撇除音樂,驚嚇程度必定大打折扣。不過導演敘事手法十分流暢,男主角也演得不錯。8個棧。 v

雪梨電影節對照(一)遊走異域

今年電影節買了20張套票,看了20齣電影。今年選片的時候有點困難,曾經看過作品的導演不多,看劇照和簡介,特別吸引的只有十來齣,其他的都是為了「充數」而選的。不過,兩星期下來,原來今年是六七年來平均水準最令我滿意的一屆!很奇怪,電影節結束之後回想起來,發覺雖然選片的時候沒有刻意經營,但原來除了三齣紀錄片外及一齣喜劇之外,其他16齣電影的題材都可以配成一對對互相比照。今年的回顧,就兩齣兩齣寫吧! 遊走異域: 33 Postcards + Here 獨家村民: Attenberg + Corridor 面對死亡: Third Star + Beginners 離開以後: Silent Soul + Post Mortem 同性繁殖: 得閒炒飯 + Three 血債錢償: The Forgiveness of Blood + A Separation 人間有性: The Future + Black and White and Sex 愛情故事: Medianerras + 挪威的森林 紀錄生命: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 Life in a…

一天

是戲院的海報吸引了我。 記下戲名回家找預告片。 再找來原著小說來閱讀。 必看。 因為: 宣傳句語是: One Day, Twenty Years, Two People。 一開始便打著 1988 這一年。 以及,Anne Hathaway 。 延伸閱讀: One Day 觀後感

一年.未完

端午節,是去年跟母親一起過的最後一個節日。昨天之後,我已經嘗試過一個人面對一年之中的所有中西節日了。從中秋、冬至、聖誕、除夕新年、農曆新年、自己的新舊曆生日、清明、復活節、母親節、最後,就是剛剛過去的端午節。 去年的端午,就是母親第一次見腫瘤科醫生的日子,之後的個多月,我和她差不多就是生活在醫院。七月底母親離世,一直到年底,我都以為心情會漸漸平伏。但原來正如某些網站所說,哀悼期可以長達幾年,而且心情亦可以時好時壞。曾聽說過,同住的親人離去後的第二年是最難過的,因為剛剛發生時,有喪葬遺產等等事務要辦理,根本無暇想得太多。但當這些事情都完結後,人就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細節上的改變,死者生前負責的家庭事務要處理,亦會懷緬曾經常常一起做的事情。這種不踏實的感覺會持續到,人在新的生活裡找到平衡點為止,這個時候,哀悼期才算正式結束。 這幾過月,我好著意地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晚上或週末一有空閒,就會出門旅行、踏單車、行山、攝影、看表演、看電影等等。這些事情都是我一直以來的嗜好,時間也花得算開心。不過,其實整個生活,很明顯是仍未找到平衡點,這些節目,彷彿只是避免自己靜下來想太多的安排而已。 上星期往銀行處理事務,投資經理問我 What do you want to achieve in life? 。我一時語塞,完全答不出來。我知道他問的是 Financially, what do you want to achieve in life? ,但,當自己都不知道人生的其他方面想如何走,我又應該作出甚麼樣的財務規劃呢?要知道,自己一個人生活,跟有妻有兒的財務安排完全是兩回事。這些日子,時光過得很快,我甚至開始想,十年、二十年可以轉瞬間就過去,找不到終生伴侶,一個人終老也許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 腦海裡閃過這種情況,大概你也會明白為甚麼我會著意不去想吧。 不敢規劃人生,剩下來就只有安排本週末,下星期的節目或者下一次出國旅行的行程。我預計八月會再次到海外旅行,這陣子就把心思放在這個旅程上。不過正如去年的日本之旅,和今年的生日之旅一樣,回來後也許都會患上嚴重的 post holiday blues,但是似乎也沒有辦法避免了,到時大概只好趕快安排下一次的旅程吧。因為,我現在可以遇見,可以期待的未來,就只是止於下一次的旅程罷了。

廿年.未圓

達明一派╱天問 曲╱劉以達.詞╱周耀輝 抑鬱於天空的火焰下 大地靜默無說話 風吹起紫色的煙和霧 百姓瑟縮於惶恐下 誰挽起弓箭 射天空的火舌 誰偷仙丹飛天 月宮安守青天 縱怨天 天不容問 歎眾生 生不容問 瘋癲於漆黑的火焰下 沙啞的叫喊是烏鴉 洶湧起一天丹徘雪花 誰斗膽挽起弓與箭 射天空囂張的火舌 誰不惜偷仙丹飛天 月宮孤單安守青天 縱怨天 天不容問 歎眾生 生不容問 大地靜默無說話 風吹起紫色的煙和霧 百姓瑟縮於惶恐下 誰斗膽挽起弓與箭 射天空囂張的火舌 誰不惜偷仙丹飛天 月宮孤單安守青天 縱怨天 天不容問 歎眾生 生不容問 眾生 天不容問 眾生 生不容問 眾生 天不能問 眾生 終不能問

《一年未緣》—眼看着别人的幸福

Another Year 不是一看就喜歡的那種電影,要重複再欣賞,味道才會慢慢滲出來。 故事分開春夏秋冬四節,第一節描述生活寫意的老夫老妻 Tom 和 Gerri 常常招呼失婚已久的同事 Mary 到家中作客。從對話中,我們知道 Mary 離過婚,也曾經搭上過有婦之夫,雖然年近半百,但仍然極之希望得到愛情。雖然口裡常常唸著自己對生活很滿意,東拉西扯地說要買車要去旅行,但幾杯下肚,長久積壓的孤獨就爆發出來。夏天到臨,Mary 又來作客,我們發覺她竟然看中了 Tom 和 Gerri 的兒子 Joe。對著比自己年輕十多二十歲的子姪輩,不斷地作出暗示和挑逗。另一邊廂,Tom 的老友 Ken 卻一直對 Mary 有意思,但 Mary 卻嫌他肥胖而不斷避開。入秋以後,Joe 終於交了女朋友 Katie,帶回家見父母時又遇上 Mary 到訪。Mary 竟然情緒失控,不斷在語言上刁難 Katie ,最後終於惹怒了 Gerri ,令她不再邀請她回家作客。隆冬時節,Tom 的哥哥 Ronnie 喪妻,不長進的兒子又跟他吵吵鬧鬧,於是 Tom 接他到家中暫住。某天 Tom 夫婦外出時, Mary 不請自來,終於說服 Ronnie 給她進內,後來更捲曲睡在沙發上。 Gerri 回家後,見到孤單一人的 Mary,終於原諒了她,留她吃晚飯。但這個連 Joe 和女友都到來的飯局中,其他人都是 family,Mary 始終都像是局外人…… 飾演 Mary 的…

《愛,別讓我走》—來去全不由自己

多年前已經寫過,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給我的感受很深,所以一直都很希望能夠見到它變成電影。終於,去年在戲院看到預告片,知道到兩位女主角原來由 Keira Knightley 和 Carey Mulligan 飾演,更令我加倍期待!不料一等再等,歐洲已經出了影碟,但澳洲上畫的日子依然還未來臨。幾個月前,我終於按捺不住,從英國訂購了澳洲通用的B區 Blu-ray ,以求先睹為快。 三月初,收到了影碟,看完之後,卻失望到令我連寫的興趣都沒有。 直到最近 NT 留言提起,我才拿出影碟把它重看了一次。這次的感覺好了一點,但依然是一齣不算出色的改編作品。 我覺得電影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第一,童年時代的描寫太少。原著中主角們的童年時代佔了大約四成篇幅,但電影卻把此段刪減到剩下四分一左右。三位主角多年淵源的著墨不足,令到中後段各人的友誼有點淺薄。而且,原著中幾位主角童年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對成長後他們的想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於電影對此只是匆匆帶過,令觀眾對他們成長後的聽天由命,有點摸不著頭腦。我明白電影要知名演員掛帥,而且童星不容易拍,很多電影都不敢讓童星佔重戲。不過,如果劇本能夠寫得精密一點,將童年與成人的情節作交錯式的安排,知名演員就不會顯得戲份過輕了。 第二,旁白太多。這是很多小說改編電影常犯的毛病。通常讀小說的時候,讀者總是覺得主角在耳邊獨白。一旦要將小說化成電影劇本,編劇高手會透過影像,對白等等將小說的內容表達出來;而低手則會使用大量旁白,將原著的字句讀出來。幸而,Carey Mulligan 在很多場面的旁白都充滿感情,為這種粗淺的處理方法挽回不少分數。 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值得一讚的。 所有演員,包括童星和配角,演出都非常精彩。幾位演技甚佳的童星,樣貌舉止都跟他們的成年角色極為相似,程度令人咋舌!看罷影碟附送的製作特輯,才知道原來導演安排幾位成年演員將童年戲份排演一次,讓童星們吸收模仿。難怪電影中他們的語氣和神態,從童年到末段都一脈相承。 道具、美指和攝影都十分出色。原著將主角童年的時間設定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而又將複製人科技設定成為五十年代的發明,構成了一個在我們的認知中,過去未來相混,不可能存在的虛擬世界。未看電影之前,我懷疑他們會不會將時間設定模糊化,變成好像當年 Gattaca 那樣,用五六十年代美學造出一個簡約而不真實的時空呢?原來,場景道具都是我們熟知的七十年代,唯一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的只是先進的複製人技術,以及衍生出來,飼養複製人以提供器官移植給人類的工/農業。全片冷冷的色調,令看著主角們無助地一個個死去的觀眾感到心寒。而攝影捕捉到不少如畫的影像,令電影倍覺淒美。

《質數的孤獨》—就欠一點點,卻很遠

最初見到此書的中文版,已經是一年前的事。吸引我的是書名《質數的孤獨》的簡介:「他們就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卻又難以真正靠在一起……」 但是,買了回家讀了兩章之後,竟然讀不下去。在 aNobii 的書架中,它一直都卡在「閱讀中」的狀態,沒有寸進。 一擱下就一年。 上月底訂購了 Kindle ,收到之後在 Amazon 的推薦書籍列中,忽然又與這個故事重逢了。明明已經擁有看不完的中文版,但我不知為何仍然按了「購買」。幾秒之後,英文版的電子書就傳送到我眼前了。重讀首兩章,竟然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覺,一字一句,每一個情節都使我欲罷不能。幾天之內,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兩位主角跟自己性格,思想上的相似程度。真的,這些年來,讀了很多小說,此書可以說是自1993年閱讀《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之後,書中主角最令我有共鳴感的作品。 但是,為何我會對兩個版本有南轅北轍的看法呢? 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中文版譯筆欠佳。例如第二章有一句:「他找到走回小徑的路,現在只是一條由來此散步的家庭在土堆上所踏出的痕跡而已。」英文版是 “He found his way back to the path, which was now just a thin strip of soil marked by the footsteps of passing families.” 我不知道中譯本是由原裝意大利文翻過來,還是一件三手譯作。不過,將外文搬字過紙,跟隨西方語法直接譯成一句纍贅的句子,讀起來完全不是味兒。 其二,大概是這一年來自己人生上的遭遇,令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質數,跟週圍的合成數格格不入。書中的兩位主角還有可以稱作「孿生質數」只隔一個合成數的對方,但我越來越來發覺自己距離最近的質數,可能隔開二三十個合成數,甚至在更渺茫的遠方。我大概比兩位硬孤僻的主角都入世,很多時都我能夠跟著他人的想法走,所以,我可以在社交場合與旁人言談甚歡,但其實,心底卻總是有一種被排除在圈子外,不被人明白的感覺。我的人生中,當然也碰過思路類似的人,當中有家人,朋友,戀人。但是,當這些人一個個離開,都不在身邊之後,我總是覺得碰不到明白我想法的人,很多時無論我如何努力解釋,旁人都不能得出與我相同的結論。所以,這些日子以來,我唯有以沉默,或是唯唯諾諾隨波逐流來應對。 說回小說。故事主角是 Mattia 和 Alice ,兩個都因為童年時的不幸事件而揹負著沉重的陰影。 Mattia 為怕被同學取笑,所以將弱智的孿生妹妹獨留在公園而自己去參加生日會,導致妹妹永遠失蹤;而 Alice 則被父親強迫往滑雪時發生意外而摔跛了腿。Mattia 在少年時期常常自殘意圖贖罪,Alice 則患上厭食症。二人在校園都成為孤立的人,但一次偶然碰上,就成就了半生的情誼,因為他們都意識都對方跟自己思路類似,能夠明白自己。不過,到了大學時代,二人在友情與愛情之間一直沒有踏進一步,Mattia 畢業後更因為得到外地的研究資助而分隔兩地。後來 Alice 與診治她患癌母親的醫生結婚,但一直依然對 Mattia 念念不忘,跟丈夫分居後,Alice 終於寫信叫…

首都的週末

剛剛從坎培拉回來,選擇在這個週末出走,大概是不想一個人在家渡過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吧。 到過首都近十次,還有甚麼好去的地方呢?我出發之前,著意撇除曾經多次到訪,例如國會大廈這些旅遊景點,安排了下列行程: 星期六 0700 出發.駕車到坎培拉.途中早餐 1030 小人國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 1130 坎培拉觀鳥園 Canberra Walk-in Aviary 1230 國家植物公園 Australian National Botanic Gardens .午餐 1500 國立人像藝術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Inner Worlds – Portraits and Psychology 1615 國立藝術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 Varilaku – Pacific Art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1700 酒店 Check-in 1930 坎培拉劇院 Canb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