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弦棧十週年 – 從 2004 開始

2004年2月12日,我開始寫 blog 。 每逢四字尾的年頭,都是中國曆法中的「甲」年,天干之首,聽說是轉運的時候。有生以來,除了 1974 年時我年紀太小沒甚麼印象之外,逢四我都有點轉變:84 年我中一,跟童年說再見;94 年我開始在建築師事務所實習;04 年我開始寫 blog ,同時亦參加了一個志願團體,兩者都一直沒有放棄,持續至今。 既然是十週年,我很想為寫 blog 的這十年每年做一篇回顧,談談每年的新嘗試、好和壞的轉變,以作紀念。 餘弦棧在台灣網站平台「PC Home 新聞台」誕生,寄居了年半左右就跟他們說再見,沒再更新。我剛剛興之所至 click 了當年的網址一下,竟然發覺當年的所有文章、甚至留言都仍然健在! 且看我當年對自己的描述: 家在澳洲Sydney,過了而立之年,興趣駁雜,對建築藝術、流行歌曲、孩童玩意、語言文學、科技產品等都有興趣。十多年前的中學時代是自己創作慾最盛的日子,擱筆這麼久,拿起的卻不再是筆,而是stylus了…… 而餘弦棧名字的緣起,原來也有敘述: 餘弦棧其實是中學時代和同學亂蓋的一句戲言,用來跟學校的妙色庵〔同學對 Music Room 的粵語音譯〕相對。說著說著便說到將來要開旅館茶館的話一定會用這個名字……雖然旅館茶館都沒開得成,但用來作我新聞台的名字總可以吧! 除了名字跟同學有關之外,我到「PC Home 新聞台」開始寫作也是因為看到舊同學 UP212 的站,當然到今天我還有跟她在 Facebook 聯繫,而她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也經歷了人生的大轉變,成為了媽媽。回看十年的時光,各位在 blog 內外認識的朋友各種改變,感覺十分奇妙。 開 blog 的第一年,當然有好多第一次。第一篇真正為餘弦棧而寫的文章是2月13日的《沖喜》,同時配上一張自己拍攝的照片。當中的主角,就是這一位在 Auburn Botanical Gardens 拍攝的孔雀先生。當年貼的是他的開屏照,為那天的黑色星期五沖沖喜。今天就讓他休息一下,貼上同一輯相片中比較寫意踱步的照片吧!記得當年我仍未購買 DSLR,拍攝時用的是 Sony 的 Cybershot 袋裝相機。 頭一年我一共寫了103篇。除了二月份我因為上載了一些中學時投稿報紙的舊作有九篇之外,開首半年也不是寫得很勤,從三四月時每月兩、三篇漸漸上升七月的七篇。三月份第一次寫電影 Lost in Translation ,亦開始創作了較多的小說;六月份,寫了 1988 年我印象最深的歌曲,開始了這些年來我每年都寫二十首年度歌曲的形式;七月份,我創作了兩篇我比較滿意,以比較完整的小說。月初《沒見過雨的孩子》參加了新聞台舉辦的徵文比賽獲選,並刊於7月14日出版之新聞台文摘;月中《對面月台》可以說是之後小說風格的開始。 七月中,因為新聞台頻頻故障,當時又欠缺每篇留言的功能,於是決定開始用…

學琴五週年

本週三將會是餘弦棧十週年,同時亦是我學琴五週年的日子,今年老師暑假後回來,就提議我去考五級鋼琴試。 我一聽之下有點膽怯。奇怪,從小我都不是害怕考試的人,為甚麼對考鋼琴試會有抗拒呢?想清楚一點,發覺原來我對上一次考試,已經是世紀初唸碩士課程時的事,可以說是久疏戰陣。另外,學琴五年來,除了在家練習和上課時彈給老師聽之外,實在絕少對著人彈。上一次在人前「表演」就出錯得一塌糊塗。再加上我從來沒有考過琴,究竟程序如何,考官會有甚麼要求,水平如何才算合格,出錯幾多才會落第,通通都不清楚,大概會令我更緊張…… 不過,老師卻說我學了五年,不去證明一下自己,將來會後悔。又說尤其是考試的曲目去年已經開始學了,我彈得已經有一定水準,如果她認為我不行的話,絕對不會提議我考。 在 Plurk 詢問一眾網友的意見,正反參半,有趣的卻是幾位有學樂器經驗的都說不用考! 上半年的考試本週就截止報名了,還有幾天讓我想想,hmmmmmm…

Facebook 十週年

Facebook 這幾天在慶祝十週年,讀著一些慶祝的 posts ,輾轉連到 Mark Zuckerberg 自己的 Facebook Page,見到他版頭的圖片是一幅世界地圖,上面顯示的是 Facebook 用戶之間的連繫,越多用戶的地方,就越閃閃發亮,見證著 Facebook 的普及。 可惜,地圖上的某處,卻是一片漆黑。 曾經不止一次在此提到,本棧比 Facebook 遲面世一星期,也許是時候想想十週年要寫些甚麼了。

行李.標籤.目的地

上一篇談到大掃除時,丟掉了移民時用的舊行李箱。不過,我卻將兩個自 1990 年起就扣在手柄上,跟我一起同機移民來 Sydney 的澳航目的地標籤除下,留為紀念。 這種舊式標籤,十多歲的小朋友應該沒有見過了,現在的標籤都是即印即貼不易撕破的矽膠帶。當年這種紙製的,各大航空公司的設計都不一樣,而每間公司有多少個航點,就有多少款印上機場代碼的標籤。曾幾何時,還有人有如集郵一樣收藏這些標籤,以證明自己週遊列國呢! 澳航這一款標籤是深紅色,貫徹了他們向來的商標顏色。頂部有一行小字 Qantas Form 33/9/82 ,估計代表這一款標籤是 1982 年的設計。標籤正背兩面印了黑色的 SYD (Sydney 的機場代碼)大寫字母。而每張標籤都有一個不同的六位數字,一旦行李遺失時可以用來追查。有趣的是,當年的班機編號 QF28 竟然只是地勤職員隨手寫上去,不是一眼就看得懂的。 這種舊式的標籤,靠的只是一條幼橡筋繫在行李上。一旦搬運時弄丟了,行李就有如迷路,不知要往何方了。 九十年代初期,航空業開始改用矽膠帶,check-in 時才將姓名、班機編號、目的地打印出來。而膠帶上更可印上條碼,自動化的機場只要掃描一下,就可以自動將行李運上正確的飛機。 自 2010 年開始,澳航首創推出可重複使用的智能行李標籤 Q-Tag(上圖後方的圓形標籤),自助 check-in 時電腦會將標籤確認,跟旅客的行程配對,然後就全自動付運。我這幾年用過很多次,真是非常快捷方便!不過目前只有澳航和澳洲國內線機場安裝了此系統,乘搭國內澳航班機才能用這種智能標籤,三年下來仍未見普及。最近讀到英航在

大掃除

本區政府每年有幾次大掃除日,2014 年的第一次竟然就訂在中國傳統歲晚大掃除的今天:農曆的年廿八! 每逢這種大掃除日,政府會來收取一些平時垃圾桶放不下的那些大件東西。家家戶戶在前一晚就會將不要的舊傢俬、壞電器、各種用品雜物等等放到屋外的路邊,今天就會有專車來搬走。 昨天是澳洲國慶補假有空,決定清理一些家中的雜物。最後丟掉的包括:幾個二十多年前移民時用超級重的橫度行李箱、可以放 25 張 CD 的 Pioneer Jukebox PD-F25、靠背極小亦無扶手的 Ikea 辦公椅、舊電飯煲、加上好幾袋不會再用的家品和雜物。忙碌了一天,晚飯後我就將這些都放到家門前的路邊。 這樣的安排,卻吸引了一些賣舊物的人,趁今天政府收集之前摸黑來尋寶。本來橫豎是丟棄的東西,給誰拿了也不要緊,可是有些不顧公德的人卻常常將裝雜物的膠袋打開來找,一些他們看不上眼的雜物就隨手丟到地上。今早我就發覺,Samsonite 的行李箱已不見了,雜牌的就仍在;電飯煲給撿走,但 CD 機卻沒人要。而很多本來在袋中的東西更散滿一地,放在行李箱中的舊枕頭更給棄置在我車房出路的中央。我只好出去將這些攔路的東西撿回袋中,方能駕車上班!

Hello again, rubber duck!

黃色膠鴨今年趁 Sydney Festival 又回來了,不過今次卻跟去年不一樣,落腳點選了在西區 Parramatta 兩旁是公園的河裡。相比起去年在市中心 Darling Harbour 的喧嘩,甚至香港維港邊的擁擠與瘋狂,這次牠看起來優哉游哉得多了! 也許,在經歷了在香港的泄氣、桃園的地震、基隆的爆破之後,牠需要的,是一刻的恬靜。

回來了

假期回港一行,留了差不多十天。這一次的行程跟過去回港十分不同,購物的時間近乎零,也沒有安排很多跟朋友的聚舊飯局。我將行程都交由女友安排,我們參觀了很多舊建築保育的例子,例如:美荷樓、雷生春、和昌大押、灣仔藍屋、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等;亦到了鯉魚門和南丫島這些我二十多年沒有去過的地方,更看了一些藝術和攝影展覽,絕對是盡興而歸。旅途中有伴談談笑笑,當然比這幾年來那些一個人去的旅程開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