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粿(兩周一聚:童年的味道)

在寫上一期「兩周一聚」的題目「一條大街或小巷」時,有想過寫從前位於上環,已經清拆了四分一世紀的香馨里。當年它又名「潮州巷仔」,是潮州大排檔、食肆和雜貨鋪的集中地。父母都是潮州人的我,小時候嚐過的家鄉美食,不少都來自這裡。但是,因為「潮州巷仔」離家頗遠,亦以衛生環境欠佳聞名,父母很少帶我去。我對於周圍環境的印象真的很模糊,完全無法下筆。反而因為他們每次去後都會買外賣回家給我吃,對於巷仔內的記憶,就只有食物的味道,這些正正是這一期的題目《童年的味道》了! 當年父母常常會買鹵水鵝、「豬頭粽」等等。但要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記的粿品了!這些粿都是用米磨粉做皮,包著不同的餡料:包括菜頭(蘿蔔)粿、芋粿、韭菜粿以及飯粿等等。當年父母每一次都是每種買一打左右回來,有時甚至會當正餐吃。我總是每種至少吃一個,然後再吃一個我最喜歡的飯粿作結。 我移民後不久,香馨里就被重建了。曾記雖然一搬再搬,最後到了現址皇后街熟食市場,到今天依然健在!我每次返香港總是會找機會去吃,不過,最近一次回港,因為帶著孩子,加上交通比較遠而沒有去,回來澳洲以後竟然覺得若有所失。 後來一次到華人超市,看見有新鮮韭菜出售。我突然心血來潮,不如買幾扎,自己做韭菜粿來吃吧!我連忙用手機搜尋食譜,按照份量購買粘米粉、番薯粉以及韭菜回家。後來更給我找到一段用英語介紹做法的 Youtube! 從來沒有做包做糕餅經驗的我,大著膽子試著照做,甚至不用入廚經驗比我深得多的太太幫忙。多得這段影片,最後竟然又給我做到似模似樣。餡料味道不錯,但粿皮卻嫌韌性不夠,亦硬身了一點。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決定挑戰我最喜歡吃的飯粿。傳統的飯粿是桃形的,很多潮州家庭都會有一個傳家的木製桃形模。我知道移民的時候有帶來,但這麼多年沒有用過,都不知放那裡去了。而且,第一次做,還是做最簡單的圓形就好了。今次亦找到另一個做飯粿的 Youtube ,再參考了網上的其他食譜,在做粿皮時加入了一些糯米粉,果然煙韌得多。 飯粿因為要煲糯米飯,材料和工序更多,我從晚飯後忙到十時多,終於蒸好了十多個我第一次做的飯粿。 這一次,大家吃過之後,都覺得味道和口感都不錯。既然有點好評,以後我就可以繼續做,繼續自食其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