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書緣(上)

從星屑醫生和草飛處看到這個關於書的一題數寫的活動,說書嗎?我這個書蟲類物體真的不能不參加呀。我列出的十本書,未必是我覺得水準最高的十本,而是,對自己的讀書興趣和文筆,影響最深的十本。 《點與線》松本清張 記得中二的時候,學校的中文科老師舉辦了類似讀書會的活動,每位同學付出買一本書的價錢,全級五班每班購買一種不同的圖書,每月輪流傳閱,學期末,每位同學都會讀到五本書。當年這個活動,將自己看書的種類擴闊了不少。《點與線》是我第一次看日本翻譯小說,也是第一次讀到佈局和細節如此精密的推理小說,將之前之後讀過的不少所謂推理小說比了下去。故事是由發現一對狀似殉情的男女屍體開始,主角抽絲剝繭地將疑點慢慢解開,也反映到兇手越處心積慮地故佈疑陣,卻越容易露出馬腳。這幾句,是不是有點像「法證先鋒」歐陽震華的對白呢? 這本小說其實是1950年代的作品了,而中文翻譯的文筆也有點舊派的感覺,不過,卻十分配合那故事裡面戰後初期的日本的背景,還有不少女人穿和服跟在男人後面行的景像。這本書之後,瘋狂地看日本的推理小說,看到最多的作者包括:赤川次郎(推薦:《三色貓探案》)、夏樹靜子(推薦:《有人不見了》《逝去的影子》)森村誠一(推薦:《黑色的太陽》),不過,至今還未看到一本,情節能夠與《點與線》篦美。 《中國人史綱》柏楊 如果要數我翻閱得最多的非小說書本,我想非《中國人史綱》莫屬了。這本書分上下兩冊,是一部通史,從遠古寫到十九世紀末。柏楊開創了這個不以朝代為界寫中國歷史,而用西方的世紀分界為章節的體裁,而文中的帝王人物,也不用慣稱的甚麼宗,甚麼帝,而是連名帶姓的稱呼。看柏楊這本在政治獄中寫的歷史書,其實與他後來的《醜陋的中國人》有著一脈相承的觀點,鞭撻了中古至今,尤其宋代以後中國文化的迂腐,守舊。而且歷史人物和故事的陰暗面也寫得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依從傳統上成王敗寇的褒與貶,而多從人性角度出發,評論歷史人物和事件。 後來我到西方國家生活,也讀到西方的歷史書籍,發覺西方和其他文化歷史上的醜陋,也和中國人不遑多樣。也許「醜陋的中國人」並不是與「美麗的外國人」相對,而只是「醜陋的人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2000年後,其實我很希望柏楊能夠續寫二十世紀的一章,雖然作為歷史書,距離現在太近的歷史不容易寫得持平,但看了他寫幾十個世紀,實在很想看到他對二十世紀中國政治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不過年過八十的柏楊,還會有心有力接受這個挑戰嗎?我一直都喜歡看歷史書,雖然學校中史只讀到中三,但這些課外補品令我到今天還可以有時拋拋歷史知識。其他歷史書推薦:《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 《笑傲江湖》金庸 雖然我喜歡讀歷史書,但在金庸的眾多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卻是歷史感最薄弱的《天龍八部》,熱鬧不及《鹿鼎記》,但我就是喜歡那一種虛構的朦朧感。當成吉思汗、崇幀、康熙等歷史人物都與武俠主角有關聯,變成與歷史呼應的故事,不用看到結尾都知道襄陽必將失守、南宋亡於蒙古、明朝必亡於清、鰲拜必敗、尼布楚條約一定簽署等等。當讀者變成「先知」後,便不用替故事的驚險場面特別緊張,間接影響了部份的閱讀樂趣。 第一次讀《笑傲江湖》是 1984 年電視台改編成劇集後的事。作為零用錢不多的初中學生,當然是借來看的啦。現在書架上的金庸小說,都是後來補購的,但不知怎地,只有《笑傲江湖》買了一套與別不同的袋裝書版。不過,因為小巧輕便,這一部竟然成為那段趕火車上班日子裡面,最常拿來看的金庸小說。金庸大部份小說的人物性格都比較穩定,同一種性格由頭帶到尾,甚至橫跨超過一部小說,但岳不群的奸險逐漸顯露,林平之步向他的不歸路,都是其他人物比較少有的性格轉變,轉變這麼大的,在其他作品中大概只有周芷若吧? 很多評論都認為《笑傲江湖》旨在諷刺當時政壇上權力與個人崇拜。我反而覺得,岳不群、林平之、向問天、東方不敗等人為了奪權而不摘手段,任我行得到權力而迅速腐化,這些放在歷史上任何朝代,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得到雷同的人與事。除了金庸小說之外,也看了好一些評論金庸的閒書,特別推薦吳藹儀《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的男子》。 《停車暫借問》鍾曉陽 認識鍾曉陽,是從《停車暫借問》開始。很難想像當年一個不到二十歲的作者,能夠寫出一個與周遭背景相隔得如此遠的長篇故事,而且也把這個異域描寫得如此細膩。雖然,這不算是她水準最高的作品,但作者的那份青澀,在後來作品中卻不復存在了。小說是三段式,第一部是東北少女寧靜在日本入侵時期與日本人千重的初戀故事;第二部是後來與表哥林爽然的感情;第三部是十多年後,二人歷盡滄桑後在香港重逢的故事。我最喜歡第一部份,那種初戀的感覺就像初夏的陽光,把背景描寫的動蕩都掩蓋了,當然,二人分別來自戰時的敵對雙方,抗戰勝利後註定要分手,印象深刻的一句是離別之前,寧靜對千重說:「如果將來我不恨你的國家,那是因為你。」這也大概是她一生之中,最後對他說的一句話。初戀因和平而結束,真是悲涼。 幾年前聽說《停車暫借問》改編成電影《煙雨紅顏》,我訂購了DVD來看,雖然有飾演寧靜十分適合的周迅當女主角,但片中竟然刪去了第一部的故事,只從她與林爽然的感情談起。單是這個刪節已經令我興味索然了。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如看看她的其他作品更好。鍾曉陽成名甚早,但作品很少,當中我比較推薦作者留學美國回來後寫的《哀歌》短篇集,裡面的《喚真真》和《哀歌》都是我重看多遍的作品。剛剛搜尋鍾曉陽的作品,想加些連結,但竟然香港台灣的購書網站都沒有出售《停車暫借問》和《哀歌》了。唉。 《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 十本裡面唯一的英文書。第一次聽這本書的名字是1984當年,不記得翻閱甚麼雜誌的文章,說我們已經到了這個年頭,幸好世界沒有整個變成書中那模樣。文章作者沒有明言《一九八四》書中說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想看看究竟書中的世界如何。以當時的英文程度,覺得原版自己不會看得懂,所以當年的暑假就借了一本專門給學生的簡略版(Abridged Version)來看。讀完之後,竟然意猶未盡,傻得走到 Hong Kong Book Centre 買了原版回來,這本書,就成為我生平看的第一本原版英文小說了。 讀的時候,還得邊看邊查字典,看得很慢。不過,暑假完結之前,還是把它嚼完了。當年正值中英談判,心中有點害怕九七以後香港會變成書中那樣。而且書中影射的對像:蘇聯仍然健在,真實感和威脅感真實得多。書中描寫的那個世界,政府支配一切,個人沒有選擇的自由,政府不喜歡的想法,想一想也可以入罪。這個恐怖世界幸好沒有成真,否則以今天的科技,Big Brother 要監視任何一個人,甚至所有人,偷錄與竊聽都實在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