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三月

今年雪梨法國電影節看了五齣電影,水準比預期佳,坦白說,已經好多年沒有試過有這麼高的平均分了。本篇介紹其中三套片。 A View of Love 中年男子,有妻有女,在岳丈的幫助下有了成功事業,突然在工作時遇上青梅竹馬的戀人,女方神神秘秘,更令他心癢難熬,終於在一次旅途中出軌。各位有看過《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朋友,大概會覺得故事似曾相識呢。當然,相似之處到此為止。 故事中回憶的背景是法國電影常見的從阿爾及利亞敗走撤退前後,而重逢後發展下去,發覺原來女的根本是冒牌貨。她只是童年時鄰居中暗戀男主角的其他女孩子,今次是受了訛騙集團的指示而來的。電影中回憶與現實交織,脈絡處理得不錯,不過訛騙的部份跟電影其他寫情的內容格格不入。那些淡黃的昔日場面帶出了男主角對故人的思念,不過原來懷念的就只剩模糊的回憶了。他雖然以為她是刻骨銘心的一生所愛,但當一個冒牌貨出現在面前,他竟然也分辨不出來。年年月月,原來真的能夠令對故人的感覺漸漸褪色。 男主角 Jean Dujardin 棟篤笑出身,演的通常都是笑片,但今次正正經經的演出原來效果都不錯。女主角 Marie-Josée Croze 曾於《潛水鐘與蝴蝶》中飾演語言治療師,今次的角色發揮空間更大,但可惜訛騙的部份寫得不太合理,連帶影響了她的演出水準,令前半部的含情脈脈的眼神等變得虛假。不過整體來說,尚算不錯。(7個棧) The Age of Reason Sophie Marceau 雖然已經四十五歲,但依然美麗動人。今次她演一個只顧工作的女強人,跟男朋友都是工作狂,以賺取最多的金錢為人生目標。在她四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忽然開始收到一封又一封的信。寫信的是其實七歲的自己,然後托一位叔叔轉交。顯然她已經把這件事完全淡忘,而成長時期的家庭變故亦把她小時候的性格,以及所有夢想完全改變。 讀著一封又一封的信,童年時的她的所思所想感動著自己,令她想起久久沒聯絡的弟弟以及兒時玩伴 Philibert 。後來一封信更要她在某時某地去見 Philibert 。這個情節令我想起本片導演 Yann Samuell 的前作 Love Me If You Dare 裡面跟兒時玩伴十年不見的約定。但今次他們重逢後卻沒有如前作般立即從新愛上。今次,導演(兼編劇)的著眼點不只在於愛情,而是整個人生觀的反思。結局她辭去高職,將下半生完全改寫。看著電影,正在人生中途站的我也跟著她反思……。(8個棧) Happy Few 情慾題材電影。故事描述網頁設計師 Vincent 幫 Rachel 工作的首飾店設計網頁,一見如故。兩位都已婚並有兒女,但不久兩對夫婦就開始了交換伴侶的安排,求取刺激。四人漸漸發覺跟對方的伴侶發生了微妙的感情,同時,本來絕對自由的性生活安排亦因為暗暗滋生的妒忌而開始有所避忌。最後隨著其中已經的十一二歲的女兒發覺了他們的關係,四人都羞愧不堪而終於結束了這個遊戲。 我們都以為法國人很開放,但原來開放到盡頭,傳統道德和妒忌的天性仍然容不下這種安排。電影裸露和性交場面很多,不同伴侶之間的床戲拍出了四人之間微妙的感情改變。這種情慾題材其實很難拿捏,導演把他們的遊戲拍得很真實,但並沒有下流骯髒的感覺。(8個棧)

The Grocer’s Son —有了妳頓覺輕鬆寫意

電影以法國普羅旺斯為背景,男主角是離家多年,在城市浮沉打工,卻沒一份做得長久的 Antoine 。他的父親在鄉間經營雜貨店,同時每天駕著改裝成流動雜貨店的貨車,穿梭附近山區各村落,向村民售賣必需品。 Antoine 當年跟父親感情欠佳,也對鄉間平淡的生活諸多不滿,更不用說子承父業。他一心想往城裡闖,可是,來到城市十年,甚麼事業也闖不出來。 一天,他父親在工作時暈倒,他母親求他回鄉暫時幫忙開流動雜貨車,讓村民不致缺少了必需品。 他有一個暗戀已久的鄰居 Claire ,一直都未曾表白。她正在準備考試,希望到西班牙留學,但卻欠缺一筆旅費。Antoine 於是應承了母親,預支了一筆錢給 Claire,並邀請她一同到鄉間小住,說平靜的環境有助溫習。 來到鄉間,Antoine 根本不懂經營,一眾村民不喜歡他的態度。他覺得他願意到此經營是幫助了他們,竟然還要看他們臉色,彷彿度日如年。 Claire 見他如此沮喪,便自告奮勇隨他工作,要教他待客之道。 有了她在身旁,雖然寂寞的山路依舊,難纏的客人依舊,老掉牙的貨車依舊,本來 Antoine 繃緊的臉卻露出了笑容,真是打從心底裡笑出來。這一天,跟之前的車程,就有如天壤之別。Claire 散發著陽光的氣息,加上 Antonie 的轉變,令到一眾客人都變得和藹可親。 後來,Claire 提議將白色的貨車髹上顏色。二人便合力將無色的貨車塗上繽紛。 貨車,就比喻著人生,不是嗎? 故事說到這裡便夠了,作為長片,當然之後還有很多其他的 twists ,但其實到這裡已經完全顯出主題。有著相愛的人一同為人生努力,如何迷惘,多少阻礙,甚麼沉悶,都無關重要了。 兩位主角表現頗佳,飾演 Claire 的 Clotilde Hesme 赫然就是兩三年前悶得我發慌離座的黑白片 Regular Lovers 的女主角。是導演編劇的功力,是她的進步,還是我觀影的心態,令她脫胎換骨呢? 誠然,法國鄉間的風光讓人看得迷醉,但簡單的劇情,純撲的感情,其實,對我來說,吸引力更大。 我的主觀評分:9個棧

天地澄明

進電影院去看 The Grocer’s Son 時,完全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得著。 之前還剛剛寫完一篇憑歌寄意的《迷惘》。 差不多兩年前寫過一篇《觀眾席上得啟示》,說到看 Sketches of Frank Gehry 時有所得著,但得到的卻不能跟 1998 年的那一個啟示比擬,因為得到的只是一個模糊的覺醒。之後帶出的卻是很多對現狀的不滿,導致這兩年來,一直都膠著在迷惘和迷失方向的狀態之中。「無助」和「孤軍作戰」,大概就是最貼近自己感受的形容詞吧。 The Grocer’s Son 裡面讓我有啟示的一場戲,其實跟自己的處境毫無關係,只是之前之後主角心情的微妙變化,令我突然發覺到我心底裡最希望得到的人生是怎麼樣。我突然看到一幅很清晰的圖畫,勾劃出我最渴求的是甚麼樣的生活。 我看著電影裡面,法國 Provence 清澈的天空,忽然就像找到一個方向,可以向著它努力,朝著它進發。這,恰恰就是十年前,1998 年那個啟示發生時,坐在觀眾席上的感覺。 不過,要達成這次的目標,似乎比十年前的那個更為複雜,牽涉的人和事千絲萬縷,面對的金融海嘯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復原。信心有多少,其實很難說,但上天給了我這個啟示,總比繼續膠著在之前的醬缸中好得多了。如果,我的感覺,我的心情還繼續像之前的日子一般低落,在這難捱的經濟氛圍裡,實在更痛苦。 但願,我這次的目標,能夠像 1998 年那一個般,超額完成。

四齣法語加一齣德語

如果大家有留意旁邊的「光影證據」欄的電影海報的話,你會發覺近期我都在看非英語西片。三月份除了 Woody Allen 的 Scoop 之外,看了四齣法語片和一齣德語片:Bad Faith(法),Private Property(法),I Do(法),Inside Paris(法)和 The Lives of Others(德)。德語片我一向少看,但這齣 The Lives of Others 卻成為我的本月至愛,評分會給九個棧那一種。 前幾天讀到公園仔談及「近年看法國片失望的頻率愈來愈高了,好像都是吃著老本」,我實在深表同感。法語片是我一個年代久遠的情意結,差不多每次法國電影節都像朝聖般去看。去年還有一齣覺得好看的 Time to Leave 撐撐場面,但今年選看的四齣,竟然沒有一齣真正覺得好看。幸而,當中沒有差勁得想中途離場的。

隱藏與揭露

看法語片 Cache (Hidden / 隱藏的恐懼 / 隱藏攝影機 ) 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早前在「虛擬訂票表格」一文中,列出多齣香港電影節選映,而自己有興趣看的電影,排第一位的就是 Cache,近日終於在雪梨上正場。 人性的醜陋在這個故事中表露無遺,內容有很多個層次,你可以當作單純的懸疑故事,加入一起猜謎;也可以把故事看成是在批判中產人士表面生活無憂,但其實暗湧重重,甚麼風吹草動都可以令他們看似幸福的人生崩潰;有留意法國現代史的,就會解讀到當中的政治和種族比喻;而傳媒人就會留意到電影中那些「錄影帶」代表了影像媒介的力量,誰操控了剪接台,就可以製造出對其有利的效果,孰真孰假,無權無勢的觀眾根本難以得知;而電影中故意將畫中畫內容與電影的界線模糊化,也正好告訴大家,導演也是操控剪接台的強者,尤其結局的一幕,實在開了大家一個大玩笑,故意為難觀眾,好像在說,謎底在此,能否接收得到,各位施主請自便。 電影導演是 Michael Haneke ,前作「鋼琴教師」包辦了當年康城影展評審大獎和影帝影后,此齣 Cache 去年也得到了康城的最佳導演。「鋼琴教師」改編自一本描寫中年女鋼琴家性壓抑的小說,主角們毫不暴露,但性意味卻濃得叫人窒息,也挑戰了各地電檢處對性暴力和性虐待的尺度。Cache 則是導演自己寫劇本的,將多重意義交織成一個吸引觀眾追尋謎底,吸引力從頭帶到結束的電影。女主角是當年「紅白藍」中「藍」的女主角 Juliette Binoche,雖然歲月留痕,角色也是一個微微發福的人妻人母,而性格也不是完全討好,但那種淡淡的優雅味道卻是始終如一。

兩生花

等到今時今日。 一直都在等「兩生花」DVD,除了藍、白、紅,連十誡都一早有DVD了,竟然這一齣將導演奇斯洛夫斯基介紹給廣大戲迷的電影卻一直缺席。上月從「家明絮語」讀到「兩生花」終於推出DVD,今天,在DVD店見到了四區澳洲版推出。當然立即買了回家。 十多年了,在戲院初見 Irene Jacob 的印象依然難忘。家明說「你大概估到我這麻甩佬一定慨嘆年近四十的 Jacob 歲月不饒人」……大抵,歲月不饒她,也不饒你、不饒我。當片中人老了,眼前螢幕反映的自己,也一樣渡過了相同長度的歲月。不過,有些年輕時的情懷,大概永遠,永遠都忘不了。 DVD還放在架上,未有空播放,大概這會是這個復活節假期的必備節目了。

C’est la festival

電影節選片其實就像押大小,不像上正場的電影有口碑可以作根據。電影節常有不少新片、新導演、和偏鋒題材的作品,而在訂票冊子的介紹通常都寫得很吸引,失望而回的機會差不多每個電影節都會遇到。雪梨法國電影節開始了幾天,兩個晚上看了三套電影,已經遇到了不常發生的事情。

雪梨法國電影節

雪梨法國電影節又開鑼了,今年選映超過二十部電影,暫時的心水選擇是: The Story of My Life Mensonges et trahisons et plus si affinites 導演:Laurent Tirard Regular Lovers Les amants reguliers 導演:Philippe Garrel Cold Shower Douches Froides 導演:Anthony Cordier — 憑此片獲得今年凱撒獎最佳新導演 Time to Leave Le temps qui reste (最後的時光) 導演:Francios Ozon(八美千嬌、愛情嘗味期) To Paint or Make Love Peindre ou faire l’amour 導演:Arnaud & Jean-Marie Larrieu 當中選了一些喜劇,因為最近接連看了幾部沉重的電影,該回一回氣啦。各位朋友如果看過這些電影的話,是好是壞,都請告訴我,好嗎?又如果選映作品中,有甚麼大家看過,認為值得欣賞的其他法國片,也請留言談談吧!因為這些電影,未必能夠抽空全看,取與捨的選擇,最靠得住就是看各位的評價啦! 題外話:去年看的「我心遺忘的節奏」這幾天獲得凱撒獎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配角、女新人、攝影、剪接和配樂八大獎項,其中女新人獎由飾演亞裔鋼琴教師的…

無國界歐洲

在Podcast中簡略地談過《俄羅斯娃娃》Russian Dolls 及其上集《七國公寓》The Spanish Apartment,本來不想重複再寫了,但看了2006年看的首齣電影《聖誕快樂》Joyeux Noel,突然覺得,這幾套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電影,如果採用501提出的「諸神法」,原來是可以放在一起談的。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七國公寓》寫多個來自歐洲各國的大學生合伙住進一個公寓單位,他們的愛與情慾,交織著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俄羅斯娃娃》寫這些年輕人五年之後的境況,把他們拉在一起的,竟然是英國女學生弟弟 William 的婚禮。這個弟弟在《七國公寓》是丑角人物,他對歐洲大陸的認識充滿偏見,對各國同屋的認知只是大英島民對歐陸鄰居的一知半解,第一次到西班牙卻不斷大談西班牙人如何如何,令一眾混雜各國人種的同屋大為反感。在《俄羅斯娃娃》中他卻無以名狀地戀上言語不通的俄國芭蕾舞團團員,她回國後,William 竟然暗中學了一年俄文,再飛到俄國用俄文向她示愛。

重溫.藍.白.紅

想重溫「藍.白.紅」三部曲已久。 在電影院看這系列是九四年的事。在澳洲,當年每隔幾個月上映一部,藍在秋季四月、白在冬季八月、紅在夏季十二月,不知道這種安排是巧合還是有點要配合電影的感覺。最近的週末一口氣看了這三部電影的DVD,令我發現了不少當年沒有發覺,貫穿三部曲的小節,例如「藍」裡面一個法院門前的鏡頭,聽到庭內有人說:「是不是我不懂說法語,我的供詞就沒有用了?」,原來這就是「白」一開始的離婚官司。還有曾經在「藍」、「紅」都出現過:很辛苦地將玻璃瓶放進回收筒的佝僂老婦。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當然,將三部曲連在一起的情節是最後「紅」的終端,三部曲的主角都是英倫海峽海難的少數生還者,寓意是經過三部曲裡面的故事,主角們都得到重生,等到了「藍.白.紅」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

一九886 – Right Now

六月份雪梨電影節看的五部電影,我寫了四部。在完全遺忘之前,是時候將自己對最後一部「一九886」 Right Now (À tout de suite) 的感覺記下。 故事有點單薄,男女主角的感情完全不深刻。一起看的朋友說黑白片令到電影有種另類的格調,但我卻沒有同感。電影毫不另類,故事並不引人,裡面的愛情不感人,也沒有甚麼社會性,而且不覺得有諷刺與批判。究竟電影想表達甚麼,我看完還是一頭霧水。迷惘的感覺,非常「配合」那不知何解的中譯名。886,我猜是「拜拜咯」的意思,大概是想觀眾聯想到女主角離家出走和男主角在異地拋低女主角。至於「一九」,真的想不透是甚麼意思。也許是我離開香港太久,這是某種流行語吧?如果有朋友明白譯名的含義的話,請留言賜教! Right Now 開展於七十年代中葉的巴黎。在我的認知中,七十年代,無論怎樣算,也不應該是黑白的。那時電影、電視、照片都已經進入彩色時代。用黑白來表達往昔,應該止於六十年代中期。如果不是用黑白來表達「懷舊」,那麼,為何要將後半段摩洛哥的藍天、白雲、沙灘、碧海都簡化成深淺程度不一的灰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