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me Song Stories —忘不了你的錯

沒想到這齣澳洲電影一開始,就是一首老歌「忘不了」。 我們見到,香港的夜總會歌星陳沖身旁有著如車輪轉的男人。然後她就帶著她的兩個孩子上了一艘到澳洲的船,來到澳洲跟一個喜歡她的西人結婚。鏡頭一轉,她又帶著孩子出走,投靠一個又一個男人。終於到了七年之後,兩姐弟已經十來歲了。當母親的她似乎已有點老,再也不容易找到可以投靠的其他男人,就回去找她的丈夫。沒想到他竟然願意再次收留她們三人,不過丈夫被派往海外多月,同住的母親又與陳沖關係甚差,她又不甘寂寞了,竟然走到唐人餐館搭上年輕廚師,更接他到家中住。後來東窗事發,被婆婆趕了出去,之後與廚師和女兒經過多番衝突,終於自殺身亡。

兩面睇 Look Both Ways

前些日子在這裡對獲多項 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s 提名的澳洲片 Wolf Creek 大肆批評,還說如果 Wolf Creek 真的得獎,我大可不必再看澳洲片了。幸好,Wolf Creek 全軍覆沒,一個獎都拿不到;而於多個獎項一起提名的對手 Look Both Ways 卻一舉拿下了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配角等大獎,男女主角就給 Little Fish 的 Hugo Weaving 和 Cate Blanchett 包辦了。 Look Both Ways 上畫已久,但一直都提不起興趣去看,很大可能是片名和宣傳的定位模糊,海報是路牌一個,印著鯊魚和火車,究竟是荒誕笑片?是劇情片?鯊魚咬人的驚慄片?主角是誰呢?名字不是十分熟悉,好似是電視劇演員。如果不是得到獎,實在不能吸引我入場。 不過看完之後,發覺比自己很喜歡的 Little Fish 拍得更加好,手法也更新鮮。如果宣傳策略做得好一些,也許會更賣座。Wolf Creek 收五百多萬,Little Fish 三百多,而Look Both Ways 只收二百五十萬而已,可見宣傳的重要性,Wolf Creek 被大吹大擂,質素卻令人大失所望,氣憤難平。

不知所謂的 Wolf Creek

很少看完電影這麼憤怒。 本來,今年我心目中的經典劣片是 Gus Van Sant 的 Last Days,由頭到尾一片混沌。不過我還可以原諒這種手法是想表達一位濫藥搖滾樂手自殺前幾天的情況。當然,電影是絕對不好看了,個多小時都是主角 Michael Pitt 隨屋隨山跑,自言自語,有幾次衝動想離場,但最後還是想知道他如何自殺而留低。看完 Wolf Creek,我覺得這是本年我看過的最差電影,導演似乎在侮辱觀眾的智慧,前半部沉悶、後半部手法幼稚,而情節實在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故事主角是三個背囊客,包括一個澳洲男子和兩個英國女孩,駕車想由澳洲的西南穿越澳洲大陸到達東北部 Cairns,不幸途中在 Wolf Creek 這地方被變態殺人狂看中,經過逃亡和追逐,兩個女子都遇害,男子最後則獲救。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不過,此片不看也罷,請繼續看文章) 電影首四十五分鐘,是背囊客的普通旅程,悶得差不多想睡。沿途風光沒有甚麼特別,他們要看的 Wolfe Creek Crater 有點瞄頭,但都在風光紀錄片看過了。之後他們汽車開不動,有貌似好心人的鄉巴佬請纓幫他們修車,誰知卻是變態殺手。

Little Fish

自從1999年霍士影城開幕以來,在雪梨拍攝的荷里活電影為數不少,但大部份影片都用廠景,例如在影城內搭建「星戰」的外星城市或「情陷紅磨坊」的舊日巴黎,就算在雪梨市內實景拍攝的影像都要改頭換面,變成如 The Matrix 的未來城市。真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反而不多。 正在澳洲各地上映,由Cate Blanchett主演的 Little Fish 就是一齣以雪梨為背景的電影。看慣她扮演女皇(Elizabeth)、影后(The Aviator),突然見到她演一個曾經吸毒和犯罪的澳洲女子,發覺她的可塑性實在令人驚嘆。 片名 Little Fish 除了指在食物鏈中較低層次,隨波逐流,容易被大魚吃掉的小魚之外;也兼指片中多次出現,用來盛載毒品的壽司店用魚型小膠樽。 電影大部份在雪梨的實景拍攝,如越南埠 Cabramatta,唐人街和市中心等等。看到熟悉的地方都上了鏡,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電影描寫一個已經戒毒多年的女子希望向銀行借錢開店,卻因為有案底而處處碰壁。一別四年的越裔舊男友,突然一身富貴地歸來,希望與她修好。與她感情很好的後父同時又戒毒失敗。在毒品橫流的社區,加上後父、弟弟、舊男友都與毒品扯上關係,想避免再次沉淪毒海,談何容易?

蠔民 Oyster Farmer

上星期雪梨電影節開鑼,今年我第一齣看的電影是本地製作的 Oyster Farmer。 澳洲電影業低潮已久,目前新片都要依靠政府或文化團體的資助。近幾年很多套澳洲片的背景,都試圖販賣澳洲特別的風土人情,將一個平凡故事配上一個 exotic 的背景,試圖引起國際觀眾獵奇式的興趣,以作賣埠。早前的「日籍相對」如是,這齣「蠔民」亦如是。 此片的導演 Anna Reeves 只曾拍過短片,這是她第一齣長片。故事背景是雪梨附近的 Hawkesbury River 的養蠔區,拍攝手法對於一位新導演來說,算是流暢可喜,電影的興味線維持得不錯,也拍出了澳洲鄉間農業的困境。演員不是大卡士,男主角 Alex O’Lachlan 更是第一次拍電影的新人,演技卻也不錯。 被電影海報的沉鬱風景誤導了,入場之前,我猜調子會很沉重,而且因為常聽到 Hawkesbury River 下游的污染問題,以為電影會表達出蠔民對環境的絕望;看下去才知道內容原來並沒有甚麼悲情,到最後的大團圓結局,甚至可以算是喜劇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一開始是男主角 Jack 在河中駕著快艇穿梭的情景,不久就敘述了他原本在雪梨當搬運工人,為了陪伴車禍受傷入院的姐姐,轉到附近的蠔場工作。因為姐姐的醫療費高昂,無計可施之下決定挺而走險打劫雪梨魚市場,得手後為了避過檢查,隨即將贓款投進魚市場內的郵筒寄給自己。回到蠔場後,他望著信箱等呀等,但巨款卻不知去向。他開始懷疑鄰居藏起了,甚至認為剛剛與他閃過愛情火花的 Pearl 也有可疑,差點把感情毀掉。 片中穿插了蠔民工作的辛苦、面對天氣變化的脆弱、還有老闆夫婦的分居與復合,把一幅澳洲鄉間的生活片段呈現出來。正如電影完結後,監製出來致謝時說,這部電影是 a slice of life,我實在十分認同。監製也提及首映禮時,不少在戲中當過臨時演員的真正蠔民也來了捧場,而為了多謝他們在拍攝期間的支持,也會有一場為他們的社區設施義映。 澳洲作為世上最都市化的國家,大部份居民都是城市人。城鄉之間的隔膜是越來越嚴重了。傳統上維護農民的右翼政府當政近十年,但由於左右兩端的政策都向中間靠攏,農業不單沒有得到照顧,反而因為天旱而生活更為艱難了。我們作為澳洲城市人,對鄉間生活,農業運作都一無所知。當我們在大口大口地吃著價錢不貴的澳洲生蠔時,完全沒有想過養蠔人的艱辛。城市人壟斷了國家的資源,浪費地消化著農產品,污染了環境,引致天氣反常,影響了農業收成。在風光如畫的背後,總是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圖片版權:Dendy Films.來源:電影宣傳單張)

日籍相對

有香港的老友電郵問我有沒有看過澳洲片「日籍相對」(Japanese Story)。原來這陣子香港舉行澳洲電影節,因為這片子囊括了澳洲去年多個獎項,有點來頭,所以問我會否推薦他去看?我說如果喜歡「迷失東京」的,就會喜歡這片,否則可以免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其實故事橋段頗為老套,描寫工作狂Sandy被上司派往當一個從日本來的大客戶Hiro的嚮導,帶他參觀澳洲的採礦業。兩人都是本國的典型:粗魯的澳洲女人和挑剔的日本大男人。當然最初因為文化差異而互相討厭,後來因為Hiro一意孤行要往沙漠深處,連越野車也被困流沙,二人被迫在沙漠露宿一宵,最後Hiro想出辦法脫險,亦同時衝破了隔膜。不出所料,Sandy和已婚的Hiro發展了感情……到這裡,故事突然發生大轉折。情節不能繼續說下去,因為說穿了就是最大的“Spoiler”。 澳洲女演員Toni Collette演出如常精彩,自然得令人覺得,粗粗魯魯的就是她的本性。至於男主角綱島鄉太郎,在片中英語不很好,不知是演出來還是真的。由於我在澳洲戲院看,沒有字幕,這些破英語我理解得很吃力。 和「迷失東京」一樣,片中努力營造文化衝突和震蕩。不過「日籍相對」不用城市的影像,而用了澳洲的遼闊和紅土沙漠風光作為背景,這樣壯麗但空曠的場景下,令人更專注於理解二人間感情的互動,不過,同時又暴露了二人關係轉變時,導演處理的不夠深入。值得一提的是片末匆匆出現的Hiro太太,雖然只得幾句對白,但她的內斂與Sandy的率性,對比很強,匆匆幾分鐘,處理得比Sandy和Hiro的對比更精彩。 (圖片來源︰香港電影節目辦事處︰澳洲電影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