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明信片—換日線

2011年9月1日 其實這不是2011年9月1日寫的。因為我8月31日睌上機,不久飛過換日線,就會直接跳到9月2日了,這一天根本不會存在於我的認知裡。在臨上機前寄出這一張 Edward Hopper 的作品,一如他的風格,孤獨疏離,令我想起那首叫 A House Is Not a Home 的歌。這一年來,每晚下班回去的感覺就是如此。究竟我如何才可以將 house 變回 home 呢?是要決心,努力,還是運氣呢?如果可以如換日線一樣,不用過程,一跳就可以變成別的日子,我的 house is a home 的某天,就好了! 總結:這一個月整理去年美加途中寄回的明信片,就像重溫了整個行程一樣。裡面的內容與其說是信件,到不如說是一張一天的短日記。這些文字,因為是極其私人的所思所感,也許大家讀起來會覺得十分沉悶,甚至不知所云,不過於我,卻十分重要。我紀錄下來的感覺和想法,當中很多在整整一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去年在行程中我失去了澳洲春天的第一日,今年,就讓我出去好好感受這一天燦爛的陽光吧。

給自己的明信片— Canada

2011年8月25日 終於到達加拿大,這個地方聽說了好幾十年,親友移居此地亦多不勝數。步行在此地的街道上,竟然有點熟悉的感覺,覺得其實這裡也可以居住,不像美國的城市般,總是令我覺到自己不屬於其中。不過,如果我冬天來到,也許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重遇一位二十四年沒見的舊同學,一見面竟然可以立即話題不斷,完全沒有話當年,反而是天南地北都聊得起勁,我想,大概是因為他也是一位INTJ吧? 2011年8月26日 今天算是建築旅程的最後一天。想不到 Libeskind 的 Crystal 實在太令人失望了。反而 Frank Gehry 的 AGO 卻令我有驚喜,這次旅程看了多座他更出名的作品,但我反而最欣賞 AGO!雖然老同學對於建築沒有甚麼認識,但他仍請假陪我到處參觀建築。當年與他只是同班了一年,後來各自移民到不同地方,今次重逢,老朋友的感覺卻比起當年的一位 best friend 濃得多,真奇怪。 2011年8月27日 親人載我到尼亞加拉瀑布觀光,他們的孩子雖然吵鬧,但帶給父母的快樂,卻都反映在他們的臉上;對比後來晚飯同座的另一位親人結婚多年,最後離婚收場。這兩件事也許告訴我,人生的際遇實在很難測,但如何走下去,終究也是自己選擇。不過,就算決定了方向,最後能否達致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總會受制於命運之手。 2011年8月28日 Edmonton 比我想象中繁盛。對這裡的認知其實都源自父母當年跟親友通電話後的二三手形容。這些年來,我從少年變成中年人,這個城市亦當然會發展吧!到親人家中探訪和晚飯。自從母親離去後,跟親人在家中吃飯從天天會做的事情,變成一種難得的機會,家庭的感覺,實在是久違了。 2011年8月29日 到了 Banff 和 Jasper 國家公園,見到從冰川流下來的瀑布,跟尼亞加拉的又截然不同。冰川風貌和沿途的風景,實在比大峽谷不遑多讓。將來再有機會重臨這裡的話,希望不用再像今天般要不斷留意時間,可以從容地慢慢遊覽每個觀景點,找出最美的角度。有時,越趕急,就越不能找到最好的,不是嗎? 2011年8月30日 今天天氣雖然不好,但一清早坐吊車上山,仍然可以在烏雲和濃霧間感受得到這裡的山川之美。乘船遊覽 Lake Minnewanka 後,駕車回 Edmonton 途中下了大雨,但接近到達時,天空卻終於放晴。我經歷了近幾年的橫風橫雨,希望可以在風暴過後,有些好天氣,讓我可以感受一下藍天白雲吧! 2011年8月31日 終於要回程了,在 Edmonton 雖然逗留得很短,但也足以令我感受到一種閒居世外的感覺。在美國三星期,加上加拿大一星期,參觀了自然風景和出色建築,亦見到親友們各人有各人的發展。但自己在另一個大洲,事業也家庭這些年都好像在原地踏步,我希望回去之後,能夠對此行作點總結,令我認清方向,再出發吧! (要上載時才發覺旅途中沒有將最後兩天的行程詳細記錄下來,讓我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才補回吧。)

給自己的明信片— Washington DC

2011年8月22日 Fallingwater 給我的感覺奇事沒有太大驚喜,也許是這些年以來看得太多讀得太多,對於當中的建築空間,其實已經完全知曉,反而是設計背後的故事,例如戶主兒子與 Frank Lloyd Wright 的師徒故事,兒子在設計上的小改動,以及後來他繼承後將物業捐出的故事,反而更引人入勝。 0600—– JFK Airport Breakfast @ Airport 0900—– Boston Airport 1130—– La Guardia Airport 1300—– Lunch – Wraps bought from La Guardia Airport 1600-1900 Fallingwater (Frank Lloyd Wright) 2000-0400 Rental Car Breakdown Dinner @ Billie’s Gas & Grub, Fintstone, Maryland 2011年8月23日 48小時內經歷班機取消,汽車故障以及地震三件完全沒有預料會發生的事,令到美國的最後一站十分難忘。經歷母親去世,去年在日本扭傷,以至今次美加行發生這一連串的阻滯。看看自己的反應,看來我的EQ真的高了不少!地震之後回來酒店,唯有希望我的加國行程順順利利呢! 0600-0630 Breakfast @ McDonald’s 0830-1030 The Capitol…

給自己的明信片— New York

2011年8月16日 要飛紐約,才首次見識到檢查之嚴。第一次當眾被搜身,有點點不自然,但這似乎是必要之舉,尤其是臨近當年恐怖襲擊十週年,嚴格一些也對大家有多一點保障吧!芝加哥的 Architecture Tours 沒有想像中精彩,似乎是聽過太多讚美,期待太高所致吧?行程到這裡過了一半,對 Frank Lloyd Wright 的設計和建築生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實在不錯!期待未來一星期預計參觀的 Guggenheim Museum 和 Fallingwater! 0800-0830 Breakfast @ Hotel 0930-1330 Frank Lloyd Wright by Bus Frank Lloyd Wright Home & Studio Oak Park Houses Unity Temple 1330-1430 Lunch @ Hot Woks Cool Sushi, Michigan Avenue 1700-1800 Dinner @ ORD Airport 2200—– Arrived at LGA, New York 2011年8月17日…

給自己的明信片— Chicago

2011年8月12日 長途跋涉駕車去到 Wisconsin 看 Johnson Wax Building,先來的節目竟然是 Johnson Wax 家族的紀錄片,本來以為是充塞時間的節目,誰知看罷竟然覺得感動非常。從再踏亡父曾經飛過的航程到重新審視跟逝去親人的關係,處處都觸動著我心深處。最後得知此片拍攝於十年前,片中的 Johnson Wax 主席已經逝世,現在他的子女將片中他用的飛機放在新的公司建築物中來紀念父親。這種代代相傳的血脈相連,曾經離我那麼近,但今天,卻是那麼遙遠。 0530—– Arrived at ORD (Chicago) 0600-0630 Breakfast @ McDonalds, ORD 0700-0730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John Ronan) 0900-1230 SC Johnson Campus Film: Carnauba – A Son’s Memoir Fortaleza Hall (Norman Foster) Johnson Wax Building (Frank Lloyd Wright) 1300—– Lunch @ Racine (Sandwich…

給自己的明信片— Arizona

2011年8月8日 記得1993年是自己設計開竅的一年,那學期其中一份功課是設計海報。呈交的就是用 Taliesin West 作主題的。當年讀到 Taliesin 學徒中的第一人竟然是華裔的 Yen Liang ,也許影響到我那時對設計的頓悟。如果屬實的話,今次的旅程實地探訪 Taliesin West ,不知能不能造就另一次的開竅呢? 0630-0700 Breakfast @ Burger King, LAX 0930 Arrived at PHX 1030-1330 Taliesin West (Frank Lloyd Wright) 1400-1430 Scottsdal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William Bruder) 1430-1500 Lunch @ The Blue Moose, Scottsdale 1500-1530 Loloma 5 Housing (William Bruder) 1530-1600 Grady Gammage Memorial Auditorium…

給自己的明信片— Los Angeles

前言 去年今天,我踏上了整整一個月的美加行,因為時差和換日線的關係,到達時依然是八月二日的上午。這個旅程,本來以為我可以像2010年日本之旅那樣,在每晚寫給自己的明信片之後,將內容擴展成 blog 文。但原來發覺在日本夜晚有空的原因只在腳傷,在美加行動自如,加上遲日落和晚上的表演、飯局和觀光團,blog 只寫了四天,就全告荒廢,好在,明信片我依然堅持了下來。 2011年8月2日 清晨來到洛杉磯,走馬看花地走過了星光大道,便來到 Getty Museum。從來都不是 Richard Meier 的超級粉絲,總是嫌他的作品太過類近,劃一是一片白,但今天親眼見過之後,才發覺白色之中,原來有純白,米白以及天然石料中帶著花紋的白。看來,在未加以判斷之前,很多時人其實應該尋求多一些真相,不要囿於自己的預設之中。 0630 Arrived at LAX 0900-0930 Breakfast @ McDonalds, Hollywood Boulevard 0930-1130 Hollywood & Highland Grauman’s Chinese Theatr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1200-1530 Getty Centre (Richard Meier) Architecture Tour Lunch @ Garden Terrace Cafe, Getty Center Exhibition – In Focus: The Sky 1600-1830 Warner…

小小世界

在網上認識冬冬和少爺六七年,這一天終於真正會面了! 因為我們差不多每天都在 Plurk 聊天,一早就變成了熟朋友一樣,不過他們在美國,我在澳洲,回香港的時間又總是不同,之前兩次回港跟熟悉的博客會面時到沒有見到他們。這些年來,從他們的 blog 讀到他們開始拍拖,結婚到現在快要為人父母,真是替他們高興。 吃飯期間,我忽然問起小時候冬冬在香港住在甚麼地方,說著說著竟然發現我們在80年代竟然居住在同一座大廈之內。聽到之後,我覺得非常震撼! 當時住得這麼近,卻又從未認識或碰面(大概是因為我們的樓層居住出入的電梯不同),各自移民後,竟然在遼闊的網絡世界上認識,再到今天碰面,實在不可思議。 飯後我們進入迪士尼樂園遊玩,在小小世界裡聽著「世界真細小」的各種語文版本,只能說一句 How true!!! P.S. 感謝冬冬和少爺在洛杉磯陪我遊玩(尤其是冬冬,要撐著懷孕的不適出來),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帶著女兒來澳洲遊玩,探探我吧!

白皮黃心

總是聽見人說在白人地區長大的華裔孩子是「黃皮白心」,說穿了就是認為他們表裡不一。 今天我參觀了 Frank Gehry 的 Disney Concert Hall,說真的有些失望,外觀和內部在用色、材料和形狀都完全不同,就是很有表裡不一的感覺。從來我看到的圖片大都是外貌,不太知道裡面的設計是怎麼樣的。 我在今天中午到達,將車子泊在地庫停車場後,乘扶手電梯來到大堂,四週竟然是暖暖的木色系,跟外牆的冰冷的銀白色金屬完全不協調。形狀方面,外觀是一種凌亂美,貌似隨機堆砌起來的曲線積木。內部卻竟然是比較傳統的流線型設計,加上一根根樹狀主柱,完全看不到外面的凌亂線條。 聽館方提供的 Audio Tour,裡面談及 Frank Gehry 如何如何反映週圍的城市環境,邊聽邊看,都只覺得十分牽強。為甚麼不能像現代主義先輩一樣,坦白承認他們的設計無視所處的城市,放諸四海皆準呢?他們又說,內部的木色來自樂器,有如提琴的木制部份,但作為多用途表演場館,為甚麼單單要選弦樂器的木制部份呢? 還有,錄音中強調這個設計雖然落成在後,但卻比 Gehry 的另一作品,外觀類似的 Bilbao Guggenheim 博物館先設計。其實先後次序毫不重要,我還未到過 Bilbao ,只是希望它的內部能夠跟外貌融合為一。 批評了這麼多,這個演奏廳建築難道沒有甚麼地方可以稱讚的嗎?有,就是在平臺外令我很有驚喜的蓮花狀藍色噴水池,整個表面都崁上中國青花瓷器碎片,聽說因為 Gehry 在迪士尼遺孀的家裡看到很多青花瓷器,因而設計出來獻給她的。

紅燈乞丐

從燈紅酒綠的荷里活到藍天碧海的 Santa Monica 海灘中間,是大半小時的車程。 在好多個紅燈前,都見到有人舉著紙牌行乞,而且看上去都是有謀生能力的年輕男子。 在澳洲,我在紅燈見慣的都至少會前替人抹抹窗,而甚麼都不做舉牌行乞的只會在鬧市的行人道上。不過想深一層,洛杉磯人大都駕車代步,購物就出入大商場,所以市內的步行街除了荷里活大道,就算是所謂 downtown ,行人一般都稀少,如果在行人道上行乞,可能不夠維生! 美國西岸城市對汽車的依賴,可見一斑。 來到海灘,竟然見不到藍天碧海,岸邊都給濃霧籠罩著。聽說這裡很多時早上都會有霧,日間會漸漸消散。不過,濃霧也阻止不了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嬉水。既然大霧,就先逛逛海灘後面的長廊市集吧。市集中我竟然見到不少畫著大麻葉的「診所」,而在某一間附近,就有男子癱軟在地,究竟他是求醫前,還是求醫後,就不得而知了。

白色單調

從來都不是 Richard Meier 的粉絲,總是覺得他的作品太過單調,無論建築物週圍的景觀如何,他都只是不斷重複著正方形和一望無際的白色。但行程規劃之中,卻將他的 Getty Center 放到第一天。到達洛杉磯之後,在荷里活匆匆看過星光大道之後,就開車到了半小時車程外的 Getty Center 。一來到,就見到長長的人龍,不是說免費入場的嗎,難道現在要買票?看清楚,原來都是在排隊乘搭唯一上山途徑的電車!看來,電車的設計和班次,趕不上參觀人數的增長啊。 折騰了半小時,終於來到藝術館前。親眼看到他的作品,又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單調。細看之下,原來白色之中,包括了純白,米白以及天然石料中帶著花紋的白;而正方形之中,卻又因為他利用了兩個不同方向的方格作為框架,在框架重疊的地方併出了非直角的線條,而在週圍群山的方向,又出格地加入了波浪形的曲線。 原來,貌似單調的設計,隱藏著如此豐富的設計概念。不是親身來到,似乎沒有辦法感受到。也許此行,真是應該放下自己預設的偏見,用眼睛用心去感受,才對建築物下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