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廣東歌

得知歌手方大同逝世的消息,昨天在送兒子上中文課的途中不斷播放他的歌。因為我通常都會播放粵語歌,兒子聽見連續多首國語歌,有點奇怪地問我,他沒有唱廣東歌嗎?我說印象應該中只有一首。停車以後,我在 Youtube 中找到他翻唱《狂潮》的 MV 來看。 雖然他只有一首廣東歌,但是 MV 卻取景中環的皇后像廣場,我們見到匯豐銀行、香港會、大會堂、康樂大廈、舊立法局/會,充滿着昔日香港的情懷,令我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片頭更夾雜了一些小朋友騎在匯豐獅子的照片。這樣的照片,當年我在匯豐舊廈拆卸前也爬上去拍過。 MV 尾聲,有方大同的獨白: Time is where we are Time is where we’ve been Time is being lost and found again 在同一張名為 Timeless 的唱片中,方大同也翻唱了王菲的《紅豆》。記得當年因為他的翻唱,我也寫了一篇同名小說。用了他跟王菲的版本,來敘述一個局外人,十年前後吃兩碗沒有陳皮紅豆沙的故事。

餘弦棧成人禮

今天是餘弦棧21歲的日子。 在我出生和長大的昔日香港,21歲才算是真正成年。到了1990年10月1日,政府立例降低法定年齡,那時候剛好在18和21歲之間的我,連21歲生日的成人禮都沒有,就隨著法例生效而瞬間成年!時至今日,只剩下很少國家以21歲為成年界線了。 從去年的棧慶到今天的一年間,我只寫了兩篇文,這應該是開張以來的新低。 這一年來我經歷了不少困惑和情緒,本來是很小的事情都會突然放得很大,變成延續多天的低潮和心煩。也許,這都算是中年危機的延伸吧。 記得很多年前我就在這裏接觸到 MBTI,亦做了網上測試,知道自己是 INTJ。其實當時都不甚了解這些字母的含義,只是湊湊熱鬧跟大家做做看,結果出來覺得大部份的性格特徵都擊中自己。去年,在各方面都遇到不同的阻滯後,我開始想借着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性格,來幫非常” I “的自己找到與人互動的竅門。 八九個月來,我由最顯淺的 16 Personalities 網站開始,再看例如 Personality Hacker 、雪力和骨哥等國語 Youtube 頻道,甚至追尋到這個學說的來源:榮格心理學,看到一些更深層次的課題,例如潛意識、原型以及情意結等等。 給我發現了自己性格上的盲點,和一些小時候沒有解決的問題,令到我醒覺到一些半世紀以來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處事手法,其實都源自這些盲點和情意結。回望我的人生上半場,這些缺失實在曾令我錯失過機會,浪費過時間,亦曾引致過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 最近我看到關於自我養育 (Self-Parenting) 的說法,也許這會是令我能夠改善自己的契機。如果我可以把自己內心的一些不太成熟的部份,養育長大「成人」,從而解開那些糾纏已久的情意結,或許我的人生下半場會活得更自在更快樂。 圖片來源:Conalls @ Flickr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延伸閱讀:從前的紀念日: 半週年.一週年.兩週年.三週年.四週年.五週年.六週年.七週年.八週年.九週年.十週年.十一週年(從缺).十二週年.十三週年.十四週年.十五週年.十六週年.十七週年.十八週年.十九週年.二十週年

似曾相識的定食

今天早上到了下北岸工作,完成後忽然很想吃刺身。不過以前去過的九州日本餐廳星期二午市休息,只好在手機尋找附近有開門,又有刺身吃的地方。最後找到了這家在 Willoughby 的小店 Kibaco。我坐下點了午市的 Assorted Sashimi Lunch Set,吃著吃著,忽然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想起當年在鄰區 St Leonards 上班,有時會到近火車站附近的「勇 」日本菜館吃類似的定食:Miso Soup,沙律,雜錦刺身加白飯。今天的 set 比起當年,欠一個飯後甜品,價格也從當年的 $15 變成 $33 !不過,經過這些年的大幅通脹,價錢也算是合理吧。 這家小店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在用餐的半小時内,進來的有四五組顧客,有堂吃,有外賣,但竟然侍應/老闆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甚至問他們是否要點「The  Usual」! 我突然聯想起,對於當年「勇」的老闆,我就是這一種熟客!他在最後營業的一天,還不收我錢,更和我一起合照!這件事,在餘弦棧初期,2005年的二月,寫 《10 Places of My City 》時提過。 不過,提到那張合照,究竟用誰的器材拍的?是相機,手機還是 PDA?畢竟 這麼久以前的舊事,我也回憶不起來了。在當年的數碼相機照片庫,我找不到它的影蹤;2003 年我還在用 Motorola 摺機和 Sony Clie 665C PDA,完全想不起有沒有鏡頭,應該從來不會隨手拿它們來拍照吧。這樣看來,大概是餐廳老闆在最後的營業日子,特意用相機把熟客的樣貌紀錄下來,留為紀念。 也許,22年後這照片還存在於地球某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