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不知何故,看罷 Les Miserables 令我最感動的竟然是這一首以前沒有太留意的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 讀過不少網上的評論,似乎看過舞台版的都不太喜歡這一齣電影。我最初也有這種感覺,尤其是多首歌曲開始時近乎清唱,就算後來樂團演奏的聲音逐漸加大,比起舞台般的豐富伴奏還是有很大距離。而且大部份演員的歌唱水準都比不上音樂劇那些駕輕就熟的演員。 不過,當我想起本片的歌唱部份沒有咪嘴,而是在片場現場收音的演出,我就告訴自己要對他們另眼相看了。因為供舞台表演的劇院的建築,都經過聲效設計,務求將演出的聲音水準提升到最高。在空曠的片場,就絕對是另一回事了。而且,當鏡頭要拍攝著演員的大特寫,表達感情的最佳面部動作又未必與口腔的最佳發聲動作一致,在兩者之間要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並不容易。老實說,我也花了大半個小時才能夠逐漸接受這電影的表演方式,所以,電影後半部,我就越看越投入了。 雖然 Anne Hathaway 的 I Dreamed a Dream 水準甚高,但因為這首歌從來都是此劇的亮點,所以驚喜不大。反而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的舞台版本從來都沒有讓我感受到歌詞裡說的錐心悼念之情,演員 Eddie Redmayne 的唱功雖然不算太完美,但這不太圓潤的聲音,加上他的表情和演技卻令人深深感受到角色裡那種為何只剩他獨活的痛苦,當他那一滴淚滴下的時候,我也看得眼濕。 回到家,除了上網買了電影原聲專輯的這首歌之外,更買了此曲的琴譜…… Why do I keep playing sad songs?

買影碟

曾堯師兄在留言說我將電影 Young Adult 重看了多次「厲害」,引起我想談談我看電影和買影碟的習慣。 近年進戲院看電影的次數多了,但買影碟的數目卻沒有減少,因為有時我是會購買一些在公映時看過的電影。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浪費,但當然,我不是看過的電影通通都買,而是在有下列條件時才會買: 1. 我十分喜歡這部電影,大概就是8/9個棧那一些吧! 2. 在戲院觀看時因為種種原因(例如聽不懂口音或者遲了入場)而沒有看到或看懂部份情節。 3. 附有製作特輯、被剪及NG片段、導演和演員旁述製作過程等等。 當中尤其以第三個原因最為重要。 例如我看了多次 Young Adult 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買了影碟,重看之後又跟隨導演旁述再觀賞,知道了某些鏡頭或對白的幕後原委後,又再播放來看。好的導演旁述會吸引觀眾一次又一次重看,兼且越看越有趣味。此片導演 Jason Reitman 幾齣前作均附有他的旁述,次次都引人入勝,他會提及選拍這個故事的原因,為甚麼要用某首插曲,某個鏡頭重拍了多少次等等。而 Young Adult 的碟更加上導演在 Jacob Burns Film Center 舉行的座談會及回答觀眾問題的實況,全長超過一小時,看罷更對電影背後的意思認識更多! 其實看導演旁述這個習慣,大概由最初買 DVD 開始,如果沒有記錯,第一套看到旁述的電影是 Notting Hill,編劇 Richard Curtis 解釋了很多場戲的用意,十分有趣!之後就開始了買碟前先看看有沒有旁述的習慣。 有時旁述不單由幕後人員做,演員也會參與。例如早四五年的 Jane Austen Book Club 旁述的一共有六人,一半幕前,一半幕後。這個組合非常合拍,無所不談,甚至提及了試鏡時的烏龍笑話和這小本電影為了省錢如何做出一本道具書的趣事。 另一方面,製作特輯亦是我很喜歡看的影碟內容。數年前 The Curious Story of Benjamin Button 就有二十分鐘講述如何用化妝和電腦特技將 Brad Pitt 和 Cate Blancett 變成少男少女。去年的…

Satie 的煩惱

前晚下班後到 Chatswood 的 The Concourse Concert Hall 欣賞了一場 Sydney Festival 特别的鋼琴演奏會。 Erik Satie 是十九世纪末的著名法國音樂家,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超越時代,對現代音樂有深遠影響。我也學習過彈他的作品,Gymnopédie No 1 和 Gnossienne No 3 ,領教過他那些古靈精怪的演奏提示,包括 “Open your head” 「打開頭顱」 和 ”Be clairvoyant” 「透視眼」,如何演繹,就真是要各施各法了。 前者旋律大家都很熟悉吧,電視電影配樂中一定聽過,給人一種看著大自然的釋懷感覺;後者卻比較神秘沉鬱。 不過,前晚演奏的並沒有這兩首作品,而是一首更簡短的 Vexations (煩惱) ,彈一次只需要分多鐘。不過 Satie 當年寫的提示卻說 “In order to play the theme 840 times in succession, it would be advisable to prepare oneself beforehand, and…

迴轉 2012—電影篇

原來前年的高處未算高,去年再次破紀錄,一共看了87齣電影,平均四天左右便看一齣。87 齣當中,9個棧的電影除了舊片變 3D 的《鐵達尼號》之外,剛好10齣,順理成章就成為全年十大。另一方面,不合格,不夠5個棧的電影竟然有5齣,包括浪費時間的《喜愛夜蒲2》以及4齣電影節的劣作。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用 3D 電腦特技將一個奇幻故事盡現眼前。李安說故事的手法不用懷疑,大部份時間一人演出的新演員 Suraj Sharma 表現出色,沒有人作對手,對著空氣或者猛獸演出,實在不容易。 《救參任務》再一次引證了 Ben Affleck 導比演出色得多。雖然這次他的演出沒有大問題,但他作為導演的表現卻精彩得多。一開始幾個鏡頭就交待了事件背景,人質的緊繃情緒緊扣觀眾神經,越看越希望那看似荒謬的救人手法會成功,當飛機成功起飛,觀眾亦跟演員一起鬆了口氣。 《書中字有夢女神》探討很多作家希望筆下人物成真的想法。女主角 Zoe Kazan 身兼編劇,跟男主角 Paul Dano 亦是現實生活中的情侶,自己寫自己演,即使性格多次轉變亦不會覺得不自然。而 Paul Dano 亦演活了一個事業與愛情都停滯不前的宅男作家。 《時空獵殺》中,時光機變成未來的殺人工具,而當一個殺手的任務是要殺死幾十年後的自己時,又應該如何應對。雖然很難想像 Joseph Gordon-Levitt 老了會變成 Bruce Willis 的樣子,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已經值得九個棧了。 《普羅米修斯》號稱《異形》前傳,但故事卻將從前的異形生物跟地球生命起源結合起來,令層次深得多。Michael Fassbander 飾演的機械人 David 十分有趣,他將一邊對自己的完美學習能力自大,一邊又自卑不是人類這個矛盾表達得十分精彩。 《愛》獲得多個大獎。導演 Haneke 風格一貫沉鬱,這次更將一位老人家的最後歲月作顯微鏡式的觀察。看罷不禁要問,是否人的最後日子就是如此?我們會同情劇中的老夫婦,但其實如果伴侶可以因為愛而不離不棄照顧自己,其實應該慶幸才對。若不幸沒有身邊人或親人相伴,景況不是更可悲嗎? 《黄金花大酒店》是另一齣以老人家為主線的電影,匯集英國著名甘草演員的群戲。電影熱熱鬧鬧,各個角色的背景和性格都表達得很豐富,老戲骨的出色演技配上濃濃的印度風情,實在令人回味。 《Café de Flore》是我全年最喜歡的電影,兩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原來靠輪迴再生來連接,在西片中並不常見。導演對配樂和鏡頭的運用令人拍掌,而 Vanessa Paradis 的素顏演出亦令她獲得女主角獎。 《中女翻叮日記》描寫自私的中女回鄉希望搶回已婚的初戀情人。主角的行徑並不討好,但影后級的 Charlize Theron 卻將這個角色演得有血有肉,令人同情。跟導演 Jason Reitman 的前作一樣,故事並沒有荷里活式的「受了教訓思想改變展開新生」,而是回去繼續原本的迷糊生活。人生,不是這樣的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