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舊Post

一年多前寫了一篇「沒有月亮的日子」,只是貼了這首當時在澳洲播映的電視劇插曲的歌詞,也寫了短短的評語。誰知最近因為這套劇終於在香港TVB播映,突然每天都有幾十個由 Google 或 Yahoo 來的讀者,有的甚至留言想要MP3。 好奇翻查一下,原來我這一篇在 Google 和 Yahoo 的搜尋都排第二位,難怪有這麼多Hits。 可能因為這首歌一直都沒有出現在梁詠琪的唱片內,有點神秘感;而且在劇中是劇情的主要成份,差不多每一集都在劇中播,不是普通插曲這麼簡單。奉勸唱片公司,趁有不少人對這首歌有興趣,最好就快快推出,到人人有MP3後,商業價值就煙消雲散啦。

The Butterfly Effect

繼續我的時空交錯「個人電影節」(詳見關於時空的推移),今次看的是 The Butterfly Effect。(港譯:連鎖蝶變.台譯:蝴蝶效應) 電影的主要橋段很吸引,與前些日子看的「顫慄時空」有點相似,不過其實 The Butterfly Effect 推出在先,「顫慄時空」有不少鏡頭,尤其是時空穿梭的情節,那種 surreal 的色調和光線運用都可能參考了「連鎖蝶變」。 最初的童年時光拖得有點過長,不過非常佩服選角的幕後人員,那幾位飾演童年版和少年版的小演員不獨長得與主角很相似,而且全都演得很好。看港產片的選角,例如要余文樂飾演少年梁朝偉,演技不批評了,形神俱不似,令人興趣盡失。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故事開始,七歲的男主角 Evan 的父親是精神病人,但他也不時有些時間失落了的暈厥情形:例如他到精神病院探望父親,誰知父親卻突然發狂要把他殺死,醫護人員來救 Evan 卻錯手殺死了父親;與女同學 Kayleigh 被她的變態爸爸一起脫光衣服來拍錄影帶。幾年後與玩伴貪玩炸死了一個小孩;Kayleigh的弟弟也因為妒忌 Evan 搶走了他的姐姐而要對 Evan 報復。每一次發生大事,Evan 都會暈厥,當中的過程的沒有記憶,只好在筆記本中記下暈厥前、後的事。 Evan 母親為避開舊事,決定搬到別的城市,少年時代便由 Evan 在車中對 Kayleigh 舉起「I’ll come back for you」的紙牌而結束。

話說紀錄片

昨晚澳洲翡翠衛星台播映二十多年前的舊紀錄片「絲綢之路」,好奇怪,旁白的不是當年的鍾景輝,而是一個很明顯是近年由鄭裕玲重新旁述的版本。(我怎也想不通為甚麼不拿當年的出來播,而要請絕不便宜的Do姐來做多一次旁述。) 舊版鍾景輝除了旁白之外,還是出鏡的主持人,全套紀錄片都經剪輯,配合主持人再說其他相關的資料;但鄭裕玲就只聞聲不見人,影片是日本版完全照播,旁述聽起來只是翻譯原裝日文。新舊版相比,發覺當年無線有很多有學識的幕後人員,把日本為本位的內容刪掉,加上不少其他有趣的史料,字的讀音都經考證,今天的幕後班底就似乎馬虎得多。 例如,鄭裕玲把「大月支」照讀成「大越支」而不是「大肉支」;記得很多這些西域名詞的特別讀法,都是從舊版「絲綢之路」紀錄片學的;想不到二十年後,我還記得「冒頓單于」要讀成「勿毒善餘」,但再次配音的「絲綢之路」對這些卻沒有特別考究了。

心の詮釋

又是大家齊齊做的心理測驗 K-Post,結果還算頗為準確。 The Keys to Your Heart You are attracted to obedience and warmth. In love, you feel the most alive when your partner is patient and never willing to give up on you. You’d like to your lover to think you are optimistic and happy. You would be forced to break up with someone…

再見列寧

去年在戲院上映時錯過了,最近見到有DVD,就買回家看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原本以為是齣有點荒誕的喜劇,但看了之後,發覺裡面的感情很動人。當然,在黨下台後,為了防止心臟病的母親受到黨滅亡、圍牆崩塌的太大刺激,在母親週圍重建黨的統治,真的是超高難度。 東德瓦解後,片中人的生活迅速改變。窗外的風景,電視電台節目,所有人的衣著談吐,都要經過一番張羅才能瞞過母親。連以前東德牌子的罐頭食品,也被西德牌子取代,要把新買的食物放進舊罐頭去頂包。 兒子對忠實黨員母親的愛,與他對投奔西方父親的淡淡感情,成了很強的對比。電影對「冷戰」雙方的對與錯沒有甚麼批判,只是很中性地展現出巨變的力度。 到後段母親發現真相後,卻沒有揭破,反而和他合演到死前最後一口氣。母子的心靈相通,互相了解,真的是令人感動。

一樣的月光

送給大家,雪梨今晚的月亮。雖然大家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都被互聯網連起來,我們都看著一樣的月光。 記得去年的月亮照片是借來的,這一張,是剛剛在露台拍的,沒有版權問題,嘻嘻。 Canon EOS 20d / EF 75-300mm lens / ISO100 / f5.6 / 1/400s

一年容易

昨晚在達令港畔晚飯時,看見迎月夜的月亮從城市裡高樓大廈的後面冉冉昇起,忽然想起去年中秋節寫的【城裡的月光】,彷彿才是昨天的事一樣。 華燈初上的城市,夜風中的搖擺的棕櫚樹,港灣兩旁燈火的倒影隨著水波不斷流轉。這個初春的夜晚,外頭有點寒意,酒家的顧客都捨棄露天座位,躲進暖暖的室內。晚餐過後,侍應端上月餅作甜品,加上餐桌上的燈籠,實在是個很應景的迎月夜。 又一年了,祝各位網友中秋節快樂! P.S. 剛修改了「餘詞未了」的code,以後加新歌詞方便得多了。趁今天中秋,放進了三首應節歌曲的歌詞:【藍月亮】、【月滿抱佳人】和【城裡的月光】。

讀電影劇本

散文集 Elaine 昨日問到上一篇談及的「藍白紅」三部曲有沒有書,便到 Amazon 尋找一下,不一會便找到了一本三合一版的電影劇本。 我間中都有買電影劇本的書來看,不過因為是冷門讀物,只有很少數的電影會有劇本發行,大概少過十分之一吧?記得第一次買電影劇本,是我還在香港的時候買的「悲情城市」,當年對於電影中的歷史背景不太清楚,看見一本裡面有談及製作背景和劇本的書,便買下來當導讀了。不過,讀著讀著,發覺到讀劇本其實是很有趣的。可以說,有點像我們建築行的設計圖,圖與完成的建築物之間,不一定是等號,因為之間有著太多太多人為成份,可以將製成品改變;不過,要看設計者的心和 intention,圖反而是最原始,最真實的。電影與劇本間,滲進了演員的演繹、還有佈景、配樂、鏡頭運用、剪接等等,而劇本卻是最能看出創作者的原意。 電影劇本,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種以最後上映的版本為藍本,另一種則是將用來拍攝的版本發行。我比較喜歡看後者,因為裡面有不少被刪剪的鏡頭和對白,可以得出一個與電影不同的感受,再從而看到導演剪片的功力。 近年有一些大片,例如:Love Actually,更推出了印刷精美的劇本,配上大大幅彩色劇照插圖,對於喜歡那電影的觀眾,絕對是好收藏。 知道 Elaine 不喜歡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她沒有看過,這使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我自己看劇本全都是在看電影之後,讀著劇本時,腦中都會泛起電影的畫面;如果是先看劇本,後看片,會不會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呢? 會不會有如看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因為與讀書時心中的想像不同而邊看邊罵呢?有機會也該試試。 p.s. 在 Amazon 找到「藍白紅」三部曲的劇本後,連來連去,竟然給我連到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和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的劇本。又試抵受不住誘惑,一口氣按了鍵,三本都購買了……

重溫.藍.白.紅

想重溫「藍.白.紅」三部曲已久。 在電影院看這系列是九四年的事。在澳洲,當年每隔幾個月上映一部,藍在秋季四月、白在冬季八月、紅在夏季十二月,不知道這種安排是巧合還是有點要配合電影的感覺。最近的週末一口氣看了這三部電影的DVD,令我發現了不少當年沒有發覺,貫穿三部曲的小節,例如「藍」裡面一個法院門前的鏡頭,聽到庭內有人說:「是不是我不懂說法語,我的供詞就沒有用了?」,原來這就是「白」一開始的離婚官司。還有曾經在「藍」、「紅」都出現過:很辛苦地將玻璃瓶放進回收筒的佝僂老婦。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當然,將三部曲連在一起的情節是最後「紅」的終端,三部曲的主角都是英倫海峽海難的少數生還者,寓意是經過三部曲裡面的故事,主角們都得到重生,等到了「藍.白.紅」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愛。

我的EOS

見到 Empty Concept 的 Marvin 這一篇,說對 Canon 新出品全片幅CMOS 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EOS 5D 動了心,實在忍不住要說幾句。 我算不上是瘋狂的攝影發燒友,但常常喜歡東拍拍,西拍拍,而且職業上也常需要相機隨身,拍攝地盤的施工進度等等。十多年前買了菲林機 EOS 100,伴我渡過了大學生涯,做功課,影模型,去各處旅行都帶著它。這些年來,也添置了長距離 Zoom 鏡,閃燈等配件。2001年初買了一部 Sony P1,三百萬像素,機身可以放進褲袋,方便到極點,之後,菲林機就被塵封起來了。

漂流地圖

靜不由自主地上了網,打開MD13的moblog,看看他今天又到了甚麼地方。迷上了他的站已經兩年,看著他從一個城市漂流到另外一個,一直心裡希望他有一天會到她所居住的這個地方。 其實,最初靜是給他攝影的風格吸引。強烈的顏色,簡約的構圖,不論是在無人的草原,還是擁擠的大道,影像都總是隱隱透出一陣陣的荒涼。他對於自己的事情談得極少,一幅圖只會配上幾行詩一般的文字,但幾百幅圖,幾百段文字下來,總算也能併湊出一個朦朧的形象。他從香港出發,似乎是經歷了某種打擊而出走,之前的工作似乎與攝影有關。靜看過他在某張照片地上的影子,從影子的輪廓,猜測他大概是高瘦身材,腰間纏著的一大團可能是相機袋,還有短短的接近陸軍裝的髮型。 這些日子,他的讀者人數上升得很厲害,也在票選中高據三甲位置。每一張照片都有大量讀者留言,但他卻從不回應,而上載的文字也仿彿沒有與讀者互動的意圖。雖然如此,有一位忠實讀者,甚至沉迷得幫MD13造了一張漂流地圖,用紅線把他過去兩年的軌跡畫在世界地圖上,將一個站連起來,每一處都互動地連結到他的圖文。一個月前,當靜知道MD13到了鄰市,她的心就緊張起來了。她有一種預感,知道他會來……但一星期又一星期,他似乎還在鄰市的大街小巷穿插,拍著人群,拍著日光在河水面上的倒影。

Try to Remember

每年九月,我都會反覆地重播這兩首在我記憶裡份量極重的歌曲。 一邊聽,一邊像看到香港暑假的結束,新學年的認識的新朋友,秋分日我的離開,澳洲春天的開始,在單車上呼吸坎培拉花展的香氣,黑房與顯影液的氣味,Coogee 沙灘,火車站到上班地點的行程,張學友演唱會,外婆的離去,四個小時的晚餐,某一次話別,新的工作,奧運會,一起用卷尺量度地方,某個項目的動工…… 不禁問問自己,究竟是 trying to remember,還是 trying to forget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