矇查查換腦記

幾星期前用了五年半的 iMac 突然死亡,boot 不到機。其實,去年大約這個時候也試過類似的情況,拿去維修後換了硬碟,重裝軟件之後又回復正常運作。可惜,維修公司今次檢查後回覆說是主機板的問題,實在不值得再修理了。 其實這部電腦是我有生以來用得最久的一部電腦,以前我的電腦一般都是三年換一次:1985>1990>1992>1995>1998>2001>2005>2008>2011 ,這次這部 27 吋 iMac 的壽命已經差不多是雙倍了。 舊的不能修理,新的要買甚麼好呢?看看新的 iMac ,27 吋要三千多澳元,要裝夠16GB RAM 讓我可以用建築繪圖軟件,價錢更破四千,至於頂級機更要超過五千澳元!且慢,2011 年我買舊機時差不多是頂級配備,也不過是剛過三千元,為甚麼貴了這麼多呢?想了一陣子,才想起 2011 年澳元比美元更強,今天一澳元才兌 75 美仙。以澳元計加價三成以上,也屬合理吧。不過,合理還合理,我願不願意用四千多元買機卻是另一個問題。 五六年來,因為用的繪圖軟件沒有 Mac 版,於是要用 Bootcamp 裝到 Windows 上使用,久而久之,大部份時間都在 Windows,Mac OS 反而成為陪襯,久不久才用一次。既然 Mac 這麼貴,不如就找一部 PC 回歸 Windows 吧!這些年來用慣了一體機,也習慣了 27 吋的屏幕,其他基本條件就是至少 16GB RAM 和 2TB 硬碟,最好有 BD 碟機(這幾年一直最不滿的就是 iMac 沒有 BD 碟機,只能靠插外置機來讀碟!)。 在網上尋找,看到有 27 吋一體機的牌子不多,只有 HP、Dell、Asus、Lenovo,當然還有 Apple。當中…

非物質孩子

有了孩子以後,常常思考教養的課題。 身處於西方發達國家,被物質的世界包圍,想要教養出一個非物質孩子,殊不容易!近年在社交網站上看到不少家長的教育方法,令我目定口呆。例如: 為孩子搞盛大生日會,然後把收到的禮物堆在一起,拍張「禮物山」照來炫耀 孩子的相片,會倣效時裝雜誌將身上衣物的名牌子(甚至價格)一件件列出來 一有空就帶孩子逛商場,教導孩子一「拍」付款,購買大量多餘的衣物和玩具 帶領孩子收集推廣活動的無用贈品,甚至特別要求朋友去光顧,幫手儲齊一套 讓孩子瘋狂愛上某些卡通人物,打扮衣飾擺設甚至連日用品也以該人物為中心 讀過刊登在美國兒科醫生期刊的研究,指出小時候著重物質的人,長大後對人生的滿足感較低。另一研究甚至認為充滿物質的生活會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更會增加患上抑鬱症的機會。 這篇網上文章提供了教養一個非物質孩子的十個貼士: 跟孩子多相處。不要令孩子習慣父母用禮物來彌補不夠的相處時間。 生日禮物或聖誕禮物要適可而止。與孩子共度開心好玩的一天其實更令他們難忘。 以身作則。父母一定要身教,當爸爸有多架名車,媽媽滿櫃名牌袋,出外旅遊要住五六七星酒店的時候,又如何教導子女要節儉呢? 讓孩子知道不是每個人也擁有他們已經有的東西。但那些人也能夠生活得很快樂,讓他們知道物質並不等同快樂。 教導孩子理財。令他們知道節儉、量入為出的好處。 控制孩子收看電視、網上短片的時間,減少宣傳廣告的影響。 減少物質獎賞。孩子達到某個目標,不用買禮物來獎勵,而是讓他們選擇下次出外的活動、用餐的地點等等。 越年幼開始培養,越能夠令孩子明白。 教導孩子幫助別人,鼓勵他們自己選擇多餘的玩具送給更需要的人。 灌輸物質與快樂並無必然關係的思想,令他們不會以為擁有越多就越快樂。 我成長在一個可以說是富裕的家庭,因為爸爸做奢侈品的生意,年紀很小時我已經知道宣傳背後的真相。我見過吹出來的名牌子和那些奢侈品的真正價值,令我每每看見任何宣傳就先抱著不信的角度去看。 成長階段,我在一間算是名校的津貼中學畢業,我的同學或年紀相若的校友中,有上市公司主席的兒子、有星二代、亦有內地新移民,或住在公屋的藍領階層。誰人在校內都沒有任何特別的待遇,校風也比較純樸,不會比家勢。沒有人考究別人上學時坐的是否頂級名車。 我的兒子出生在澳洲,教育比較兩極化,一是人人皆能免費入讀的官立學校,另外就是兩三萬澳元一年學費的私立學校。官立學校之中,有少部份為選拔學校,要待升中學時經過重重考試才能入讀,其他普通按住址收生的官校,質素就真是馬馬虎虎了。要找一間如我母校般,有來自各階層同學的好學校,似乎很難。就算我母校的辦學團體在這裡搞的學校,每年也要收兩萬多澳元學費。 我家所屬地區的公立小學質素普通,要把孩子從小送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大概只有私立一途了。可是,到時他的同學都是來自付得起學費的家庭,不知會否有一個崇尚物質的氛圍呢?也許,現在就要開始實行上述的貼士,希望他能夠抗拒他人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