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時分

回家了。 這個假期,尤其是威尼斯的一星期,回想起來很超現實,彷彿像一場夢。旅行,就像威尼斯的面具節,用一個不同的表情的面具將自己遮蓋,忘記現實中無力解決的問題,四出亂闖、吃喝一番…… 離開現實生活雖然令人興奮,但總有夢醒的一天。人生中的種種問題,在旅途中雖然可以暫時忘記,但回來以後,都仍然一樣要面對。 好多時,旅行之前,總是期待可以有時間想通一些事情,或遇到某些經歷可以令自己有所突破。但多次以來,總是令自己失望。近年出門旅遊回家後的心情,每一次都比出發之前差,不過,在旅途中興奮過,也就好了。面對夢醒後的失落,總比無夢的漫漫長夜好吧。 圖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許東亮《光塔》.Stannum 攝

雙年展的政治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每兩年一度,逢雙數年份舉行,今年已經是第十三屆了。每一屆都有多國參加,展示該國的建築成品或是理念。展覽自八月底開始至十一月下旬結束,我到達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展覽的尾聲了。 展出的形式有點像世博會,大約有二三十個國家興建了自己的展館,不同的是因為每次都在威尼斯舉行,所以這些固定展館每兩年會循環再用。跟我心目中的預期有點不一樣,展覽的形式很多樣,有些國家傳統地展出本國近年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探討社會性或環保上的課題,其中亦有以純當代裝置藝術形式呈現的展品。也許,回家後接下來會寫一些文章,介紹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展館。 出發之前,我聽說香港也有參展,但拿到展覽場地地圖後卻怎也找不到它位於何處! 後來我走在兩個主要展覽場地 Giandini 和 Arsenal 之間的小巷,忽然見到大大地寫著「魅筆生城」四個繁體大字,原來香港館並不位於兩個主場館內,而且在地圖中更只列為 Collateral Event ,連香港二字也沒有,只寫出展覽的英文名稱: Inter Cities / Intra Cities: Ghostwriting the Future,難怪我找來找去也找不到! 另一個奇異展出則來自台灣,除了也是列為 Collateral Event 之外,展出的地點更是十五分鐘船程外的地方。雖然也有其他展出,如墨西哥館、盧森堡館不在主場館內,但因為是正式展覽,地圖上都以紅色搶眼地標出,很容易找! 後來回酒店看看網頁,見到這些正式場館都列在標題 National Participations 之下,終於猜想到大概是受到某方面的壓力,在某大原則之下,不是獨立國的,不能稱為正式展覽,也不能進佔主場館內吧?不過更奇怪的是,科索沃和馬其頓這兩國有地位和國名爭議的地方,也能位列正式展覽之列。大概,能晉身正式展覽與否,也得看看爭議的另一方有多少「牙力」吧! 不過不解的是,連奧運這大眾盛事,都可以讓「中國香港」和「中華台北」獨立成隊參加,甚至對賽;為甚麼離政治本應更遙遠的建築展會竟然會如此對待這兩個展出單位呢? 至於兩館展出的是甚麼東西,讓我下次再寫吧!

360—幾多次循環

在航機上看了新片360,是那種惹人深思的電影,而結構,則有如《真的戀愛了》般以多位互有關連的人物作多線發展。 雖然故事眾多,有點水過鴨背,但共同的主題卻異常明顯:在人生遇到的分岔路前,好多時要勇敢作出決定去改變,結果可以是好是壞,但如果拖拖拉拉,不去抓緊久久才出現一次的機遇,錯過之後後悔莫及可是自找的。 這,是這趟旅程的第一個啟悟嗎?

雙城假期

時近年終,方才安排了今年的第一個真正假期,今天就要出發了。之前出門遠行兩次,但都是參加親友的婚禮,順道多留幾天觀光一下。 記得年初想好的一短一長行程:紐西蘭兩島與歐洲,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按原定計劃進行。紐西蘭行程,因為要參加兩個婚禮,所以分開了兩次前往,加起來只完成了北島的部份,風光如畫的南島就只能待將來再去了。 至於闊別15年的歐洲,本來就想在十月份去數星期,遊覽1997年沒有到過的國家和城市,參觀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已及到北歐看因為十多年一次太陽黑子活動頻繁而特別強烈的極光。但後來卻因為包括工作在內的種種原因,不能讓我離開這麼長的時間,於是又得推遲至2013,但明年去,雙年展就已經閉幕了。 看不到雙年展,一直都心有不甘,終於上月再盡力安排,讓我安排到一個假期,可以先到威尼斯,然後經香港逗留幾天才回來。 大家猜猜,我今次旅途中,會不會有很多時間寫 blog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