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ine Wave Podcast – 08年09月

節目內容: 1. 小說獨白:泰坦衛星的表面像 Creme Brulee—洪雄熊@熊之秘蜜夢工廠(0分0秒) 2. 歌曲:石沉大海—曲╱編╱唱:Hans Chong .詞:Moses Tsang(5分19秒) 3. 電影藍圖:Wall-E(11分07秒) 4. 歌曲:Walking the Universe—The Puffins (19分26秒) Cosine Wave 08年09月 2008-09-28 23分41秒.21.8Mb.128kbps.粵語播放 按此或用以下 Flash Player 收聽

《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讀後感:個人篇

早一兩星期在 Twitter 讀到 Alex 說在看《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作為村上的老讀者,我便特意到市中心的紀伊國屋書店找。可惜他們沒有此書,我只好登上博客來去郵購。 兩天前,終於收到了。 我花了兩晚將書本讀完。好久沒有如此地速讀了,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書中描寫村上春樹在香港的現象勾起了當年的回憶,而談各中文譯本的優劣更是自己樂此不疲的話題。而對於標題,村上如何看中國,反而不是太能引起我的興趣。 作為解讀華文地區村上春樹現象的書本,我覺得裡面部份觀點,特別是關於政治層面與小說受歡迎程度之間的關係,尤其讓我反覆思量。我從來覺得,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就會是受歡迎的作品。當年發生的大事,令到個人的際遇與書中的情節有所類同,自然就讓人印象深刻了。 雖然當年不以為意,但是如今回想起來,我是1989年底讀第一本村上作品,故鄉版的《挪威的森林》,最初當然是給那些露骨但卻輕鬆道來的性描寫震撼著。但作為六四事件後三個月入讀大學一年級的我,不久就發覺到主角渡邊那種對學生運動的冷漠和不以為然,雖然在六十年代末的日本是少數派,但在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卻成了多數派。在迎新營中,搞手對死難者的哀悼悲鳴,都只流於形式,沒多久,新生就沉醉在大學的生活當中了。 那一段日子,身邊經歷了不少好友因為移民、留學的生離,與書中渡邊跟木月與直子的死別,在通訊沒有今天發達的二十年前,著實分別不大。長年累月建立起來的友情、愛情,一下子就沒有了。一年之後,到我自己隨家人移民,這三冊的《挪威的森林》,我不捨得把它們裝進貨櫃,卻是隨身帶上飛機看的。記得故鄉版《挪威的森林》描寫直子死後,渡邊去流浪的那一章叫做《走在泥沼中》,這五個字,對於初來澳洲的我,實在是最佳的寫照。而直子在養病期間,渡邊寫給她很多很多的信的場面,也在澳洲我自己的書桌上不斷重演。 我走的時候,香港的村上熱尚未升溫,跟朋友說在看《挪威的森林》都得到一個掛滿問號的臉孔作為回應。到了1991年末,假期回香港的同學帶回了博益版的《挪威的森林》,說是香港的熱門讀物。我才發覺到,我愛讀的小眾小說,已經成為潮流,變成一版再版的作品了。 博益出版社在接著的兩三年間推出了《尋羊的冒險》《舞舞舞吧》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應該是先入為主吧,我對村上比較寫實的作品特別偏愛,這就是《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裡面提到的「森高羊低」現象。我總是無法對那些遇見半人半獸怪人怪物的奇遇有太深的共鳴感,但是所有作品中的疏離感卻是有很深刻的體會。《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我最喜歡的村上小說,重讀的次數比《挪威的森林》更多。當中,似乎是因為阿始與島本因為父母搬遷而失去聯絡,而現實中,跟我相隔半個地球的人,也變得越來越遠。 1993年,我回港一行,順道買了好多本村上的書回來,開始追讀他前前後後,長長短短的作品。不過,到今天,還沒有其他的作品,可以讓我有閱讀《挪威的森林》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時的共鳴、感動和震撼。 這麼多年了,今年我已經成長到《挪威的森林》序幕渡邊乘坐德航的年紀。有時,也會如他一樣,憶起十九歲時的往事而不能自拔。我今年才想到,似乎渡邊居住在西方國家,甚至,很有可能還是單身。偶然,回憶就像渡邊形容那十月草原的風景那樣,「執拗地踢著我中的某個部份。喂,起來呀,我還在這裡呢,起來呀,起來想一想,為甚麼我還在這裡。不痛,我完全不痛。只是每踢一下便傳來空虛的聲音而已。」 我從《挪威的森林》找出這一段來引,忽然感覺背脊一涼,我,昨晚寫《曾經,就在九月相逢》的時候,就完完全全是因為這樣的情懷,我的九月就是他的十月,我的《人生何處不相逢》不就是等於渡邊的 Norwegian Wood 嗎?

曾經,就在九月相逢

那些日子,我們第一次見面。 說過的話,聽過的歌,永遠記得。每當想起那些時光,就會憶起這首旋律。令我驚訝的,就是無論粵語或國語歌詞,都竟然準確地預言著後來的際遇。每年九月,我都特別勾起懷舊的根,大概就是因為,那一年吧。 其實,淡淡的思憶就像鄰家的花香,似有還無,經過嗅覺神經,喚起了久遠的感動。那些年少的衝動變成輕風下的微顛、按捺不住的喜樂變成輕輕的笑意,就像陳年佳釀,酒精的霸道都變成醇厚。 想起這些,其實不為甚麼,也不是後悔甚麼。只是,在命運的操縱之下,我們終究只是一場值得細味的快樂回憶,而已。 人生何處不相逢╱陳慧嫻 曲╱羅大佑.詞╱簡寧 隨浪隨風飄盪 隨著一生裡的浪 你我在重疊那一剎 頃刻各在一方 緣份隨風飄盪 緣盡此生也守望 你我在凝望那一剎 心中有淚飄降 縱是告別也交出真心意 默默承受際遇 某月某日也許再可跟你 共聚重拾往事 無奈重遇那天存在永遠 他方的晚空更是遙遠 誰在黃金海岸 誰在烽煙彼岸 你我在回望那一剎 彼此慰問境況 最真的夢╱陳慧嫻 曲╱羅大佑.詞╱陳桂珠 今夜微風輕送 把我的心吹動 多少塵封的往日情 重回到我心中 往事隨風飄送 把我的心刺痛 你是那美夢難忘記 深藏在記憶中 總是要歷經百轉和千回 才知情深意濃 總是要走遍千山和萬水 才知何去何從 為何等到錯過多年以後 才明白自己最真的夢 是否還記得我 還是已忘了我 今夜微風輕送 吹散了我的夢

事不關己,也說幾句

讀著 Jacky 寫的「有關回禮」,這幾天也有參與他提及的討論。當然,我身處海外,一直也沒有從網誌收過出席活動的邀請、試用或贈品。最接近「收禮」的一次就是 Drinkazine 留言說要送飲品給我。可惜,澳洲不能郵寄食品飲品入口,只好婉拒他們的好意了。 所以,這些針對博客的宣傳活動,真的是事不關己的了。不過,也讓我談談一個局外人的意見吧。 Jacky 問的問題,我的答案其實和他很接近: * 「接不接受/去不去」?——邀請及禮品,如果有興趣,我會接受。 * 「寫不寫」?——會隨心而寫,絕對不認為去了或試用過就一定要寫。 * 「寫好還是寫壞」?——如果寫,一定寫真實的意見,否則就是欺騙我的讀者。 * 「申不申報利益」?——絕對會。 我覺得公關公司搞活動,無論是記者會或是網誌作者活動,他們會有一個預計有反應(會寫文章)的比率,而這個比率絕對不會是100%的。除非寫文章是發出邀請時的交換條件,否則只應當作是一般軟行銷,有如在鬧市派送試用裝或一般有獎遊戲,不應該要求出席或收禮後一定會有文章上網。一旦將寫文章與博客收贈品或中獎變成交換條件,博客就淪為商業宣傳的傳聲筒了。 讀者相信博客的推介,很大程度是因為相信作者評論的產品是作者本人真實地用過,而評論是他們真心要對讀者說的說話。如果在這裡滲入了收受禮物而要回禮或「俾面」的話,博客在讀者眼中的可信程度就會大大降低。 例如某用品寄來試用裝,但我用過之後,不覺得特別好或特別差,甚至對自己沒有甚麼用途,根本難以下筆,但為了「俾面」而勉強寫些言不由衷的評語,或只如賣廣告般鳴謝他們送禮,網誌就成了鱔稿園地或者廣告雜誌了。 也說一些我工作上類似的情形吧,很多時建築材料公司都會邀請我們去一些活動,新產品發佈會等等,通常也會有飲有食,間中也會有抽獎。當然那些公司辦活動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在設計中,指定使用他們的產品,但他們絕對不能預設一旦我們吃了一餐或者中了獎,就有責任一定要用他們的出品。如果收受利益而指定了不是最適合的產品,我們就是出賣了客戶的利益。 同樣道理,博客活動的搞手固然希望能夠刺激到博客寫文章,但出席後或試用後如果沒有特別意見,博客不應該自覺有責任一定要寫文章,因為一些勉強寫出來的宣傳文章,對讀者並無意義,而且有負長期讀者的信任。

遺失

表參道,是一條筆直的參神之路,根本不容易迷失。 但是,二十世紀表參道最重要的街景——同潤會青山 Apartments,卻在二十一世紀初年,遺失了。 東京旅途中,到表參道主要是參觀建築名家設計的名牌旗艦店,以及近年落成,安藤忠雄的作品「表參道之丘」(Omotesando Hills)。我在「表參道之丘」的角落,看到一座有 1920 年代 Bauhaus 風格的建築物(上圖右方)。從外觀看,似乎曾經是住宅,但現在卻成了商場的一部份。從商場裡面的地圖,我看到這座建築物叫做「同潤館」,便猜測這一定是重要的受保護建築,同時勾起了我的興趣。回來以後,花了點時間找了些關於這舊建築的資料,才發覺整個「表參道之丘」的地盤本來就聳立著一整列這種建築物。 「同潤會」成立於 1924 年,即是關東大地震後一年。日本政府成立這個會的目的,是為了在災後的東京建設一些可以防火防震的民居,以收容災民。因為這一段表參道是日本天皇到明治神宮參拜時的必經之路,不能讓天皇見到這個區變成貧民窟,所以「同潤會」便舉辦設計比賽,選出了最後興建的方案。建築師森真三結合了日式住宅間格以及西方當時現代主義住宅外貌,設計了一整列類似香港唐樓形式,但以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住宅。

終於

《同事三分親》裡面,Vincent 跟黃家嵐終於走在一起。(澳洲TVB其他劇集跟香港同步,唯獨是處境劇總是慢半年,現在播的是今年三月份關詠荷離開前的部份。)看著 Vincent 拖著黃家嵐,得償所願,滿足的表情,實在,實在值得恭喜。

浮光

無聲的早晨,我呼吸著微涼的空氣,沒有在想甚麼。 少有地可以甚麼都不想。 久違了校園內,熟悉的路,但配上新建成的教學大樓,沒有教我沉醉在回憶裡。也好似好幾年沒有來過了。 葉已落盡,枝頭彷彿有點青色的葉芽。 我慢慢地走,陽光就在枝椏之間,忽明忽暗地映入我的眼簾。周遭的,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學生。很多,都自由自在地笑著。也許時候尚早,還未見到趕上課的場面。 我駐足在朝夕留守的 Red Centre 面前,看著曾經貼著自己作品的大堂展板上,今日學生的功課。忽然,好像接受了時間的流逝,就像季節的推移一樣,就算是如何不捨,也不能逆轉。 要買的書本,可以郵購,可以在別的地方買。今次回來,就好似是找個藉口,探探老朋友一般。 朋友,你的氣色不錯,身邊也有好多開朗的新朋友呢。我想,也該走了,下次再來探你吧。應承你,不會隔這麼久才來一次。

仍是冷

染上了流感,過去幾天都很不舒服,臥病在床。身體感覺寒冷,疼痛,但因為吃了藥,精神卻是帶點超現實地清醒,日間完全睡不著,只好在床上躺著,一時看看電視,一時捧著手提電腦上上網。 讀到網上新聞說梅艷芳的遺產現金緊缺要將物業加按,想起原來她已經走了接近五年,在 Youtube 找到了不少她最後的演唱會與其他歌手合唱的片段。 重聽兩首她的合唱歌《心仍是冷》和《有心人》,想起很多過去的事。 《心仍是冷》推出在90年,就是離開香港的一年;而《有心人》則是96年,自己畢業後正式工作的一年。 年輕時代周遭環境的大變動,就算身邊一切,整個生活模式都改變,都大無畏地去面對。移民時,整個人際關係,感情生活都連根拔起,為的是一片自由的天空,為的是可以開展自己喜歡的職業。放棄了的,也就是無可奈何,但到今天,想起故人,還有「對你仍著緊 但痛心 無奈愛在最後最終轉交別人」的感覺。 我從來都不容易愛上人,但卻總是熱衷於那一種一剎那的火花感覺,然後,就著迷了。一些人勸說,這把年紀了,還在找 有 feel 的?不如現實一點,考慮一下誰誰誰吧,然後列舉出幾十個理性,現實的優點。《有心人》的歌詞說「但願我可以沒成長 完全憑直覺覓對像 模糊地迷戀你一場 就當風雨下潮漲」 我的情況是,不用「但願」,這些年來,就好似根本沒成長過,我還在尋覓這種被強烈感情淹沒的感覺,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生這種動情的感覺,就根本沒法開始。 也因此,這個初春,仍是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