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我最喜愛的網誌

豬欄和 Blog-You 網站聯合發起這「十個我最喜愛的網誌」運動,我也來響應一下。不過,要我從幾十個連結了的網站只選出十個,實在並不容易。想了想,終於為自己定下這些 criteria: 位於 Blog 平台 常常到訪和長期閱讀三個月以上 更新頻密 內容吸引,有趣,有見地或有資料性 文筆流暢 自己不是成員 有了這些原則,選時就容易得多。以下是我的選擇…… 1 – Just a Sidekick小踢的站是我們的「社區會堂」,每天上網都會去坐坐。很佩服她的衝勁和對網誌發展的推動,也很喜歡看她分析歌詞,和聽她在 Radio-Blog 的歌曲。她播歌的選擇,橫跨幾個年代,有新有舊,很多時都有令人驚喜或久違了的好歌。 2 – 記憶回收筒思存的站是我從台灣新聞台跳到香港網誌的指路明燈。很多從開始就認識的網友都是在「大串連」找到的。思存的文章,很多時都有社會性,也常引起一眾網友的爭論和對話。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立場,但閱讀他的文章,總會引領我思考很多社會上的問題。 3 – 壹大押這是十個網中唯一近日不常更新的。收買佬最近忙於學業,要下月才出關。不過,如果有興趣看歷史、財經等內容,收收的舊文還是很有趣的。他去年寫了不少關於歷史事件的文章,看得我津津有味。記得最初他的站只有英文名:One Great Pawn Shop,這個中文網名是我多嘴改的,所以,十大名單,「壹大押」一定有份。 4 – 香港仔公國 公爵兄是近日常交流的網友,常常都有新的點子,例如 More Than One 網站,電影節筆記連線,和最近的「科幻小說」和主角網絡偵探貓 Basil,都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最喜歡還是看他談電影,記得他說看電影最重要是「好看」,我實在深有同感,如果是不好看的悶蛋電影,拿甚麼獎也是枉然。 5 – 五零一號房 501兄文章亦莊亦諧,嘻笑怒罵中又帶些認真。早前他暫停了一會,實在令我每天看網誌的時候少了會心的微笑。他對中國近代史的文章,令我增進了不少知識。而我在這裡談童年往事時,例如Lego,集郵,自言自語等,他都有興趣。看來,如果我們小時候已經認識,會是很投契的朋友呢。 6 – 聞見思錄從事新聞界的 Alex 兄文筆流暢,尤其對國際新聞很有專業的新聞觸角。他很多文章都真情流露,對看不過眼的人和事會堅持聲討,對自己的立場絕不退讓,令人佩服。曾經數次和他談翻譯、談語言之間的分別,都獲益良多。 7 – 港燦筆記 燦兄的站是人氣大站,早前因故暫停數天,已經令網誌界大為震驚,以為因為某些評論踩界而被迫結束。後來重新啟動後才知道是私人理由。好彩,香港的言論自由還是很有水平的。「港燦筆記」的內容談香港時人時事,話題廣泛,很多時都有獨到見解,好看! 8 – 自在四樓想像空間Manfred 是比我年輕不少的大學生,無論寫小說、寫評論、寫遊記、寫散文,文筆都非常成熟,也有很強的個人風格。和他合作「小說連線」後,從他寫的部份學到了很多很新鮮的比喻和意象,尤其是在描寫心理變化,內心的陰暗面和掙扎時的功力,實在令我望塵莫及。…

星戰.Lego.外太空

最近為了要去看「黑帝君臨」,特地找來舊的星戰片來重溫,看著看著,令我想起了以前看這些電影時的片段,由於時間橫跨二三十年,實在令人驚覺到時間的飛逝。 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星戰片是「帝國反擊戰」,上映的時候我只有幾歲,是一位小學同學的媽媽帶我們幾個小朋友去看的。當然,憑我小學程度的英語水平,對白完全聽不懂,而字幕的中文也是僅僅能明白而已。不過,我卻被星際飛行的影像吸引得著了迷,看到後段只管畫面,字幕也沒有留意了,所以從電影院出來,對故事內容只是一知半解。 那幾年,由於穿梭機昇空,九星連珠的天文現象,香港太空館的開幕等,令到週圍都充滿了關於太空的新聞……連電視台的兒童節目也由幼稚的「跳飛機」變成未來的「430穿梭機」。 各位網友可能會留意到我在 Blogger 和 Flickr 裡用了這個 Lego 的太空人圖像。是的,我是 Lego 迷,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Legoland Space 系列。記得當時我和幾個老表都對此入迷,不斷央求父母長輩買給我們。每年他們出了新款,我們把劃分成誰負責買那一套,好等我們將砌成品放在一起時不會重複。我們也嘗試過把大家所有的全部放在一起,變成一個有麻雀檯一樣大的太空基地。不過「執行這個大行動」涉及佔領大人的娛樂「場所」,不能時時實行。不過,就算不能常有大行動,小規模的就差不多每個週末都有,將一兩套互相交換玩,又在小型基地上創作太空歷險或戰爭故事。Legoland (Classic) Space 系列有紅黃藍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太空人,我們每人都把一種顏色當成自己,如圖像所示,我是白色太空人。多套放在一起時,每種顏色的太空人都有好幾個,我們就說我們分了好幾個身(Clones!),好好玩,今天回想還回味無窮啊!當時我砌太空船太空站比砌房屋狂熱得多……是不是其實我應該去當宇航員或設計太空船呢? 當然,隨著大家長大,兒時玩意當然會塵封起來。我移民的時候,考慮了好久,最後還是決定把大部份太空系列的 Lego 帶來,反而把房屋、郵局、泥頭車等送給年紀更小的親戚。以前我們那時候玩得很細心,差不多全部都沒有丟失組件,連紙盒和說明書都是100%齊全的。近日心血來潮到e-bay看它們的價值,竟然全都變成 Collector’s Item,有些甚至升值幾十倍至數百美元…… 1999年,星戰前傳出爐, Lego 竟然放棄了自己的太空系列,用星戰名義推出電影內的太空船、太空站等等。我也湊興買了一個有光感應,會動的 R2-D2。不過,新的系列太空人變了戲中角色:Obi-wan,Darth Vadar,似乎代入感大減,還是普通的太空人好!

「抄」家問罪

常常有新發明的人,我們稱為「發明家」;也許習慣抄襲他人的,我姑且稱之為「抄家」吧。 為響應一下鬧得熱哄哄的抄襲事件,這兩天都嘗試找一篇大約數星期前看過的報章新聞。該報導說一位美國(?)建築師狀告一位「抄家」抄襲他的作品勝訴,獲賠大筆款項。可惜自己記不起細節,在網上用搜尋器找來找去也找不到。 記得當時看過這段新聞以後,和一些同事談起,大家都覺得大快人心。因為有些圖則小偷,假扮客戶專門騙取專業意見和設計意念或草圖等等。建築師接洽新客戶時,通常會詢問他的要求,很多時為了令客人明白他的設計概念,會即席露兩手,把一些想法畫出來。但這些小偷拿了這些概念草圖,甚至假裝聘請,待半完成的圖則到手後,就說因故不再進行工程,不需要建築師的服務了;暗地裡就把草圖交給一些繪圖員,將圖則完成用來興建。又有一些承建商,在某處為客人完成一座某建築師設計的房屋,拿了圖則在別處為另外的客人興建一間一模一樣的房屋。很多時天大地大,房屋何其多,在城市的另外一邊你的設計被抄襲了,設計者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上面的案例就是一個例外,希望可以警惕這些無恥之徒,不要以為屋海茫茫,抄襲了也不會被揭發。 其實,現實的城市和虛擬的網絡都很大,大家的作品雖然都被版權法保障,但也有行徑類近的「抄家」,拿了別人的東西就當是自己的,真的是天下烏鴉一樣黑。但似乎網絡世界裡因為有搜尋器之便,抄襲的人會更容易被發覺。 有人認為,網絡上的東西是公開的,轉貼不過是一種「分享」,情形類似很多人用的 Bloglines 等 RSS 服務。其實,暗中轉貼和用RSS去訂閱是有很大分別的,RSS是由網主提供,表示他願意其他人用這個方法閱讀他的網誌,如果網主覺得不想以此形式來分享,他隨時可以關閉 RSS。而且,那些「抄家」如果是真心和人「分享」的話,在網上比印刷媒體更加容易可以達成,因為只要放一個連結,就可以連到原站原文,何必費神轉貼呢? 就算真的需要轉貼,也必須列出原作者名字和文章來源,最好還是附加回原站的連結,這樣就算原作者發覺了,也不致引起公憤。不過,很多「抄家」連這些也不願做。至於略作修改,將別人的文章當作是自己的,又對他人留言稱讚照單全收的,更是可惡。最難以置信的是竟然有大批青少年網民聲援此等「抄家」。 其實,這會不會是香港的公民教育問題呢?香港近年翻版氾濫,翻版DVD,順手拈來的歌曲,「名」牌手袋,是不是對下一代造成了很不尊重知識產權的環境,日常對翻版見慣不怪,令到他們以錯為對,甚至以為原作者的不滿是「過份」呢?

受不了的客戶服務

今天澳洲 The Sun Herald 報導雪梨一位 McErlane 先生,在他70歲生辰那天,接到他光顧的銀行來電,試圖推介他們的產品——喪葬保險。如果月供20澳元,就可以在逝世後獲得一筆數千至一萬元的殮葬費。 McErlane 先生氣極把事情鬧上報紙,但銀行的解釋是,他們不會將出生日期與何時打電話推銷產品掛鉤,他們雖然願意為此事道歉,但強調這只是一次巧合。 這種令人有不好聯想的產品,其實不應該直接用電話推銷的。因為推銷者完全不知道接電話的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況,他們會不會對是次推銷反感,是不能估計的。其實,這產品的宣傳還是被動一點好,在網頁介紹,或是在銀行放些資料單張,待客人要求時才作解釋。 銀行其實應該承諾不再使用這種令人反感的宣傳手法;就算堅持電話推銷,也應該承諾推銷這產品之前核對客戶的出生日期,以免同樣事件再次發生。連這點也做不到,實在令人失望,也令人懷疑銀行道歉的誠意。 在澳洲,電話推銷之擾人,實在是越來越嚴重了。他們從不知何處得知電話,就胡亂打來,有時指名道姓,有時卻像是順著號碼一個個打的,名字也叫不出。推銷的東西五花八門,有旅遊,紅酒,辦公室設備等等,其中尤其是電話和電訊服務的最為麻煩,很多時告訴他們我已與某公司簽了長期合同,有人竟然提議我付罰款解約,說他們的價格低得付罰款解約也值得!我不相信,反問他知不知道某公司的罰款是多少,他啞口無言,就試出他只是信口開河了。 推銷的員工多如沙數,但一旦簽約或使用以後,需要真正客戶服務時,職員就都像消失了般!不少大公司的客戶服務,近年都令客戶怨聲載道。致電電訊或電腦公司的熱線,總是先著你不斷等,又報出一個頗大的「預計等候時間」令人知難而退。另一些公司就將系統設計得如迷宮,按錯了就到了一個留言信箱,如果留言就都如石沉大海,但要回頭卻又不可能,只好倖然掛線,再打一次。 如果好運,十多分鐘甚至近一小時後,就會有人回答了。一些電腦服務的客戶服務員,原來都對電腦不太認識,他們只在電腦搜尋我說的字句,面前屏幕就打出標準答案供其朗讀。試過遇見牛頭不搭馬嘴的,也試過投訴上不了網還提議我上網下載某些檔案,最後解決不了,竟然還把我轉接往另一部門,著我從頭等一次。 最令人不滿的是澳洲有不少離岸的客戶服務中心,接電話的大都是時區差不太遠而薪金便宜的印度人。他們濃重的口音實在令我聽不懂,需要不斷重複地問完再問。客戶服務的主要要求是能夠溝通,如果他們的說話覆述多次才能聽懂,實在是互相浪費時間,好氣綏。我曾經因為一間公司的客戶服務變了「離岸」而決定轉用它的對手。在香港的朋友們,你們也還算好,至少香港的「離岸」的客戶服務中心都設在中國內地,說的還是中文,總也還是聽得懂的口音。

上網十週年

不經不覺我用互聯網已經十年了。 一九九五年初,我開始為畢業論文找尋資料,大學裡有朋友告訴我互聯網上有很多有用的文章,便到學校的電腦試用。一用之下,嘩,不得了,以前要泡在圖書館長時間找尋的資料和圖片,很容易便找到了。後來又試試找尋香港的網站,發覺學校的系統不能閱讀中文,只能看看圖片和連往中文大學、香港電台等網站的英文版看。 不久我買了一個14.4k Modem,在家裡試用。在升級Windows 95的同時被微軟引誘,開了一個MSN的戶口,五大澳元上網一小時。當時下載速度甚慢,又常常斷線,澳洲的電話逐次收費。我尚是學生一名,上網實在花費甚巨,所以儘量在學校用,不得已需要才在家裡上網。 到了九六年,出現了一些比較便宜的收費計劃,又換了速度較快的28.8k Modem,才放膽遨遊在互聯網上,也將電郵地址告訴了遠方的朋友,終結了來澳洲之後持續多年的寫信習慣。我同時也將自己的功課作品放上網,製作了自己第一個個人網頁。當時臨近畢業,寄求職信時履歷表上也列出了自己的網頁。見工前也特意找找該公司的網頁來看。雖然沒有特別求證過,但由於當年互聯網是新興玩意,不是太多畢業生會有自己的網頁,將 Portfolio 上網的我,就仿彿從其他畢業生中突出了自己,也成功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那個網頁創建初期,曾經計劃過做中文版,連banner都做好了,就是叫做「餘弦棧」,不過當年打中文速度極慢,除了自我介紹之外,沒有想到甚麼點子好寫,加上中文Windows 好像還沒有弄得好,連香港的朋友也不是全都能夠閱讀中文,覺得沒有意思,便放棄了。那個人網站後來甚少更新,只是九七年重新設計過版面,加入了一些旅遊照片。本來想把旅程中欣賞過的建築物作點介紹,但之寫了幾篇便因事忙而沒有完成。 最初用的是 Netscape,一直用到它被人收購,不再開發,才於二千年轉用IE。同年我裝上寬頻,從此可以隨時上網,不用再負擔電話費。快速的寬頻使我能夠順暢地聽香港的電台,用webcam與在遠方掛念的人相見,實在方便多了。 當然,最近年多的上網大事就是建立了這裡,以及放棄IE,轉投 Firefox 的懷抱。關於餘弦棧的緣起,以前已經另文說過,不再重複了。

現代.後現代.解構

在 More Than One 網站討論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有不同解讀。大家越談越深奧,公爵兄提議不如用例子比較和演示一下。其他學科的例子我不懂,只能列舉老本行:建築例子。我儘量不多加解說來影響大家,希望各位自己看看,比較一下幾種建築風格之間的異同,再來討論吧! (一)現代主義 1. Walter Gropius – Fagus Shoe Factory, Germany (1911)2.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German Pavillion, Barcelona, Spain (1929)3. Le Corbusier – Villa Savoy, Poissy, France (1930) (二)後現代主義 1. Michael Graves – Portland Building, Oregon, USA (1980)2. James Stirling – Stuttgart State Gallery, Germany (1983)3. Charles Moore –…

Multi-Single

聽罷楊千嬅的新碟【Single】,最大的感覺是楊千嬅幾年之間,從祈禱的少女突然變成了超齡待嫁的單身成熟女子。千嬅的聲音,這張碟仿彿比不足一年前的【電光幻影】突然成熟了五七年般。 這張唱片由林夕和黃偉文包辦了差不多全部歌詞,唱片的概念十分統一,仿彿回到華星時期很有概念的製作水準。當然,當年富有少女味的概念,今天就成了一些「太遲無人認領(【超齡】歌詞)」的女子心聲。在傳媒廣泛報導香港女多於男的年代,也許是一個想引起不少女性歌迷共鳴的企圖。 雖然主題很一致,但每首歌曲流露出來的情懷都有不同,充滿了多樣性。從【超齡】的超脫隨緣,【我等我在】和【風采依然】的難忘舊愛,到【扭到十】的盡情發泄,【詭異】和【烈女】的感情遊戲。每位填詞人都反映了一些不同的,但都是單身女人的感覺,用【Single】作碟名完全切題。 音樂方面,曲式和編曲延續了上次【電光幻影】的八十年代懷舊感覺,不太像2005年的流行曲。一些歌曲,例如【長恨哥哥】甚至再復得古一點,令我想起電影 Down with Love 的六七十年代味道。【風采依然】某些部份很像1989年林姍姍的【舊風褸】。【列女】的Trumpet是廣東歌不常見的搶耳前奏,如果用來作手機鈴聲,保證不會聽不到。 唯一不太喜歡的是【花與愛麗斯】。其實旋律清新舒服,于逸堯又一次為千嬅作曲,仿彿重溫了一點【再見二丁目】的影子。雖然曲有不少流行元素,但詞空有一個來自電影的浪漫名字,雖然林夕像在訴說一個情婦的故事,但卻與旋律毫不配合,浪費了一首原本可以很美的歌。 可能要配合懷舊和成熟的感覺,千嬅有點故意用了比較成熟的聲線,尤其是【我等我在】的前半部份竟然令我以為是不知那一位前輩歌手的作品。 第一首主打歌【長信不如短訊】,楊千嬅唱得有點江湖豪氣;而結尾的兩句:「誰料到今天當手機是寶,你隻字亦要洗去做不到」,令我記起去年本棧開張後,第一篇為餘弦棧而寫的極短篇小說「兩截」。 唱片曲目: 01. 超齡 02. 詭異 03. 長信不如短訊 04. 烈女 05. Single 06. 我等我在 07. 扭到十 08. 風采依然 09. 簡愛 10. 長恨哥哥 11. 長信不如短訊 (長痛不如短痛) 12. 花與愛麗斯  

兩個電影節

剛剛見到今年雪梨電影節的節目表,雖然這幾年已經不像以前看得這麼多了,但每年總也會挑三數齣電影來欣賞。 還記得前些日子香港仔公爵設立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我留言跟他說遲些雪梨電影節會用這個站來作選電影的指南。誰知拿了香港與雪梨的兩份節目看看,才發覺之間的交集極少,有些今年香港電影節的電影,例如「錫錫又如何」是去年自己在雪梨電影節看過了。 今年的兩個電影節的交集之中,有「德落姆」、「艾麗絲華坦光影定格」、「我老竇係攝影大師」幾齣記錄片以及日本片「世界盡頭/女朋友」。記錄片自己興趣不大,而「世界盡頭/女朋友」似乎評價普通而已。 唉,對著訂票表格,有點迷惘,今年好像沒有甚麼一看片名就特別吸引的電影。還是要做多點功課,才能下決定了。 其實近一個月也沒有看電影,近日上畫的戲碼沒有特別想看的,也許是某種的倦怠期吧。剛剛看到了Ape4 和公爵兄再次談「日落巴黎」,才驚覺到去年九月初上畫至今,原來已經近十個月了,竟然還有常常有回響,看網站記錄也仍然有不少朋友來看我寫「日落巴黎」,真的始料不及!他們的文章也提及我去年也看過、寫過的「迷失東京」呢!

五月下雨天

我穿著咖啡色的皮夾克。外面灑過了雨。我如常泊在你家樓下訪客車位的Mazda上沾滿了雨點。我按了門鈴。你穿著oversize 的T shirt來應門,卻立刻頭也不回地奔回廚房,只拋下一句:「我在廚房忙著。你坐。」 屋子裡亂七八糟。我慣坐的沙發已經不在了,客廳中只剩幾張摺椅。我挑了放在我常坐的角落處那一張。我喜歡這個位置,因為這裡可以看到在廚房的你。你的背。你的面。你的側影。 你的電視已經賣掉,你喜歡的影碟已經裝進了要入貨櫃的箱子,要運回它們來自的地方。百無聊賴。我靜靜的走近你的背,從後面給你一個熊抱。 我想不到,你竟然把我推開,說:「你夾克上全是雨點,不要弄濕我。」我索然地退回客廳,在你的油煎聲音中,嘗試說服自己你只是因為怕沾濕而推開我。真的。 剛才在廚房瞥見你不是在煎荷包蛋,卻把蛋打散了。我覺得有點奇怪,便高聲問:「為甚麼不煎荷包蛋呢?」「你知道我煎不好,明知會弄破,不如預先將蛋打散做炒蛋更好。」我從來也沒有聽過你有這個道理,也從來沒有發覺你煎不好。究竟吃過多少個你煎給我的荷包蛋,已多得我數不清了。 我聽見你已經把蛋炒好。你沒有拿出來和我一起吃。只把蛋放在廚房的桌面吃。我沒有問。我明白。我知道是因為客廳裡沒有桌子,而不是你不想和我同吃。 吃完後,你回房中把兩袋東西拿出來。我一看,原來是我們的照片。你叫我拿回家。我問:「你不帶走?」你說:「你保管更安全,如果運來運去更易遺失。」我很樂意,也甘於被你說服。 我拿著幾本相簿離開了。我回望你的窗前,但卻看不見你。外面仍在下雨,雨點重複落在仍有水珠的皮夾克上。夾克仍濕,因為,我在你家逗留時間不足以令水珠乾透,而且我也不曾把夾克脫下,就得和你說再見。 再見了。

Blog:Anything

為響應Sidekick所發起的「Blog點止網上日記咁簡單」運動,貼上了由大雄製作的小貼紙。很喜歡一個個字母打出的Blog:Anything,因為網誌可以包羅萬有,定義時不應自我設限。 剛剛為「餘弦棧」增加了兩個固定欄目,希望把站變得豐富一點:分別是 Flickr 的隨機照片和「餘詞未了」——一個貼歌詞的地帶。 自從二月買了數碼單鏡反光相機以後,拍了過千張照片,所以希望利用 Flickr 的隨機照片小工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自己拍的影像。因為沒有了菲林和沖印成本的顧忌,我變得有點濫拍,照片水準參差,請各位多多包涵。各位網友如果也喜歡拍照的話,可以申請 Flick r的免費照片儲存服務,就能夠在自己的網誌隨機展示放在Flickr照片了,也可以把我加入作Contact List,大家互相分享照片。 長期讀者都會知道我喜歡貼歌詞。我一直都希望可以有一個貼歌詞的欄目。不過從年初開始嘗試了好幾次,用了不同的 Script,也不能正確顯示中文歌詞。今天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 Script,就成為了「餘詞未了」欄啦。第一首貼上的是昨晚自己突然哼起的「無情者有情人」,雖然是好多年前的舊歌,但不知怎地,一直以來常常會無故哼起這一首簡簡單單的歌。

Australia Square

一直都想寫一些關於雪梨市中心建築物的文章,把一些我喜歡的建築物介紹一下。雪梨市在當今世界的建築界中,並不算是「重鎮」,但開埠二百多年以來,也有不少值得談論的作品。第一座要談的是位於 George Street 與 Pitt Street 中間的圓柱形建築——Australia Square,由在澳洲執業的大師級建築師 Harry Seidler 在1961年開始設計。 Australia Square 樓高50層(170米),完成於1967年,當年是全雪梨最高的建築物。如果要在香港找同期而高度相若的設計,就一定是高179米,完成於1972年的康樂大廈(現怡和中心)了。 建築師 Harry Seidler 是生於奧地利的猶太人,二戰時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逃出維也納到了美洲,跟隨現代主義大師 Walter Gropius、Marcel Breuer 和 Oscar Niemeyer 學習。 1949年,他應已移居澳洲的母親所邀,來雪梨為她設計居所。到達以後,他喜歡了澳洲的環境,就住了下來。由於他帶來了二戰後最新的歐美建築風格,加上她母親的居所贏得了雪梨最高建築榮譽 Sulman Award,找他設計的客戶越來越多,十年之間,他的事務所就已發展到可以設計多層大廈了。 Seidler 現年已超過80歲,但仍不言休,繼續執業。他設計的作品散佈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區愛丁堡廣場旁的香港會所。Seidler 的作品橫跨多個十年,雖然建築美學潮流一變再變,但他的設計一直都堅持著他所信奉的現代主義 (Modernism)。 Seidler 認為最能突顯現代建築學的美是那些可以當作一件獨立藝術品,從多角度欣賞的獨立大廈 。他的高樓作品通常有一個強烈的幾何圖形作平面,而相同的圖形在各種細部重覆出現以作呼應。大樓週圍通常都有廣場,讓人可以從比較遠的角度來欣賞大廈的設計。作為現代主義者,他的作品裝飾極少,有特別的圖案形狀也大多是將結構內的力學負重表現出來。顏色方面,在白、灰等中性色澤,常常掛上或安放了知名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掛毯、雕塑等等。 Australia Square 是他早期的典型作品。大廈是大廈大部份樓層都是辦公室,地下設有商店和美食中心,地底是停車場,而頂層則有可以望到雪梨360度景觀的旋轉餐廳。大廈旁的廣場比週圍的繁忙街道為高,沙塵和噪音都被大廈遮擋了。由於廣場與大廈的快餐中心相連,而 Seidler 設計的矮牆、花槽和雕塑等等令到偌大的空間變得親密,加上午間的街頭音樂表演,令不少在雪梨市中心的上班一族,都在午飯時間到澳洲廣場享受一下。 看似圓柱體的大廈其實是一個二十邊形。比較起其他形狀,它在街道上的投影最小,風阻最低。大廈週圍是二十條置於樓面外的混凝土柱,而每一層的樓面都支撐在十一米長的樑上。而樑則從大廈核心的電梯樓梯結構上放射出來連接外圍的柱子。這樣做,建築物的樓面完全無柱,而施工期間由於每層的二十邊形的每一角都完全相同,所有模板都可以重複使用,各種物料的大小都劃一了,因此他們能夠於五個工作天就完成一層。 大堂內的天花板,有由曲線交織而成的圖案,這不單純是裝飾, 而是將力學和結構的物理學定理以建築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天花板出奇地不是由 Seidler 所設計,而是由工程師 Pier Luigi Nervi 勾畫出來的。Nervi 與 Seidler 在這個項目之後合作無間。Seidler 認為 Nervi 能夠幫助將結構上的定理化成充滿藝術感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