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世界

在網上認識冬冬和少爺六七年,這一天終於真正會面了! 因為我們差不多每天都在 Plurk 聊天,一早就變成了熟朋友一樣,不過他們在美國,我在澳洲,回香港的時間又總是不同,之前兩次回港跟熟悉的博客會面時到沒有見到他們。這些年來,從他們的 blog 讀到他們開始拍拖,結婚到現在快要為人父母,真是替他們高興。 吃飯期間,我忽然問起小時候冬冬在香港住在甚麼地方,說著說著竟然發現我們在80年代竟然居住在同一座大廈之內。聽到之後,我覺得非常震撼! 當時住得這麼近,卻又從未認識或碰面(大概是因為我們的樓層居住出入的電梯不同),各自移民後,竟然在遼闊的網絡世界上認識,再到今天碰面,實在不可思議。 飯後我們進入迪士尼樂園遊玩,在小小世界裡聽著「世界真細小」的各種語文版本,只能說一句 How true!!! P.S. 感謝冬冬和少爺在洛杉磯陪我遊玩(尤其是冬冬,要撐著懷孕的不適出來),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帶著女兒來澳洲遊玩,探探我吧!

白皮黃心

總是聽見人說在白人地區長大的華裔孩子是「黃皮白心」,說穿了就是認為他們表裡不一。 今天我參觀了 Frank Gehry 的 Disney Concert Hall,說真的有些失望,外觀和內部在用色、材料和形狀都完全不同,就是很有表裡不一的感覺。從來我看到的圖片大都是外貌,不太知道裡面的設計是怎麼樣的。 我在今天中午到達,將車子泊在地庫停車場後,乘扶手電梯來到大堂,四週竟然是暖暖的木色系,跟外牆的冰冷的銀白色金屬完全不協調。形狀方面,外觀是一種凌亂美,貌似隨機堆砌起來的曲線積木。內部卻竟然是比較傳統的流線型設計,加上一根根樹狀主柱,完全看不到外面的凌亂線條。 聽館方提供的 Audio Tour,裡面談及 Frank Gehry 如何如何反映週圍的城市環境,邊聽邊看,都只覺得十分牽強。為甚麼不能像現代主義先輩一樣,坦白承認他們的設計無視所處的城市,放諸四海皆準呢?他們又說,內部的木色來自樂器,有如提琴的木制部份,但作為多用途表演場館,為甚麼單單要選弦樂器的木制部份呢? 還有,錄音中強調這個設計雖然落成在後,但卻比 Gehry 的另一作品,外觀類似的 Bilbao Guggenheim 博物館先設計。其實先後次序毫不重要,我還未到過 Bilbao ,只是希望它的內部能夠跟外貌融合為一。 批評了這麼多,這個演奏廳建築難道沒有甚麼地方可以稱讚的嗎?有,就是在平臺外令我很有驚喜的蓮花狀藍色噴水池,整個表面都崁上中國青花瓷器碎片,聽說因為 Gehry 在迪士尼遺孀的家裡看到很多青花瓷器,因而設計出來獻給她的。

紅燈乞丐

從燈紅酒綠的荷里活到藍天碧海的 Santa Monica 海灘中間,是大半小時的車程。 在好多個紅燈前,都見到有人舉著紙牌行乞,而且看上去都是有謀生能力的年輕男子。 在澳洲,我在紅燈見慣的都至少會前替人抹抹窗,而甚麼都不做舉牌行乞的只會在鬧市的行人道上。不過想深一層,洛杉磯人大都駕車代步,購物就出入大商場,所以市內的步行街除了荷里活大道,就算是所謂 downtown ,行人一般都稀少,如果在行人道上行乞,可能不夠維生! 美國西岸城市對汽車的依賴,可見一斑。 來到海灘,竟然見不到藍天碧海,岸邊都給濃霧籠罩著。聽說這裡很多時早上都會有霧,日間會漸漸消散。不過,濃霧也阻止不了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嬉水。既然大霧,就先逛逛海灘後面的長廊市集吧。市集中我竟然見到不少畫著大麻葉的「診所」,而在某一間附近,就有男子癱軟在地,究竟他是求醫前,還是求醫後,就不得而知了。

白色單調

從來都不是 Richard Meier 的粉絲,總是覺得他的作品太過單調,無論建築物週圍的景觀如何,他都只是不斷重複著正方形和一望無際的白色。但行程規劃之中,卻將他的 Getty Center 放到第一天。到達洛杉磯之後,在荷里活匆匆看過星光大道之後,就開車到了半小時車程外的 Getty Center 。一來到,就見到長長的人龍,不是說免費入場的嗎,難道現在要買票?看清楚,原來都是在排隊乘搭唯一上山途徑的電車!看來,電車的設計和班次,趕不上參觀人數的增長啊。 折騰了半小時,終於來到藝術館前。親眼看到他的作品,又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單調。細看之下,原來白色之中,包括了純白,米白以及天然石料中帶著花紋的白;而正方形之中,卻又因為他利用了兩個不同方向的方格作為框架,在框架重疊的地方併出了非直角的線條,而在週圍群山的方向,又出格地加入了波浪形的曲線。 原來,貌似單調的設計,隱藏著如此豐富的設計概念。不是親身來到,似乎沒有辦法感受到。也許此行,真是應該放下自己預設的偏見,用眼睛用心去感受,才對建築物下判斷吧!

My Own Grand Tour

還有一小時,便要出發到美加旅行。 這個旅程規劃甚久,亦前所未有地詳細,我在 iPad 上用 Tripit 將所有要到的地方記下來,真是非常方便。 十多年前,畢業沒多久,曾經計劃兩次幾星期的旅程。一次歐洲,一次美洲,分別是古典和現代西方建築的源頭。遊歷世界,參觀各地建築是很多建築系畢業生都會希望實行的夢想,有些同學拿著 Working Holidays 簽証到處遊歷打工,一兩年才回來,更有的在彼邦找到愛情和工作,落地生根,不再回來了。 但對於當年完成最後一份功課後星期一便上班的我,當然只能在年假中出發。可惜,我當年的兩次行程只實行了一半,到規劃美洲行程時,卻遇上911,一擱下,原來已差不多十年。 之前談過,今年以來不知為何,對於建築的熱情驟減。但在過去幾星期規劃今次的美加行,卻好像從新燃起自己對建築的火似的。畢竟,今次預計去參觀的,大都是二十世紀以來的重要作品,希望能夠對自己的未來有點啟示吧。 旅程中會乘搭多次飛機,我在 iPad 放置了多部電影。包括:秋天的童話,500 Days of Summer﹐The Lake House﹐ My Best Friend’s Wedding﹐New York I Love You﹐ Sleepless in Seattle 以及 Dave。大都是以行程中各主要城市為背景…… 好了,行程中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