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ine Wave Podcast – 08年11月

節目內容: 1. 小說獨白:飛機場的10:30—阿浩@然筆園(0分0秒) 2. 歌曲:光與影—曲╱編:Johnson Yung.詞:Johnny Lu.唱:Shirley Choi(6分23秒) 3. 從 747 到 A380(10分26秒)參考資料:A380 vs 747 4. 歌曲:Study Airports—Marco Mahler (13分25秒) Cosine Wave 08年11月 2008-11-30 19分08秒.17.7Mb.128kbps.粵語播放 按此或用以下 Flash Player 收聽

悼 Jørn Utzon

雪梨歌劇院建築師 Jørn Utzon (1918-2008) 一份執著,造成了一個至死還沒有親眼見過自己一生傑作的遺憾。

第七封信

離開,就是一生一世。 你的一生,我的一世,各不相干,就是這樣。 可是,思海的一角,總是惦記著對方,到老,到死。 電影裡沒有出現的歌詞,每一句都是十二個字,像祈禱,亦像控訴。 第七封信—情書╱范逸臣 曲╱駱集益.詞╱鄔裕康 一直到雙手像枯樹一樣斑駁 這些字才想起了當時的溫柔 一直到郵差走遍千萬個門口 這些信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情書穿越緩慢的時空 代替我來不及說的含情默默 我相信離開終究會有始有終 有一天我將能為你描寫彩虹 一直到海角吞沒船尾的臉孔 這港灣才揚起那鹹鹹的海風 一直到時間終於一去不回頭 這些信才回到我愛人的手中 一封封情書穿越緩慢的時空 代替我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擁 我知道回去不一定一路順風 只希望有天好好梳你的白頭 只希望有天好好梳你的白頭

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海角七號》最令我印象難忘就是這一句: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戲裡面,六十年前的情侶說不出這樣的話,但今天吊兒郎當的阿嘉卻說了。或許,沒有事業,沒有甚麼家人要牽掛,opportunity cost 好低好低。其他人說這樣的一句話,讓對方作決定,就是隨時願意為愛情放棄其他的所有。 人生裡面,經歷了好些生離,我從來也沒有說出過這樣的話,對方也沒有。或許就是我們的 opportunity cost 都過高,不願意為愛情犧牲身邊的其他。當年還 naive 地相信著,如果是真愛的話,分開生活也可以長久。 當然,在人生的一半路程時回望,就知道當年的蠢。 就這樣。

打結

因為寫了上一篇文章,這幾天常在想《赤裸的秘密》的獨白裡面,單手打結與雙手打結的問題。 你每一次都好唔小心咁將佢打成死結 而我就一隻手剃鬚 一隻手想幫你解開佢 而你話 個結係我用兩隻手打架 你用一隻又點可以解開呢 我是一個對於打結完全沒有 sense 的人,當年學打領帶,就教得連好脾氣的爸爸也覺得煩。 不過,我還沒有差到會不小心將活結打成死結。 活結,要解的時候,要在兩條之中抽一條,如果抽對了,就能夠解開;若果錯了,卻會變成死結。 有人說,拉比較長的那一條就是啦。不過,這要看解結人和打結人之間,有沒有這種相同的「密碼」了。如果沒有,又或者打的時候不在意,拉較長的一條,就可能將它變成死結,甚至越扯越緊了。 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打的結,還是自己解最為妥當。 中文裡面,打結總是聯繫到負面的意義,但英文 tie the knot ,卻又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了。 延伸閱讀: 星屑醫生—感覺串連:赤裸的秘密

能驟眼已感到沒半點距離

《赤裸的秘密》是1994年在林憶蓮 Sandy 94 專輯內不太敢聽的一首歌。不敢聽的歌,有時是因為歌詞,有時也是因為神奇的記憶把一首歌跟同時發生的事聯繫起來。 後來,朦朧地知道有一個有張國榮旁白的劇場版。 因為這種不敢聽的情意結,從來也沒有特意找來聽,加上這個劇場版收錄在一張歌曲我差不多有齊的 CD 內,沒有購買。而在澳洲,我也沒有聽到甚麼電台節目或電視台有播過。十多年來,好像一直都跟這個版本緣慳一面。 這幾年讀過好幾位博客都寫過這首歌:Sidekick,五師兄,Orangutan ,星屑醫生,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十分喜歡這首劇場版。 前幾天 Sidekick 在 Plurk 再次提起這首歌,突然有個衝動要找來聽。 我聽完獨白的文字,心頭突然一震,彷彿明白了十多年來不敢聽這首歌的原因。難道當年就是從原版裡感應到這幾段從來沒有聽過的獨白,所以不敢聽這首歌?還是我根本就聽過,但我的腦袋卻就像創傷效應般,故意刪除了這段記憶? 今日事過境遷,我終於可以正面面對,真正地聽這首歌。 理性地說,這些獨白詞寫得很好,我猜想是填詞人潘源良寫的吧?可惜,文字太多,歌曲中可以插入的時間太少。無論是張國榮或林憶蓮的部份都好像講得太急。其實,應該製作一個配樂更長的版本,讓他們可以將獨白的感情發揮得更好。 Youtube 裡面,這首 MV 連結到張敬軒在演唱會中翻唱了這首歌。唔,也許下次去唱K應該點來唱。 從不敢聽到點來唱,也不得不相信,時日真的能沖淡一切。

The Grocer’s Son —有了妳頓覺輕鬆寫意

電影以法國普羅旺斯為背景,男主角是離家多年,在城市浮沉打工,卻沒一份做得長久的 Antoine 。他的父親在鄉間經營雜貨店,同時每天駕著改裝成流動雜貨店的貨車,穿梭附近山區各村落,向村民售賣必需品。 Antoine 當年跟父親感情欠佳,也對鄉間平淡的生活諸多不滿,更不用說子承父業。他一心想往城裡闖,可是,來到城市十年,甚麼事業也闖不出來。 一天,他父親在工作時暈倒,他母親求他回鄉暫時幫忙開流動雜貨車,讓村民不致缺少了必需品。 他有一個暗戀已久的鄰居 Claire ,一直都未曾表白。她正在準備考試,希望到西班牙留學,但卻欠缺一筆旅費。Antoine 於是應承了母親,預支了一筆錢給 Claire,並邀請她一同到鄉間小住,說平靜的環境有助溫習。 來到鄉間,Antoine 根本不懂經營,一眾村民不喜歡他的態度。他覺得他願意到此經營是幫助了他們,竟然還要看他們臉色,彷彿度日如年。 Claire 見他如此沮喪,便自告奮勇隨他工作,要教他待客之道。 有了她在身旁,雖然寂寞的山路依舊,難纏的客人依舊,老掉牙的貨車依舊,本來 Antoine 繃緊的臉卻露出了笑容,真是打從心底裡笑出來。這一天,跟之前的車程,就有如天壤之別。Claire 散發著陽光的氣息,加上 Antonie 的轉變,令到一眾客人都變得和藹可親。 後來,Claire 提議將白色的貨車髹上顏色。二人便合力將無色的貨車塗上繽紛。 貨車,就比喻著人生,不是嗎? 故事說到這裡便夠了,作為長片,當然之後還有很多其他的 twists ,但其實到這裡已經完全顯出主題。有著相愛的人一同為人生努力,如何迷惘,多少阻礙,甚麼沉悶,都無關重要了。 兩位主角表現頗佳,飾演 Claire 的 Clotilde Hesme 赫然就是兩三年前悶得我發慌離座的黑白片 Regular Lovers 的女主角。是導演編劇的功力,是她的進步,還是我觀影的心態,令她脫胎換骨呢? 誠然,法國鄉間的風光讓人看得迷醉,但簡單的劇情,純撲的感情,其實,對我來說,吸引力更大。 我的主觀評分:9個棧

陽光.海灘.雕塑展

啊,原來一直還沒有貼出今年雕塑展拍的照片給大家看。 2008年的 Sculpture by the Sea 提早了差不多一個月舉行,從10月16日到11月2日展出近三週。主辦機構解釋說是因為由今年起夏令時間提早了三個星期,所以,一直都在十一月舉行的雕塑展於是就提早在十月中開始。 而聽說因為丹麥儲妃是澳洲人的關係,明年六月丹麥會有一個以同一形式的,在那裡的海邊舉行的雕塑展,。不知道丹麥的夏天,有沒有這麼藍,萬里無雲的天空來襯托藝術品呢? 一連兩個週末都下雨,一直都沒有去參觀,到了展期最後一週,星期一出現了藍天,我在 Jaiku 向網友慨嘆天氣這麼好,我卻在上班。他們卻提議我放半天假去海灘。我本來完全沒有想過,但聽了提議後便坐言起行,開著車來到 Bondi 海灘,邊走邊享受著陽光,海灘,以及很有創意的雕塑。 今年的雕塑雖然沒有去年那邊有話題性,(還記得去年我製作了一個 Video Podcast ,介紹了好幾件有趣的雕塑嗎?)但整體水平依然很高,我最喜歡的就是以 Scrabble 砌成 IMAGINE 字樣,卻獨欠了第二個 I 字,沒有了自我,想像就不能飛翔了啊!另外印象深刻的還有從金寶湯裡面探頭出來的 Andy Warhol ,末端翹起走回頭路的火車軌以及在岩石上等待通電的插頭等等。 因為即興前往,所以沒有先下載主辦機構免費提供的 Audio Tour。不過,看藝術品,其實不是應該靠自己心神領會嗎?所以我也不說太多了,就請大家到我的 Picasa 相簿,看看我拍的部份照片吧!

足三兩專門店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上星期在東京有兩家很特別的麥當勞開幕。這兩家位於表參道和涉谷的新店與別不同之處,就是它們不叫麥當勞,而只有寫上 Quarter Pounder (足三兩)的招牌,沒有M字商標,沒有其他種類的漢堡包出售,而裡面的裝修,甚至一反麥記的常態,採用了黑色作主調,配上少量鮮紅色。活脫脫是在製造另一個品牌。 從他們網頁的菜單顯示,它們只有單層「足三兩」和雙層「足三兩」兩種包類供應,而且都是以套餐形式出售。 記得年中到東京時,也吃了兩次麥當勞,一次貪新鮮買了那個甚麼 Teriyaki 包,吃得我搖頭嘆息,第二次吃巨無霸,但份量卻比澳洲的小很多。看他們的菜單,似乎混入了不少日本化了的食品,反而差不多大部份地區都有的 Quarter Pounder 卻不見蹤影。 前幾天讀到新聞說,全球的麥當勞在金融海嘯之下,營業額上升了8%。大概就是不少人就算不是失業或投資損失慘重,也不敢再胡亂花費。平時上館子的,或者會改到快餐店解決。 在這個時候,以另一個品牌推出「足三兩」,兼以 500-600 日元的價錢推出套餐,會不會是為了吸引那些不想從上館子一下 downgrade 到吃普通麥當勞的食客呢? 不過這種分拆產品的手法,長遠來說,對比起開設一家普通麥當勞,是否特別有利可圖呢?他們要另外花錢宣傳,裝修費也貴了,而菜單所限,平日喜歡吃麥當勞的顧客也許會因為沒有他們喜歡的口味而不光顧;而唯一能夠吸引的,似乎就只有平時不喜歡麥當勞品牌的人士,但問題是當他們發現售賣的根本就是來自麥當勞的漢堡包口味的話,下次會不會再光顧,實在很成疑問。 延伸閱讀: Quarter Pounder 官方網站 No Golder Arches, No Clowns – Investerspot Quarter Pounder Opens In Shibuya & Omotesando – Neil Duckett – 有內部裝修圖片 McDonald’s Continues to Deliver – Global Comparable Sales Up 8.2% in October – Wall…

Cosine Wave Podcast – 08年10月

節目內容: 1. Podcast 介紹:國際漫遊協會—國際自由行、漫遊風好輕鬆(0分0秒) 2. 書籤插圖:我的旅遊書— Lonely Planet、AA City Pack、Eyewitness Travel Guides(3分23秒) 3. 歌曲:Crossing the Desert, Crossing the Sea—Aaron English (14分17秒) 4. 小說獨白:沙丘(19分03秒) Cosine Wave 08年10月 2008-11-09 31分48秒.29.2Mb.128kbps.粵語播放 按此或用以下 Flash Player 收聽

甜美生活

在網上時常閱讀到別人的甜美生活,總是覺得又羨慕又妒忌。回想自己寫 blog 的四年多歲月,當中當然也有開心的日子,但是將自己的快樂感染讀者的文章,我卻似乎一篇也沒有寫過。 我這陣子在想,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性格偏向悲觀,或是多愁善感,以致我的 blog 發放負能量的次數,遠比正能量的多?還是,過去幾年當中有過的快樂時光,都只是過眼煙雲,並不是我自己心中所要追求的東西呢? 週末隨著 Sydney Open 去參觀了一所建築師的家居,雖然面積以澳洲標準來說,小得不得了,但是看到裡面用心的佈置,以及屋主二人老夫老妻式的默契,我才發覺到,雖然他每天就在車房改裝而成的辦公室內工作,但身在親自設計,一桌一椅都是兩個人親自挑選的屋子裡,肯定遠比在無敵海景的辦公室快樂得多。 這幾年在一個團體做一些義務工作,在義工團中,看到兩個同工從通電,拍拖到結婚,每有假期就到世界各地看建築。每一次聽他們對話,就可以肯定知道,二人之間的頻率,實在是配對得天衣無縫。 常言道,各有前因莫羨人,不過,我總是無從壓抑地想,為甚麼我從來遇不到一個類似的對象呢?想想過去的感情生活,我從來沒有跟一個真正喜歡建築的人交往過(有些行內人只當建築是一份工,並不是真正喜歡的)。建築與生活是如此地分不開,每一天都可能見到一所令我感動的建築物,而當我心底是何等感動的同時,身邊人卻不明白,或者她會點頭同意,但心裡卻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到我感動的原因何在。 這幾年事業上有點停滯不前的困擾,可是一直也沒有一個能夠明白自己處境的身邊人,總有點孤軍作戰的感覺。這,會不會就是我一直走不出陰霾的原因呢? 如果有天,你在這裡讀到我的甜美生活的話,大概就是代表我已經找到一個 intellectually 能夠溝通的終生伴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