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鏡頭下的北海道

九月初我還在日本旅行時,Canon 發佈了新的無反全片幅相機。作為 Canon 四分一世紀的資深用家,當然十分留意。可惜,新的相機要加上接環才能使用舊有的鏡頭。很明顯,將來推出的新鏡頭會集中在 RF 系統,超過30年歷史的 EF 系統將會慢慢萎縮了。雖然我對這個新系統有點失望,但我還是有留意他們的宣傳。例如以上這段澳洲 Canon 找來明星獸醫兼電視主持 Chris Brown 拍的這短片。 我當時仍然身在北海道,見到片中美瑛附近的景點,十勝岳、併布之路、青之池等等,不是幾天前剛剛到過,就是在美瑛住的旅館附近。見到 Chris 拍的風景、星空和月亮等作品,不禁有點羨慕。 Image Source: Canon Australia 曾幾何時,我也試過用我的 5D Mark III 拍攝夜空,不過,這幾年帶著孩子旅行,大型相機都呆在家中,隨身的只有比較輕便的 Panasonic M43 無反相機。短片中 Chris 用的那種超長大炮鏡頭,不要說我並無擁有,就算有,我也沒可能帶著出門遠行。因為行李的限額,每一次都要預留給孩子的東西。上一篇文談過,我住的旅館就是在十勝岳附近的森林之中,完全無光害,要拍星空其實只要推門走出屋外即可。但住了三晚,我完全沒有想過要出去拍攝星空,原因當然有幾個:手中的相機並非拍攝星空的最佳器材;孩子早睡,如果在房間中出出入入很容易弄醒他們,尤其是那幾天其實天陰有雲,實在不想吵醒了他們但最後又拍不到好照片。 我的旅館離開十勝岳瞭望台以及青之池只有幾公里,但這些比較靜態賞景的地方,很難引起小朋友的興趣。所以我們都沒有安排去參觀,反而去了一些對小朋友比較有吸引力的景點,例如芝士工房、七彩花田等等。畢竟,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焦點。未來十多年我們也要帶著兩個小小旅伴,每次旅程的安排,都會跟單身、甚至二人遊時完全不同了。

相機宣傳片の神秘事件

讀公園仔寫的《少年說,繞遠路吧。》談到此劇是 Canon 出資拍攝的宣傳品,內容是五十歲的中年主角事業不得志,回到中學時期住過三年的小豆島。主角帶著新買的 Canon EOS 8000D (即 EOS 760D) 相機前往,到達後卻遇到一位神秘的小孩,不斷引導他繞遠路,令他看見更美的風景,也讓他碰上當年認識的故人。一次又一次的重逢,令主角記起自己當年也曾有過雄心壯志,最後重整心理回到工作崗位再出發。 看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主角碰見的,是小時候的自己。但最後一分鐘小孩說出自己的名字,竟然是 EOS 的諧音,原來小孩是「相機精靈」,化身人形出來幫助主人。擁有不止一部 EOS 相機的我看完,心底不禁泛起點點寒意。 此劇令我想起去年看的一部澳洲電影 Love Is Now,資助拍攝的卻是 Nikon,故事說一位年輕攝影師 Dean 對在影展中遇到的女攝影師一見鍾情,熱戀了一陣子後她就失去影縱。Dean 到處追尋,找到她時她提議一起騎單車同遊她曾經去過的 Harvest Trail。這是澳洲 NSW 省的鄉村農業地區,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很多工作假期的年輕人來打工摘水果。電影捕捉了很多鄉村的風光美景,但故事推進下去卻越來越多神秘情節。我看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女主角因為車禍身亡而失蹤,後來男主角出遊的不是鬼魂,就是男主角的幻覺。 我不知道為甚麼兩大相機品牌,會不約而同地選用驚異題材的劇本來宣傳,難道不怕會嚇走一些怕黑的顧客嗎? 至於宣傳效果方面,兩者裡面雖然不斷出現相機,但情節不會太突兀,畢竟去旅行帶相機、遇到故人拿出相機合照、以及攝影師帶著高階相機都是很自然的事。不過,Love Is Now 裡面,卻出現了太多不必要的黃色東西,雖說黃色是 Nikon 的代表色,但主角用的雨傘、單車支架都用黃色,就真是太刻意了。

陽光燦爛希臘行(一)

去年中開始籌備婚禮,考慮蜜月地點的時候,太太提到很喜歡希臘那種藍天和小白屋,我立即拿出 iPad ,跟她說當年舊同學在 Santorini 舉行婚禮,拍攝婚紗照,令我羨慕到不得了。還寫了一篇文章,說:就算不去希臘結婚,也應去那兒渡蜜月,同時一定要在當地實景拍婚紗照! 不過當時已經決定十一月在澳洲結婚,而若果之後要去希臘渡蜜月卻又正值冬天,婚禮和蜜月都不會是到希臘了,於是靈機一轉,拍板決定在盛夏八月飛到 Santorini 拍攝一輯 Pre-Wedding 照片。 我們從雪梨經香港飛羅馬,逗留一天,再搭廉航 Easyjet 直飛 Santorini。一共乘了二十多小時飛機,終於在一個萬里無雲的下午,到達了一個藍白色的世界。 Santorini 是一個火山島,三千多年前這裡有過一次災難性大噴發,島上的火山灰有60米深。相傳這次爆發的火山灰導致全球氣溫下降,甚至在千里之外,中國的夏朝亦有七月飛霜的記載。今天的 Santorini 依山而建,房屋之間都是山路,不少地方只能步行到達。 我們在機場租了車,開到了旅館門口,但因為我們的房間在過百級樓梯下面的後座,我們要把車子開到後院的空地停泊。但前後門之間的路,大概就是我駕駛二十多年以來遇過最富挑戰性的路,山路又彎又窄又陡峭。下坡時難的是閃避路旁泊著的車子,但原來上坡更難,好幾次我們的車因為馬力不夠而溜後,最後要退後十幾米加油衝上去,真是驚險萬分。 既然終於來到夢寐以求的地方,當然要爭取時間遊覽。我們吃過午飯,稍事休息後,便駕車到了 Imerovigli 和 Pyrgos Village ,我們穿過宛延上下山,不知通往何處的樓梯,邊呼吸著地中海的空氣,邊拍攝著民居、商店和教堂。 來到 Pyrgos ,我們遠遠看見了 Agia Theodossia 教堂,但走近時卻找來找去也找不到近距離拍攝鐘樓的地點,最後只好拿出長鏡頭扮近攝就算了。 不像其他地方成行成市的遊客購物點,Pyrgos 的商店散落在不同的街角。店內沒有太多顧客,店員也懶洋洋的,就算我們圍著陳列品拍攝良久,也沒有來推銷。 說起懶洋洋,沒有甚麼會比得上炎夏午後的貓了。沿途我們沒碰到很多人,但卻看見不下數十隻貓,大都在路旁好夢正酣,也許他們的主人也都在午睡,只有傻呼呼的遊客才會在三十幾度的氣溫還這山村跑上跑下。 走了近兩小時,天色開始暗了,我們就在路旁的餐館叫了些地道食品。這些 Dakos 有點像意大利的 Bruschetta,但上面了鋪上了不同的魚肉,又是另一種風味呢。

Young 的櫻桃與排華

早前趁長週末的假期到了 Sydney 以西三、四小時車程的幾個鄉郊市鎮一遊,包括前年到過寫過的 Cowra ,以及本文的主角:Young (楊格市)。 一直以來對此處的認知都僅限於這裡盛產櫻桃,每年十二月收成時都會舉辦櫻桃節,而不少來澳洲 Working Holiday 的背囊客都會趁機來這裡打工。有些農場甚至會找人在網上貼出中文招聘廣告,歡迎華人來打工。 不過,如果將時間回撥一百五十年,當年的華工就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了。當時稱為 Lambing Flat 的 Young 附近發現了金礦,吸引了很多華人來掘金。白人淘金者多數各自為政,華工則一大群人聯合工作,所以就能夠將大片土地的金很快淘走,引起白人不滿,所以不久就發生了排華暴動。1861年六月,三千名白人打起 Roll Up! No Chinese 的旗幟,大鑼大鼓驅逐華工,大肆侮辱他們,將千多名華工趕到二十公里外的牧羊場。後來政府插手,派遣近三百名官兵來平亂,劃出白人與華人各自的淘金區,這一帶才恢復平靜。不過這騷亂卻引起了社會上種族歧視排華情緒,導致了實施到 1970 年代的白澳政策。 當時那一幅旗幟,今天就藏在 Young 的 Lambing Flat 博物館裡面。我站在那寫上 No Chinese 的旗幟旁拍照,實在慶幸我不是生於那個年代。 今時今日,Young 政府在當年叫 Chinaman’s Dam 的堤壩旁建立了一個富有中國風味的公園 Chinese Tribute Garden(華敬花園),以紀念當年華工的事跡。我們用 GPS 找尋此處,卻誤闖進花園毗鄰的牧場,我們向牧場主問路,他二話不說,就開車引領我們駛過牧場,還特地打開後門的鎖讓我們通過,到達公園。 我在澳洲生活了二十多年,也許一直都盡力入鄉隨俗,不做一些令本地人側目的事情,所以被白人歧視的遭遇少之又少。遊客,甚至新移民要令自己受歡迎,絕對要知所進退,不要以為帶錢來消費或是來投資就自高自大,趾高氣揚,要別人包容。要知道別人的尊重不是必然,而是要自己努力贏取的。

全球熱點

上圖來自 Sightsmap 網站,他們將 Google Panoramio 網站網民每個地方上載的圖片數量做統計,黃色的地方有最多照片,其次就是紅色,然後紫色,而灰色的就是絕少有人拍攝的地方。 看看圖片,發覺西歐、日本都有很大面積的黃色,美國、北歐、東歐、中國東南甚至紐西蘭都有很大面積的紫、紅色。反觀澳洲內陸人煙稀少的地帶卻是一片灰色。如果你將圖片放大,網站更會告訴你某個城市十大最多人拍攝的地方。 從世界各地熱點分佈來看,似乎 Panoramio 用家比較多西方遊客,例如香港的最熱點就是尖沙咀海旁的維多利亞港和港島風景以及西方遊客必到的赤柱等。 看看雪梨,首席景點歌劇院只排第八。原來因為拍攝歌劇院的最佳位置,並不在歌劇院範圍內,而是在海港的其他地方,例如 The Rocks, Mrs Macquarie Chair 和對岸的 Luna Park 等。 所以這個統計,看出的其實是拍攝地點,而非拍攝對象!

Hello again, rubber duck!

黃色膠鴨今年趁 Sydney Festival 又回來了,不過今次卻跟去年不一樣,落腳點選了在西區 Parramatta 兩旁是公園的河裡。相比起去年在市中心 Darling Harbour 的喧嘩,甚至香港維港邊的擁擠與瘋狂,這次牠看起來優哉游哉得多了! 也許,在經歷了在香港的泄氣、桃園的地震、基隆的爆破之後,牠需要的,是一刻的恬靜。

Hunter 濕地中心

早前到了 Sydney 以北兩小時車程,在 Newcastle 附近的 Hunter 濕地中心(Hunter Wetlands Centre)一遊。那是連場大雨後難得的初夏晴天,每年南來的候鳥都到齊了,加上全年都在的本地品種,實在是觀鳥的好日子。 這個濕地中心其實不太出名,多次來過 Newcastle 也沒聽聞過,只是不久前偶而在網上看到 Newcastle 在 2011 年曾被 Lone Planet 選為全球十大旅遊點,有點出奇,於是查看他們列出的行程中,我有那些地方沒有去過,方才第一次知道有這個地方。 到達後看資料,原來這裡已經有近三十年歷史了!這一帶本來是天然濕地,但後來被用作堆填區和欖球場,濕地面積所餘無幾。到八十年代,本地學者 Max Maddock 教授向政府租了這裡來養馬,他注意到有四種鷺鳥在此繁殖,於是想到將此處發展成為自然生態的教育、研究中心。 這裡佔地 45 公頃,比香港濕地公園小一點,但亦有 150 種雀鳥。當然有 Maddock 教授當年見到的鷺鳥,包括大白鷺(Great Egret)、牛背鷺(Cattle Egret)、白臉鷺(White-faced Heron)等等。中心內興建了一些隱蔽的小屋、高塔作觀鳥點,避免鳥類受驚。我在沼澤旁的高塔上看到了一大群頭部黑色的鷺科鳥類,由於距離較遠,我心想,難道會在這裡見到近年香港傳媒常常提到的黑臉琵鷺?我即時查看 Wikipedia ,原來不是,因為黑臉琵鷺全球只有二千多隻,亦不會飛來南半球過冬。我拍過照後放大一看,才發覺牠們竟然就是在 Sydney 市區,常常在垃圾桶找食物,人稱垃圾鳥的澳洲白䴉(Australian White Ibis)!同一品種,這些生活在這天然濕地吃水中小生物的,實在比在人造環境中吃人類食物殘渣的幸福得多! 中心內,還保育了群居的鵲鵝(Magpie Geese)和珍稀的澳洲斑鴨(Freckled Duck),都是不常見到的品種。 除了觀鳥之外,中心內還可以玩獨木舟和 Segway ,可算是週末的好去處!不過,千萬要記得帶強效蚊怕水,他們售票處提供的那種,完全沒有效,害我變了蚊子的美味早餐!

日落 Cable Beach

Cable Beach 是 Broome 最長的沙灘,全長連綿 22 公里,面向印度洋,因為 1889 年時在這裡鋪設了連接西澳與印尼爪哇的電報線路而得名。由於它向正西方,一向都是觀賞日落的勝地。 騎駱駝賞日落近年來在 Cable Beach 成為受歡迎的旅遊項目,更出現了三間公司競爭的局面。所以,拿著相機來到這裡,除了可以捕捉夕陽無限好之外,更可以拍到長長的駱駝隊緩緩而行的景緻! 原來澳洲有超過一百萬頭野生駱駝,是全球最大的駱駝族群!牠們不是澳洲的原生動物,而是在十九世紀從西亞和印度進口以作運貨之用的駱駝的後代。牠們的功用被汽車取代後便沒有人再飼養,牠們散出到澳洲的沙漠變回野生繁殖。由於牠們數量已經過多,近年政府准許將牠們獵殺,出口回到西亞最肉食之用。

日出小船屋

在柏斯 Swan River 的岸邊,有一座建於 1930 年代的小船屋 Crawley Edge Boatshed 。本來這是 Swan River 兩岸眾多的小船屋之一,但其他的大多已經拆卸,或是日久失修。這一座的幾手屋主都對它愛護有加,不斷修葺,保留了原貌,所以近年成為風景攝影發燒友的勝地。尤其是日出時份,四週沒有其它建築物,只有長長的木橋連到建在水上的小屋,東方的朝陽成為變化萬千的背景…… 來到柏斯,當然不能錯過。暮春時份,未到六時太陽已經升起,所以四時多便要從酒店出發。幸好這是到達柏斯的第二天,我的生理時鐘還運行著快三小時的 Sydney 時間,要起來都不是太難。不過,因為 GPS 和 Google Map 都找不到此屋的正確位置。找了好一會,從天全黑變成魚肚白,幸好終於在天全光之前找到了它,否則就拍不到日出小船屋的美景了! 延伸收聽:不是聽這個柏斯 ABC 電台的節目片段也不知道,原來連本地人也對這船屋的來歷也不太清楚。

九月十五的月光

在西澳西北的 Broome 是一個熱帶渡假小鎮,每年的旱季有六個月的月圓之夜都會出現 Staircase to the Moon 的現象。月在升起時,在剛剛潮退仍然濕潤的淺灘就會有一條天梯似的倒影,每次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這次來到這裡,就給我拍到了本年最後一次 Staircase to the Moon ,農曆九月十五的月光。

冬日.藍天.海岸線

新相機到手,當然要出動獵影,剛剛過去的週末天色放晴,最適合拍風景。於是我就帶同 GF6 到了 Sydney 東區 Woollahra 和 Waverley 的 Coastal Walk 看看海岸線的風光。 每年的 Sculpture by the Sea 我都會在 Bondi 海灘以南,滿佈雕塑的一段 Coastal Walk 來回參觀,但這個知名海灘以北的一段,我卻從來不曾踏足過。 這一天我從 Vaucluse 的 Macquarie Lighthouse 出發,白色的燈塔映襯著冬日的藍天,特別耀眼。這座燈塔建於 1883 年,但沿用的卻是自 1818 年起就屹立於同一地點的設計。它是澳洲第一所燈塔,亦是至今進入雪梨港最重要的指引。 可惜它只每兩個月對外開放一天,並要預先購票,能否碰上好天氣拍到好照片就真是要靠運氣了。 燈塔外不遠處就是懸崖,離開水平面高達80米,如果跌下去,肯定會粉身碎骨了,所以一路沿岸都有圍欄,防止意外發生。 向南行了一段路,就到達 Diamond Bay 公園。雖然這裡以海灣命名,但離開懸崖下的海水卻仍有幾十米高。我沿著以木搭建的樓梯時上時下繼續前進,終於在過了海灣之後,拍到了海濤拍岸的照片。 沒多久海邊就成了私家地方,遊客要轉進住宅區的道路繼續南行,但千萬不要錯過走上十多級樓梯到 Dudley Page Reserve 遠眺市區美景。這裡是拍攝雪梨日落的勝地,夕陽就在市區的高樓大廈之間降下去!不過說來慚愧,在這個城市住了超過二十年,竟然從來沒有來過這裡!只可惜這一天有點煙霞,拍不到十分清晰的照片。 再走下去,從 Dudley Page Reserve 一直到 Bondi 海灘,只有一段有海邊風光,大約三分二卻是沿著普通街道走的路線,但這些都是價值數百萬以上的海邊豪宅,設計有特色的也有不少。當然,到了 Bondi 海灘,又是攝影的好地方。這天有隆冬時節難得的和暖太陽,不少雪梨人已經出動來享受日光浴。如果單看照片,大家不會猜到這是冬天拍攝的吧! 我邊拍邊行,從起點到達 Bondi 海灘一共走了六公里,用了大約兩個半小時。星期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