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別讓我走》—來去全不由自己

多年前已經寫過,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給我的感受很深,所以一直都很希望能夠見到它變成電影。終於,去年在戲院看到預告片,知道到兩位女主角原來由 Keira Knightley 和 Carey Mulligan 飾演,更令我加倍期待!不料一等再等,歐洲已經出了影碟,但澳洲上畫的日子依然還未來臨。幾個月前,我終於按捺不住,從英國訂購了澳洲通用的B區 Blu-ray ,以求先睹為快。 三月初,收到了影碟,看完之後,卻失望到令我連寫的興趣都沒有。 直到最近 NT 留言提起,我才拿出影碟把它重看了一次。這次的感覺好了一點,但依然是一齣不算出色的改編作品。 我覺得電影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第一,童年時代的描寫太少。原著中主角們的童年時代佔了大約四成篇幅,但電影卻把此段刪減到剩下四分一左右。三位主角多年淵源的著墨不足,令到中後段各人的友誼有點淺薄。而且,原著中幾位主角童年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對成長後他們的想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由於電影對此只是匆匆帶過,令觀眾對他們成長後的聽天由命,有點摸不著頭腦。我明白電影要知名演員掛帥,而且童星不容易拍,很多電影都不敢讓童星佔重戲。不過,如果劇本能夠寫得精密一點,將童年與成人的情節作交錯式的安排,知名演員就不會顯得戲份過輕了。 第二,旁白太多。這是很多小說改編電影常犯的毛病。通常讀小說的時候,讀者總是覺得主角在耳邊獨白。一旦要將小說化成電影劇本,編劇高手會透過影像,對白等等將小說的內容表達出來;而低手則會使用大量旁白,將原著的字句讀出來。幸而,Carey Mulligan 在很多場面的旁白都充滿感情,為這種粗淺的處理方法挽回不少分數。 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值得一讚的。 所有演員,包括童星和配角,演出都非常精彩。幾位演技甚佳的童星,樣貌舉止都跟他們的成年角色極為相似,程度令人咋舌!看罷影碟附送的製作特輯,才知道原來導演安排幾位成年演員將童年戲份排演一次,讓童星們吸收模仿。難怪電影中他們的語氣和神態,從童年到末段都一脈相承。 道具、美指和攝影都十分出色。原著將主角童年的時間設定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而又將複製人科技設定成為五十年代的發明,構成了一個在我們的認知中,過去未來相混,不可能存在的虛擬世界。未看電影之前,我懷疑他們會不會將時間設定模糊化,變成好像當年 Gattaca 那樣,用五六十年代美學造出一個簡約而不真實的時空呢?原來,場景道具都是我們熟知的七十年代,唯一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的只是先進的複製人技術,以及衍生出來,飼養複製人以提供器官移植給人類的工/農業。全片冷冷的色調,令看著主角們無助地一個個死去的觀眾感到心寒。而攝影捕捉到不少如畫的影像,令電影倍覺淒美。

《質數的孤獨》—就欠一點點,卻很遠

最初見到此書的中文版,已經是一年前的事。吸引我的是書名《質數的孤獨》的簡介:「他們就像一對中間只隔一個數字的孿生質數,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卻又難以真正靠在一起……」 但是,買了回家讀了兩章之後,竟然讀不下去。在 aNobii 的書架中,它一直都卡在「閱讀中」的狀態,沒有寸進。 一擱下就一年。 上月底訂購了 Kindle ,收到之後在 Amazon 的推薦書籍列中,忽然又與這個故事重逢了。明明已經擁有看不完的中文版,但我不知為何仍然按了「購買」。幾秒之後,英文版的電子書就傳送到我眼前了。重讀首兩章,竟然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覺,一字一句,每一個情節都使我欲罷不能。幾天之內,我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兩位主角跟自己性格,思想上的相似程度。真的,這些年來,讀了很多小說,此書可以說是自1993年閱讀《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之後,書中主角最令我有共鳴感的作品。 但是,為何我會對兩個版本有南轅北轍的看法呢? 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中文版譯筆欠佳。例如第二章有一句:「他找到走回小徑的路,現在只是一條由來此散步的家庭在土堆上所踏出的痕跡而已。」英文版是 “He found his way back to the path, which was now just a thin strip of soil marked by the footsteps of passing families.” 我不知道中譯本是由原裝意大利文翻過來,還是一件三手譯作。不過,將外文搬字過紙,跟隨西方語法直接譯成一句纍贅的句子,讀起來完全不是味兒。 其二,大概是這一年來自己人生上的遭遇,令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質數,跟週圍的合成數格格不入。書中的兩位主角還有可以稱作「孿生質數」只隔一個合成數的對方,但我越來越來發覺自己距離最近的質數,可能隔開二三十個合成數,甚至在更渺茫的遠方。我大概比兩位硬孤僻的主角都入世,很多時都我能夠跟著他人的想法走,所以,我可以在社交場合與旁人言談甚歡,但其實,心底卻總是有一種被排除在圈子外,不被人明白的感覺。我的人生中,當然也碰過思路類似的人,當中有家人,朋友,戀人。但是,當這些人一個個離開,都不在身邊之後,我總是覺得碰不到明白我想法的人,很多時無論我如何努力解釋,旁人都不能得出與我相同的結論。所以,這些日子以來,我唯有以沉默,或是唯唯諾諾隨波逐流來應對。 說回小說。故事主角是 Mattia 和 Alice ,兩個都因為童年時的不幸事件而揹負著沉重的陰影。 Mattia 為怕被同學取笑,所以將弱智的孿生妹妹獨留在公園而自己去參加生日會,導致妹妹永遠失蹤;而 Alice 則被父親強迫往滑雪時發生意外而摔跛了腿。Mattia 在少年時期常常自殘意圖贖罪,Alice 則患上厭食症。二人在校園都成為孤立的人,但一次偶然碰上,就成就了半生的情誼,因為他們都意識都對方跟自己思路類似,能夠明白自己。不過,到了大學時代,二人在友情與愛情之間一直沒有踏進一步,Mattia 畢業後更因為得到外地的研究資助而分隔兩地。後來 Alice 與診治她患癌母親的醫生結婚,但一直依然對 Mattia 念念不忘,跟丈夫分居後,Alice 終於寫信叫…

首都的週末

剛剛從坎培拉回來,選擇在這個週末出走,大概是不想一個人在家渡過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吧。 到過首都近十次,還有甚麼好去的地方呢?我出發之前,著意撇除曾經多次到訪,例如國會大廈這些旅遊景點,安排了下列行程: 星期六 0700 出發.駕車到坎培拉.途中早餐 1030 小人國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 1130 坎培拉觀鳥園 Canberra Walk-in Aviary 1230 國家植物公園 Australian National Botanic Gardens .午餐 1500 國立人像藝術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Inner Worlds – Portraits and Psychology 1615 國立藝術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 Varilaku – Pacific Art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1700 酒店 Check-in 1930 坎培拉劇院 Canb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