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ia Square

一直都想寫一些關於雪梨市中心建築物的文章,把一些我喜歡的建築物介紹一下。雪梨市在當今世界的建築界中,並不算是「重鎮」,但開埠二百多年以來,也有不少值得談論的作品。第一座要談的是位於 George Street 與 Pitt Street 中間的圓柱形建築——Australia Square,由在澳洲執業的大師級建築師 Harry Seidler 在1961年開始設計。 Australia Square 樓高50層(170米),完成於1967年,當年是全雪梨最高的建築物。如果要在香港找同期而高度相若的設計,就一定是高179米,完成於1972年的康樂大廈(現怡和中心)了。 建築師 Harry Seidler 是生於奧地利的猶太人,二戰時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逃出維也納到了美洲,跟隨現代主義大師 Walter Gropius、Marcel Breuer 和 Oscar Niemeyer 學習。 1949年,他應已移居澳洲的母親所邀,來雪梨為她設計居所。到達以後,他喜歡了澳洲的環境,就住了下來。由於他帶來了二戰後最新的歐美建築風格,加上她母親的居所贏得了雪梨最高建築榮譽 Sulman Award,找他設計的客戶越來越多,十年之間,他的事務所就已發展到可以設計多層大廈了。 Seidler 現年已超過80歲,但仍不言休,繼續執業。他設計的作品散佈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區愛丁堡廣場旁的香港會所。Seidler 的作品橫跨多個十年,雖然建築美學潮流一變再變,但他的設計一直都堅持著他所信奉的現代主義 (Modernism)。 Seidler 認為最能突顯現代建築學的美是那些可以當作一件獨立藝術品,從多角度欣賞的獨立大廈 。他的高樓作品通常有一個強烈的幾何圖形作平面,而相同的圖形在各種細部重覆出現以作呼應。大樓週圍通常都有廣場,讓人可以從比較遠的角度來欣賞大廈的設計。作為現代主義者,他的作品裝飾極少,有特別的圖案形狀也大多是將結構內的力學負重表現出來。顏色方面,在白、灰等中性色澤,常常掛上或安放了知名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掛毯、雕塑等等。 Australia Square 是他早期的典型作品。大廈是大廈大部份樓層都是辦公室,地下設有商店和美食中心,地底是停車場,而頂層則有可以望到雪梨360度景觀的旋轉餐廳。大廈旁的廣場比週圍的繁忙街道為高,沙塵和噪音都被大廈遮擋了。由於廣場與大廈的快餐中心相連,而 Seidler 設計的矮牆、花槽和雕塑等等令到偌大的空間變得親密,加上午間的街頭音樂表演,令不少在雪梨市中心的上班一族,都在午飯時間到澳洲廣場享受一下。 看似圓柱體的大廈其實是一個二十邊形。比較起其他形狀,它在街道上的投影最小,風阻最低。大廈週圍是二十條置於樓面外的混凝土柱,而每一層的樓面都支撐在十一米長的樑上。而樑則從大廈核心的電梯樓梯結構上放射出來連接外圍的柱子。這樣做,建築物的樓面完全無柱,而施工期間由於每層的二十邊形的每一角都完全相同,所有模板都可以重複使用,各種物料的大小都劃一了,因此他們能夠於五個工作天就完成一層。 大堂內的天花板,有由曲線交織而成的圖案,這不單純是裝飾, 而是將力學和結構的物理學定理以建築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天花板出奇地不是由 Seidler 所設計,而是由工程師 Pier Luigi Nervi 勾畫出來的。Nervi 與 Seidler 在這個項目之後合作無間。Seidler 認為 Nervi 能夠幫助將結構上的定理化成充滿藝術感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