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倦期﹒之二

前幾天寫了一篇《怠倦期》,那一天上班前匆匆寫下一下些當時的感覺,可能自己說得不清楚,以致好幾位網友以為我在慨嘆年華老去,立即留言開解。很感謝幾位的關心,但其實我是慨嘆時光飛逝多一些,也同時想為自己的人生方向作一點點的反思。

其實也不知道那一天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只是知道近一兩年,自己到了人生的這一個階段,隱隱對自己的位置覺得有點不滿,但到底是甚麼樣的不滿,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過去幾天參加了由澳洲建築師學會舉辦的年會,聽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演講,對於自己在工作生涯的定位,帶出了更多疑問。

我當年一畢業就走進了一家比較商業化的公司(用行內術語,就是那些 non-design-oriented firm),十二年來,工作環境轉過,但因為自己累積的經驗都是在這一方面,接觸到的項目都走不出這個範疇,如果就此下去,很可能到退休都是做這些默默無聞的項目。回想起當年移民時,放棄了已經讀了一年的工商管理,轉投建築,為的是甚麼呢?自己絕對不是貪圖甚麼「師」級身份或者高薪厚祿,而是真的對建築設計有興趣,而且也自信在這一方面是有點天份,很希望在人生中能夠設計出一些甚麼留傳後世。現在回想起來,似乎這個目標越來越遙不可及。

2001年時見過一份工,見我的很直接地對我說,見到我大學時代的學生作品很有創意,但工作後的卻如此商業化,不明白為甚麼我甘於做這些項目。而我猜也是這個原因,到最後二選一時落敗了。也許這也變成了惡性循環,工作經驗決定了路向。那些年頭,自己還有一個理想的出路,就是參加一些各地的設計競圖比賽,希望得了一個獎項就可以走出這個惡性循環。畢業至01年間參加了好幾個比賽,之後卻因為一些參賽搭檔離開了雪梨,其他人工作上又各有各忙,甚至已經結婚生子,不容易再抽出時間參加了。七年來,只在05年參加過一個比賽。好像人家說,沒買彩票又怎麼會中獎?門都沒去找,又如何出去?

這些年,因為自己對日常的工作已經駕輕就熟,每個項目都循了一條既定的模式去做,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循環,而自己甚至開始耽於這種比較輕鬆的工作模式,一有甚麼轉變就覺得很不舒服。

就好像今年初,outsource 到某著名「星級」建築師的公司(就是跟商業化公司不同的 design-oriented firm)工作了兩個星期。離開了習慣了七年的工作環境,甚麼都看不順眼。回想起來,覺得有點害怕自己已經「老」得接受不了新環境。不過,那兩個星期,卻令我感覺到他們身為「星級」建築師的好處,他們收取的費用比較高,每一個項目也不用如我們般要割喉式地競爭。所以設計方面也有充裕得多的時間去研究。而且,因為他們有「江湖地位」,在跟客戶和官府的交涉中也受到更多的尊重,一些平時對我們這些商業化公司指手劃腳的麻煩客戶和規劃官員都不敢造次。不過,有一些「星級」公司卻對技術上的東西,或者施工的細部不甚了了。我那次 outsource 的任務,就是去幫他們「執」這些技術方面的錯處。這些「執漏」的工作,其實是令到這個設計得以興建的關鍵,但完成品的榮耀,卻總是百分百歸於原先設計的「星級」公司。

我在想,如果找回大學時代的創意,再配合十多年來技術方面的經驗,我是否可以比這一位「星級」建築師做得更成功呢?

這幾天聽到的國際講者,包括了來自中國的馬青雲。原來他比我大不了六七歲,已經在中國設計了極多的大型項目,建築了一億二千萬平方公尺的樓面,去年甚至被委任為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而一位自己大學時代的同學,又獲學會邀請,在年會其中一個論壇上發表作品。與其說是妒忌羨慕,倒不如說是害怕,害怕自己一年復一年地坐在台下,到某一天台上的講者都比自己年輕的時候,會很後悔當年自己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時間。

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不能如此下去,但,我還未理得清應該如何走,大概就是這陣子心情持續紊亂的原因吧!

16 Comments Add yours

  1. tsubasa says:

    有沒有想過去深造?
    或者能令你有更多想法
    可以找到一條新的路

  2. Stannum says:

    Tsubasa :自己 2000 年曾經辭去工作回校園讀碩士。文中 2001 年那次見工,就是碩士畢業後的事。當年讀書沒有幫我找到新的路向,現在更不知要深造些甚麼了。其實也有想過讀 doctorate ,不過這個方向卻似乎指向大學教席,又不盡然是我的目標。

  3. chris says:

    澳洲的環境:人口少、經濟體系小、商業活動規模也小,相對來說專業人才多。
    我那些考十幾個試掛牌的會計師朋友,很多還不是做些細眉細眼的工作,替人報報稅,有幾個有機會做大公司的帳目,搞一家公司上市?
    講機會,一定是亞洲城市多,問題是你是否遠意過他們的Lifestyle,包括居住、空氣等。
    有個年輕的律師朋友,在澳洲大律師行打工,四五千澳幣,已經很好,回香港做,月薪六七萬!
    但是一星期七天,晚晚做到十一二點。

  4. Stannum says:

    Chris :也許我們的行業跟會計或法律界有點點不同,如果是論薪金,香港當然是高得多;論工程規模,香港當然是大得多。不過如果說設計主導vs商業主導的建築項目的比例,香港其實比澳洲更少。尤其香港建築界以大發展商客戶為主,商業化比我現在的工作更甚。

  5. chris says:

    那好,祝你找到突破的機會。

  6. Stannum says:

    Chris :謝謝!

  7. tsubasa says:

    沒錯
    讀doctorate如果不是去做教授或研究工作的話其實幫助不大
    既然你在那間星級設計公司工作過
    跟他們有了關係
    能否有機會進入他們公司(或跟他們level的公司)工作?
    我現在工作的公司也有做設計工作
    就是規模小小的公司
    我看那些設計師也是被客戶牽著鼻子走
    雖然會有自己的堅持
    但怎樣也要跟著客人走
    做出來的design往往就是你所說的商業化
    其實到了我們的年紀(我相信我們年齡不會差很遠)
    是有一種很想去衝破現有框框的想法
    我去年已開始有,到現在依然有
    所以去了修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看看能否有一些新的路向
    但我看你的文章
    你仍然對建築行業非常熱衷
    不好意思
    寫了很多也似乎對你沒有甚麼有建設性的意見

  8. San Wen Ji says:

    在有比較的心情下去想事情是比較困難理出一個所以然的。

  9. xiaohua says:

    我覺得你已經很清楚要走的路了,至於具體如何走,可能只能多問問你業內的朋友了。不知道建築師行裏有沒有Visiting architect呢,到行內的頂尖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瞭解運作的同時也build up connections,為以後鋪路。
    我比較相信持續的努力是一定會有成果的,你雖然做商業化的項目,但也一直關注行內新的發展,也不忘及時充電,我覺得你對建築有激情,所追求的應該也不只是臺上講者的光芒和榮耀,而是設計理念可以付諸實現的機會。你的技術基礎應該比所謂的星級建築師更為扎實,設計的考量肯定也有獨到的一面,所以不要猶豫了,向理想進發。

  10. 一條 says:

    如果能力許可, 或者可以考慮休息一陣, 去旅行充充電, 返o黎之後可能會豁然開朗.

  11. 一條 says:

    我意思係直情辭工…

  12. 阿浩 says:

    不必多言………你篇中每一個point 我也感同身受…..

    真的令人什麼也寫不出來…

  13. Stannum says:

    Tsubasa: 怎麼說沒有建設性呢?各位的留言都很有鼓勵作用。在這裡多年,現在也不是單純打工了,所以不是可以話走就走。

    SWJ: 其實不是想故意比較,不過之前因為沒有比較,混沌了好多個月也不知道不太開心的原因是甚麼。或者,在商業化的環境太久,這次年會的講者令我想起最初入行時希望達成的目標。

    Xiaohua: Visiting architect 就沒有見過,很難想像有公司可以讓一個外人進來這樣。你說得對,上台不是目標,而是真的想 achieve 一些東西。

    一條:旅行在規劃中。轉換工作環境就仍要考慮考慮。也許旅行可以讓自己清靜的想想吧。

    阿浩:也希望你可以走出迷惘。

  14. 天嵐 says:

    其實你的情況還不算太差,起碼你是喜歡建築的,沒有入錯行。我自己絕對是讀錯書,入錯行。當年在澳洲留學,科目的選擇少,又覺得要念些容易找到工作的科目才對得住父母,於是讀了IT。十年下來,是很清楚IT是不適合自己,對這方面沒有興趣就不會去update知識,很容易被後輩趕上。一邊工作一邊有很重的覺得會被人淘汰的不安感,還有自己另外一些才能沒有被發揮的frustration。最後我還是辭掉了工作,自己嘗試創業,不知道將來會怎樣,在經濟上也有壓力,不過就不再有那個不安感。我不是說你應該像我一樣,不過只是讓你知道有類似你的感覺、遭遇的人,不只你一個。

  15. Stannum says:

    天嵐:情況其實不差的,工作環境也舒服。我想,就是因為太過上了軌道,我甚至可以預期10年20年後也都在做這些,所以覺得有點可怕。

  16. NT says:

    很想知道在一年後的現在
    棧主有沒有找到朝目標前行的路

    好奇因為自己在工作多年後也有些迷惘
    也許可以向棧主借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