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節買了20張套票,看了20齣電影。今年選片的時候有點困難,曾經看過作品的導演不多,看劇照和簡介,特別吸引的只有十來齣,其他的都是為了「充數」而選的。不過,兩星期下來,原來今年是六七年來平均水準最令我滿意的一屆!很奇怪,電影節結束之後回想起來,發覺雖然選片的時候沒有刻意經營,但原來除了三齣紀錄片外及一齣喜劇之外,其他16齣電影的題材都可以配成一對對互相比照。今年的回顧,就兩齣兩齣寫吧!
遊走異域: 33 Postcards + Here
獨家村民: Attenberg + Corridor
面對死亡: Third Star + Beginners
離開以後: Silent Soul + Post Mortem
同性繁殖: 得閒炒飯 + Three
血債錢償: The Forgiveness of Blood + A Separation
人間有性: The Future + Black and White and Sex
愛情故事: Medianerras + 挪威的森林
紀錄生命: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 Life in a Day + 海上傳奇
不說也罷: Cedar Rapids
先來兩齣「遊走異域」,都是主角在言語不太通的異域遇到的人和事,在陌生環境裡受到文化衝擊,亦與當地人建立起感情,但轉瞬又因為回去而要放低。
33 Postcards 【幸福卡片】
澳洲電影,描寫中國孤女隨合唱團到澳洲表演,偷偷離團尋找多年來助養她的「爸爸」,才發覺他不單不是他明信片中所說有個快樂家庭,反而是一個因誤殺入獄的囚犯。後來見到面,知道他快要獲釋,便決定留下等待,並投靠帶她去監獄探「爸爸」的白人少年,誰知卻倦入偷車黨的行動。我們亦看到黑幫向囚犯家人收保護費,如果交不出,在獄中的親人就會遭受毒打。看的時候一直在想,為甚麼中國描寫得這麼美好,澳洲又描寫得這樣黑暗呢?
後來聽導演座談會,才知道原來這一齣是澳洲政府有資助,跟中國合拍的電影,我想劇本可能要經過中國官方審查,所以在中國的情節都像加了柔光鏡。而澳洲政府能夠出資贊助一齣可能「唱衰」自己的電影,大概是一個有自信國家的表現吧。
演員表現佳,男主角 Guy Pearce 的內斂感情很精彩,尤其是見到孤女來探監時那種羞愧的面容實在令人難忘。這是飾演孤女的朱琳的第二齣電影,英文亦不靈光,能夠演得兼顧英語和表情,已經很出色了。因為電影一直寫實,但末段偷車的情節有幾處不合情理,影響了整體成績。7個棧。
Here
美國電子地圖製作者被派到亞美尼亞測量地形,遇上流浪完剛剛回老家的女攝影師。他靠她作翻譯,而她也能夠隨他的車到處攝影,各得其所。不久他們就發展成為一對,但這樣的異國戀情,總是很難經得起時間和地域的考驗。
這是外國第一次能夠進入亞美尼亞拍攝,這些從未搬上銀幕的風景壯麗非常,而編劇更著意不拍攝著名景點,只攝取不為人熟悉的影像。兩位主角演出自然,但因為情節簡單,拍成120分鐘的電影,實在出現不少悶場。7個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