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桃姐》—沒法牽走一根線

Stannum 業餘評分:
《Amour》—9個棧
《桃姐》—8個棧


在雪梨電影節連續兩晚看見兩位老人家的最後歲月:《愛》 (Amour) 是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的法語新作,至於許鞍華的《桃姐》,大概讀得懂中文的朋友都不用我多作介紹吧!

兩齣戲都在國際電影節獲獎,Amour 剛剛獲得康城的金棕櫚大獎,桃姐則獲得了威尼斯的幾個獎項,而葉德嫻亦憑此片得到威尼斯、金馬和香港金像獎的影后。

Amour 描寫退休鋼琴教授 Anne 跟丈夫 George 相依為命,女兒 Eva 遠嫁外地,只能久不久來探望一次。不幸老太太突然中風,半身不遂。丈夫決意不讓她入住療養院,一力承擔在家中照顧她。桃姐則是單身中年男人 Roger 家中的打工五六十年的老工人,因為他的母親和姐姐一家一經移民外國,近年只在香港照顧 Roger 一人。桃姐從小帶大 Roger ,二人之間其實更像母子。一天,她在家中暈倒中風,行動不便的她不願意讓 Roger 僱人在家中照顧,執意要入住老人院。Roger 雖然常常飛到外地公幹,但依然常常去探望。她跟 Roger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 Roger 對桃姐的關心,已經遠超一眾院友的兒女對父母的關心了。

兩者都集中描述兩位婆婆中風後的人生,二人都是左邊半身不遂,病情亦一度好轉,但後來卻再次中風,變成言語模糊,動彈不得,最後都是以她們的逝世作結。

兩部電影有些手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兩位老人家四次中風,我們都看不見過程,鏡頭一轉,女主角就已經從活動自如變成半身不遂,或是從稍有好轉變成不能與人清楚溝通。也許兩位導演都認為,大家見慣的暈倒中風場面根本不值得拍,因為這些大動作只會令人不能聚焦於演員的感情上。

總體來說,我覺得 Amour 的成績略勝一籌,因為從頭到尾都集中描寫老夫婦怎樣適應病後的生活,旁支只有女兒,成名學生和女看護幾個,感情比較集中;相反桃姐則有多條支線,老人院的好幾個有對白的院友、Roger 的母親和姐姐一家、甚至 Roger 的老同學等等。枝節太多,有些更不了了之,例如 Roger 帶老同學回家飲飲食食以及桃姐為 Roger 找新家傭這兩幕,前後沒有甚麼呼應,全部刪去也沒有問題。不過有這些來沖淡,桃姐氣氛較為輕鬆,但 Amour 則是單線集中,牽引著觀眾的緊繃情緒。不過, Amour 也有些瑕疵,一開始由警察和消防破門入屋,弄得像兇殺案般,然後再倒敘故事,實在太過故弄玄虛,有點多餘!

兩個女主角演技不相伯仲,不過因為飾演 Anna 的 Emmanuelle Riva 比葉德嫻更接近劇中人的年齡,不用特別化老妝,所以面容顯得比較自然一點。男主角方面,Jean-Louis Trintignant 從頭帶到尾,從最初充滿希望地承擔到後來的疲倦、失望和絕望,演技實在精彩。劉德華相比之下,有點失色,不過也許因為我們太熟悉他了,演出上他總是擺脫不他真人的影子。而且,劇情都集中在桃姐兩次中風之間,我們大部份時間都只見到她逐漸有點好轉,後來第二次中風後的嚴重情況卻只有匆匆一場戲,我期待劉德華會有更深層次的反應,但看到的卻跟之前沒有甚麼差別。我懷疑因為這是編劇李恩霖的親身經歷,可能他不想回顧得太多那一段看見親人病情每況愈下,自己卻甚麼都做不到的絕望日子。以致影片對桃姐步向死亡的過程有點交代不足。

其實兩齣都是感動人的好片,放在一起對比,令人感到無論一個人是貧是富,有沒有老伴和兒女,在老、病、死面前,過程原來差別都不大,真的半點不由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