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歌詞說:誰明我一位都有半份開心?
讀深霧的《一人遊:輕裝上路》,他說「不少人覺得一個人旅行很悶,很奇怪,甚至很危險」,但他卻完全沒有那種「若有個遊伴的話多好」的想法。
他說的其實我深有同感,近幾年我也有不少一個人出遊的經驗,也愛上了這種自由自在的旅行方法。完全不用思考旅伴的口味,不用拍找錯地方會有誰板著臉孔,不必掛心別人的體力,更不用為了遷就而錯過自己渴望遊覽的地方。
作為獨自成長的小孩,小時候下午做完功課就只有自己玩。如此地長大的我,一個人是常態,有人陪伴反而是例外。這,也許就是我能夠體會獨處樂趣的原因吧。
不過,既然一位有「半份開心」,兩位不就是會有全份開心了嗎?但可惜人與人的相處不是算式,加了人,你可能得到全份開心,但遇上不對的人卻可能連僅有的半份開心都失去。就算此刻相處得開心,又會害怕一天會因為生離或死別而整份失去……
我這樣想,是太悲觀了嗎?
自愛 - 自家試唱
怎麼說呢,我覺得一個人旅行也有一份開心的,開心不能量化。讀經濟學時討論utility,說它的定義是non-cardinal,但可以排序(ordinal),我想快樂也是差不多吧。不過我懷疑,快樂其實也很難ordinal的。
我同意遇上不對的人卻可能連僅有的半份開心都失去,的確是這樣。不過做人要得到一份開心,或者應該要這樣想:先不要老想著自己那半份,想想有沒有辨法令自己成為別人的半份,當你能做到別人的半份時,她就有一份了,而她的整一份開心是可以完全跟你分享而沒有損失的。
跟一個人一起,快樂和不快樂都會有。能做到苦樂參半,已很不錯了。
跟別人一起出遊的時候,板起臉的通常都是我:在覺得對方嬌生慣養的時候(事實上我自己也不見得很吃得苦),又或是因為在旅途中一時間聯絡不上,浪費了時間的時候。
我知道,這是我的問題。
這跟成長過程也不無關係吧。我小時候也是那種是給我一堆LEGO就可以自娛一個下午的小孩。有玩伴是好,但不是必要。
我倒是覺得,不用太計較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比較好,自己覺得舒服就好。旅行,畢竟要以輕鬆為上,不是嗎?
公園仔:總是很佩服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例如「想想有沒有辨法令自己成為別人的半份」,我想我無論如何絞盡腦汁,也不會想出這個方向。人生無論是一個人,兩個人,或者是大家庭,都是苦樂參半。但當一個人慣了,而且自覺也算過得不錯(只要我不與他人比較,又或旁人不要給我壓力),我大概可以這樣繼續下去。所以,若要改變現時這種生活,就是用已知去換取未知。迷惘就是:都唔知博唔博得過?
深霧 :你旅遊的話題其實被我扯大變成談人生。曾經照顧過幾位長輩直到他們逝世,在日常生活或是與他們旅行,我負起了遷就、記掛、事事替他們著想這些責任,將自己想做的東西想去的地方放得很後。這兩三年的生活和旅行,才是真正地率性而行,感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