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的生命(兩周一聚:新的希望)

要寫《新的希望》這個題目,有甚麼內容會比寫一個新生命誕生更合適呢? 太太懷孕37週,在未來一個月我將再為人父,迎接幾可肯定和我一樣是白羊座的小女兒。這次的心情,又跟近三年前兒子出生時頗有不同。有了上次的經驗,我和太太都對照顧嬰兒有了基本的認識,大概不會再那麼手忙腳亂了。不過,有了兩個孩子,我們又會面對另一些新的難題。 我和太太都是成長在一孩家庭,女兒出生後,我們將要處理連我們自己也沒有經歷過的兄妹關係。究竟如何做才不會讓他們覺得父母偏心?不過,如果我們機械地一視同仁,不懂因材施教,又會是一種變相的偏心嗎?女兒剛剛出生時,需要大量貼身照顧;究竟我們如何能夠將時間好好分配,才能令到哥哥覺得一切如常,不會有受忽略的感覺呢? 兒子在學前班有一位小同學,他在妹妹出生後情緒出現問題,每次上學時父母離開前都大吵大鬧,不肯放手讓父母離開,有時甚至要老師來把他強行抱走。為免有類似的事發生,我和太太都問了一些有兩個孩子的朋友,綜合各人的意見,我們決定做下列兩點:首先,不要讓兒子覺得妹妹會搶走他的東西,例如床、汽車座椅、房間、餐椅等等,我們每樣都有所預備,例如床,兒子的床是一張可以拆欄、甚至擴展改裝作單人床的產品。我們決定讓兒子繼續睡他的床,等待將來拆欄和改裝,再買一張同款的新床放在他的房間,讓哥哥妹妹都可以跟自己專用的睡床一起成長。又例如汽車安全座椅,我們告訴兒子他長高了,要坐大一點的椅子,帶他去店鋪選擇顏色,又在妹妹出生前在安裝好讓他坐。於是,他每次都喜孜孜地坐上去。另外,有朋友提議買一份兒子會喜歡的禮物,說是妹妹送給他的見面禮。我們幾個月前已做好準備,在網上買了一份市面已經不再有售,但卻可以跟他現時的玩具配套玩的二手玩具,生產時會拿到醫院,待他見到妹妹時就送給他。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張羅托兒服務以及學前教育機構的報名等等。因為兩個孩子之間有兩年多的年齡差距,而不同托兒或教育機構又有不同的年齡上下限,我們每個階段都可能要去不同的地點接送。我們既要顧及每一機構的服務或教育質素,又要考慮我們上下班的交通流程,原來這些規劃,兩個孩子真的比一個孩子複雜得多呢! 新的生命帶來新的希望。而我最希望的就是,教導他們成長,讓他們兄妹倆可以好好活出他們想過的人生!

四日三夜—南岸初夏遊

一年半以來,孩子每週一至週三上學前班,太太產假後的工作安排亦能夠讓她 part-time 只在這三天上班。年中任何時間只要我能夠請週四週五兩天假,連同週末,就可以出外作一個「四日三夜」的旅行了。 這種長度的旅程,最適合就是在 Sydney 附近自駕遊。去年一月份藍山遊,復活節前後的首都遊,到十二月的初夏時份,我們就到了南岸。承接之前首都遊的模式,我們也為著遷就孩子的睡眠時間,對行程作出了頗為詳細的安排。 星期四 1000 出發.駕車南行.途中讓孩子小睡 1200 Kiama 噴水洞、燈塔.附近午餐 1400 出發到 Illawarra Fly 樹頂漫步 1600 開車再南行.途中讓孩子午睡 1700 Nowra 酒店 Check-in 1800 Nowra 晚餐 2000 回酒店 星期五 0800 酒店.早餐 0930 Shaolhaven 動物園 1230 Berry 午餐 1400 駕車南行.途中讓孩子午睡 1500 Jervis Bay 海事博物館 1630 回酒店給孩子洗澡 1800 Huskisson 晚餐 2000 回酒店 星期六 0800 酒店.早餐 1000 Fleet…

雙層巴士

近半年來,孩子成了一個巴士迷,每次上街見到,總是興奮無比地大叫「巴士!巴士!」有時,在家中空閒時或者在餐廳等候時,他會要我畫巴士給他看。 可能是我從小見慣香港的巴士,一拿起筆我就畫起雙層巴士來。後來才想到,其實 Sydney 的巴士,除了給旅客乘搭的開蓬穿梭巴士外,大都是單層的。不過,既然孩子沒有奇怪為甚麼我筆下的巴士與他在街上見到的不同,我也樂得繼續畫雙層巴士。近來,他更要求加上車上以及站前的乘客,又要加上其他車輛,成為一幅街景圖。 我和太太見他如此喜歡看巴士,於是就帶他到 Leichhardt 的巴士博物館,讓他滿足一下!到了博物館,我們發現他們有大量舊式雙層巴士(如上圖)。原來在幾十年前,Sydney 各區都有雙層巴士行走,可是,在七十年代,州政府決定取消售票員,巴士司機工會認為一個司機要兼顧駕車、售票和視察兩層巴士的情況太困難,於是發起罷工,再鬧上法庭,最後政府敗訴,被迫在雙層巴士上維持售票員。而這亦導致政府改為購買兩節長巴士代替雙層巴士,於是在1986年後,雙層巴士全面消失,在1990年移民的我,無緣乘搭到當年的雙層巴士。 這些長巴士,雖然容量不少,但與雙層巴士比較卻佔據了雙倍路面,巴士站的長度亦要倍增。近年Sydney人口上升,塞車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五年前政府決定試行再度引入雙層巴士,在某些區域運作,至今年更打算大量引入,取代兩節長巴士。當然,因為 Opal (類似八達通)系統的全面推行,現在巴士司機不用再售票和找贖,當年的問題已不復存在了。 這個星期,隨著大量新的雙層巴士投入服務,我畫的巴士,與孩子親眼見到的實物,再也沒有分別了。

學好雙語

孩子接近兩歲,懂得說的單字越來越多,最近甚至開始說出有名詞和動詞的短句,例如拿著生果叫:「爸爸食」等等。家中我和太太講粵語,每週三天太太上班,孩子在托兒所學到英語。當然,我和太太講的港式粵語中,夾雜的英文亦都不少,孩子亦因為由不同語境學到不同詞彙,有時出現了中英夾雜的情況,例如:圖書中有「獅子 tiger 」、吃晚餐時要「more more 飯」、天空上見到「Moon 星星」等等。 不過,我們沒有擔心這樣會令孩子混亂,因為,我自己從小就在潮、粵雙語環境長大,從家人學潮洲話,從與他人接觸和看電視學粵語,到上幼稚園用粵語溝通完全沒有問題,亦一點也不覺得有混淆。孩子現在有真正的英語環境,比我當年學粵語更互動、時間更長,一定學得到英語。而且,以前修過語言學的課程,知道 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 有不少好處。若果不是我媽媽不在了,沒有人和我說潮州話,我一定會教孩子成為 trilingual 呢! 反而我有點擔心的,就是他將來知道我和太太都懂英語就不向我們講粵語;又或者將來有弟妹時他們互相只說英語。認識很多澳洲香港人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大哥或大姐的粵語通常會好一點,因為小時候父母只講粵語,但弟妹出生後就立刻有哥哥或姐姐跟他們說英語,更容易變成不肯說粵語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閱讀中文了,我認識的語言,都能夠讀、寫、聽、講,很難想像一種常用的語言自己是無法讀寫的。不過,這裡出生的華裔孩子,大部份都無法閱讀中文。到底將來孩子能否閱讀中文,我也說不出來,因為自己可以教到孩子多少,或者是否能夠令他有恆心和興趣去上課學習,實在很難說呢。

四日三夜—帶著孩子遊首都

早前復活節假,我們一家三口到了坎培拉一遊。 獨居的那幾年,我一個人到過坎培拉很多次。坎培拉是一個很寧靜的城市,我一直都很喜歡那種作為首都的莊嚴。它距離雪梨只是三個小時車程,星期六早車去,星期日晚車返就可以玩足兩天,加上整個城市路闊車少,景點之間都是十數分鐘車程而已。例如,六年前的母親節週末,兩天之行我就安排了超過十個節目,而且當中更包括看舞蹈表演、半天行山、甚至看冷門電影幾個超過兩小時的節目。 當然,現在帶著孩子,行程絕對不能這樣安排了。這一次,四日三夜的行程如下: 星期四 1000 出發.駕車到坎培拉.途中讓孩子小睡 1300 小人國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午餐 1500 坎培拉觀鳥園 Canberra Walk-in Aviary 1630 酒店 Check-in 1800 晚餐 2000 回酒店 星期五 0800 酒店.早餐 0930 坎培拉國立樹園 National Arboretum Canberra —- Pod Playground 兒童遊樂場 1100 駕車回酒店讓孩子小睡 1300 續遊坎培拉國立樹園 National Arboretum Canberra.午餐 —- The National Bonzai and Penjing Collection 國立盆栽盆景展 —- The Canberra Discovery Garden…

農展會大教訓

上一次參觀復活節農展會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今年孩子懂得走路,也開始學習辨認各種常見動物,年年都有大量牲畜、家禽和寵物展出的農展會正正適合帶他去看。於是今年三月份已經預購了入場券,靜待開幕的日子到臨。 也許因為我和太太都各自去過農展會多次,覺得以前都是東逛逛西逛逛隨便看隨便玩而已,自持知道場內展品大概都年年如是,我們出發前完全沒有找資料和規劃行程。誰知原來帶著孩子去這些大型活動,與成年人自己去根本完全不同! 我們選了開幕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去。到了前一晚,天氣預報卻説下午會有雷暴,於是我們決定上午出發,打算玩到下午如果風雲變色,就可以立刻離開。這個時候,我們也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因為怕上落車淋雨而不坐火車改為駕車前往;又怕沒有手打傘和人多而不帶手推車改用揹帶。 我們十時左右出發,駕車到達場地奧運公園。因為遊人眾多,鄰近入口的停車場已經爆滿。我們只好無奈將車泊到較遠的停車場,泊好車已經十一時了。我們等候接駁巴士,幾番轉折之後,到十一時半我們才到達入口進場。 孩子自從在街上見過警察騎著的馬匹後,常常說要看馬。我看著入口處派發的地圖,第一件事就是找馬。我看到我們進場的入口附近有一系列的馬厩,於是我們就一間一間去看。不過,因為孩子已經十二公斤有多,揹著他行一大段路比半年前去昆士蘭旅遊時吃力得多。有時我們把孩子放下地自己步行,可是大概因為人太多,視野盡是別人的腿,沒有甚麼好看,走路不久又嚷著要抱。走了一小時多一點,看了一些不同的馬、牛,我們都有點倦了,看到了一些可以坐下來用餐的桌椅,便坐下來吃著我們從家中帶來的三文治。不久,旁邊坐下的人越來越多,這時我們才注意到周圍坐滿的人全都掛著職員證,原來這裡是參展單位員工的用餐地方!幸好我們帶著孩子,沒有人來驅趕,但我們已經覺得很尷尬了。匆匆吃過午餐,我們又再起行,到達了擠牛奶的表演地方。我們見有很多人坐著等開始,也湊興坐下等。可是,得了十多二十分鐘,孩子已經不很耐煩,表演才正式開始。而且,擠牛奶的場面太遠,主持的解說又很複雜,對不懂得這是甚麼的孩子來說,實在是悶透了。我們帶著開始抗議的孩子逃離觀眾席,發覺又浪費了大半小時。就在不遠處,我們見到了長長的人龍,原來是進入 Farmyard Nursery ,可以近距離接觸農場動物的地方!我們把孩子放下在地上跟走地雞一起走來走去,也讓他看到棉羊、山羊、小雞小鴨等等。不經不覺已經到了下午三時多,孩子沒有午睡,明顯有點倦意,於是我們決定離開了。離開時,我們見到一位媽媽大哭著要找走失了的孩子,我和太太對望了一下,慶幸孩子還不太有甩開我們自己走開的衝動,否則我們完全沒有在他身上附上名字和聯絡電話等等,萬一走失了就真的憂心如焚了。 我們起程回家,太陽仍舊高高掛,預報中的雷暴呢?原來入黑以後才來襲!唉,早知如此,我們就帶手推車和乘火車前往,省時又省力! 我和太太事後檢討,覺得出發前我們完全沒有計劃,導致走了不少冤枉路。其實那天我們從場館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特別適合孩子玩的東西只有最後的 Farmyard Nursery 一項。後來我們從朋友的 Facebook 牆上見到他們的孩子玩了不少其他適合小朋友的活動,例如 Aviary Bird Show、Little Hands on the Land 和 Pet Pavilion 等等,我們都錯過了!如果我們一早上官方網站看看,或者下載了官方手機 App ,就會知道這些適合幼兒的活動都在火車站旁的入口側邊,根本就不用揹著孩子走一整天。而且,這個入口也有讓父母寫上孩子名字和父母聯絡方法的手帶派發。 經此一役,我們決定將來帶孩子去大型活動或是去旅行,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預先找資料,知道適合孩子玩的東西在哪裡,安排好行程,留意吃東西、洗手間和育嬰室的位置,不要再以為以前未為人父母時去過,就自信不用再做功課。要知道帶著孩子去,重點和需求都大為不同!甚至,每一次帶孩子重遊,也要再規劃一次,因為,當孩子不同歲數,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會有所不同! 記得 2007 年去過農展會後,我在 Podcast 中談見聞,重溫之下竟然聽到自己當年說見到很多人帶了嬰兒車去推瘋狂購入的 Show Bag(類似香港工展會的福袋)。沒想到十年之後我真的帶著孩子去,竟然沒有帶手推車,真是傻瓜!

非物質孩子

有了孩子以後,常常思考教養的課題。 身處於西方發達國家,被物質的世界包圍,想要教養出一個非物質孩子,殊不容易!近年在社交網站上看到不少家長的教育方法,令我目定口呆。例如: 為孩子搞盛大生日會,然後把收到的禮物堆在一起,拍張「禮物山」照來炫耀 孩子的相片,會倣效時裝雜誌將身上衣物的名牌子(甚至價格)一件件列出來 一有空就帶孩子逛商場,教導孩子一「拍」付款,購買大量多餘的衣物和玩具 帶領孩子收集推廣活動的無用贈品,甚至特別要求朋友去光顧,幫手儲齊一套 讓孩子瘋狂愛上某些卡通人物,打扮衣飾擺設甚至連日用品也以該人物為中心 讀過刊登在美國兒科醫生期刊的研究,指出小時候著重物質的人,長大後對人生的滿足感較低。另一研究甚至認為充滿物質的生活會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更會增加患上抑鬱症的機會。 這篇網上文章提供了教養一個非物質孩子的十個貼士: 跟孩子多相處。不要令孩子習慣父母用禮物來彌補不夠的相處時間。 生日禮物或聖誕禮物要適可而止。與孩子共度開心好玩的一天其實更令他們難忘。 以身作則。父母一定要身教,當爸爸有多架名車,媽媽滿櫃名牌袋,出外旅遊要住五六七星酒店的時候,又如何教導子女要節儉呢? 讓孩子知道不是每個人也擁有他們已經有的東西。但那些人也能夠生活得很快樂,讓他們知道物質並不等同快樂。 教導孩子理財。令他們知道節儉、量入為出的好處。 控制孩子收看電視、網上短片的時間,減少宣傳廣告的影響。 減少物質獎賞。孩子達到某個目標,不用買禮物來獎勵,而是讓他們選擇下次出外的活動、用餐的地點等等。 越年幼開始培養,越能夠令孩子明白。 教導孩子幫助別人,鼓勵他們自己選擇多餘的玩具送給更需要的人。 灌輸物質與快樂並無必然關係的思想,令他們不會以為擁有越多就越快樂。 我成長在一個可以說是富裕的家庭,因為爸爸做奢侈品的生意,年紀很小時我已經知道宣傳背後的真相。我見過吹出來的名牌子和那些奢侈品的真正價值,令我每每看見任何宣傳就先抱著不信的角度去看。 成長階段,我在一間算是名校的津貼中學畢業,我的同學或年紀相若的校友中,有上市公司主席的兒子、有星二代、亦有內地新移民,或住在公屋的藍領階層。誰人在校內都沒有任何特別的待遇,校風也比較純樸,不會比家勢。沒有人考究別人上學時坐的是否頂級名車。 我的兒子出生在澳洲,教育比較兩極化,一是人人皆能免費入讀的官立學校,另外就是兩三萬澳元一年學費的私立學校。官立學校之中,有少部份為選拔學校,要待升中學時經過重重考試才能入讀,其他普通按住址收生的官校,質素就真是馬馬虎虎了。要找一間如我母校般,有來自各階層同學的好學校,似乎很難。就算我母校的辦學團體在這裡搞的學校,每年也要收兩萬多澳元學費。 我家所屬地區的公立小學質素普通,要把孩子從小送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大概只有私立一途了。可是,到時他的同學都是來自付得起學費的家庭,不知會否有一個崇尚物質的氛圍呢?也許,現在就要開始實行上述的貼士,希望他能夠抗拒他人的影響吧!

自己食物自己吃

記得去年孩子還未出生時,常常留意別人照顧孩子的方法,有個來澳洲旅行的朋友,他的孩子當時接近兩歲,口齒伶俐,走來走去十分活潑。不過,每次吃飯都是一場角力。他對食物完全沒有興趣,要吃飯時總是跑到老遠,媽媽要拿著食物追著他餵食,就算出動到手機播放兒歌來吸引他,最後吃不了幾口又再拒絕了。父母怕他營養不夠,就給他沖一瓶配方奶粉。於是,廿多個月,還是以奶粉為主食。 我和太太看在眼裏,有點擔心,不知道如何才能令孩子喜歡吃東西。 孩子出生後,本來我們也打算按照傳統,半歲左右開始給他吃「糊仔」,還買了一部機來把食物打碎。就在那時候,太太偶然讀到一些關於 BLW (嬰兒主導斷奶)的介紹,發覺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令孩子喜歡食物。 BLW 的概念由 Gill Rapley 提出,簡單來說就是不用匙羮餵食磨碎了的食物,而是把真正的固體食物,切成可以用手拿起的形狀,放在孩子面前,讓他自己決定拿起甚麼和吃多少。 這種方法據說可以提昇孩子的手眼協調,亦能訓練他的咀嚼能力(有人擔心大塊食物會嗆喉,但有說吃「糊仔」會令孩子以為食物都是可以不經咀嚼直接吞下,到將來吃硬食物時反而容易鯁喉。不過,大部份 BLW 群組還是建議父母學習鯁喉急救。)另外,未經磨碎的食物纖維有助排便。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又能接觸到不同食物的質感、顏色和味道,讓孩子知道吃東西是一件愉快的事。那些一聽見要吃飯就逃跑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被大人餵得過飽或者強餵了不喜歡的食物,覺得吃東西並非樂趣。 不過,這種方法亦有些令人卻步的地方。首先,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孩子最初一定會吃得杯盤狼藉,清潔衣物、桌椅、地下都是每餐過後的必然工作。第二,最初時因為孩子未懂吞嚥,吐出來的多,食進肚的少,仍然要倚靠奶為主食,新手爸媽很多時要面對家人,尤其是長輩的阻力。第三,相比包裝「糊仔」即買即食,手指食物要花更多時間洗、切和蒸煮。 實行了近半年,孩子最初兩個月不太懂吞嚥,真的吃得不多。但很神奇,某一天他突然開䆻,食量大增,吃完桌面的還要添食。食物的種類從最初的蒸紅蘿蔔、蕃薯,到吃魚肉、飯團丶肉餅、蛋捲,現在甚至可以拿著半條粟米用牙啃出粟米粒,或是拿起雞肉塊,自己製作「手撕雞」。近來看到新食物,他會用小手指按一按,探索一下硬度,然後用適當的力度拿起,連豆腐也不會揑碎呢!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實在令人驚訝!當然,也要謝謝太太不斷化心機製作一些新鮮,好看好味道,有營養又健康的食物給孩子! 延伸閱讀: BLW Mama UK 迷秉離乳記 兒科醫師媽咪的撇步

生日之旅

一個人住的那幾年,每逢生日也會出門旅行。一一年去了澳洲中部露營看巨石和繁星,一二年到了墨爾本 Philip Island 看小企鵝上岸,一三年飛到芬蘭看極光。一個人的旅程安排最容易,加上三次我都有參加當地旅行團,有人管接管送到達目的地。 今年有了孩子,生日之旅還有沒有實行呢?答案是有的,不過地點就選了離 Sydney 兩小時車程以內的紐卡素和獵人谷。兩年前的生日,我就跟太太亦是去了紐卡素,不過那一次一人一件行李,輕鬆得多。今次帶著孩子,行程的安排都以閒適為主,太早太夜太難行的都統統不考慮。 我們在復活節假期的星期六早上出發,因為孩子剛剛開始在餵母乳之間加入固體食物,所以在孩子吃過固體早餐後的十一時許才離家。要帶不足一歲的小孩子出遊,當然要做好預備,嬰兒床、嬰兒車、高凳等等都要帶。幾個月前我換了一部七人車,我們一家三口,再加上這些東西都沒有難度。沿途我們沒有停站,兩個多小時就到達獵人谷的 Hunter Valley Garden ,這個花園我十二年前也寫過,是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這一次推著嬰兒車重遊,雖然孩子應該還不懂得看,但逗留得最久的竟然已經是童話書地帶,哈哈! 玩到接近五時,我們便啟程前往紐卡素。晚餐我們早已在喜歡的餐廳預訂了位子,以前每一次來紐卡素,都會光顧這一間小店。這裡的老闆是廚師,老闆娘則負責樓面,來過幾次之後,老闆娘都認得我們了。這次訂位的時候,老闆娘聽說我們要兩位加一個嬰兒車泊位,就熱烈地恭喜我們。這一晚我們來到,老闆娘才跟我們說,原來他們也生了個小男孩,還跟我們的差不多大呢! 晚飯過後,我們就住進酒店,把帶來的摺疊嬰兒床打開給孩子睡。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環境陌生,孩子這一晚醒來得比平時在家多,我們也就得起來安撫或餵哺,弄得我們都有一點睡眠不足。 第二天的行程:我們在酒店吃過早餐,又再回獵人谷。這裡盛產葡萄,酒莊滿佈,是遊客試酒的勝地。不過由於太太仍在餵母乳,不能試酒,於是我們只在一所酒莊內的餐廳吃午飯。太太很有心思,特地暗中吩咐侍應,把 Happy Birthday 字樣寫在我的飯後甜品上。當然,這甜品就是甜上加甜了,嘻嘻。 飯後,我們在附近閒逛,參觀過蜜糖店和朱古力店,最後到了不遠處的芝士店試芝士去,我們叫了幾種芝士和果醬,配上麵包和餅乾,十分滋味!黃昏時份,我們覺得孩子好像有點倦,決定不外出吃晚飯,只在酒店叫餐,讓孩子可以早點睡。 最後一天早上,我們十一時左右收拾一切離開酒店。在紐卡素的岸邊散步了一陣子,就開始回程南下,半路途經 The Entrance 吃了個海鮮餐,也趕上看到了每日一次的餵塘鵝表演。表演過後,才繼續駕車回家,到達家中,已經是黃昏時份了。 三日兩夜的行程就此結束,如果對比一下當年我一個人出遊或者是跟太太去旅行,一天行程能夠遊覽的景點也比這次多。原因有幾個:孩子餵哺或清潔需要時間、推著嬰兒車也比一個人步行慢得多、孩子晚起早睡,我們不能早出晚歸,所以每天能夠去的地方實在很有限。但是,為人父母,帶著孩子出遊,無論要帶多多少東西,要放棄幾多景點,只要孩子一個好奇的眼神,一陣愉快的笑聲,其他的,也都沒所謂了。

四點鐘奶爸

兒子三個月後,可以連續睡七、八個小時,算是「戒夜奶」了。不過由於睡前最後一次餵哺大都在晚上八至九時,為防「谷奶」,太太通常在半夜兩點左右就將母乳泵出來備用。於是,到了孩子四時肚餓醒來,餵哺的工作就由我負責了。 因為兒子習慣媽媽親身餵哺,對我拿着的奶瓶並不熱衷。最初要又哄又騙的才肯喝一點點。我和太太參考了別人的經驗,換了一個流量較多的奶嘴,我又在母乳加熱後把奶瓶倒轉一會,令奶嘴軟化和接近體溫。餵哺的時機原來也有學問,在孩子半夢半醒之際把奶嘴放到他口中,他就會自然開始吸啜,讓他自己發現原來奶瓶出來的母乳也一樣好喝。餵哺時,不要讓他看到媽媽,令他知道這時他只能喝奶瓶,於是,我就把孩子抱到客廳餵哺。 用了這些方法,孩子從最初喝三幾十毫升就用舌頭把奶嘴推出來,到今天可以一口氣喝下一百四十毫升,然後又呼呼睡去。我想,我這個四點鐘奶爸,也算是稱職吧!

第二百七十九天

過了半夜,太太的陣痛繼續,但似乎進展並非很快。陪產員大概是看到這樣的情況,於是著我坐在一旁小睡一會養神,因為真正生產的時候會更加需要我的支持。我大概淺睡了半小時,朦朧間知道太太回到床上躺著,也問助產士C拿了暖毛毯。 到了三時許,太太告訴我,她需要打無痛分娩針。我們立即把助產士C叫來,她檢查之下,發覺原來已經開了七度!太太原來全憑自己的意志,連笑氣也沒有用,就征服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陣痛過程,實在令我非常佩服! 醫院的設備和配套都十分齊備,二十分鐘後麻醉師就來到了。他將無痛分娩的劑藥,打進太太脊骨內,把下半身的痛感麻醉掉。之前的產前講座說到,無痛分娩最重要的,就是拿捏麻醉藥的份量,最完美的效果就是在感受到宮縮來臨的同時,又不感覺到痛,但到生產時卻能夠用得到力。我們的麻醉師似乎就做到了!不久無痛分娩針開始見效,太太終於能夠在多小時陣痛之後喘息一下,補充一下睡眠。 早上六時許,醫院人員派發早餐時我們便醒來。這時助產士C再來檢查,說已經開到八度半。她向我們的產科醫生報告,醫生說要繼續觀察進展,如果九時還未開至十度,就要考慮緊急剖腹生產了,因為羊水穿破已遠超過二十四小時,再等下去會增加孩子的感染風險。我和太太面面相覷,覺得既然已經捱過七度陣痛、又打過脊骨針,到這個時候還要捱一刀,實在有點不甘心。不過,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也不能太過堅持,我們只好默默許願,希望九時再檢查時,會有好消息。 助產士C進來告訴我們,她要下班了。我們迎來第四更的助產士D,無論接下來如何生產,她都會是見證孩子出生的助產士了。 好不容易等到九時,助產士D開始和太太檢查,她說只差一點點就達十度。她知道我們很希望能夠繼續嘗試自然分娩,於是特別將太太良好的血壓和孩子強力的心跳數據向醫生強調。醫生看過數據,建議多等一小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助產士D十時前再來檢查,終於告訴我們,孩子已經準備好出生了! 助產士D將床好像變形金剛般變身,再加上可以將腿托起,方便用力的支架。她教太太每一次感受到子宮收縮,就用力把孩子推出來。陪產員與我一人站在太太一邊,看著儀器的數字,每一次收縮來臨,就讓太太的手借力陪她用力推。跟平時電影裡面看到的很不同,原來每一次用力都只能推出一點點。努力了半小時,助產士D叫我過去看,指著說已經看見孩子的頭髮了! 我其實只看到大約1cm平方的頭顱,但已經教我非常激動,並向太太高叫說看到孩子的頭啦! 這時候產科醫生來到,吩咐太太繼續用力,但生產過程仍然很慢很慢。不知道過了多久,終於看見孩子大半個頭頂。醫生知道太太已用了力一小時,認為需要用真空吸盤幫孩子一把。他拿出醫院一早已備用的吸盤,用流暢的手法把它蓋在孩子的頭上,抽真空後用力把孩子拉出。經過了好幾次宮縮,終於把三公斤重的小男孩拉了出來! 生產之前的這二十多小時,就像一段慢鏡影片;之後的一連串事情,從聽見孩子的第一聲哭叫、剪臍帶、磅重、為哺乳作準備的肌膚接觸等等,卻又像快鏡般忙亂。 孩子出生兩個多月,這段日子以來的生活,就像這種快鏡的延續。在太太的悉心餵哺下,他的體重已經超過五公斤,初生號碼衣服、以至紙尿片,都已經不合用了。在我把細節淡忘之前,將孩子的出生過程記下來,如果將來這個ABC能夠讀懂中文,就讓他自己來讀一下吧!

第二百七十八天

第二天清早,不到六時我已經醒來,太太更是差不多一夜無眠。我們等到七時,按醫院吩咐打電話去報告。太太的情況跟昨晚沒有分別,醫院似乎覺得昨晚只是 false alarm ,但我和太太卻一樣有著不同的預感,覺得BB快要出來了,於是我們堅持要到醫院檢查。 由於沒有陣痛,也沒有不斷流出的羊水,我們很從容地梳洗、吃早餐,然後帶着一早收拾好的行李出發到醫院。九時許,我們見到一位頗為年輕的助產士A,她對太太昨晚是否穿羊水半信半疑,不過既然我們來到,就用試紙測試一下,同時檢查一下BB的情況吧。她把儀器貼着太太的肚皮,測量宮縮和BB的心跳。我想起 2006 年五師兄寫的《生BB全紀錄》描寫他通過這種機器聽到 Jac Jac 的心跳,現在終於到自己感同身受了。當然,近十年以後,這種飛利浦儀器已經變了觸屏式,但一下一下的單調聲音,對將為人父母的我們來說,都是一樣感動! 等了個多小時,終於有結果了,我們的懷疑屬實,羊水測試呈陽性。助產士A跟產科醫生商量後,說由於羊水穿破,但太太卻沒有任何陣痛的跡象,為減低感染風險,建議要開始用藥催生。 張羅了好一會,催生過程在正午左右正式展開。由最低劑量開始,她們每半小時加藥一次。午飯過後,我們預計陣痛快將開始,於是打電話給太太經同事極力推介聘請的陪產員 (Doula) 叫她來醫院。 陪產員這種行業,我也是近月才聽到。她的服務包括產前見我們三數次,講解生產的過程,讓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協助我們起草一份 birth plan;到生產時她會陪伴在側,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在我們夫婦忙亂之中,要醫護人員盡量按照我們 birth plan 行事。由於我們希望盡量自然分娩,如非必要不想剖腹生產,所以希望一位有經驗,有知識的人員來協助和指導。 陪產員來到,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們仍然談笑自若,因為太太只開始感到有點輕微抽縮。這個時候,出現了助產士B,如果要形容她,大概就是電視劇裡面那種因為有經驗而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那種護士長。她為太太探測宮口度數時「充滿力量」,一點都不像早前助產士A般溫柔。大約傍晚六時,助產士A接近下班,她認為太太的情況是高位破水,BB 的下方羊膜仍然包著很多羊水,所以催生了六小時仍然沒有甚麼動靜,只開了兩度,她建議進行羊膜穿刺,希望可以加快進程,否則拖拉太久,醫生可能為防 BB 感染要緊急剖腹。要接助產士A班的助產士B 卻認為可以多等幾小時才做,她們似乎在外面已經爭拗過,進來問我們意見。我們本來對何時刺穿沒有甚麼看法,但為免太太要再領教助產士B的「威力」,我們堅持要助產士A下班前進行穿刺。 穿刺之後,陣痛果然來了,而且越來越密。陪產員一直在太太身邊打氣,之前她教的呼吸法、姿勢等等都大派用場。常常聽人說陣痛時,陪產的丈夫都給痛得死去活來的太太罵個狗血淋頭,又或者是產婦瘋狂尖叫。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在我太太身上,每一次陣痛來臨,我只看著她閉起眼,專注呼吸,一直都沒有大叫過一聲。我看著平時十分怕痛的她,在要通過成為母親的這一關時展現了驚人的忍痛能力,就像變成了 Wonder Woman 一樣,真的不可思議! 踏入深夜,助產士C來接班,她雖然都是經驗老到,但卻沒有助產士B那種氣燄。這一晚這產房只有我太太一個產婦,所以所有照顧都非常周到。過後我們才知道,助產士C曾經拿過全國性的助產士年獎!能夠有一位最佳的醫護人員來陪伴太太最痛最辛苦的時刻,我們實在非常幸運! 這個時候,手錶的日期跳到下一個數字,以後每年的這一天,應該就是我們孩子的生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