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隧道

雪梨跨城隧道自個多月前通車之後,使用率一直都偏低,本來投資者預期明年會有每天90000架次,但通車至今,每天只有二萬多,遠遠不及估計。 這條隧道連接雪梨東區與西區,使來往交通可以不使用市中心,不用與繁多的人和車爭路。繁忙時間可節省十多分鐘的車程,不過非繁忙時間就只能省回幾分鐘。很多人覺得三塊多澳元(HK$20)的費用不值得,加上隧道不收現金,沒有安裝電子收費系統的車輛,駛過後就需要打電話繳費,更要多付約50%的手續費。 這條隧道還有從東區連接到雪梨橋,收$1.6(HK$10)的一段,這段車程其實本來並不算太擠塞,只是轉一個彎,但隧道通車後,原本很直接地從路面過海的路線封閉了,從東區過海若不使用跨城隧道,就要兜來兜去,懂得這些免費路徑的還好,不懂得的,由於路牌只指示使用跨城隧道過海,就只好乖乖就範了。另外,本來連接雪梨東西的威廉街則由三線改為兩線,加上隧道新增的兩線,原來這項昂貴的工程只把連接東西的行車線增加一條!

一樣的月光

送給大家,雪梨今晚的月亮。雖然大家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我們都被互聯網連起來,我們都看著一樣的月光。 記得去年的月亮照片是借來的,這一張,是剛剛在露台拍的,沒有版權問題,嘻嘻。 Canon EOS 20d / EF 75-300mm lens / ISO100 / f5.6 / 1/400s

郵購新娘

澳洲 New South Wales 省議會反對黨自由黨領袖布洛登 (John Brogden) 昨日因為幾項醜聞而辭職,其中最為人談論的是他上月在一個宴會裡談笑間將上個月退休的前省長卜卡 (Bob Carr) 的華裔太太形容為「郵購新娘」。雖然他只是在寥寥幾人面前說,但因為涉及種族和性別偏見,引起軒然大波,連地位也保不住了。 「郵購新娘」實在說得很難聽,其中包含了買賣婚姻,又將女性形容為可以購買的商品,而且很明顯是衝著她的亞裔身份而來的。卜卡夫婦結婚幾十年,太太是福建人,從馬來西亞來澳洲留學,兩人是在大學時代認識相戀,把她形容為「郵購新娘」實在是很嚴重的侮辱。 在有四分一移民人口的省份,一個反對黨領袖對異族通婚作出如此難聽,又帶有侮辱性的評論,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他本人也常常在唐人街的活動出現,對不同種族示好,增加支持率。自由黨是澳洲聯邦的執政黨,但在省政府卻在野了十年,他們並不是如「一國黨」這些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黨派。今天的報紙也說,如此的說話,「一國黨」的議員也未必敢公開講。他這次的下台,絕對是自找的。 其實這事件,反映到很多人其實平時對不同種族的人裝得很友善,談笑風生打哈哈,但內心的陰暗面卻還是帶有對異族的歧視。 甚麼時候才能消滅種族偏見呢?

當年今日

褪色的照片是1985年8月6日拍的。當年父母帶著外婆和我第一次來到澳洲,第一次遊覽雪梨歌劇院,我們在階梯上拍下了這張照片。 那一天,風很大,吹得我們好不容易才站得穩。我們來的目的在於為移民探路,沒有參加旅行團,很多旅遊景點根本沒空去。我們出入要靠朋友接送,只能走馬看花地到動物園看看袋鼠,在唐人街牌樓下散過步,和匆匆在歌劇院拍下了這「到此一遊」的照片,連門也沒有推進去。至於舉世知名的海灘,由於是隆冬時節,連去也懶得去了。 那年頭澳洲經濟好像不錯,一澳元兌七港元,只記得所有東西都很貴很貴,價錢牌的數目字好像是香港的一半左右,物價是香港三倍半啊! 記得朋友帶我們去唐人街飲茶,一行六人竟然吃了超過三十元澳幣,折算港幣二百多元,在那時五港元一個飯盒的年代,真的吃了一驚。不過,味道倒是十分難忘的,蝦餃的蝦都是全隻新鮮彈牙,還有今天再也吃不到,每隻都有一隻帶子的帶子餃。 印象最深刻的是登上雪梨塔,那是我第一次上這種電視塔,那種三百六十度一望無際的感覺,加上雪梨遼闊平坦的領域,使我意識到,這裡的生活,會與我一直成長的香港大大不同。我當時以為,不久我就會到此生活,可能中學生涯會有很大部份在澳洲渡過,誰知最後卻在香港多待了五年,唸完大學一年級才正式移民。 這些舊相片的顏色,真的滲透著歲月的痕跡。彩色相片隨時間泛黃,令到當時的新玩意——加印日期變得更為可信。今天,大家都數碼化了,電腦上的照片不會變色,我們又如何能一眼看穿相片的年齡呢?二十年後,也許我們會指著現在拍的數碼相片,笑說:「這張只有三百萬像素,一定至少二十年啦。」

倫敦2012﹒雪梨2000

在電視上看到倫敦贏得2012年奧運的主辦權,新加坡場館內的歡呼和英國街頭的慶祝情形,令我想起了12年前雪梨的情景。那一個九月的晚上,因為要趕功課,邊繪圖邊看著電視直播在本地時間凌晨兩三點的投票情況。雪梨勝出後,興奮得不能入睡,熬了一個通宵。 記得那時北京和雪梨成了最後兩強,最後雪梨以45:43兩票之微勝出。其實北京一直於早幾輪投票領先,到最後關頭淘汰了英國曼徹斯特,大部份他們的票都轉投雪梨,我們才能勝出。記得有傳說道:當年「九二共識」達成不久,兩岸關係不錯,中華台北隊本來想以支持北京的一票來換取他們支持台北舉辦02年/06年亞運,最後談不攏,那一票就落在雪梨手上……這個傳聞是真是假,難以求證,但如果北京多一票,以44:44 打成平手,就會由主席薩瑪蘭奇投決定性的一票,看他當年的傾向,很大機會會選擇北京。 雪梨當年險勝,帶動了經濟走出谷底,也使城市的市容煥然一新,令偏處一隅的雪梨擠身國際城市之列。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也與當時奧運帶起的地產熱潮有關,如果不是這份工作,也許我也隨香港來的同學回流香港,投進九七前的地產泡沫了。不過爆破之後,就…… 可見千里之外的一票之差,對個人的影響之深之遠……倫敦的居民,如果你十年之後重看今天,也許就能領略到我說的感覺了。

兩個電影節

剛剛見到今年雪梨電影節的節目表,雖然這幾年已經不像以前看得這麼多了,但每年總也會挑三數齣電影來欣賞。 還記得前些日子香港仔公爵設立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我留言跟他說遲些雪梨電影節會用這個站來作選電影的指南。誰知拿了香港與雪梨的兩份節目看看,才發覺之間的交集極少,有些今年香港電影節的電影,例如「錫錫又如何」是去年自己在雪梨電影節看過了。 今年的兩個電影節的交集之中,有「德落姆」、「艾麗絲華坦光影定格」、「我老竇係攝影大師」幾齣記錄片以及日本片「世界盡頭/女朋友」。記錄片自己興趣不大,而「世界盡頭/女朋友」似乎評價普通而已。 唉,對著訂票表格,有點迷惘,今年好像沒有甚麼一看片名就特別吸引的電影。還是要做多點功課,才能下決定了。 其實近一個月也沒有看電影,近日上畫的戲碼沒有特別想看的,也許是某種的倦怠期吧。剛剛看到了Ape4 和公爵兄再次談「日落巴黎」,才驚覺到去年九月初上畫至今,原來已經近十個月了,竟然還有常常有回響,看網站記錄也仍然有不少朋友來看我寫「日落巴黎」,真的始料不及!他們的文章也提及我去年也看過、寫過的「迷失東京」呢!

捕捉雪梨

最近購了部新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Digital SLR)Canon EOS 20D,塵封數年的舊鏡頭終於可以重見天日了。為了把新玩具用熟,我一有空就假扮遊客,背起相機袋,出動當個獵人。花幾個小時寫意地浮游於我的城市,捕捉雪梨的光與影。這些日子,天空很藍,風很清新,流出的汗水被蒸發時給我陣陣舒服的涼意。 攝影地點:Circular Quay, Opera House, Watsons Bay, Vaucluse, Walsh Bay, The Rocks,部份地點曾經於前文「10 Places of My City – Sydney」談及。 【按此看相簿】

百分百誤點

剛過去的星期一晚,雪梨的火車出現了一個驚人的誤點率:100%!而能在預定時間十分鐘內到達的列車也只有1%,換言之,有99%的列車遲到超過十分鐘。我的一位住得較遠的朋友,下班後遲了兩個小時,到十一時許才能返到家裡。 鐵路局的發言人解釋說,事件的起因是其中一個位於 Ashfield 的電站出現故障;而同一時間,告病假的司機人數亦比平時上升了百分之七十,令到班次完全無法有效調配。其實,雪梨火車的誤點問題,由來已久,一直都無法解決。今年二月,已經因為司機及月台服務員短缺,而被迫永久性地減少班次,每天取消了至少一百班列車服務。在大幅度減少了班次之後,情況有了短暫的改善,不過最近又故態復萌。 有人覺得,這是鐵路工會的威脅加薪伎倆;記得雪梨奧運時,因為大筆發放了鐵路員工的特別津貼,期間火車服務誤點率之低,真是令日常慣被火車誤點折騰的雪梨人難以置信。可見誤點率高並不是班次設計問題,也不是天氣,而是控制在勢力龐大的工人手裡。 最近在中文台,看到地鐵因為故障而延誤十多分鐘的事,竟然上了香港的晚間新聞,而且還播出乘客破口大罵,說甚麼害他遲到云云。其實對比起雪梨的公共交通,香港地鐵及火車的服務,已經是很一流了,班次密,誤點少,唯一的不滿可能是太擠迫。也許,這些年,很多人都因為經濟低迷,滿肚怨氣,稍有問題就罵,要這個或那個負責。這些氣憤的香港朋友,其實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誤購凶宅

雪梨一對華裔夫婦付了定金購買八十萬元的屋子,最近才發現該屋已經空置三年,一查之下才赫然發現原來是2001年發生滅門慘案的凶宅。Sef Gonzales 在三年前在此屋中把同住的父母和妹妹殺死,剛剛在上月才被判終身監禁。 買家郭氏夫婦已經付了一成定金,後來看了報導才知道原來竟然誤購凶宅。在購買房子的過程中,夫婦倆曾在經紀陪同下,看了房子三次,但經紀對命案均隻字不提。本來交易定於上星期完成,但信奉佛教的買家夫婦發現真相之後,害怕屋內有冤魂,要求退回定金,但遭地產經紀拒絕,反而建議他們將房產再賣給其他不知情的買家。郭氏夫婦斷然拒絕了該提議,地產經紀亦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令他們損失了八萬元的定金。 澳洲房地產協會的主席認為目前法律沒有規定,地產經紀要向買家說明房屋的歷史。她認為郭氏夫婦因為宗教問題,才決定放棄購買。類似的事情在柏斯也發生過,新的業主搬進後並沒有甚麼問題。有地產經紀甚至說:「大多數的澳洲人都應該不會介意。」 我覺得由於事件涉及亞裔買家,這些不知所謂人士才能利用「宗教」為理由,混淆視聽;而那個自以為代表「大多數的澳洲人」的地產經紀,也許該看看如「驅魔人」的恐怖片,又或者問問澳洲女星 Nicole Kidman,究竟她主演的「不速之嚇」令多少澳洲人覺得害怕。 相關新聞: NEWS.com Property Review 此事今日又有新消息,地產經紀發出聲明,反駁說他們已向買家提過此屋是Deceased Estate,他們並無隱瞞。其實Deceased Estate,我的理解是指「遺產物業」,與發生兇案的凶宅是兩碼子事,根本就是藉此混淆視聽!郭氏夫婦再出來否認有人向他們提及Deceased Estate,又說他們不是佛教徒。其實他妻子是基督徒,自己也沒有宗教,外父外母雖然信佛,但怕住凶宅,完全與宗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