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與文化

我和幾位舊同學參加西九的概念比賽,是2001年的事,不經不覺原來已經五年了。很可惜看到這個項目要推倒重來,白白浪費了五年光陰。我並不是說我很期待見到那個天幕方案成真;而是,雖然天幕這個概念成為冠軍,但作為落選參賽者,我依然很有興趣知道它是否一個可以實踐、可以通過現實考驗的方案。但現在冠軍因為政治原因淪為「紙上建築」(Paper Architecture),反而就成為了永遠的冠軍,難以證實它是否一個成功的設計。 當初宣佈賽果時,老實說我真的是嚇了一跳。將一個天幕籠罩在一片由尖沙嘴直到佐敦站這麼大的土地之上,實在是想也沒有想過的。我覺得建築物的設計,必須要反映用途和內在的理念,我很驚訝勝出方案是一個單一建築。因為作為文娛藝術區,理念應該是將各種文化、藝術、消閑活動兼收並蓄,概念方案也應該反映這個情況,提供一個有彈性的總體藍圖,讓不同的建築師發揮所長,設計區內的建築物,令各種風格可以和諧並存;而不是由一位設計者主導,用一個大面積的屋頂將所有文化吞噬覆蓋,這樣,我覺得設計並沒有表達文化的多樣性,反而有點整頓統一的意味了。

談西九龍

2001年香港政府舉辦了一個世界性的規劃意念比賽,為西九龍這一片填海得來又鄰近市區的土地徵求設計意念。一開始,比賽章程已經說明了要把那裡變成文化、藝術和娛樂區域。當時我也有連同幾個朋友參加,以一個養殖珍珠的意念貫穿全區,表達出藝術發展需要悉心慢慢栽培。由九龍公園出發,用一條行人專用大道連接往高塔、海邊人造海灘、近避風塘的漁人碼頭、亞洲藝術館和香港歌劇院等等。當然,其餘的用地就用作發展商業和住宅,以平時一貫的賣地手法賣給不同的發展商,得到的收益就可以資助由政府發展的文娛藝術用途。 最後當然是輸了給大師級人物:設計匯豐銀行總行和新機場的Sir Norman Foster。不過,最意想不到的就是那個覆蓋全區的天幕,這個設計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大」︰想像一下,這個天幕有二十座雪梨歌劇院那麼大,又或者說由尖沙嘴直到佐敦站都給同一座建築物蓋住……我不知道天幕的操作,不敢妄下判斷,但估計將來空調的耗電量和玻璃的清潔維修費用一定不會少。當然,單憑一個大字已可以令人印象難忘,從而成為香港的地標……不過,多個不同的博物館、表演場地都給天幕籠罩,不能展現本身與其用途有關的建築特色了。而且,這個天幕亦似乎是令政府需要單一招標的主要原因。 近日來,文藝界有很多聲討的聲音,又有說甚麼借文藝為名,發展項目為實的陰謀論。我又不太敢苟同這些論調。因為填出來的土地,如果全部拍賣而完全不提文藝,也是一貫順理成章的做法,何必要扯上文藝而作繭自縛呢?其實住宅和商業用途,可以與文藝用途共存;那些批評的文化人,有沒有考慮過,如果沒有其他用途,如何有效利用這一大片土地?各財團的標書中,文藝用途依然佔不少的面積,究竟在香港這個小小地方,將來的收藏品,各式演出和觀眾能不能把這些場地填滿,還是未知之數。

汴京印象

讀到網友收買佬Johnny的文章介紹好書【圖解東京夢華錄】,我在雪梨買不到,終於老遠從台灣郵購來。書中談及宋代汴京(今開封市)的都市生活,節慶風俗,又配上不少的圖片,有鳥瞰汴河的【清明上河圖】,還有按【東京夢華錄】內容繪出的城市地圖。職業病所致,我最有興趣的就是看看宋代的城市設計。其實汴京作為首都的時日不算太長,而且都是處於異族入侵,被吞併的危機之下。歷史似乎告訴我們,在這種壓力下,都市通常都會出現今日的所謂「世紀末情結」——「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燈紅酒綠。 汴京是中國第一個將政府和繁盛的商業活動混合於城牆內的首都。唐代及以前,都城的商業活動都被限制在特定的範圍之內,不得逾越。唐末以後,這種限制逐漸解體,商店在各城市可以於任何地方開設,融入整個城市,使得街境(Streetscape)為之一變。汴京分為內外城,內城為唐朝所建的汴州城,而外城則為五代和宋初加建,令整個城市擴大到超過四十平方公里,略小於整個九龍半島。人口最高峰時約有一百萬,密度有九龍半島的一半。 汴京內外城都給汴河貫穿,河道也成為「物流」要道。而且和現代都市一樣,河畔滿佈可以觀賞河景的茶樓酒館,沿著汴河有近十道橋,連接兩岸的主要道路。橋都成拱形,以供客貨船隻駛過。皇宮位於內城中央偏北,皇宮南門前有「御街」貫穿內外兩城牆,寬三百公尺。中央圍欄內是御道,不准市民使用。但兩旁則可自由行走,甚至曾經可以經商買賣。 汴京其實已經具備了現代城市的特質。近代城市規劃有所謂「城市五元素」:Path(路徑) Edge(邊緣)District(區域)Node(節點)和Landmark(地標),每一個人都用這些元素來構成個人對城市的認知(見”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1960)。人們沿著「路徑」移動,利用「地標」來認路,經過多個「節點」,從一個「區域」進入另一個,但有時被「邊緣」限制而要改變方向。 當然汴京中的通道是「路徑」;汴河是兩岸的「邊緣」,但同時又是船家的「路徑」;御道是皇家的「路徑」,但卻是平民的「邊緣」;城中東北區的大小貨行,東西雞兒巷是娛樂紅燈「區域」;主要的十字路口都是「節點」;而各處的寺廟,城樓,拱橋就是人人最認得的「地標」。用這些現代的概念來理解古代的都市,其實很有趣。當然【圖解東京夢華錄】裡面更多篇幅的是城中各區風貌,以及節慶風俗等。如果將整本書的內容寫到有如現代旅遊指南,甚至設計成有如 Eyewitness Travel Guide 的全彩圖形式,會更加有趣。不過,這本旅遊書,大概是有時光機的叮噹、大雄,才有所用。 參考書目: 圖解東京夢華錄 – 孟元老著、黃驗編注 The Magic Square – Alfred Schinz The Image of the City – Kevin Ly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