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西九龍

2001年香港政府舉辦了一個世界性的規劃意念比賽,為西九龍這一片填海得來又鄰近市區的土地徵求設計意念。一開始,比賽章程已經說明了要把那裡變成文化、藝術和娛樂區域。當時我也有連同幾個朋友參加,以一個養殖珍珠的意念貫穿全區,表達出藝術發展需要悉心慢慢栽培。由九龍公園出發,用一條行人專用大道連接往高塔、海邊人造海灘、近避風塘的漁人碼頭、亞洲藝術館和香港歌劇院等等。當然,其餘的用地就用作發展商業和住宅,以平時一貫的賣地手法賣給不同的發展商,得到的收益就可以資助由政府發展的文娛藝術用途。

最後當然是輸了給大師級人物:設計匯豐銀行總行和新機場的Sir Norman Foster。不過,最意想不到的就是那個覆蓋全區的天幕,這個設計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大」︰想像一下,這個天幕有二十座雪梨歌劇院那麼大,又或者說由尖沙嘴直到佐敦站都給同一座建築物蓋住……我不知道天幕的操作,不敢妄下判斷,但估計將來空調的耗電量和玻璃的清潔維修費用一定不會少。當然,單憑一個大字已可以令人印象難忘,從而成為香港的地標……不過,多個不同的博物館、表演場地都給天幕籠罩,不能展現本身與其用途有關的建築特色了。而且,這個天幕亦似乎是令政府需要單一招標的主要原因。

近日來,文藝界有很多聲討的聲音,又有說甚麼借文藝為名,發展項目為實的陰謀論。我又不太敢苟同這些論調。因為填出來的土地,如果全部拍賣而完全不提文藝,也是一貫順理成章的做法,何必要扯上文藝而作繭自縛呢?其實住宅和商業用途,可以與文藝用途共存;那些批評的文化人,有沒有考慮過,如果沒有其他用途,如何有效利用這一大片土地?各財團的標書中,文藝用途依然佔不少的面積,究竟在香港這個小小地方,將來的收藏品,各式演出和觀眾能不能把這些場地填滿,還是未知之數。

6 Comments Add yours

  1. kaifong says:

    澳洲的博物館、藝術館是如何經營呢 ?

    好想香港的傳媒報導世界的博物藝術館是如何經營的 : 用基金,加商業贊助補助入場費形式還是怎樣 ? 和歐美內地的藝術教育是怎樣的。

    除了空調的耗電量和玻璃的清潔維修費用外,夕陽斜照到西九時,這巨型天幕把西斜反射到整個深水 “土步” 民區,其強光足夠把一帶的街坊眼睛弄瞎了,還未計這西斜做成整個九龍半島的溫度上升。

    真不明白為何非要天幕不可,更不明白為何這天幕一定要 Sir Foster 建的不可。整條長行人走廊環繞著這藝術區,南沿海邊通尖沙咀購物區,東至西九龍中心,北至長沙灣的工貿大廈區咪重好? 唔夠咩?

  2. kaifong says:

    Stannum 君 :

    題外話。在香港看到一則講有位澳洲人成功發起一個運動,逼使澳洲地鐵讓乘客免費乘車一日的新聞。是澳洲人團結還是這澳洲人有出色的策略?

    香港的壓力團體議員們不斷反對地鐵九鐵車費貴,變相加價,壞車事故頻生等,就是想不出像這澳洲人爭取免費乘車日的 “義舉”。

  3. 台灣老婆 says:

    Stannum,能在香港好好跟我談起”文化”這檔子事的人少,我不是要吹噓自己多麼的有文化,只是沒辦法像在台灣一樣的找到知己,也實在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呢。

    每每談及這樣的問題,這裡的人都會千篇一律的回我”吃飯掙錢重要,別談那什麼什麼文化啦等等的問題…”。不過呢,我必須承認,這裡的中國文化已經不這麼的中國了,相較於台灣,香港很多所謂的中國文化已經被西化了呢。暫且不論改變過後的中國文化好或是不好,西方人來香港或是尋求中國東方文化或寶物,或是享受中國文化與西方的差異,而當道地香港文化逐漸消失的同時,我也替香港的未來擔憂。

    語言與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當自己的民族不再能完全保有自己原有的部分時,這個民族就等於走上自毀的前程。這個問題在這裡發生,同樣的,也在台灣發生,然而,這兩個地方的當局,都似乎,非常漠視這個既嚴肅又嚴重的問題呀…

    哎呀呀~~我似乎~~談論得~~太過於離題了喔,不過呢,我還真的很喜歡你的這篇文章內容喔。

  4. ar kit says:

    stannum: “天幕有二百座雪梨歌劇院那麼大”~ 不是吧?! 除了令旅客一見難忘之外… 這麼大有什麼用處~ ?!

    kaifong: 我也是免費乘車日的受惠者~ 省了十多元的車費~ 🙂

  5. Stannum says:

    哎,傑少,應該是二十座才對……打錯字嚇親大家,唔好意思。上文已經更正。

  6. Stannum says:

    街坊先生:

    澳洲的博物館、藝術館多數是政府或大學出資設立基金。靠贊助、會員會費和入場費營運。捐款或藝術品會有稅務優惠。天幕反射太陽的程度還可以靠玻璃的角度和物料調節,應該不會成為大問題。香港的公共交通已經很不錯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雪梨是「百分百誤點」,才會激起民憤。

    台灣老婆:

    香港的文化藝術,一直都只是小眾……其實一次過建那麼多的場館,真不知如何營運。有了硬件,何處去找大量軟件,舉辦展覽和表演呢?希望不要淪為大白象就好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