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樂園 3-Iron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雪梨電影節看的第四齣電影。英文片名是 3-Iron ——用這支常藏起而用途最少的高爾夫球桿,來比喻女主角的花瓶生活。她就像一件擺設,被丈夫困在偌大而有品味的家中。這個「三」字同時又扯上男主角,女主角和丈夫的三角關係。 在這齣個多小時的電影中,男女主角之間連一句對白也沒有。男主角全程沉默,女主角只在最後向丈夫(以及他背後如鬼魅的男主角)說了兩句:「吃飯了」和「我愛你」。反而差不多每一個配角,包括女主角的丈夫,警察,暴斃老翁的家人,拳師等等都撕破喉嚨地大叫大嚷。 全片的大部份時間,很靜,真的很靜……配樂的每一個音符都清楚聽到。這種對白極少的電影,很容易流於交待不清,或是悶出鳥來。全靠導演金基德的功力,配樂加上鏡頭運用,令到主角們每個眼神動態都有戲,把觀眾的情緒扣得緊緊的。 電影有種超現實的感覺。男主角在別人的家如入無人之境,自出自入。闖進只是想看看別人的生活,每次都在屋子主人的照片前拍照,仿彿想加入他們成為一家。到了後期被監禁後,更仿彿變成一個隱形的鬼魅,只有女主角才能看見他。女主角向丈夫說話,與丈夫擁抱,其實在她心中的對象就是男主角。 兩個主角都是寂寞人,都在尋找一些認同。在現實世界找不到,就只好在想像的世界實現,就只好在半虛幻的境地裡找。兩位主角尋找到對方,總算是得到了。 (圖片版權:Kim Ki-Duk Film .來源:YesAsia 網站影碟封面)

Closer—這麼近.那麼遠

對「誘心人」這部電影本來我是有所期待的。 Natalie Portman 和 Clive Owen 雙雙獲得男女配角獎,論演技,二人得獎實在不奇怪,但得到配角獎卻其實並不恰當。以二人的戲份,給說成配角並不公平,只不過他倆的名氣給戲份相若的 Jude Law 和 Julia Roberts 比了下去,便被貶為配角了。其實以故事論,首尾呼應的主角其實是 Natalie Portman 的角色。 雖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流暢,演員表現亦佳。但離開電影院時,竟然心中有點茫茫然,覺得有所欠缺。這部電影並沒有打動我。 究竟缺乏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舞台劇改編,有點不同於一般的電影呢?似乎又不是,缺失的應該是一些更本質性的東西。我想了很久,發覺原來作為探討戀愛關係的愛情電影,缺乏的原來是愛。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四個人,四角關係,除了慾念和佔有慾之外,竟然看不出有愛情甚至感情的存在。攝影師意圖避免成為第三者,利用醫生作救生圈並與其結婚,但後來仍然抵受不了作家的誘惑。作家滿口「我愛你」的謊言,對攝影師和脫衣舞孃都不見得有愛,為了攝影師而拋棄脫衣舞孃,但攝影師回到醫生身邊後卻又想吃回頭草。脫衣舞孃對日夕相對幾年的作家男友用隨手拈來的假名,卻對來買笑的醫生報上真姓名。醫生上網找情慾快餐,意外碰到攝影師,但婚後對她似乎只有性慾和佔有慾,對紅杏出牆的妻子追問時都只著眼於性的滿足程度。 戲中各人,原來都沒有愛,分開時都狠狠地傷害對方。各人同衿共枕,身貼身零距離,但除了性、慾、內疚、報復之外,都沒有精神上的交流;精神上各人之間的距離就像各自站在不同的星球,拿著對講機,以謊言假語來溝通,來刺痛對方。 電影名字叫 Closer,似乎反諷的成份更多。最後脫衣舞孃用真正身份回到美國,作家回到電影最初孤獨的單身生活,醫生與攝影家雖然重新開始,但結尾一幕卻給人同床異夢的感覺。兜兜轉轉,原來最後誰都沒有與誰靠近,沒有 get closer。 延伸閱讀:小東—Closer文字浮現的暗湧—最佳分手場面文字浮現的暗湧—華氏19.3聞見思錄—好戲連場G13 Mania—愛情角力誘心人

戲夢巴黎

看「戲夢巴黎」(The Dreamers),其實是給中文譯名吸引去找來看。貝托魯奇並不在我心目中「非看不可」的導演名單裡面。後來看了中文譯名,知道了部份內容,談「戲」(電影),又談「夢」,又有巴黎背景,就覺得有興趣,不過看完之後,卻有點失望了。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電影背景是1968年的巴黎,但是大部份鏡頭都在室內,並不太能拍出巴黎的感覺。我也明白導演的難處,要用實景重塑三十多年前的巴黎實在不容易,電影開始時只出現了幾分鐘,出動了大量老爺車穿梭來往現實巴黎的街道,但已經是巴黎味道最重的一幕了。 片中三位主角都被塑造成電影痴。我看不明白的是,六十年代末的二十歲青年,為何對一些戰前的黑白電影如此沉醉?片中的交代不清楚,而且,六十年代沒有電影碟和帶出租,要看經典電影就只靠戲院重映,他們又如何能對他們出生之前流行的電影如數家珍?就算電影曾經重映,他們看過數次,也不可能將小節對白背誦出來吧?這,又讓我想起「星光伴我心」,將主角寫成少年戲院放映員,就令他影痴的身份,和對電影的熟悉,顯得合情合理了。 片名的「夢」字,最初以為是指在巴黎街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但主角們對於學生運動的參與,只停留在口頭上說說理論,和在家中窗前隔岸觀火的階段。後來又覺得是指美國學生Matthew,和那親密得幾近亂倫的孿生兄妹短暫的關係,就像一場夢;也許,這是比較接近片名 The Dreamers 的原意。 片中裸露鏡頭很多,而且全露。(香港上映版本有沒有刪節就不知道了)導演處理得很自然,鏡頭完全沒有挑起觀眾的情慾,令人覺得那只是情節必要而且單純地裸露。有沒有穿衣服就像有沒有戴帽子一樣自然。 早前萱言在她網頁中把有亂倫劇情的「原罪犯」罵得很兇。不知道她看過「戲夢巴黎」沒有,會不會也一樣討厭呢?這片對亂倫的描寫,是在一些對白和短短的片段中。兄妹之間,其實並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性關係,但彼此之間的愛意又比一般孿生兄妹來得重。就如女主角被Matthew發現兄妹相擁而睡之後,似是而非地對Matthew說:「他們兄妹未出生前,在母體之中已經裸埕相對了,有甚麼問題呢?」;不過其實她是徘徊在罪疚與接受之間,她說:「如果有天給父母發現了,就會選擇自殺。」 我覺得電影的最大問題在於,故事有三個主題:電影,學運和兄妹戀情,但處理的手法卻像把三種不同的東西隨便地放在一起,之間沒有連繫,看完後卻有不完整和未完結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