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見到一本叫「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的台灣書。
翻翻頭幾頁大學教授李清志的「推薦序」,劈頭的標題就把作者楊舒斐形容為「一位流連於文學與建築之間的奇女子」……嘩,很吸引……這個序的首段更吸引:
我慢慢開始相信,學習建築應該從學習文學開始。因為建築設計的能力其實與文學修養有很大的關係;好的建築師不是只懂得材料、構造技術而已,他必須更深入地瞭解到空間中的意境,以及隱藏在每一塊磚頭中的詩意,因此有文學修養的建築師才可能更深切地創作美好的建築。
書中記錄了作者的親身遊歷過的著名建築物,分佈在三個當今建築學上重要的國家:德國、日本、西班牙。德國的路程從包浩斯(Bauhaus)展覽館出發,論述包浩斯學院與現代建築的關係,再旁及幾所其他的博物館和柏林著名建築物,包括柏林愛樂廳和國會等等。日本的內容也集中在博物館、藝術館等等的公共建築。自己最喜歡的,是她寫關於西班牙的部份,觸及了真正的人文況味,可能因為內容比較多歷史較長的古建築,談多了一些歷史和當地文化;最後更介紹了我非常喜歡的 Calatrava 在 Valencia 的作品。
作為一本建築書,楊舒斐的行文流暢,將一些建築特色描寫得很仔細,也對各位建築師的風格和手法有詳盡的介紹。不過,因為我是給李教授的序吸引而買這本書,所以對這位文學系出身的作者有著與平常建築作者不同的期待。我以為她會以與別不同的手法,將建築氛圍的意境和詩意,以富文學感的筆觸描寫出來。
不過,原來我買之前漏看了她的自序,她說:
建築必須親身體驗,文字很難真正承載空間感動人的力量。如果看了文章無法感動你,那就……旅行去吧!
噢,原來已經有警告在先,唯有將失望的責任留給自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