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電影節看了兩齣主角不斷在都市裡面浮動的電影,包括這齣黎巴嫩片 A Perfect Day (完美的一天)和南美片 Play 。因為職業關係,我看電影時常常留意各地城市的影像,希望從中對這些城市的實況了解多一些。這兩齣電影都將觀眾很真實地帶到了當地——貝魯特和智利的聖地牙哥。前者比較沉重,後者輕鬆得多。現在先談談前者,因為四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曾上映,HKIFF 網上筆記連線的主持之一 K 也撰文談論過。
中東的城市,半世紀來傷痕纍纍。A Perfect Day 呈現的不單是主角個人的故事,而是兩代人給戰爭動蕩折磨的故事。電影中的時間只有一天,但裡面包含的時間坐標,卻長得多。男主角 Malek 在這一天內,步行,駕駛,坐車,在城市中不斷流動。我們利用他的眼睛,看看充滿傷痕的城市,有繁囂的幹線,有人情味的街坊,有紙醉金迷的夜生活,但對於 Malek ,這充塞著各種麻煩事情,卻空虛難耐的一天,竟然給套上「完美」這個形容詞,著實諷刺。
不少來自非歐美地區的電影,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將自己的城市和鄉村的特別之處無限放大,塑造成一個獵奇景點。很多中國電影將鄉村習俗奇異化;就算不少澳洲片,也將沙漠紅土風光當賣點。彷彿不這樣做,就不能吸引觀眾。但我覺得,無論甚麼背景和產地的電影,這些枝葉都是次要的,角色的感情與互動才是真正能夠吸引人的東西。
A Perfect Day 的手法沒有特別強調異國風情,而角色之間的互動性也不強,但他們之間卻有種莫名的張力,母子之間,Malek 和 Zeina 之間的關係都一直繃緊和膠著,所以從開始到結束,情緒起落不大,全片調子比較低沉(電影中有零星幾個「笑位」,但其實也在反映著人生的荒謬)。不幸,電影最終也沒有為主角提供從低谷中逃生的路。也許,如何解脫,要靠觀眾自己參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為甚麼選這一天呢?因為,這一天是他與相依為命的母親,到律師樓辦手續宣告內戰中被虜失蹤十五年的父親死亡的日子。電影一開始,母親叫男主角 Malek 起床,並哀求他取消律師樓預約。從他們的對話,我們感覺到,作為母親畢竟想保存心中那渺茫的一點希望;覺得一旦宣告丈夫死亡,他就真的死去,她的希望也就幻滅了,永遠地。但兒子卻不這麼想,雖然沒有明言,但這些年他給父親的下落不明折磨夠了,很希望告一段落。他自己因為此事受的傷已夠多了,母親的傷他根本無力處理,無力勸解,只好裝出一副漠不關心的臉孔。母親從律師樓回來,很想他陪伴一下自己,但,他一點都不願意。
Malek 情願在城市中不斷遊走,目標其實似有還無。到律師樓之前,也許他希望這個儀式會給他一個解脫,但似乎根本沒有甚麼效用。這一天之內,他到工作的地盤巡視,他到醫院找醫生看自己的渴睡症,他到女子 Zeina 家中找她和不斷致電給她,但一路下來,人生裡這些種種都根本沒有甚麼改變,甚麼寸進。
工作的地盤發現了遺骸,亂作一團;他的渴睡症彷彿是引發自父親的失蹤,他一倒下就睡,正好可以忘掉一切,誰知醫院的女醫生只馬虎地看待他的症狀,還竟然向他挑逗;不過,他一心只想找到剛分手的 Zeina ,企圖向她解釋。可惜的是,她根本對他完全置諸不理,他用了種種渠道,上門、電話、留口訊、打短訊、就算在擠塞的車程中見到她的車,打短訊告訴她,她就立刻轉線加速絕塵而去。結尾一段,Malek 找到 Zeina,激情片刻後又再度被拒。觀眾雖有點不明所以,但事情至此,Malek 為甚麼不問問自己,心中的目標,是否有如母親渴望父親回來的奢望一樣渺茫?母子二人都一樣,都在渴求一個得不到的人,一份得不到的愛。這大概是佛家所云的「求不得苦」了。
也許,要學懂放開,才會得到解脫。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原來不只我一個看過這部電影,見到有人跟我寫同一部冷門的電影,真好,很有點他鄉遇故知的味道。
一個慾步出陰霾;一個慾脫離傷別。
一個從回憶去找尋慰藉;
(~因為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
一個從痴纏去追尋突破。
(~因為她可能會再回來~)
也許,這也是追尋完美一天的見證吧☆~
畢竟,生活在同文化、空間的人可以或渴求追求的目標有所不同。
再者,有時,有些事情我們也很難要確定真實成果多少而付出多少的。。。因為~沒有人可保證某些成果的。。。所以,不一定是求的,人總是要經歷吧~_~苦的盡頭是甘甜。一生都是甜也不一定是完美吧~
不過,看你的細膩描繪,倒也覺電影把那生活的真實面透了出來,配合那背景,相信是值得一看吧!
最近看了「立見天國」,你看了嗎?我就覺得太沉重了,不過,我猜你很可能會喜歡。
呼~~~~
要放下一件執著的事真的很困難
除非過去的回憶已經填補不了現在的痛苦
才會懂
執著一定要放下嗎?
我在想著這個問題….
或許”執著”(不論人 事 物)
是心裡想出來的整個世界
明明旁觀的人覺得你所認知的世界已變調
自己還有期望
要放下執著才是解脫 自由嗎?
搞不好只是跳進另一個叫做執著”自由”的世界
我的朋友寄給我一個訊息….
一個改變捷克政局的搖滾樂團「宇宙塑膠人」
那張新專輯裡,正巧有這首歌,就像是「宇宙塑膠人」傳奇的寫照︰
你不能指望家人
你不能指望朋友
你不能指望聰明才智
你不能指望上帝
你不能指望智者
因為智者不存在
你不能指望好心人
好心人專做燈罩和肥皂
很多事情都不能指望
最糟的事情老在發生
你得要有滿滿一公車的執念
才能讓自己過下去
人生不就這樣樣子
(>
K :哈哈,我真的在「他鄉」呀!讀了你的文章,發覺你看到關於當地社會的東西比較多,我反而專注在兩母子的追求上。看到 Malek 在車上聽見廣播說:今天的足球賽事,是對國家榮辱最重要的事。對比起大家不大願意提起的戰爭內亂,很有自我麻醉的感覺。
小白熊:真的,人總是要經歷,不過他們母子二人等了十五年,以為宣告父親死亡這個儀式會令他們的痛苦終結。但其實一點用也沒有,唯有他們心中真正放棄,才能走出苦困。
Vivi :沒有看,去年錯過了,聽聞快出 DVD 了。你覺得太沉重?你知道,我看電影不怕悶、不怕沉重啦。看完再和你談。
M.Y. :你的說法很新鮮,同意你說執著也不一定要放下。有時一些執著能夠讓人過下去,但電影中二人,等了十五年,也很明顯想求解脫。繼續那樣活下去,也只會繼續沉淪。
歌詞很有道理,不能指望其他,只能指望自己一念。
戯我還沒有看過,
但自己很怕那種幽怨哀愁的感覺,
尢奇是看不見一點署光的那種!
Freshdesigner :如果你不喜歡沉重的電影,這齣戲大概不適合你啦!
個多月前看這套電影,以色列還未空襲黎巴嫩。如果今天才看這個兩代人給戰爭動蕩折磨的故事,也許更令人感嘆,這種事,還要延續多少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