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之間

華利談到西九的博物館小組提出M+的概念時,認為與其提供新的硬件(興建新博物館建築物),不如改好軟件(改革現有博物館的運作模式)。

我雖然不迷信 architectural determinism (建築環境決定論),但有些大改革和改變,卻是要有新的硬件才能催生的。現存的博物館和表演場地有傳統的運作模式,有固有的藏品,有已成形的建築環境,若沒有新硬件,要改變制度,實在阻力重重。

現有的博物館和表演場地,其實各有各的捧場客,突然改變現狀來進行大改革,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新派的「超越傳統概念及跨界別的嶄新手法」,對於看慣一幅幅掛在牆上水墨畫的觀眾,尤其是長者觀眾,突然要用滑鼠或肢體動作來跟屏幕上的水墨畫來互動,或者看到數幅水墨搭配水彩畫和油畫的「日出」專題展覽,肯定會大呼不習慣,甚至興味索然。

固有藏品呢?大幅度改革,當然會涉及購買或借用大量不同類型的新藏品,現有展館地方有限,如何騰出空間供大量新展品使用呢?當然舊展品可以輪替展出,但新展品數量大增,亦同時表示舊展品的展出時間減少,浪費藏品,還要另覓地方存放和作保護。

至於現有的建築物,亦未必能配合新的展出模式,例如:一所藝術館原設計作展覽油畫,可能有很多受力牆間隔,不一定能夠改變作大量 audio visual 視覺藝術或大型展品使用,或者一些場地現有演講廳空間極小,新題材吸引到新觀眾卻座位不夠等等。我對香港這些場地的情況沒有研究,只是舉一些普遍性的例子。

大型的項目,有本身的吸引力。現時有多少遊客會在香港看博物館呢?如果匯聚在西九一區,有足夠的 mass 可以吸引國際遊客觀看,同時亦會部份解決到入場人數不夠的疑慮。我認為有新展館,可以有新運作模式,可以購買或商借新的展品,亦可以吸引那些嫌舊式博物館老套的觀眾和外地遊客。西九的展館不一定要一下子全數興建,因為展覽的策劃人才和專業表演團體尚嫌不足,需要一段時間來培訓和磨練,但我們不應因噫廢食,全盤否定興建西九對文藝推廣的價值 ,尤其是西九由附近的地產項目補貼興建和營運,我認為與勞民傷財距離甚遠。

收筆時看到友 blog 「In Love with Change」的新文章「不期而遇」,發覺香港文藝發展的種子,實在不如很多人說的這樣悲觀,原來藝術創作,一向都俯拾皆是。

延伸閱讀:地標與文化

11 Comments Add yours

  1. 公園仔 says:

    喜見棧主有新觀點,一味罵西九有誰不會?

    有了軟件硬件,還得有觀眾的支持才算成功,藝術家表面上是超凡脫俗,實際上也要吃飯,藝術團體也是有收入才健康。要麼能自給自足,要麼能吸引海外觀眾。

    我的迷思是,倫敦 West End 與百老匯那些劇院群,每年吸引大量遊客,正是政府最喜歡的旅遊經濟,但它們是怎樣產生,花了多少年頭來形成,單憑長官意志是否就可以做成。

    我去了鶯歌的博物館,也覺得硬件是吸引旅遊觀眾的重要因素。

  2. 收買佬 says:

    大佬你話 :

    ” 現時有多少遊客會在香港看博物館呢 ?如果匯聚在西九一區,有足夠的 mass 可以吸引國際遊客觀看,同時亦會部份解決到入場人數不夠的疑慮。 ”

    呢點係正確中的正確. 除非係地點特別的主題博物館? (像
    海防博物館 ) , 不然的話普通的展覽館大可把他們歸在一
    起 .

    又 , 暑假時跟由海外回港之友人行歷史博物館, 跟手
    想去太空館, 卒之也因為不就腳放棄, 最終係去了酒吧睇
    隔夜波, 花多了錢又不能進補精神食糧 , 哎 . 🙁

    又又 , 聽完你和香港仔兄的留言 , 發覺你地的聲音優雅,
    充滿磁性 , 內容又正 , 真係聽出耳油 . ~~~

  3. 華利 says:

    棧主,謝謝回應,連了你的文章。

    「有些大改革和改變,卻是要有新的硬件才能催生」

    同意。如棧主所說,現有博物館的環境或許不適合作某種展覧。可是就算有了 M+ 這個構思,如果政府的思維依舊不變,她不可能會採取 M+ 提出的改革見議,就算有了大場館,改革還是行不了,政府只是想着有個場館,沒有考慮自身的需要(如你所說欠缺地方搞 audio visual 視覺藝術,政府可能不會理會),因此我認為應該以軟件主導,出來的硬件才會適合我們的需要。就算沒有建新場館,M+ 的某些提議也應該落實到現存的博物館。

    「如果匯聚在西九一區,有足夠的 mass 可以吸引國際遊客觀看,同時亦會部份解決到入場人數不夠的疑慮」

    在西九建博物館,為的是什麼?吸引遊客?建立品牌?成為區內獨特的博物館?收藏特有的藝術品?我偏向先要定好博物館的文化定位,因為作了定位,找出自身的獨特處(舉例,專門收集曾灶財的作品),才有條件進一步搞推廣,建立品牌,達到經濟目的。

    其實我們一直有很好的地理環境,文化中心和藝術館太空館連海徬大道,有足夠空間和美景,只要政府肯出多點錢,想多一些法子,就可以把那一帶變成文化藝術地標,而且別忘了鄰近碼頭食肆商場,已經是一個很好的 mix 成為休閒和娛樂的地方。就算歷史博物館和科學館跟文化中心那邊距離頗遠,有沒有什麼辦法把他們拉近(最沒有創意的辦法便是專車接送往來兩點),包裝成一個 mass 呢?既然我們已有很好的條件和設施,為什麼一定要起新的呢?舊東西是否也有可能催生變革呢?

    再退後一點想,政府有閒錢,足否一定要搞藝文設施?如果要吸引遊客,有沒有其他更值得政府花(更少的)錢的辦法去吸引?為什麼不拿來搞教育、福利,而要資助文化藝術?

    香港文藝發展的種子,實在不如很多人說的這樣悲觀

    同意。可是香港現在的環境,能否讓這些種子發芽成長?如公園仔說,要「自給自足」,即是說,要發展文化藝術,必須整全地考慮,香港過往二十多年的問題是偏重硬的方面,軟的方面被忽略。今天要搞文化藝術,每一個部份,藝術家、場地、觀眾、資助等,其實環環相扣,任何一方面出問題都會影響發展。

  4. Green Rabbit says:

    Hi Stannum ,謝謝提及之前文章!對於西九一事,我想我大概會懐着柳暗花明的盼望去看待。有沒有文娛藝術區也好,藝術還是要繼續的。齊齊加油!

  5. Stannum says:

    公園仔,華利:同意觀眾支持十分重要,但直到今天文藝依然是小眾興趣,原因都是實用主義,甚麼都是以有「用」,有錢搵為目標。

    香港多年以來都只看經濟,正如你們兩個留言都著眼「搞旅遊經濟」、「達到經濟目的」。華利問到「為什麼有閒錢不拿來搞教育、福利,而要資助文化藝術?」

    試問甚麼是教育?甚麼是福利?

    知道多一點人類文明中的知識,藝術館、博物館中的藏品,難道不是市民終身教育的一部份嗎?收買佬留言中提到精神食糧,我十分認同。不是有文憑的,可供搵銀的課程才是教育吧?

    政府讓全體市民知道多一點世界上中外古今發生的事,提高對各種藝術和表演的品評和鑒賞力,讓人知道多一點自身香港、中國、亞洲和西方文化的根,難道就不是市民應得的福利?難道一定是印上$符號的綜援或者公立醫院配的藥水藥丸才是福利?

    近年的迷思是,甚麼都要自負盈虧。在發展成熟,普遍人民對文藝都有認識的西方國家,當然可以。但香港尚在起步,如果因為不能自負盈虧就不做了,只能永遠停滯不前。

    這些年決策的、立法的都只看幾年,提昇市民文化水平這種基本的責任,大家都不見提及,政客們甚至認為是浪費。這實在非常恐怖,難道大家的理想城市中都只有是滿身銅臭,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人嗎?

    當年自己來到澳洲,見到建築系的西人同學有深厚的藝術根底,才知道會考美術拿 B 的自己對世界藝術史知識之貧乏到了可笑的地步;而身為華人,對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流派簡直一無所知,實在自慚形穢。

    對世界文化有認識,才能對自身文化有認同,才能在與外國人交往時有自信。

    香港的硬件,如尖沙嘴的文化中心等等,都是七十年代的規劃。三四十年間香港的人口增加近倍,用地產補貼來增建一個西九,已經是太遲了,竟然還招來浪費的指責,實在令我十分驚訝。不建西九文藝區,西九就會變成與其他區域一樣的商業城,豪宅屋苑,賣地的收入到哪裡去呢?是不是真的用在市民的福祉上,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

  6. Stannum says:

    收收:終於等到你來留言啦,老友!你都留個聲音留言,等我聽下你把聲啦!

  7. Stannum says:

    Green Rabbit :不用客氣,很喜歡你那一篇呢!

  8. 收買佬 says:

    老細, 我一向有係貴棧出沒, 只不過係做CD-ROM 啫. 講
    文化太heavy, 我日常工作亦太累, 所以我都係少說話, 多
    學野為佳. 🙂

    又, 我無咪, 留不到言. 查實我把聲十份”老牛”, 為免影響
    你地個podcast 的收聽率, 都係唔出聲為妙, hehehe.

  9. 華利 says:

    棧主,不好意思,要你走來走去。

    http://www.cinery.net/snap/why_culture

  10. Stannum says:

    華利:不用不好意思。

    各位,請移玉鼠到上面華利的文章處,看我們的後續討論!

  11. Stannum says:

    收收:老牛聲有老牛的味道嘛,有乜所謂影響收聽率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