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長闊高都是 2.66 米(不足9呎)的盒子做居所,你夠不夠住?
這間 Micro-Compact Home (m-ch) 是 2001 年由 Richard Horden 教授帶領慕尼黑理工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的學生聯合設計。最初的設計目的是設計給學生、商務旅客、或週末旅行暫居之用。
這個設計靈感來自日本茶道的茶室裡面的親密空間感以及德國設計的 Smart 汽車對空間的有效運用。居所裡面設有冷暖氣,可以容納雙人床、書╱飯兩用檯、浴室、廚房(包括微波爐、爐頭、雪櫃、廚櫃等必須設備),而大廳中還有影音設備。入門口的位置用途最廣,除了作玄關之外,竟然可以作為晾衣間和浴室。如果你擁有空地,買一個放好就立即可以住,毋須另買傢俬,而儲物的空間其實也有不少,但都巧妙地藏在結構之中。
居所的結構主要是木架,牆身是鋁片和隔熱物料,所以整間屋的重量可以由吊臂甚至直昇機承載,一架貨車就可以運送五間,十分方便。
慕尼黑理工大學裡面已經用多間 m-ch 建成一個樣板村,同時亦有將多個立方體串在一起成為多層大廈的設計方案,去年中又曾往倫敦展覽。現在更在歐洲推出市面出售,售價五萬英鎊,預訂後可以於8-10星期內送貨,保用五年。
圖片來源:
Micro Compact Home 官方網站
資料來源:
Inhabitat 網站
延伸連結:
Richard Horden 教授的事務所 Horden Cherry Lee Architects
刊登多幅室內照片的日文網站 Gizmodo
寫 blog 三年來,看多了各位 blog 友的文字,反而看少了建築雜誌。希望開始寫一些比較有趣的建築文字,短短幾百字的,希望可以逼自己多看多留意國際建築界的資訊。
我有在TIME magazine 上看到,真的很令人嚮往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覺得小房子所代表的簡單生活以及節儉及環保的意念很值得提倡。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226156-1,00.html
很有趣呢, 很想看看內在間隔如何.
Sputnik :這個日文網站有很多室內圖片。
Xiaohua :看他們的網站,還看到有將多個立方體串成多層大廈的設計模型呢,足見這個簡單設計有無限延伸的可能。
型。
題外話,很多時候看電影,會看到歐洲很多地方像德國或波蘭,有很多一排十多幢四四方方七、八層的 apartment,很簡潔,看上去很舒服。或許香港沒可能建七、八層的樓房,但新樓都是豪呀皇呀會所呀,如果要住些簡單的 apartment,還是要找舊樓。
我想 …. 要是打掃也不用 5 分鐘就攪掂呀 !
以往(特別是小時候)總覺得 Dream House 應該是 spacious ,大得足以在屋內打羽毛球及踏單車,今天看來未免單純了點。
近年看過一些高手把小小的空間設計得萬分精彩,簡簡單單,收納伸展,甚至朝行晚拆,也可以玩得出色並充分發揮亞洲人(尤以日本及香港為佼佼者)那靈活刁鑽的特性,強調非單一化的空間使用。
但如果要將屋內間格「揭來揭去」又都幾煩,因為懶;-p
真是甚有”部屋” feeling。
題外話,香港雖然沒有地方放這些細小的獨立屋,但近年卻開始流行類似型式的細小個人住宅,尤其是對年青,剛剛出來做事的一輩。
香港模式是將大單位間隔成數個”套房”再分租,房 size 大概和你 ref. 說的差不多,改裝盛行於舊區唐樓。
相傳說這類”套房”還有不錯的投資回報呢~~ :p
我在想,這種設計如果是在人跡罕至的曠野或是度假地,作為獨立的迷你house,有一種天地獨我的感覺,自己所占的屬於人類的空間小,感覺和大自然更加接近,但如果是在喧鬧擁擠的都市,這種小空間串成的大廈,會不會有窘迫禁閉的感覺呢?不過又恰恰是這種地方更需要合理利用、節省空間。
住得耐會唔會有幽閉恐懼症o架?
哈 ~
華利:香港普及的設計總是十分堆砌,有些舊樓的大堂也翻新到金碧輝煌,一點也不配合。
Tonia :哈哈,連功夫也省不少!
Green Rabbit :要揭的都只是床和檯而已,一天開關一次吧,算不上太麻煩呢。
501 :套房?有無資料呀?
Xiaohua :小空間串成大廈仍未建成實物,禁閉感覺也許不比香港的樓宇厲害吧。
一條:好耐無見啦!應該唔會啦,別的恐懼症很多都是靠置身那恐懼之中才能克服的;對得多,應該習慣了才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