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

如無意外,今天之內,敝棧的點擊人次將會衝破三十萬。 距離二十萬的記錄,已經34個月。回想這些日子以來身邊發生過的事,真的彷如隔世。這段日子,也見到了 blog 這個東西不再新鮮,甚至由盛轉衰。好多當年寫得很勤的博客久久才更新一次,甚至已經封筆。不過,留下來依然繼續寫的,卻更為好讀。 不知道四十萬的一日,會在何年何月。到時我的人生,又會不會有甚麼改變呢?

再出發

回來了。 餘弦棧暫停了兩個多月。這些日子以來,家母從患病,進出醫院到逝世,變化之快,實在令我措手不及。在她已經入土為安的今天,檢視這兩個月的遭遇,依然覺得很不真實。也許,是我主觀地希望這不真實,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一覺醒來,還是回歸從前的樣子,從前的生活吧? 但是,看著棧中一字一句的證據,提醒我其實這一兩年來對生活常常諸般不滿。回想起來,對比起這兩個月來的經歷,之前的,根本就不應該當一回事。 今天的感受,其實就如我十分喜歡的小說《我愛廚房》這一段說的一模一樣: 和別人一樣,我曾經擁有過我的親人。但,隨著時間流逝,他們一個個地離開了這世界,剩下了孤零零的我。驀然回首過往,眼前的一切現實,仿似鏡花水月。我吃驚,為甚麼唯獨自己還活著,在那伴著我成長的房間裡,我明明已經度過了不少歲月,為甚麼…… 太令人震驚了,簡直好像置身科幻世界之中,面對著無邊的黑暗宇宙一樣。 剛剛二十五年前,1985年的8月,我第一次來到澳洲,跟我一同站在歌劇院的石階上拍照,後來一同移民到這片南方大地的外婆、爸爸、媽媽都先後離世。我在想,在這一片遼闊的土地上,我的家人都不在了,如果下一次要填寫表格時,問到 next of kin 也真的不知道要寫誰了。 當然,我的人生仍要繼續。這幾天,我開始重拾平時的生活習慣,例如,大清早出去運動,晚上出去看電影,週末會重新開始義務工作,下星期會開始到工作夥伴幫我搬遷的新址上班,遲一點應該會再去上鋼琴課。但是,我其實還是未恢復正常的,感覺仍然有些 numb ,看電影入場時竟然魂遊得將整杯可樂倒到前排觀眾的身上。 究竟,我是否已經準備好繼續生活,還是借重拾從前的習慣來欺騙自己,壓抑自己,令自己以為一切如常,甚至相信看電影回來老媽會來開門?此時此刻,我答不上,唯有等歲月來解答吧。 也許你會奇怪,為甚麼我會選黑色星期五再出發?餘弦棧是 2004年2月12日開始的,當晚上載的三篇文都是舊文,分別曾經發表在 Zueei.com 網站和香港報紙上,第一篇真真正正為餘弦棧而寫的文章,就是一日不差,剛剛六年半前,2月13日,黑色星期五寫的《沖喜》。 這六年多的歲月以來,不經不覺間,自己的一切,原來都一點一滴記載在這裡。再次寫文,才發覺將自己的感受傾吐出來的感覺是如此美好,如此令人平靜。 《我愛廚房》裡面,美影說:「我每天都睡在廚房裡……那時候,家裡沒有一處地方可以令我安睡,哪一間房間都睡過了,終於,在某一天的早上,我發覺只有睡在冰箱旁才是最舒適的。」 也許,餘弦棧就是我的廚房。 (未來一段日子也許還會寫關於死亡以及近月來的經歷,不喜歡這些題材的請見諒。)

影像外的故事—第二回

「影像外的故事」第一回得到不錯的回響。八篇文章的取材都十分不同,亦反映了大家一向的寫作風格。尤其是不常寫故事的五師兄和 Maki ,他們的創作都令我有很大驚喜,前者童話,後者寫實,充份表現了大家對同一圖片的不同解讀。 第二回的題目由五師兄負責,選的圖片如下,截止日期3月1日: 題目圖片來源:claire1066 @ Flickr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有興趣的朋友,不論你上一回有沒有寫,你都可以到五師兄的文章報名參加! 如果有足夠朋友想繼續玩下去,我們可以仿傚兩週一聚那樣,建立一個獨立 blog 作大本營,各位參加者又意下如何呢?

六年,一共七百篇文章。(本篇就是第701篇了!) 這六年之間,網誌這東西從小眾玩意,到人人都趁熱鬧開一個來寫,再變成過氣潮物,近來連 blogger 這個詞語都聽得少了。看看當年差不多時間開始寫的朋友,亦有點越寫越疏的傾向。我還慶幸我還是保持著三、四天寫一篇的頻率。這個密度,其實在2004年末開始,保留至今。樂觀點看,就是我的毅力也算不錯;悲觀點看,卻是六年來,我的人生還是老樣子,可以寫文章的空閑時間多的是。 記得小時候,六年的時光,人可以產生巨變,小一的小學生變成中一,中一的都進入了大學。這陣子一個自己來澳洲後看著他出生的小友來我公司實習,看著剛剛完成建築系一年級的他幫我繪圖,想想六年前他才中一,實在很有超現實的感覺。 去年今天,我滿懷高興的開始學鋼琴。完全沒有預料到,之後一天的那個黑色星期五,會揭開了過去一年不如意事的序幕。這一年來,很多事都如逆水行舟,實在十分疲倦。甚至到今天下午,寫這篇文章前,也還糾纏在從去年2月13日開始的那一些心計鬥爭當中,煩躁著,憤怒著。這一場遊戲當中,我見到曾經尊敬的人會為了維護妻子的立場,說出無恥的謊話。見到一些佔據高位,沽名釣譽之輩對別人的付出毫不在意,自己不願意付出,卻反而認為努力的人映襯出他們的沒用,要除之而後快。 不過,在面對這些事情的隙縫中,開電腦寫寫故事就可以舒緩一下自己的不快;遇到不平事的時候,又會在各個微博平台中跟六年來寫 blog 認識的朋友吐吐苦水,下下火。 這些,都是如果六年前的今天我沒有開始餘弦棧,我不會得到的。假如沒有這些抒發渠道,我自己也不知道過去一年是否捱得過來。 捱過了這一年,希望這種際遇會隨著這牛年的過去而跟我說再見吧! 延伸閱讀:從前的紀念日:半週年.一週年.兩週年.三週年.四週年.五週年 圖片來源:mag3737 @ Flickr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影像外的故事—第一回

題目圖片來源:Leonard John Matthews @ Flickr (Licenced by Creative Commons) 謝謝在前文報名參加的朋友,影像外的故事—第一回現在正式開始!故事上載期限為 2010年2月12日(哈哈,剛巧是餘弦棧的六週年紀念!) 規則: 1. 由一位參加者在自己的 blog 內出題,題目是一幅出題者拍攝或可以自由使用的 Creative Commons 圖片。 2. 參加者於一星期內,用圖片的內容創作一個故事,在自己的 blog 內刊登,長度不限,但以一篇 blog 文章為限。 3. 文章必須刊登用作題目的圖片,並連結到最初出題目的文章,而出題目者亦要在此文章將所有參加的作品連結。 參加的網友名單(參加先後排序) Stannum @ 餘弦棧 — 發現 五師兄 @ 五師兄字 — 青蛙王子 Readandeat @ Read and Eat in the Big Wide World — 一個塑膠水樽的前半生 程哲 @ 野生部落— 會嗚嗚叫的破水樽 Middle…

影像外的故事

Canon 最近為了配合新型號相機 7D 的推出,舉辦了一個名為 The Story Beyond the Picture 的短片比賽。 比賽從一張耐人尋味的照片開始。 夜深。無人的車站。側躺在地上的玩具熊。 第一段短片由首席評判 Vincent Laforet 親自操刀示範。 The Story Beyond The Still: The Cabbie from Vincent Laforet on Vimeo. 這段短片以一個放在空貨倉的行李箱作結。而參賽者就要用這個場景作開始拍一段短片接下去。比賽將於2月11日截止。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我是不是想參加呢? 其實不是的,因為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和功力去做得好。兩年多前曾經試過做了一集 Video Podcast 介紹海邊的雕塑,發覺拍 Video 做節目真的比純聲音的 Podcast 難度大得多。影像首先要吸引人,令觀眾覺得有興趣坐定定繼續觀看,所以,影像一定要有一些從聲音裡面聽不到的其他訊息,否則,如此影像就是多此一舉,亦浪費了觀眾的時間和頻寬了。因為明白到這個道理,我決定還是安安份份以聲音會友就好了。 不過,這個比賽就給了我一個靈感。 自從 blog 的熱潮退卻之後,blog 之間的串連行動大為減少。看到 Canon 這個比賽,就令我想找一些有興趣寫短篇故事的 bloggers ,每人用同一幅圖片去創作一個故事。 規則草案: 由一位參加者在自己的 blog 內出題,題目是一幅出題者拍攝或可以自由使用的 Creative Commons 圖片。 參加者於一星期內,用圖片的內容創作一個故事,在自己的…

再見了,純粹轉播

Newsgator 服務終於終止,而一直以來利用這個服務的「純粹轉播」欄目也要被迫取消了。 2005年11月開始,這個欄目一直在棧中顯示常看網站的新文章。那還是用 Typepad,用 neterrain.com 域名的時代,比現在用 cosine-inn.com 這個網址更早。 近四年來,這個欄目見證了 blog 這東西從小眾玩意變成大眾潮流,高峰過後,熱潮減退,多少 blog 已經荒廢。從最初至服務取消,都在轉播行列的 blog 大都變成圍內在各式 microblogging 服務中時常 chat 的網友。 當時設這個欄目,目的就是可以知道自己愛看的 blog 何時有更新,一有就可以立即去看,去留言。這不就同今天 Facebook 的 Newsfeed 功能差不多嗎?不過,到今天,多數都看 bloglines 或 google reader,連我自己都很少看「純粹轉播」欄了。 時間不斷推移,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歷史意義完成,剩下的,有記憶,就可以了。

Schhhhhhhh!

七月最後一天一早醒來,就見到冬冬貼出一齣很觸動人的十二分鐘短片 Signs 。 感情交流,可以是無聲勝有聲。 兩位主角都有點面善,我於是翻查一下,才知道原來導演跟男女主角都是澳洲人,取景的地方大概是墨爾本的 Flinders Steet ,而女主角就是我2005年評分最低電影 Wolf Creek 的其中一個女受害人,而回到導演的網頁,才發現男主角就是去年令人印象很深的 Vodafone 「摺埋」廣告的那一個。 這個「摺埋」廣告的最後一部份還在香港取景呢! 再看下去,發覺原來 Signs 短片亦是一個廣告項目。不像香港電影、電視很表面化的那些特寫招牌 product placement,產品的商標從頭到尾都沒有大鑼大鼓地呈現,只是一閃而過。其實這是玉泉汽水的網上宣傳,片中多次出現,叫人別作聲的 Schhhhhhh!,低調地令人想起 Schweppes(玉泉的英文名字)。這個網上「病毒」廣告 (Viral Video) 推出幾星期就在 Youtube 得到過百萬點擊,登上全球累計點擊前五十名,最近更在法國康城金獅廣告節得到 Cyber Lion 金獎。今早冬冬將病毒傳染了我,我貼出來,又再傳染給大家咯,哈哈! 我決定今天,就買一支玉泉忌廉來喝吧!

小結

這半年過得不太愉快,幾個月來,牢騷已經寫過不少,實在不宜再喋喋不休了。 長期讀者可能會注意到貼一幅 Youtube 再說幾句的 “hea” 文章越來越多,而 podcast 這半年也只做了兩集。對於這個經營五年的網誌,說實在的,我是有點意興闌珊的感覺。 認識久的網友,這一兩年都轉到 microblog 落戶,Twitter / Jaiku / Plurk ,我跟他們這些即時的討論,差不多完全代替了從前網誌上的留言功能。沒有了他們來留言,新留言數字大幅下降。連帶自己回 blog 看有沒有新留言的次數也少了。 心情欠佳,除了間中寫一點甚麼發泄一下之外,對週圍環境的觀察也不太敏銳,根本沒有閒心去發掘一些甚麼來寫。有時開了頭,寫了一兩段,興頭失去了就沒有完成。這個當然是一個惡性循環,文章沒有甚麼看頭,更吸引不了新讀者留言。回應少,寫東西的動力也就跟隨縮小。 其實,在生活和工作上也有著類似的惡性循環。雖然知道這樣不行,但身處其中,要跳出來改變自己,又談何容易? 2009 下半年,在盤算將網誌裝裝修,轉轉型,希望有點新感覺。

明星推友推給誰?

忽然間不少明星開始用 Twitter 向 Fans 發佈信息,一來可以突顯自己「潮」(雖然 Twitter 在自己熟悉的香港博友間已流行了兩年,去年更因為太不穩定而大家紛紛跳槽到 Jaiku 或 Plurk ,今天才稱之為「潮」實在不能不加引號。),二來,對於歌迷影迷又好像有一種很直接很親近的溝通,三來,成本接近零,真的是不做就是傻瓜了。 不過,長久以來,明星向 Fans 的通訊,例如回歌迷影迷的信、簽名相片、網站或 blog 上的文章,很多時都是由助手或宣傳人員代筆的。所以近來興起的明星 Twitter 亦不能例外。可是,找人代筆,也需要找一個文化上跟明星比較接近的人呀,這幾天澳洲影星 Hugh Jackman 一開始用 Twitter 做宣傳,第二個 post 就 鬧了大笑話。 Hugh Jackman 這幾天從美國飛抵 Sydney 為新片《變種特攻—狼人外傳》宣傳,同時亦在 Twitter 開了戶口,開始發佈信息,因為用了 RealHughJackman 作用戶名招徠,短短幾天就吸引了萬多個 followers。 他第一個 post 說: Landing in Sydney in twelve hours. The WOLVERINE press tour begins. I thought it would be…

一二三四五

今天,是餘弦棧的五週年紀念日。 同時,今天下班之後,我就會去上第一節鋼琴課。 五年前的今天開始寫 blog ,五年後的今天開始學鋼琴,都是一個新開始。相隔剛好五年,一天沒多,一天也沒少。而且,五年前開始寫餘弦棧那一天也恰好是星期四,黑色星期五的前夕。 連我自己也不太相信,這只是一個巧合。 跟老師商量哪一天上課時,只給了我星期四傍晚的時間,而當日因為電鋼琴還未送到,不敢約上星期開始,所以便選了這個星期。後來把時間寫進 Outlook 時,才發覺到這一天是 2月12日 ,餘弦棧的生日。 學習的心情是興奮的。畢竟,離校園是越來越遠了。工作方面,也由初出茅廬事事要向人請教,變成被人請教的那一方。自從8年前完成碩士課程之後,這種有新東西學,挑起求知慾的感覺實在是久違了。 今日的興奮,大概跟五年前發現我原來還能寫小說故事,也還能用文字向全世界表達情感的興奮差不多。 延伸閱讀:從前的紀念日:半週年.一週年.兩週年.三週年.四週年

另一個建築師的網誌

謝謝星屑醫生介紹了一個十分好看的 blog 《給下一輪醉生夢死的備忘錄》。 博主和我有著相同的職業背景,愛讀書,愛看電影,愛攝影,和差不多一樣敏感(星屑醫生說是多愁善感)的性格。 我花了兩個小時,將過百篇都讀了,很有共鳴。就連他撰文提及的書本《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和《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都是我的至愛。 但也許最不同的是,我沒有他的撇脫。他可以放低所有就出走,去一個悠長旅行;我夠膽做的,至多也是偷閒一天半天,享受一下陽光海灘吧。他可以在三十開外決定開始學琴,每天花兩個小時練習;我呢,空想了這麼多年學樂器,一步也沒有踏出過。 讀著他這兩個月的中東遊記,言談之間覺得他對遇到的人看得更深,更細緻,反而談建築的,就比較輕輕帶過。不像我的遊記,記低的都是對建築的感動和聯想。我,會不會是在旅途中過份專注於捕捉光影空間,而忽略了身邊在跟那個城市共同呼吸的生命呢? 他談到「文學之於事件,不就正等同於建築之於經濟嗎?建築建立於經濟之上,經濟不是建築,建築是經濟的載體正如文學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文學和建築面對自己的源頭同樣感到乏力;但中間有一個微妙的契機,諸如五四運動中,文學能影響當時的政局,建築和城市規劃也可以影響到當時該地段的經濟發展,其影響很間接,卻很壓倒性,文人和建築師就是生存在這個窄縫中,希望以手上的筆改變世界。」 建築是經濟的載體這一點,我壓根兒沒有想過。我們一直受的教育(或者說是精英主義的洗腦)都說建築是文化的載體,整個業界雖然總是臣服於經濟壓力之下,但卻不肯承認事實。也許在香港的情況更為嚴重,澳洲似乎情況好一點。 不過,我在這裡的觀察是,以設計聞名的建築師明星效應越來越重,變成一個品牌。私人客戶以請得著名建築師設計家居來向朋友炫耀,發展商客戶又用 “Star”chitect 作為樓盤的宣傳買點。至於不是明星級的,縱然設計也不一定較次,尤其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今天,卻要以減價割喉式地爭奪生意。不過,澳洲的業界一直就在這一種夾縫中實踐自己的建築理論。我想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如果你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大展拳腳,但如果擠不上去,就只能默默無聞地過活了。 啊,從介紹網誌,變成了自己發牢騷,都是就此打住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