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齣《緣路山旮旯》在 Sydney 上映只隔大半年,想不到黃浩然導演這麼快就有新作了。故事大綱說的是三位中學同學相約在25年後重聚的故事,好吸引。 選取這25年來對比城市、人物和科技的變化,實在饒有深意。 期待《全個世界都有電話》來澳洲上映。
距離上一齣《緣路山旮旯》在 Sydney 上映只隔大半年,想不到黃浩然導演這麼快就有新作了。故事大綱說的是三位中學同學相約在25年後重聚的故事,好吸引。 選取這25年來對比城市、人物和科技的變化,實在饒有深意。 期待《全個世界都有電話》來澳洲上映。
最近電影《梅艷芳》的導演版在 Disney+ 播出,花了好幾天,看完了這個五集的加長版。 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底,《梅艷芳》在 Sydney 公映,我已經和太太一起去看了。但看完以後,總的來說就是覺得時間太短,節奏太快,很多內容都要靠回憶補回。如果不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香港人,不少內容都會看得一頭霧水。例如,梅艷芳與張國榮的友情著墨太少,到後來他們病重時,不想對方知道擔心那種儼如親人的心思就不夠順理成章了。又如,她多年間提攜後輩的事跡,只有口述,呈現的只有徒弟們在她寂寞時到她家玩樂相伴,以及末段草蜢替她監製 1:99 演唱會的對白,只見到後輩陪她幫她,完全感受不到她如何照顧後輩。至於感情生活,她跟林國斌的亡命天涯,感情如何開始,又為何結束都令人看得莫名其妙。 這陣子知道有加長版,心裡十分期待,除了希望增加的場面能夠令以上的故事更完整之外,更想看到的是多些重現八十年代香港的鏡頭。電影中那些重現的彌敦道、利舞台、尖東海旁都令我看得很興奮。 坊間不少評論都集中批評電影遺漏了誰,美化了誰,刪減了某些事,但其實我更希望看到的,卻是能夠更立體地呈現已經選出來的幾段故事,我已經很滿意了。可惜,看畢五集,除了張國榮的戲份稍有增加之外,其他我希望看到的都沒有出現。 電視版出現更多描寫 2003 年沙士疫後,梅艷芳振臂一呼舉辦演唱會為香港人做事。但如今,香港的處境變了,這一次經歷了死亡人數幾十倍的疫情,又有誰有這樣的情懷站出來呢?
去年十月,在 Sydney 第二次封城的尾聲,家中的 Foxtel 有線電視的接收器突然壞了。距離 2005 年 10 月安裝,足足用了 16 年! 它多年來提供的娛樂,幫助我渡過了很多不容易過的時光。一直以來按月交費的我,本能地立即致電 Foxtel 叫他們來更換新機。誰知服務員告訴我他們的 Cable 網絡已經賣給國家寬頻公司,不再提供有線裝置,舊客戶舊機壞掉,就要轉用衛星接收器,要我在屋頂裝一個碟型天線。我想起 Foxtel 近年推出了經網絡傳送的 Foxtel Now 服務,於是問她可不可以轉用 Foxtel Now ,竟然又得到一個完全沒想到的答案︰Foxtel Now 是由獨立的部門提供,建議我先取消戶口和中止有線服務,然後再自行上網登記和開新戶口。之前總是聽說香港的 cable 服務好難 cut ,反而澳洲的卻好像在鼓勵舊客戶 cut cable! 於是,我就上網登記和開通新戶口,他們向新客戶提供一個月免費服務,立即就可以在手機、平板和電腦。不過,要在電視機看就要這幾年推出內置 Android TV 的新電視,或是購買幾十元的 Foxtel Now 機頂盒。既然我沒有這麼新的電視機,Foxtel Now 又不支援 Apple TV,那就去購買這個封城之前在很多電器店都見過有售的機頂盒吧!問了幾間實體店,又找了好些網店,竟然都說已經售完,官網又語焉不詳,於是我致電 Foxtel Now 的服務熱線,接電話的那個人,無論我問何處有售,何時會有新貨,以至這個產品是否不再推出,全部都沒有確切答案!真是浪費時間! 至此,我也沒有理由繼續做 Foxtel 客戶了吧! 其實近年因為 Netflix 興起,加上 Disney 和 Paramount …
近一年來留意到澳洲的電影院有 Prams at the Pix / Babies-in-Arms 場次,可惜知道的時候兒子已經不是手抱嬰兒了,所以不太適合帶他去光顧。今年女兒出生,我和太太在她個半月大時,見到鄰近有戲院有這種 BB 場,上映的更是一齣描寫照顧初生嬰兒的電影 Tully!我們都覺得不要再錯過這種有趣的體驗,於是就特地購票去欣賞。票價甚至比普通場次便宜呢! 由於放映時間是週三上午,戲院大堂有點冷清。我們購票時,前後排隊的顧客都是推著嬰兒車的媽媽。進場以後,見到已經有十多輛嬰兒車停在走廊。有的父母抱著孩子,也有媽媽在餵哺母乳,亦有些讓嬰兒在車中熟睡。沒多久電影就開場了,院內的燈光沒有像平常一樣完全熄滅,反而留了微光。不知道是為免嚇怕小孩子,還是為了讓父母可以繼續照顧嬰兒呢? 開場以後,開始有孩子大哭,但在場全都為人父母,人人都十分包容,因為,也許下一個哭鬧的就是自己的子女呢! 我們看的是劇情片,節奏不算太快,就算有時要照顧孩子的需要而分了心,也不至於影響對劇情的理解。而且,本片中有不少照顧初生嬰兒的鏡頭,在座各位都感同身受,不斷有人發出會心微笑。 Tully 的導演是我很喜歡的 Jason Reitman ,他的前作 Up in the Air 和 Young Adult 我都重看了無數次,今次的編劇是 Juno 和 Young Adult 的老拍檔 Diablo Cody ,主演者更是 Young Adult 的女主角 Charlize Theron 。今次他們三位的合作一樣有火花,而照顧嬰兒的題材更令我有深刻的共鳴。關於電影的內容,我再寫下去應該會寫很多,也許就待我另文寫一篇影評吧!
《The Lobster》(港譯:單身動物園)是一齣荒誕劇,描寫一個規定人人要成雙成對的世界。 劇中任何人一旦單身,都要被關進一個為期四十五天的配對隔離營,如果期滿還未找到伴侶,就會喪失做人的資格,要被改造成為一隻動物。至於變成甚麼動物,單身者卻有權自選。片中男主角因為太太離他而去,被迫入營時要作選擇,他說想成為一隻龍蝦,原因是龍蝦壽命長、blue blood 和生殖力強。負責入營手續的女官員盛讚他的選擇與別不同,說好多人都選擇成為寵物狗。戲中的配對方法與我們的世界不同,愛情、激情都與合襯與否無關,著重的只是雙方某一種性格或身體特徵相同。例如:二人都容易流鼻血、都有近視,或者都是冷酷無情。電影發展下去,觀眾發覺原來在政府控制的城市外的荒野,有不少反政府游擊隊盤據,他們的組織卻行相反的一套,成員都禁止有伴侶,違反者亦要接受殘酷的懲罰。男主角配對失敗,逃了出去,加入了游擊隊,但這時他卻遇到了真愛——同樣近視的女主角。為免被同僚發現,他們只好秘密談情,但紙包不住火,他們的事終於被隊長得知,於是設計弄盲了女主角,令二人近視這個共通點消失來拆散他們。他們決定逃走回到城市裡,男主角提出要刺盲自己來與女主角配對,但到底最後他有沒有自殘,電影卻刻意留下開放式結局,讓觀眾自己猜度。 電影充滿各式隱喻,伴侶關係、婚姻制度、政治對立等等,大家都可以各適其適地自行聯想。我想談談以下幾點: 現實世界雖然沒有電影中那樣高壓,但好多時單身者除了寂寞之外,還要面對旁人的指指點點、政府政策上的不公(例如免稅額、公屋編配)等等。不過,正如片中的游擊隊般,也有些單身人士,對婚姻制度或者生兒育女不以為然。 電影中說很多人選擇成為狗,好讓變成動物後仍能留在人類身邊,受寵受愛。我想,那些堅決不想有伴侶的人絕對不會這樣選,因為,選擇成為寵物的,仍然非常想得到人類的愛,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仍未找到合適的對象而已。希望這些朋友不要灰心,現實世界沒有四十五天的限期,機會還多著呢! 男主角表面上頗為冷靜,不想其他人般急於找對象,但從他選擇壽命長和生殖力強的龍蝦來看,他還是很希望有個伴的。中段迫於無奈才加入單身游擊隊,但遇見適合的人還是會背叛游擊隊的信念,再次談起戀愛來。 戲裡政府與游擊隊的做法都是極端,非黑即白。近年網上不少關心政治的網民完全接受不到任何不同的意見,稍有分歧就劃清界線,甚至破口大罵。如果這樣的風氣成為主流,甚至為當權者所利用,戲中的荒誕情節其實並非天馬行空。
《45 Years》(港譯:緣來他不夠愛我)的主角是一對快要慶祝結婚四十五週年的退休夫婦 Kate 和 Geoff,他們沒有兒女,在英國鄉郊地區過著平靜的生活。某個星期一的早上,Geoff 收到瑞士寄來的一封信,說因為全球暖化,他五十年前在當地意外墮進冰川的女友 Katya 遺體被人發現了。 電影差不多是 Charlotte Rampling 的個人表演,在六天之內,從一位與丈夫白頭偕老的幸福老太,一步一步下沉到自覺是丈夫前度的代替品,到在結婚週年晚宴中不懂如何自處。那種內斂的演技實在精彩萬分! 電影主要是以女主角的觀點來陳述,一開始 Kate 表現大方,但當她見到丈夫深受打擊,不斷呢喃著當年與 Katya 的點滴,甚至到圖書館尋找全球暖化的書本去了解為甚麼 Katya 的遺體會重見天日後,她的醋意開始浮現。接著發現丈夫待她入睡後,偷偷到屋頂雜物室看當年的舊照舊物。後來,她趁丈夫外出時去偷看,見到多年來不愛拍照的丈夫曾經擁有相機,更拍了大量的照片和幻燈片。照片更讓她發現當年 Katya 已經懷孕,而多年以來很多生活小節,原來都與 Katya 有關。她感到自己只是 Katya 的代替品。到週年晚宴前夕,更發現了病癒後不出遠門的丈夫曾到過旅行社問瑞士機票。大發雷霆質問之下,丈夫只說 he is not going。到此,Kate 對丈夫的信任盡失,週年晚宴好友為少拍照的他們張羅拼出的照片牆,丈夫致詞時的眼淚、跳舞時的輕擁只讓她感到虛偽,到一舞結束後那種厭惡的眼神,真是影后級的演出! 看罷我忽然想起前年的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同樣是一個因為一件死亡事故而引起的故事,從男女觀點分別拍成兩齣接近但不盡相同的電影,當中細微的分別,十分引人入勝。如果有一齣丈夫版的 45 Years ,故事又會如何呢? Geoff 收到那封信時的震憾,實在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不知道當年 Geoff 如何挨過 Katya 死亡的打擊,但她遺體的重現,似乎就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一樣,當年的種種就爆發出來了。Kate 表現大方,更詢問他當年的情況,於是 Geoff 就越說越多,連不該說的(例如,若 Katya 沒有墮崖,旅行結束後 Geoff 就會和她結婚)也說出來了。Geoff 夜半醒來,腦海中盡是對 Katya…
孩子出生後這一年多,進戲院看電影的次數只及幾年前半個月看的數目。不過,這麼久沒看首輪電影,近來家中收費電視 Foxtel Premiere 台播放的,對我來說都是我未欣賞過的「新片」了! 早前看的《Paper Towns》(港譯:紙上城市),是一個少年入大學前最後一段日子的故事。Quentin 從小與鄰居兼同學 Margot 青梅竹馬,但性格卻迴異。Quentin 規行距步,成績名列前茅,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Margot 大胆早熟,是學校裡的型格風頭躉。Quentin 一直喜歡 Margot ,但性格差距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越走越遠。Quentin 看著 Margot 拍拖,心裡不是味兒,但卻知道自己與她沒甚麼可能在一起,只希望考好會考,可以離開家鄉升讀大學,到時會遇到新的心儀對象。 不過,這盤算卻在一晚之間被打破。Margot 深宵爬窗闖入 Quentin 的房間,要求他幫助她向不忠的男友報復。最初有點怯懦,不太情願的 Quentin 終於陪她完成了小學雞式的復仇大計,並在完成後與心中的女神相擁共舞。就在他以為與 Margot 能夠發展時,她不單沒有再在學校出現,原來更離家出走了。 Quentin 百思不解,不斷想著她,突然發現 Margot 留下一些謎語一般,有關她去向的線索,他費盡心機去解謎,希望不惜一切去找她。他記得那一晚復仇之後,Margot 談到紙上城鎮的事,說地圖製作人為防止別人剽竊,於是將一些不存在的地名加入地圖,如果別的地圖亦標示這個地名的話,就知道對方抄襲了。有了這個線索之後,Quentin 與兩位老友大費周章之後,終於找出十個鐘頭車程外一個紙上城市的名字。最後一行五人出發去找 Margot ,到達之後該處卻空無一人。眾人勸阻 Quentin 回程,但他卻執意留低到附近一帶尋找。 終於,Quentin 在附近一個真實小鎮找到 Margot ,發覺一直都是自己誤會了。Margot 對自己毫無意思,留下線索只是希望告訴 Quentin 她一切安好,勿念。 電影寫出少年的戀愛得失,身處其中時當然覺得天大的事。就像片中不斷強調如何如何重要的畢業舞會,要待大家成長之後,才會明白,這些小時候執著的東西,某年某月再回望,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Quentin 喜歡的,其實只是自己心中的 Margot ,他對對方根本毫不了解。中段 Quentin 夢中那一個與現實全然不同的 Margot 就是他心中女神的投射。Margot 絕對知道,喜歡冒險、我行我素的自己絕對不適合 Quentin 。 我想起早前看的《哪一天我們會飛》,兩齣戲都是中學生無結果的愛情故事。後者有主角長大後的情節做對比,但看完…
《哪一天我們會飛》談的是夢想。三位少年主角中,蘇博文想做飛機師,彭盛華希望成為室內設計師,而余鳳芝則想環遊世界。 在實用掛帥的時代,環遊世界並不列入正當「夢想」的選項中。余鳳芝只好在作文功課中,將環遊世界扭曲成當空姐、當導遊。而諷刺的是,二十年後的她,雖然在旅行社的辦公室工作了十五年,但最近五年都連旅行都沒有去過。 兩個男孩子當中,蘇博文的夢想沒有達到,只有彭盛華真的當上室內設計師。表面看來,彭盛華理想達成,我們還看到他完成大型項目與同事慶功,不過,舉杯時他的笑容一直都很牽強。因為,中學時代的手工王,再也不能像當年佈置開放日時那樣自由創作。在工作中,他要應付難纏的客戶,強將甚麼四大神獸化成柱飾放進設計當中。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工作。就如彭盛華般,我的事業一路走來,算是達成了少年時的夢想。但正如好多年前也寫過,這些年來,我一直都沒有設計到一件能夠代表自己的東西。也許,要怪就怪建築物造價高昂,不用說是客人的項目,就算是自己出錢的,也每每因為要控制成本、或是不想延期就退而求其次來遷就。而且,建築物由設計到完工,快則一年半載,慢則要好幾年才能夠見到成品,滿足感嚴重滯後。完工以後,滿意還好,一旦發覺有甚麼設計時的錯漏,或是不滿意的地方,總是恨錯難返,長期成為眼中釘,因為修改涉及的金錢和時間往往十分驚人。 建築設計的流程除了慢,也要經歷多方批評審核。每個建築設計的初稿,客人定必會有意見,來來往往幾次修改。呈上政府審批時,會因為規劃官員和鄰居的反對而變更。批准後,造價亦可能因一再延誤而變得太貴,引發新一輪的修改。到開工時,客人又會因為要節省成本而不用我們繼續跟下去,承建商就更能為所欲為,改來改去。經過了這麼多人之手,完工時的建築物與設計原意有多少出入,已經計不清了。所以,彭盛華慶功時的洩氣樣子,我很理解。 反觀蘇博文,如果他成功達成夢想的話,當上了飛機師,是不是每一趟安全降落後都會有滿足感,天天帶著笑容上班呢? 近來在看電視的烹飪比賽節目,業餘的參加者總是大談理想,希望入行,繼而在飲食界熬出頭來。比賽時,評判有時也會在中途來指指點點,但總是一句起兩句止。參賽者都是全權負責手頭上的菜式,煮得好壞都是自己一手造成,而且成敗立見。某參賽者本來已遭淘汰,但一場復活戰回來後恍如脫胎換骨。有說她遭淘汰後一段短時間到了餐廳當廚師副手,就能夠磨練了廚藝。設計一道名菜,可能需要多年入廚經驗,加上多番嘗試才能成功。但每一次只要煮半天就能夠有一道成品,試試味,看看造型效果如何,吸取教訓以求改進。做得不好嗎?立刻就可以再來一次! 但建築物呢,卻是以年計的時光才能有機會下次改進。 難怪,電影中的彭盛華,最後都要憑做模型飛機來重拾笑容。
早前有緣看到《點對點》這一齣非主流的港產片,片中的愛情故事像一個童話,但看罷感受最深的,就是陳豪站在今天大丸舊址對面,畫面淡入當年大丸大門這一幕。畢竟,我是屬於逛大丸成長的一代。 要數大丸與我最早的記憶,大概就是當年那裡的磅!七十年代的大丸,在扶手電梯旁有一部連座椅的體重計,付款量重後會收到一張寫著日期和體重的書籤形硬卡。小時候家裡沒有磅,所以媽媽隔一段時間就會帶我去那裡量一次,到大約十歲左右家裡購買體重計前,已有一疊見證自己生長的體重卡,可惜移民時全都丟棄了。 另一個記憶就是大約四歲左右時,我和父母在大丸看到類似這樣的東西。那裡不是玩具部,我亦完全不懂得這是甚麼,但卻莫名其妙地給它吸引著,央着父母要買。可能父母見它不是玩具,又好像能教我數數字,竟然答允將它買回家!這個小玩意,不知陪我渡過了幾多個無聊的下午,按一下,卡扎一聲,數字就加一,玩到厭了,轉轉旁邊的旋鈕就能轉回 0000 ,從頭來過。到十多歲時,我才知道這是酒會、展覽用來數入場人數的小工具。想起來,我真是一個悶蛋傻孩子,別的小朋友在玩超合金、火柴盒車子的時候,我竟然自己一個在數數字! 少年時代,大丸在名店街商場的舊址開了分店,地下一層售賣各種真正日式小食。爐端燒帶子、天婦羅等等令人一試難忘,與今天香港周圍那些仿日式食品實在不可相提並論! 移民之後,當我聽聞大丸在1992年在澳洲開墨爾本分店的消息之後,非常雀躍,到1995年第一次到墨爾本時,還將它當成一個必到景點!不過去過以後卻是非常失望,澳洲的大丸完全西化,跟本地的其他百貨公司毫無分別!那時候心想,下次回港還有香港大丸!可惜事與願違,到1998年底回港時,老店已關門大吉變成名店坊,只有分店在倒數它的最後時光。 後來,有機會到日本遊覽,終於讓我能重溫一下大丸的氛圍和味道。2010年遊日,在大丸的食品部再次嚐到久違了的爐端燒帶子,就讓我興奮了好久呢!那一次還發現了那裡的青森蘋果批,好味到極點,實在回味無窮!不過,這兩種食品都沒有拍到照片,因為當日人太多,只能邊行邊吃,留下的就只有記憶。
讀公園仔寫的《少年說,繞遠路吧。》談到此劇是 Canon 出資拍攝的宣傳品,內容是五十歲的中年主角事業不得志,回到中學時期住過三年的小豆島。主角帶著新買的 Canon EOS 8000D (即 EOS 760D) 相機前往,到達後卻遇到一位神秘的小孩,不斷引導他繞遠路,令他看見更美的風景,也讓他碰上當年認識的故人。一次又一次的重逢,令主角記起自己當年也曾有過雄心壯志,最後重整心理回到工作崗位再出發。 看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主角碰見的,是小時候的自己。但最後一分鐘小孩說出自己的名字,竟然是 EOS 的諧音,原來小孩是「相機精靈」,化身人形出來幫助主人。擁有不止一部 EOS 相機的我看完,心底不禁泛起點點寒意。 此劇令我想起去年看的一部澳洲電影 Love Is Now,資助拍攝的卻是 Nikon,故事說一位年輕攝影師 Dean 對在影展中遇到的女攝影師一見鍾情,熱戀了一陣子後她就失去影縱。Dean 到處追尋,找到她時她提議一起騎單車同遊她曾經去過的 Harvest Trail。這是澳洲 NSW 省的鄉村農業地區,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很多工作假期的年輕人來打工摘水果。電影捕捉了很多鄉村的風光美景,但故事推進下去卻越來越多神秘情節。我看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女主角因為車禍身亡而失蹤,後來男主角出遊的不是鬼魂,就是男主角的幻覺。 我不知道為甚麼兩大相機品牌,會不約而同地選用驚異題材的劇本來宣傳,難道不怕會嚇走一些怕黑的顧客嗎? 至於宣傳效果方面,兩者裡面雖然不斷出現相機,但情節不會太突兀,畢竟去旅行帶相機、遇到故人拿出相機合照、以及攝影師帶著高階相機都是很自然的事。不過,Love Is Now 裡面,卻出現了太多不必要的黃色東西,雖說黃色是 Nikon 的代表色,但主角用的雨傘、單車支架都用黃色,就真是太刻意了。
2014 年因為婚事繁忙,看電影的數目大幅下降,從去年的 70 齣急降至只有 25 齣。 數目這麼少,要選十大已無意義,碰巧我給了 9 個棧的電影共有 5 齣,不如就只選五大吧! 五齣之中,Interstellar、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以及 Her 其實都在探討人類發展對未來的影響,Interstellar 中未來的地球已被破壞得不宜人居、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則因為生物科技出錯,導致人類幾近滅絕、Her 裡面的世界不那麼悲觀,但人工智能若能夠進步到如片中描寫那種地步,之後會否反過來主宰人類呢?這些全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其實是兩齣戲,分別以男女主角的觀點描寫同一段感情、同一個遭遇,兩者的對比十分引人入勝,因此躋身五大。最後,作為 Lego 粉絲,當然是不能不選 The Lego Movie 啦!
上週寫完「人類之後」,沒幾天就去了看電影 The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電影故事承接 2011 年上映的上一集,本來研究用來醫治老人痴呆症的病毒雖然在猩猩身上能夠令牠們更有智慧,傳染到人類身上卻會致命。上集結束時病毒傳染了給一位飛機師,將病症散播全球。今集一開始,只用數分鐘交待十年之間,這種被稱為「猩流感」的病毒殺死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類,餘下來的人為爭奪資源而互相殺戮,文明幾近被毀,而以 Caesar 為首,有智慧的猩猩群則在 Muir Woods 繁衍。 本篇不是這電影的影評或感想,想談論的其實是電影公司為了宣傳此片,另外請人製作了三段短片,描寫「猩流感」肆虐的第一年、第五年和第十年,側寫了人類文明的脆弱。 第一年令我想起沙士時香港的隔離政策。 第五年描寫一個經濟系統崩潰後,以物易物的社會。 第十年講述一枝槍的故事,武器就是生存的必需品,。 看過這些短片和前文「人類之後」的那些景像,再憶起當年沙士疫情能夠受控,實在是天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