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

第一天的行程,來到京都已經是下午時份了,安頓好住宿之後,便開始在悠閑的京都市內閒逛。 我先到達東本願寺,上次來的時候過其門而不入,一直都覺得有點可惜,尤其回去以後才知道到原來裡面有一座由高松伸設計的「參拜招待所新翼」,所以決定今次重遊京都,一定要進去一看。 門前迎來的是一整列的銀杏樹,深秋的時節已經將它們化成一片金黃,在此時此刻到處楓紅的京都,反而有點與眾不同。 高松伸的作品一向給我的印象都有點機械人的感覺,在千年古剎的氛圍中,設計這個參拜招待所,他又如何處理呢?原來就是將它埋進地底。這樣,古廟的外觀不會受到影響,而建築師也可以發揮當代的設計風格。新翼部份建於有八十年歷史的舊參拜招待所後面,舊廈是一所仿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卻好像成為了新翼的屏風。 進去以後,有一條長廊帶領大家到後面的一個休息室,那裡有長椅可以讓人休息一下,而落地玻璃外面就是日式庭院,細心一看,發覺庭院中央地下有一個圓形天窗,外圍有一個大玻璃環。原來,建築師將覽廳和大禮堂等等都埋在地下了。走下採光充足的階梯,發覺禮堂是一個切除了上半的圓錐體,玻璃環就是沿著禮堂外圍的天窗,雖然禮堂關閉無法進入,但圓形的天窗,大概就是位於禮堂中央吧? 細部方面,依然見到高松伸那些機械人建築的影子,幸而他八十年代那些誇張的機械配件已經不復見了。但是作為宗教建築,我仍然覺得他的設計有點太過物質,禪意不夠。也許,週圍的古剎禪意已經滿瀉,招待所比較物質,也正好拉近與善信的距離吧? 之後,我看著預先將參觀路線上載好的 Google Map 行程,沿著七條通向東行,到了三十三間堂,卻發覺參拜時間已經結束了,然後,竟然一連幾個預定好的參觀地點,不是已經關門,就是見到逢星期三休息的告示。 換了從前,心情已經大受影響,但是這一次,我仍然可以邊哼著歌,一邊輕鬆地慢慢散步。秋日午後的祗園,紅葉夾雜在綠色和黃色的林木中,耳機聽著輕快的歌,偶而傳來背後單車示警的鈴聲,看著自己越行越長的影子,連自己也不敢相信,計劃被打亂後心情依然可以保持得如此悠閑。 如果不是旅遊,平時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也可以採取這種態度,日子也許會過得開心得多。 從前出國旅行,總會在行程中寄明信片給父母,而如果當時有拍拖,當然也會寄給正在交往中的她。 這一次出遊,我還要不要買明信片呢?買了寫了,又要寄給誰?我忽然想,不如每天寫一張,寄給自己吧! 這,就是第一張。

一個人的旅行

在書店裡看到 Eat Pray Love 的中文版就叫做《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雖然有些朋友對書中 Liz 的行為有點不以為然,認為是生活富足的都市人自尋煩惱。不過,她旅程中的領悟,可能是如果她留在原地,一生一世也不可能得到的。 對比起她整整一年的旅程,我這三星期的出走實在是微不足道。我也不奢望可以領悟到甚麼。但,回想起來,原來除了幾年前一個人去參加一位長輩的喪禮之外,這一次是十二年來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出國旅行。這些年頭,遇上過多少人,經歷了多少事,但心態,竟然又彷彿回歸到當年的樣子,只是,這一次,再不用到埗後打電話回家給父母,免他們掛心了。 自從兩個月前安排好這一次的旅程之後,心情一直到很期待。只是,到了最近的一兩星期,卻給某些人和事弄得有點提不起勁。臨出發的今天,我只好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地放鬆心情,因為 there is no one else to cheer me up。 旅程中,會盡可能寫些東西,記下這次旅程的一點一滴。

A room with a view, please!

A room with a view, And you, And no-one to worry us, No one to hurry us through This dream we’ve found. We’ll gaze at the sky, And try To guess what it’s all about, Then we will figure out why The world is round! We’ll be as happy and contented as birds upon a…

旋渦

上一次來此地旅行,就是分開前的那個秋天,我們忽然得到一個一同出國旅行的機會。我們一路上話都不多,但最記得的只有這個場景。 在酒店房間中,我們看著窗外的一場暴風雨。你忽然問:「好在船公司打電話來取消,如果不是我一定暈船暈死了。」 「……你會暈船?」 「哈,哈!」你冷笑了兩聲,然後很平靜地說:「張先生,我們相識三年,結婚四年,你真的不知道我會暈船麼?」 我努力地回想,雖然這些年來,我們乘船的機會根本不多,但僅有的幾次,也都不曾見過你暈船。「我第一次約你出去不就是去遊船河嗎?渡蜜月時我們不是在希臘搭了船遊過幾個小島嗎?兩年前同事在船上舉行婚宴,我們不是都有赴會嗎?」 「你不知道我每次上船之前吃了多少種藥吧?」 「我連你會暈船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你要吃藥?」 「你根本就不在意我,枉我這些年都那麼遷就你。你要遊船河,要遊小島,要赴婚宴我都勉強去。我每一次坐船時臉上的辛苦,你稍稍留意一下,就不會看不到。」 「遷就我?我有要求過一定要遊船河,要遊小島,要赴那個婚宴嗎?我沒有啊。當年約你遊船河,你可以拒絕不去,也可以提議別的節目的呀。渡蜜月的旅程你也有過目,為甚麼不說你不想坐船呢?同事的婚宴,你更加可以簡單一句說不去……你不告訴我你的想法和感受,就自己決定『遷就』我,然後就以此來怪我,這對我很不公平。」 「你記得你打電話來約我遊船河那一次,聲音有多興奮嗎?你一直都知道,我第一次見到你就喜歡了你,傻傻的我怕如果拒絕了你的約會,以後你就不會再約我了。渡蜜月的行程表?你巨細無遺,連船的班次,甚麼時間到達甚麼小島要看甚麼景點都完全列好才給我看,我說不坐船,你整個計劃就泡湯了。同事的婚宴,你不是說人人都攜眷出席嗎?我甚麼都替你想過,都以你的想法為先,自己辛苦也要陪你,你知道嗎?其實不獨是乘船,每一天我都在各方面遷就你,我一直默默付出了七年,我已經很倦,很倦。」 「那麼,昨晚又如何?我打電話去買看大旋渦觀光船的票,你在旁一點異議也沒有。這一次我沒有很興奮,也沒有預先安排,也沒有同事壓力,你又為甚麼不反對呢?」 「也許是我已經麻木了,又或者已經倦得沒有辦法去反對,甚至是想故意到船上吐給你看。」 我望著眼前的你,忽然變得很陌生。我記得最初相識的時候,我提到我感興趣的東西,你都表現得很有興趣的樣子。我提出約會時要去那裡,要吃甚麼,你都同意。久而久之,我逐漸不再問你,只說出我的想法就去做了,因為我一直以為我找到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侶,我想做的,你都會喜歡。我從來也沒有想過你一直都以遷就的心態來相處。我好茫然,這真的是我的錯嗎?究竟是我粗心大意,還是你演技太好,導致這樣的誤會持續這麼多年? 那一天以後,我們都知道這一段婚姻不可能持續下去。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感到絕對不可思議,我竟然可以對枕邊人如斯不了解。我甚至不敢開展任何新的戀情,每一次嘗試跟別人約會時,內心總是萬分不安,若不是跟對方話不投機,便會認定她故意遷就,繼而避開得老遠。 兩年後的今天,我登上上次因為暴風雨而取消了觀光船,終於看見聞名的大旋渦。我望著圍著中心旋轉的海水,我忽然聯想到我和你的關係。你認識我,就彷彿墮進了一個越捲越深的旋渦,你以為遷就我就可以維繫與我的關係,你越遷就,我更覺得理所當然。你就像置身一個大旋渦,在惡性循環之下,逐漸被捲入中心邊緣,直到連你自己都接受不到,崩潰了。我們從來都不了解海水或是甚麼東西被捲進旋渦後會是如何,唯一近似的就是外太空的黑洞,據說,物質被捲進黑洞中央以後,就會在太空另一端的白洞走出來。我只能希望在我們分開以後,你可以如此地進入一個不同空間,找到一段不同的戀情,繼續你的人生。為了你,也為了我。

Eat Pray Love — 離開是為了回來

看 Eat Pray Love 之前,聽到的評語都是一面倒地說「悶」,而讀過原著的觀眾更認為電影比原著的水準相去甚遠。 不過,我入場時的心態是:對於正在規劃一次遠行的自己,看罷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也說不定。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 Julia Roberts 飾演的 Liz 生活在旁人會覺得很穩定而富足的人生,但她似乎並不快樂。丈夫雖然對自己不錯,但二人的人生目標好像不太一致,或者說,二人根本沒有甚麼人生目標。一晚,Liz 似乎忽然頓悟了一些甚麼,就斷然離婚,甚至將一切所有轉給丈夫也在所不計。她很快就跟演員 David 發展了一段戀情,但 ,她卻依然找不著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接連不斷的戀愛好像令她只是為著伴侶而活。迷惘到極點的她決定一個人出走,並定下了一年為期的三段行程。 意大利。Eat。但其實吃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是通過這段旅程,學會了放鬆自己,放低了美國人那種要靠消費式的娛樂才能夠享受生活的習慣。記得在紐約時,有一段對白是她連自己午餐吃過甚麼都不記得,但在意大利,路邊一個甜筒,簡單的一碟意粉都可能吃的津津有味。 印度。Pray。潛修冥想。電影裡面沒有明言,但似乎最初 Liz 旅程中要去探訪 David 曾經追隨的印度教師父,很可能是希望可以了解他更多,回來後可以再續前緣。他們在一起時,David 帶她去冥想時她根本就不曾投入。為愛情而去勉強自己投入一種自己不了解,不信奉的宗教,似乎永遠都是死胡同。誰知去到才知道師父出了遠門,她只好自己修行,但是因為雜念太多,人生中也有太多後悔,太多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她完全投入不到潛修的生活。直到她遇到同樣來自美國的 Richard ,知道他的傷痕後,才依循他的方法學會寬恕自己。 巴里。Love。經過三分之二的旅程,回到最初預言她會離婚和失去一起金錢的 Ketut Liyer 大師面前,其實已經比上次來的時候神情輕鬆得多。因為她已經學懂了放鬆自己、寬恕自己了。這時候,愛情突然來臨。一次意外令她遇到 Felipe,雖然二人擦出火花,但她卻對於再次投入愛情有著恐懼,最後大師告訴她,sometimes to lose balance for love is part of living a balanced life ,她才領悟,接受了這段愛情。 幾段情節中,她在意大利一個人參加別人一家齊齊整整的飯局;在印度參加少女的婚宴時不斷想這自己的往事,甚至在巴里因為怕剛剛傷愈的自己再次受傷而逃走…… 這些都是自己有過的經驗,尤其是前兩者,更是我近月的經驗,所以共鳴感好強。 而經歷重大變故,在規劃一個旅程的自己,希望能夠在旅程中如電影主角般能夠有所得著,能夠帶著 smile even in the liver…

三十萬

如無意外,今天之內,敝棧的點擊人次將會衝破三十萬。 距離二十萬的記錄,已經34個月。回想這些日子以來身邊發生過的事,真的彷如隔世。這段日子,也見到了 blog 這個東西不再新鮮,甚至由盛轉衰。好多當年寫得很勤的博客久久才更新一次,甚至已經封筆。不過,留下來依然繼續寫的,卻更為好讀。 不知道四十萬的一日,會在何年何月。到時我的人生,又會不會有甚麼改變呢?

時間河

這陣子對時間的認知有點不對勁。 有生以來,對時間的記憶一直是自己的強項。有時朋友之間說起一件舊事,我可以立即說出發生的年份和季節,有時甚至月份也會記得。大概因為我的記憶是以年月為座標排列,每一年就像一格書架,每個月仿似一本相簿一樣按著排列,而事件之間的距離也就很容易算出來。 2010年,可能是會是我最混亂的書架了。 今年的一至三月,彷彿就像沒有存在過一樣,要想幾件記得的事情也好不容易。 四至七月,時間的流動很慢,母親由完全健康直到逝世的過程,那四個月,感覺上就有如一至三月十倍的長度。 八月至今,時間卻似乎走得比平常快。十月才好像剛開始,原來又已經近尾聲了。 獨居以後,有時夜晚竟然過得比以前母親還在的時候更快。看看電視,上上網,練練琴,就又一晚了。當然,家中冷清的感覺總令我想起母親同住時的點滴。前幾天看電視播映「超級巨聲2」的決賽,我就想起第一次看這些參賽者時,母親還坐在沙發上跟我一起看。週末煎一些冰格內的急凍食品來吃時,又記得是母親未病發時她買的,現在就只吃剩這兩包了。後院的枇杷果熟了,又提醒我這樹是母親親手種的。不過,現在想起這些,心情已經沒有像兩個月前那麼沉重了。 也許,我已經接受了,無論如何不捨,時間河都只會向前流動,無法逆轉,也無從停止的。

如夢 — 夢了竟仍心震動

事隔十多年,羅卓瑤再次拍攝華語片,出來的是一齣有點奇幻的《如夢》。 在夢中,吳彥祖飾演的美籍華人 Max 跟一個千里之外的蒼白女人(袁泉飾)在一個其他人都沒有的市中心遇見,攀談。知道原來她男朋友自殺身亡,對她打擊極大。他開始幫她分析,試圖了解男友自殺的原因,希望證實他並不是故意把她遺棄在世上。現實的 Max 是典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宅男,平日用英語溝通,國語很爛。夢中的他卻在大企業工作,國語說得很流利,而且肯去跟別人溝通,願意關心別人。 夢境,每晚延續,Max 越來越難以自拔。 就如《牡丹亭》那樣,愛上了虛無縹緲的夢中人。 醒來以後,思緒混亂,難以排解。 一個人到了上海一行,臨回美國時卻誤打誤撞地得到了夢中人的一疊背景是上海的照片。 原來夢中的,是真有其人。 Max 發瘋了似的回到上海找她,找到了跟夢中人長得一模一樣,但性格卻南轅北轍的杭州鄉下姑娘(袁泉分飾)。夢中人憂鬱沉靜,眼前人卻滔滔不絕且帶點神經質。鄉下姑娘陪 Max 去尋找夢中人的下落,漸漸地愛上了 Max ,但她卻覺得自己只有扮作夢中人時才得到他的青睞。發展下去,最後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作結。這,令我想起了早前觀看過的 《Inception》 (潛行凶間),兩齣電影同樣有虛幻的夢境情節,人在夢中時可以進入別人的夢,夢中的場景跟現實很不一樣,而開放式結局同樣令人留下懸念。 不過對比起 《Inception》 格局很大的主線,《如夢》著眼的只是愛情,但是兩個演員,三個角色,四種性格之間如何愛上,卻著墨太少,令人覺得很虛浮。男女主角都很努力,但他們之間的火花卻不強。尤其當其他閒角,例如 Max 的同事等等的演出都十分不專業時,這個問題尤其致命。 電影在影像上,算是十分成功的,夢中的都市十分虛幻而帶有神秘感。比起《Inception》那些過份寫實的夢中景象,《如夢》的處理更接近大家(會不會只是我?)的夢境。我慶幸我沒有到過台北101大樓,否則一旦認得實景何在,感覺一定大打折扣。 劇本方面,處理大致流暢,但最大的敗筆就是電影到了末段,才用自述的形式講述吳彥祖成為宅男的童年陰影,而對於「兩生花」的秘密卻堆砌了一個老掉牙的解釋。我情願編劇給觀眾多些空間,自行將空白填滿。當觀眾看完畫出來的腸之後,劇本最後卻留下一個無從入手的猜度,故佈疑陣地不讓觀眾知道 Max 最後跟誰在一起,實在十分突兀。 整體來說,電影是可以的,不過卻不是羅卓瑤最佳之作,也許,回歸華語片的世界,需要點時間適應吧。

花見

一年之後,再一次到了坎培拉看花展。不同的是,去年我載著母親出發,今年只有我獨自前往。 我選擇了9月24日出發。這一天,亦是我家移民到達澳洲 Sydney 二十週年的日子。來澳洲一年之後的1991年,我第一次跟朋友去看花展,之後一直都說著要帶家人去看。說著說著,十多年之間,雖然有帶過母親到坎培拉,但都沒有在花展期間前往。終於到了去年,不知甚麼原因驅使,終於成行了。路途中,我們遇到的沙塵暴,幸好沒有嚴重地影響能見度而被逼折返。 那一次的旅程留低不少母親的點滴,也拍了不少她在花海包圍之中笑容燦爛的照片。 我記得她在旅途中拿著小相機拍攝沿途風景。我亦記得她見到牧場上的牲畜時,唸起《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我記得她在花展的夜市買了燈籠,以及用處理過的樹葉製成有燈的花束回家,說要中秋節點亮。我也記得在坎培拉的菜館用膳後,將兩個接近完整無缺的貴妃蚌殼帶回酒店,我就用近攝鏡頭在酒店的木紋桌面拍了照片做 Wallpaper。我更記得在回程時,我們母子二人在中途的油站加油,並買了一人一個甜筒拿著吃的情景…… 去年的旅程在中秋節前,我們留了三晚,由9月22日出發,至9月25日回程。不過,那些花束因為家裡找不到適合插的花瓶,沒有在去年的中秋節拿出來擺放。一拖半年,母親才買了一個配合的花瓶。但是,因為母親不久後就發病,所以一直沒有拿過出來擺放。今年中秋,我終於按照去年母親的想法,點亮了這花束。 今年,我選了中秋節之後的24日出發,26日回來。故意選擇這一個旅程,其實都是自我療傷的一部份,希望正面面對跟母親在一起的記憶,令自己更加接受她已經不在的事實。我故意入住去年的酒店,逛同一個夜市,光顧一樣的食肆,甚至在去年加油的油站停站,買一個一樣味道的甜筒來吃。 每年的花展的花海都大同小異,令我慨嘆繁花依舊,人面卻非。不過,我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傷感,因為我想起去年母親照片中的笑容,我知道她絕對不會希望我在這樣的美景之前帶著愁苦。 今次的旅程之中,當然也安排了去年沒有的行程。例如去看 Shine Dome 的開放日,參觀 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駕了近一小時的車到近郊看 NASA 的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Complex 幾十公尺的大型天線。到過了坎培拉近十次,這個冷門「景點」我從來都不能說服同行者一起前往。我告訴自己,有時,一個人遊,可以更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程,其實,也一樣可以自得其樂吧。

每逢佳節

自從04年開 Blog 以來,每逢中秋佳節,都會寫一點點東西,播些歌曲,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2004 城裡的月光 — 城裡的月光╱許美靜 2005 一年容易 — 藍月亮╱李克勤 2006 Travelog 001 — 但願人長久╱王菲 2007 在圓與未圓之間 — 月亮惹的禍╱張宇 2008 Beneath the pale moonlight… — Somewhere Out There╱Linda Ronstadt & James Ingram 2009 你是否同樣身處月色之中? — 撈月亮的人╱楊千嬅 今年,就點一首王菀之的《月亮說》吧。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再清 可惜心水更清 沒半點雲彩 遮掩遍地的愛 伸手會拾到往日美麗的歡笑聲 情話是美景 一心醉便忘形 湖岸是背景 輕舟點出尾聲 剩我一人飄 想飄往幸福處 星星掛夜空卻沒氣力撐到那麼遠 人情在 花不開 春天過後要等待 情人在 心不再 哪有動情是意外 驀然忘了當初怎決定相愛 相愛的心終於都變做感慨 為何遇上最愛偏要避開 孤舟哪處靠岸不會被掩蓋 在緣份的天空可會遇真愛 這世間有幾多情侶可一世相愛 凝望你背影 傷感沾濕眼睛 明月夜朗清 只因心水已清 這首歌總令我想起坎培拉的春天,在花展旁波平如鏡的湖邊漫步,看著滿月的倒影,呼吸著微涼的空氣。 做了一個每逢佳節 Playlist ,將過去七個中秋節的歌曲串連起來。

奧運十週年

十年前的今天,Sydney 奧運開幕。 因為有幸抽籤買到開幕禮門票,我跟媽二人下午時份出門,乘搭火車到奧運公園,見證這一項盛事的開始。記得在現場看節目很是震撼,無論倒數開 show 前玩的人浪,開端一幕的駿馬奔騰,陣容龐大的運動員進場,以至由土著女運動員 Cathy Freeman 用火炬在水中點火,然後整個火圈在她四週冉冉上昇,這一幕幕都令我至今難忘。 那年頭,911 尚未發生,防範恐怖襲擊的措施還未如今天般緊張。那些表演,仍然用傳統的佈景燈光效果,而不像今天這類大型表演那樣,著重虛擬影像。 散場後,我們二人排著長長的隊,跟著其他所有觀眾魚貫乘搭火車回家。本來興高采烈的我們,突然在車程之中有點感慨,覺得1993 年和我們一齊知道 Sydney 申辦奧運成功的外婆和父親都已不能親身看到奧運,實在遺憾。 今天,回想起這一個小片段,發覺母親已經不能在這十週年的日子,親身跟我分享那一天的回憶。對比起來,原來當年的感慨實在只屬輕微。承接上一篇文章,我又在想,如果再來一次大型體育活動,而我又抽到門票兩張,我應該與誰一起去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