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行程,來到京都已經是下午時份了,安頓好住宿之後,便開始在悠閑的京都市內閒逛。 我先到達東本願寺,上次來的時候過其門而不入,一直都覺得有點可惜,尤其回去以後才知道到原來裡面有一座由高松伸設計的「參拜招待所新翼」,所以決定今次重遊京都,一定要進去一看。 門前迎來的是一整列的銀杏樹,深秋的時節已經將它們化成一片金黃,在此時此刻到處楓紅的京都,反而有點與眾不同。 高松伸的作品一向給我的印象都有點機械人的感覺,在千年古剎的氛圍中,設計這個參拜招待所,他又如何處理呢?原來就是將它埋進地底。這樣,古廟的外觀不會受到影響,而建築師也可以發揮當代的設計風格。新翼部份建於有八十年歷史的舊參拜招待所後面,舊廈是一所仿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卻好像成為了新翼的屏風。 進去以後,有一條長廊帶領大家到後面的一個休息室,那裡有長椅可以讓人休息一下,而落地玻璃外面就是日式庭院,細心一看,發覺庭院中央地下有一個圓形天窗,外圍有一個大玻璃環。原來,建築師將覽廳和大禮堂等等都埋在地下了。走下採光充足的階梯,發覺禮堂是一個切除了上半的圓錐體,玻璃環就是沿著禮堂外圍的天窗,雖然禮堂關閉無法進入,但圓形的天窗,大概就是位於禮堂中央吧? 細部方面,依然見到高松伸那些機械人建築的影子,幸而他八十年代那些誇張的機械配件已經不復見了。但是作為宗教建築,我仍然覺得他的設計有點太過物質,禪意不夠。也許,週圍的古剎禪意已經滿瀉,招待所比較物質,也正好拉近與善信的距離吧? 之後,我看著預先將參觀路線上載好的 Google Map 行程,沿著七條通向東行,到了三十三間堂,卻發覺參拜時間已經結束了,然後,竟然一連幾個預定好的參觀地點,不是已經關門,就是見到逢星期三休息的告示。 換了從前,心情已經大受影響,但是這一次,我仍然可以邊哼著歌,一邊輕鬆地慢慢散步。秋日午後的祗園,紅葉夾雜在綠色和黃色的林木中,耳機聽著輕快的歌,偶而傳來背後單車示警的鈴聲,看著自己越行越長的影子,連自己也不敢相信,計劃被打亂後心情依然可以保持得如此悠閑。 如果不是旅遊,平時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也可以採取這種態度,日子也許會過得開心得多。 從前出國旅行,總會在行程中寄明信片給父母,而如果當時有拍拖,當然也會寄給正在交往中的她。 這一次出遊,我還要不要買明信片呢?買了寫了,又要寄給誰?我忽然想,不如每天寫一張,寄給自己吧! 這,就是第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