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電影尤其喜歡看故事,看情節。如果故事比較弱,我會看風景、看攝影、思索惹人思考的意像、或者感受打動人心的感情。
蔡明亮的電影主要都是一些生活片段的 montage ,故事性比較弱。個人覺得《黑眼圈》是蔡明亮比較容易懂的作品。《黑眼圈》裡面用的大部份意像都很明顯,沒有其他蔡明亮前作那樣,一定要觀眾猜謎語。不過,也許是太明顯了,直接得不用猜測,就像故事裡的性交場面一樣,立即就來;沒有那追逐猜測後得到的過程,興奮程度就弱了。我一直帶著這種感覺看到片末,最後的一幕,卻打破了連續了個多小時,不太正面的評價。這最後一幕,竟然帶出了超乎想像那麼多的疑問,我以為先前看懂的,卻又似乎不對了。步出影院後,竟然帶動了一系列對人生中所追求的東西的思考。影片帶來的餘韻,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
《黑眼圈》雖無對白,但肢體動作已經把人物的所思所想清楚表露。片中大部份角色的性格、思想、行為都只有一個層次,從頭到尾都無甚麼大變化。李康生的角色小康(會動的那個,不是植物人的那個)是唯一有經歷的角色,被毆受傷,到被南亞外勞 Rawang 收留照顧,到搭上琪和她的老闆娘,但他除了逗琪時出現了異於平日的感情之外,對周遭的冷漠始終如一。Rawang、琪、餐廳老闆娘都視小康為性對象;相反,李康生分飾的植物人卻被嫌棄,雖然肉體一模一樣,也同樣不會說話,但受到的對待卻有雲泥之別。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英文片名延伸出:如果怕寂寞,就找一個甚麼人來擁抱入眠吧。但,事實上,是否只要有一具軀體來擁抱,就能夠安然進入夢鄉,不用再有黑眼圈呢?片末超現實的一幕,我們見到二男一女躺在浮床上舒適地同眠。安靜的配樂,寧蘊的環境,似乎在說,這就是 Rawang 與琪所追求的烏托邦。但因為有植物人作對比,我不禁要問,他們是否只要一個可以一起睡的軀體?二人又是否可以共同分享這個軀體呢?如果琪要的,就只是一個可以同眠的身體,她為甚麼不要植物人呢?分別,會不會就是性能力?小康可以忍受極度污染的空氣,也要卸下口罩與她接吻性交。但,對於 Rawang 呢?他在性方面,分明不會得到小康,對他的付出也完全得不到回報,但依然留住他,希望他能夠睡他身旁。是單純肉體的吸引力嗎?如果是,他是不是只要植物人就好了?
想到這裡,我忽然想到,影片刻意把感情跳拍掉,不讓我們看到。是不是要觀眾自己反思,找出 what is missing ,得出這樣的結論:就算有一個肉體來擁抱,就算 no longer sleep alone,如果沒有互動,沒有相愛,黑眼圈,還會在。
(通篇都是個人體會,未必與導演原意雷同)
電影節時 Angel 就曾大力推介個這部電影,我錯過了。
棧主寫電影好看,真的,不是影評分析,也不是一味吹氣或責罵,也不借電影去賣弄。老實的分享自己的感受,讀著就令人想把電影拿來自己看看。
所以讀著你寫三峽好人,也不會覺得 OUT ,反而有一番新的啟發,很想再把電影重溫。
公園仔:很高興你喜歡讀我寫關於電影的。這齣電影很奇怪,看的過程實在不喜歡,但結尾後卻令人反覆思量。我同一天看了《三峽好人》、《黑眼圈》、還有《青樓紅杏四十年》。應該會寫的。
棧主這兩篇影評真的好好看呢!雖說個人體會,也十分中肯及一矢中的了。年紀大了,雖然較能坐定定,集中力卻不好,影片稍慢稍靜便容易呼呼大睡(有時也真失禮-__-!!),所以片中有神來之筆或神來一幕都幾重要。蔡明亮的影片不易看(起碼對我而言),大多沒有劇情,著重感覺和細節,並不容易令人有即時共鳴的。但這部片也許是hit中現代人一個很貼心的問題“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或“I dont want to be alone”,所以幾有感染力(如有耐性看完的話)。正如你所說,跳拍了感情像是隱喻”What is missing?”這問題。有時環顧現實四周圍,人的感情不是常常跳步,甚至本末倒置嗎?因為害怕寂寞、關口、缺失、偏鋒等等,所以只須合乎最低要求便能對號入座,當中沒有nourish/develop這部分。
我猜, 好多人都不會知道這是一句歌詞.
Rabbit :原來你也有同感啊!越過感情,隨便找一個誰填補空虛,例子比比皆是。本篇的副題是兩句歌詞,就是反映這種感覺。
Sidekick :其實是有點刻意不說,看看有沒有誰提出呢!十年,十年前的歌了。
好想擁抱一個人╱馬浚偉
曲╱高曉松.詞╱黃偉文
越夜越靜的家 彷彿聽得見慾望退化
寂寞感已昇華 我已習慣對鏡子說話
乘著防守得比較差 寒流偷偷進襲
誰長年累月在抑壓 這一刻崩潰了嗎
好想擁抱一個人
尤其是這午夜特別低溫
慾望露出了斷層 好想狠狠的擁抱
填補這空缺感
若被寂寞追討 不管怎躲也難逃劫數
回頭走更荒蕪 卻以為我會殺出血路
曾揚言必可抑制到 回頭風急雨暴
才明瞭慾望越克制 失守的一刻更糟
好想擁抱一個人
尤其是這午夜特別低溫
慾望露出了斷層 好想狠狠的擁抱
誰都好不要緊
十年?
好像不止.
聽這歌時, 我還在某公司, 但十年前, 我已不在那間公司了.
:p
說來算巧 , 昨天 ( 你呢篇文都未出現時 ) 竟偶爾盪了去 fragile 那邊看到我這個 04 年的舊留言: (當然, 我那篇也有你的留言, 還有… 俱往的事) :p
http://www.jennyishere.net/article/183/
Wyman的詞, 在比喻方面, 其實是勁過林夕的, 我覺得! 在多年前的李蕙敏系列, 已經好出色!
特別推薦, n年前wyman填的“好想擁抱一個人”, d比喻真係好出色~
我的blog有:
http://sidekick.myblog.hk/archives/2004/07/16/100/
— sidekick Dec 12, 03:58 pm
十年,是 100% 肯定的,因為隻 CD 「蜜糖」就在我面前,寫明 1997 呀。而看維基馬浚偉條目,這 CD 是 1997 年 4 月推出的。
噢,那篇文,那些留言,真是……